幽门螺旋杆菌_第1页
幽门螺旋杆菌_第2页
幽门螺旋杆菌_第3页
幽门螺旋杆菌_第4页
幽门螺旋杆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幽门螺杆菌百科名片悬滴负染标本透射电镜照片(48000)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首先由(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中文名称:幽门螺杆菌外文名称:Helicobacter pylori界:细菌界门:纲:-变形菌纲目:弯曲菌目科:弯曲菌科属:螺杆菌属种:幽门螺杆菌目录 展开特征形态学特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m

2、,宽0.51.0m。革兰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电子显微镜下,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在分裂时,两 幽门螺杆菌端均可见鞭毛。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内侧。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 生理学特征幽门螺杆菌是,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许多固体培养基可作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布氏琼脂使用较多,但需加用适量

3、全血或作为补充物方能生长。常以、等组成抑菌剂防止杂菌生长。 幽门螺杆菌对临床微生物实验中常用于鉴定细菌的大多数经典生化实验不起反应。而、触酶、r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肽酶这七种酶反应是作为幽门螺杆菌生化鉴定的依据。 分子生物学特征幽门螺杆菌的全序列已经测出,其中尿素酶基因有四个开放性读框,分别是UreA、 UreB、 UreC 和UreD。UreA和UreB编码的多肽与尿素酶结构的两个亚单位结构相当。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极为丰富,约含菌体蛋白的15%,活性相当于变形杆菌的400倍。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形成氨云保护细菌在高酸环境下生存。此外,尚有VacA基因和CagA基因,分别编码空泡和细胞毒素相关蛋

4、白。根据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又将幽门螺杆菌菌株分成两种主要类型:型含有CagA和 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两种蛋白,尚有一些为中间表达型,即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现在多认为型与胃疾病关系较为密切。 培养用于培养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应置于生理盐水、或20葡萄糖中,然后立即转送到细菌室培养。如果标本不能在4个小时内培养,就应放在4。C保存,但不宜超过24小时。长期保存用于培养的活检标本的唯一方法是将其置于70。C或液氮之中。 培养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基包括非选择性及选择性两种。常用的非基础为脑心浸液琼脂、琼脂、胰蛋白胨大豆琼脂以及Wilkins-Chalgren琼

5、脂。培养基中需加710的去纤维蛋白马血。羊血、人血、马血清、氯化血红素、淀粉、胆固醇或环糊精(cyclo 幽门螺杆菌dextrins) 也可代替马血。选择培养基则是在上述 培养基中添加一定的,如万古霉素、啶酸、二性霉素B、多粘菌素B以及(TMP)。常用的有Skirrow 配方及Dent 配方。前者原用于弯曲菌的培养,亦可用于幽门螺杆菌培养。后者为前者的改良,即将多粘菌素用头孢磺啶取代,因为少数(5左右)幽门螺杆菌菌株对多粘菌素敏感。Drnt配方为万古霉素(10mgL)、(5mgL)、TMP(5mg/L)以及(5mgL)。有报道指出,部分菌株对啶酸敏感,因而培养基中应尽量避免作用该。 感染与致病

6、机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MALT) 淋巴瘤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研究机构 (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类致癌原。 幽门螺杆菌应注意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 幽门螺杆菌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注意饮食定时定量,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忌过饱,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忌烟熏、腌制食物.含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就会增加的几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研究表明,

7、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并分泌()和,以保护其不受的杀伤作用。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的杀灭作用。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goodwin把幽门螺杆菌对

8、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 幽门螺杆菌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目前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最多。主要包括:使幽门螺杆菌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各种及炎症介质;免疫反应物质等。 这些因素构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和胃溃疡的危险性。大约1/6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能发生。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速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

9、疡的复发率。不用抑酸剂,单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的原因找到了联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 acid,no ulcer”。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

10、 hp,no 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病因,长期以来认为与遗传、胃酸过多、返流、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尤以胃酸被认为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近80年来,胃酸一直被认为是胃溃疡形成的原因,所以,有了“无酸无溃疡”的传统说法。 消化性溃疡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过去沿用碱性药物,目前常用Hz受体抑制剂或其他胃酸分泌抑制剂。应用这些抗酸抑酸药物,确实有利于溃疡的愈合,但是这些药物有一共同缺点,一旦停药,不久溃疡便又复发。因此,有些病人要间断性服药,有的则需长期服用维持。还有不少病人溃疡病却屡愈屡发。 通过分析发现,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酸分泌过高;而胃溃疡

11、病人中胃酸分泌增加者仅16,而许多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有的甚至低于正常。由此可见胃酸分泌的多少,并非是胃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而胃粘膜防御能力降低,使胃酸等攻击作用相对增加,可能是形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从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可能机制: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类同于的致病机制,hp dna的某些片 幽门螺杆菌段转移入,引起转化;幽门螺杆菌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作用。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目前

12、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也有报道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在亚洲地区,内地、中国香港、印度等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60%、50%、40%、7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在自然人群中初出生的新生儿中抗幽门螺杆菌-IgG水平很高,接近成人水平,可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抗体之故。半年后迅速下降。在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阳性率待降至 幽门螺杆菌10%

13、20%后又迅速回升。大约在10岁以后即迅速上升达到或接近成人阳性检出率水平。 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因地区有所不同。低达20%,高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这些基本资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1、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远高于人群中总的检出率,这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不都得胃病。这可能还蕴藏着与致病有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宿主的易感性和菌株的型别差异等);2、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病的发生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这又与社会经济、卫生状况有关。特别是现已证明胃癌高发区不仅与该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外,还与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早发感染有关;3、人类一旦感染

14、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感染率总的讲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调查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64%,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13%)。 诊断方法自1983年通过取活检标本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已发展出了许多方法,包括有细菌学、病理学、血清学、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等。但总的讲来,从标本采

15、集角度看,可以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 侵入性方法主要指必需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是目前消化病学科的常规方法。它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快速尿素酶试验,。 非侵入性方法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幽门螺杆菌标本感染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尿素13C/14C呼气试验等。 最新检查手段诊断工具: 尿素13C/14C呼气试验 整个试验过程只需30分钟,无其他任何不适。 该方法使众多高血压、心脏病及对胃镜过敏的患者避免了做胃镜的不适感,是目前理想的检测方法之一。 治疗方法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尽管幽门螺杆菌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

16、是在体内用药并不那样如意。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在粘液 检测仪层下面,胃上皮细胞表面。注射途径用药,对它无作用,经口局部又因为胃酸环境粘液层的屏障及胃的不断排空作用,使药效也大大地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有些药长期应用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或耐药菌株等问题。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本来看起来很容易治疗的问题,实际上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何况目前缺乏合适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可供帮助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目前的治疗方案几乎全凭制订,有很大的局限性(因地区、人群的差异)。总的讲来,目前不提倡用单一的抗菌药物,因为它的治愈率较低,一般20,且易产生耐药性。 治疗方案的选择

17、原则是: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应先注意口腔卫生。可以先更换牙具,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修复口腔问题如蛀牙,牙垢,牙结石等。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 胃复春片、 、有机胶态铋剂(de-nol等)、()、西皮氏粉和等。溃疡病患者尚可适当结合应用或h2受体拮抗剂加上两种抗菌素,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加上一种抗菌素。疗程一般为

18、两个星期。由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抗菌方案的广泛应用,有可能扩大耐药性问题的产生。因此,将来替换性的治疗或预防策略,如疫苗预防或免疫治疗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 发现故事1979年,病理学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总是有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 1981年,消化科Marshall与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经过多次失败之后,1982年

19、4月,Marshall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 基于这些结果,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1984年4月5号,他们的成果发表于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lancet)上。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世界各大药厂陆续投巨资 幽门螺杆菌开发相关药物,专业刊物杂志应运而生,世界螺杆菌大会定期召开,有关螺杆菌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通过人体试验、抗生素治疗和流行病学等研究

20、,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2005年10月3日,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授予这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 医学界对该菌与胃部疾病关系的认知较为缓慢,他们一直认为没有任何细菌能够长时间在胃部强酸的环境下生存。及后经过更详细的研究,包括曾喝下试管内的杆菌得到胃炎,并以抗生素治疗,医学界才开始改变对胃病的看法。1994年,(NIH)提出大多数常见的胃炎疾病均由幽门螺杆菌所造成,在治疗过程应加入抗生素。 在正确认识该细菌以前,胃溃疡病人通常会以中和胃酸及减少分泌的药物来治疗,

21、但经此方法治疗后大多会复发。而胃炎患者则会服用碱式柳酸铋,这方法通常会见效,当时人们仍不知道其机制,后来才发现药物中的柳酸盐会杀死胃部的杆菌,可作为抗生素。现时,这类疾病会以抗生素来杀灭病菌。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其他种的螺杆菌也于部分哺乳动物及雀鸟体内找到。 长期的溃疡,会导致癌症,因此WHO宣布胃幽门杆菌为微生物型的,也是第一个可致癌的原核生物。 发现意义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目前,消化科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和呼气试验等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根治胃溃疡等疾病。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

22、,打破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由于他们的发现,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 这一发现还启发人们去研究微生物与其他慢性炎症疾病的关系。人类许多疾病都是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局限性回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 药剂这些研究目前尚没有明确结论,但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所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 慢性胃病的元凶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病是指慢性胃炎(浅表性

23、胃炎和)和溃疡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溃疡病的发病率为10左右。 慢性胃病的发病原因一直不很清楚,故长期无理想的防治方法。1982年,学者马歇尔观察到胃粘膜中有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简称HP)的细菌与慢性胃病发病有关。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菌作了大量研究后发现: (1)胃粘膜正常的志愿者,口服HP混悬液可引起胃炎症状和病理改变。 (2)患慢性胃炎时HP检出率很高,而胃粘膜正常者则不能检出此菌。 (3)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HP抗体明显增高,胃液中可检出抗HP免疫球蛋白,这表明HP是有致病性的抗原(病原体)。 (4)针对HP进行治疗,可使慢性胃炎患

24、者胃粘膜明显改善。 (5)6080的胃溃疡和7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窦部可检出HP,血清学检查证实,这些人血清HP抗体滴度较高。 幽门螺杆菌(6)用传统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溃疡,改用抗HP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溃疡能愈合。 (7)采用抗HP药物治愈的溃疡病复发率明显降低。 (8)用HP感染恒河猴,能使之发生慢性胃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与人类感染相似,即制备HP胃炎动物模型获得了成功。以上说明,HP与慢性胃病有相关性是确凿无疑的。 现在医学界有以下共识:HP肯定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溃疡病和胃癌关系也极为密切。即是说,HP是引发慢性胃病的元凶和罪魁祸首。 因此,对慢性胃病的治疗,除使用传

25、统的药物外,还应给予抗HP药物。现认为治疗此菌疗效较好的药物有:(亦名德诺)、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等。 检测方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细菌的直接检查、尿毒酶活性测定、免疫学检测及等方法。 细菌的直接检查是指通过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多为胃窦粘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其中胃粘膜细菌培养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同时又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 尿毒酶检查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毒酶的细菌,故可通过检测尿毒酶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尿毒酶分解胃内尿毒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

26、度降低、氨浓度升高。基于此原理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方法:胃活检组织尿毒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或尿素氮测定;15N-尿素试验。 免疫学检测目前已有多种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测定血清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包括、凝集试验、被动血凝测定、免疫印迹技术和酶联合吸附测定(ELISA)等。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正常胃粘膜很少检出幽门螺旋杆菌(06%),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很高,约50%80%,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则更高,达90%以上。 C14呼气检测仪和呼气检测口袋只需要吹气5分钟外,无其他任何不适。 该方法使众多高血压、心脏病及对胃镜过敏的患者避免了做胃镜的不适

27、感,是目前理想的检测方法之一。是目前检测HP的医学界的金标准.敏感性95%,特异性95%-100% 唾液法测定幽门螺杆菌 只需要收集4滴唾液即可检测,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该方法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检测,特别是老人、孕妇和儿童。针对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敏感性96%,特异性97-100%。若配合胃部幽门螺杆菌检测,行共同诊断和治疗,可根除人体幽门螺杆菌。有文献报道通过牙周治疗去除龈上和龈下菌斑,可有效破坏龈下生物膜结构,从而彻底有效地去除胃内和口腔内的HP,减少HP再感染机会。从而大大降低HP的再感染或高发率。 注: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幽门螺杆菌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2010年9月第30卷第9期 口气重可能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导致口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