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训练【语用+散文】_第1页
高考语文训练【语用+散文】_第2页
高考语文训练【语用+散文】_第3页
高考语文训练【语用+散文】_第4页
高考语文训练【语用+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语文训练【语用+散文】(时间:45分钟分数:3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 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 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欹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 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 (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 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 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杳,极酥脆,只是太

2、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 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 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 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 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 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 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 天”。.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3分)()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A.

3、(A) B. (B) C. (C) D. (D).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3分)()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4分)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 叶。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答:.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不少于60字。(4分)盛夏,村口的梧桐树给人们送来凉爽。答:.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 流畅,不超过50个字。

4、(5分)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 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 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 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 进了 5 000万年。答:二 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急管繁弦彭程一种感受的降临,一种觉悟的到来,和植物的开花结果一样,是有着自己特 定的时间的。就像田墩上的一棵树,随着日头升到不同的高度,投在地面上的树 影的形状、大小、长短等,也都在不断变化。生命行进到中途,好像一首曲子, 由轻拢慢拨,

5、转入急管繁弦。几年前读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看到这样的一个句子“这些三 十五六岁、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可能性的人们“。我好像被一根小棒杵了一下, 有一些钝痛、一些忐忑。但或许因为那时尚有足够的乐观和自信吧,那一缕不安 很快就散去了,觉得这个说法未免颓唐了些。然而,那种种不切实际的念头,总有一天会被证明是浮浅且盲目的。液态的 水,可以汽化,也可以变成固体的冰,乐观分别到达了两个不同的临界点,一百 度和零度。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写照人生。只要到了合适的时间,生命面孔上那 些伪饰虚假的成分也会剥落殆尽,像一堵风侵雨蚀褪掉了彩绘的墙壁,显露出原 本的颜色。总之,秋风拂面的感觉,此刻是鲜活酣畅地体会到

6、了。失去了完整和恢宏,时间的流淌自然会让人觉得快了。日子与日子之间,面 目模糊,大同小异,相互重叠交叉,好像一条没有落差、体现不出跌宕之势的河 流。一家人围坐着吃年夜饭时,还记得去年此时饭桌上的情形,一些细节,某个 戏谑的说法出自谁的口中,而中间却分明已经隔开了三百六十多个日子。现在再 来读朱自清的匆匆,感慨甚至比作者本人还要深切。他写这篇文章时,才只 有二十多岁,少年的轻愁,毕竟难比中年的悲凉。时间真是铁面判官,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用最昂贵的化妆品、保健品,都 无法贿赂它,不但得不到赦免,想缓刑都很难。“你还年轻吗?不要紧,很快就老了。”这个时节,忽然就理解了张爱玲的 这句话。过去,最欣赏的

7、是它的机智俏皮,属于修辞的艺术。此刻再念起来,却 对其间蕴含的那种沉痛和无奈有一种切肤之感。是的,“很快”,就两个字,却有 千钧之重。古人们的感慨就更有力度,因为除了浸透了心血而格外凝重外,还添 加进去了他们身后的漫长时光的分量。理解了三闾大夫的惘然,“日月忽其不淹 兮,春与秋其代序”;理解了古诗十九首的哀伤,“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 理解了李白的气急败坏,“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急管繁弦,嘈嘈切切,总之都是难免的了。从一列疾驰的火车上,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风景?足音已逝的青年时代,看待事物的方式,大多不是按照它的实际样子,而是 按照自己愿意见到的样子,去挑选视野里的目标。年

8、轻的美好可贵,正表现在这 里:他可以有意识地遗漏掉不喜欢的东西,同时又把那些可心如意的加倍放大, 这样做时,他神色坦然,丝毫未觉得有什么不妥。这都是基于生命力的旺盛。而 前行若干里路,到了云雾缭绕处的老年阶段,随着生命力的衰减,生命的自我保 护机制被启动,使得一切选择都具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意味,记忆中大量痛苦、尴 尬的内容被筛选掉了,只留下温馨蔼然的部分,因为这个年龄负荷和容纳全部的 真实是一桩困难的事情 定会是这样的,但这却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虚假。 只有中年,既消失了不着边际的幻想,又尚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令他倍感失望 的现实情形,因此他看到的是本真,是原貌,是对立迥异的存在:田野,墓地, 花

9、园,垃圾站,污水沟,少女,乞丐,简陋的铁皮屋和豪华的别墅。外面景色是这样了,这时候,他会更多地把眼光回返自身,来观察自己生命 中迄今业已成形的那一片风景。它是按照他希望的样子呈现的吗?多少人会感到 无憾呢?有,但肯定会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体验是强烈的: 曾经幻想过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做成,而且眼看就做不成。失败的恐慌,于是有了 真实的形状,沉甸甸的分量。西方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他因触犯天条而遭天谴,被罚推巨石上山,快 到山顶巨石滚下,于是回到山脚,重新开始,没有尽头。这当然是对于人难以达 到自己的目标的一种极端化的比喻,是对人类的根本处境的本体意义上的观照和 把握。推石上山,哪

10、怕它一次次滚落在对这种境况的平静的认可和接受中, 人显示了自己的尊严和力量。中年的人生,相当的一部分,甚至是多数,对人对 事,都已经是无可无不可了,但仍然有一些人,秉持自己的原则,不想就此舍弃, 愿意羯尽全力,拼最后一把。当暮年的沉沉阴影降临时,回忆便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那时,倘若回 眸中年岁月而感到欣慰的,一定是这样的一些人。(有删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写投在地面上的树影变化,形象地说明人在生命不同阶段会有 不同的感受、觉悟,从而引出人在中年的生命体味这一话题。B.对作家厄普代克短篇里的一句话,作者心里先是有一丝忐忑不安,接着是不太确定的自

11、信乐观,到后来终转为中年真切的秋意。C.作者引用朱自清的匆匆以及张爱玲的话语,都结合了自己的生命体 验,在过去和现在的比较当中,抒发了更切己、更深重的中年之感。D.文章比较了青年时代与老年阶段看待事物的方式,认为它们都存在一定 的虚假性,比如都存在选择性失明与选择性放大的特征。.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层次勾连,气脉中贯。“急管繁弦,嘈嘈切切,总之都是难免的了” 承上收结,“从一列疾驰的火车上,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风景? ”开启下文。.文章情感丰富,自然真切。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对生活的叙述、情感的抒写、人生哲理的阐发,都渗透着作者的

12、真实体验。C.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除比喻和对比外,作者还引用屈 原、李白等人的诗句,以增强文章的“阐释性”,主要是为了凸显文章的“诗性” 特征。D.文章铺排“田野,墓地,花园,垃圾站,污水沟,少女,乞丐,简陋的 铁皮屋和豪华的别墅”等对比性形象,形象地写出了中年人直面生命本真的一 面。.“急管繁弦”在宋代晏殊的词中用以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文中画线处的“轻拢慢拨” “急管繁弦”分别是什么意思?请分别解释其含义。 (4分)答:.本文流露出来的中年之感,不乏让年轻的“后浪”们清醒、振作的启示, 这些启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6分)答:.一.一.特

13、色专项训练二十二语用+散文.解析:选C。(C)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 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C)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 绿,忽然一阵小风,歌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 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解析:选D。语段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梧 桐是秋的信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 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运用了设问的修 辞手法。排除A、B、C三项。故选D。.解析:画线句子“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

14、树叶已干, 梧桐籽已熟”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 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 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 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画线句前“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 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 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 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示例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

15、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 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 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 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解析:把握题目要求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梧桐树;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内容衬托梧桐树能给人们送来凉爽。由此,可抓住“盛 夏” “村口”“梧桐树”“凉爽”这些关键词来扩写。答案:(示例)盛夏时节,阳光总是那么毒辣地照射下来,此时村口的梧桐树 却像一把把用力撑开的巨伞,热情地为赶路的人们遮挡着酷暑,送来凉爽。而在 树下,总会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嬉笑打闹

16、,仿佛盛夏已远离。.关键信息:中美合作发现,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该发现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5 000万年。.解析:选D。D项,“都存在选择性失明与选择性放大的特征”理解错误。 “选择性放大”不是二者的共同点。原文说青年阶段会把可心如意的加倍放大, 老年阶段只是把记忆中大量痛苦、尴尬的内容筛选掉,留下温馨蔼然的部分;这 并不意味着老年阶段放大了美好。故选D。.解析:选C。C项,“主要是为了凸显文章诗性特征”分析错误。 文章引用屈原、李白等人的诗句,主要是为了阐释“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有 力度”。故选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轻拢慢拨”原指演 奏曲

17、子的指法,一支曲子曲调会慢慢由低到高,开始时表现舒缓。此处比喻一个 人在中年之前的悠闲、舒缓的人生。“急管繁弦”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 情景。此处比喻人进入中年后紧张、繁杂的心理感受。答案:“轻拢慢拨”,是运用演奏曲子的指法来比喻中年之前(青年阶段) 悠闲、舒缓的人生状态;“急管繁弦”,是运用曲子演奏的紧凑、繁复阶段来 比喻进入中年紧张、繁杂的心理感受。.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者在 文中流露出的中年之感,能给人以启示,结合文本分析概括如下:(1)“只有中 年,既消失了不着边际的幻想,又尚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令他倍感失望的现实 情形,因此他看到的是本真,是原貌,是对立迥异的存在:田野,墓地,花园, 垃圾站,污水沟,少女,乞丐,简陋的铁皮屋和豪华的别墅。”据此我们可以得 出:要丢掉幻想,直面现实,用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现实的失望、无奈。(2) “推 石上山,哪怕它一次次滚落在对这种境况的平静的认可和接受中,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