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_第1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_第2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_第3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_第4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2、理解孟子“浩然正气”的基本内涵,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 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字、词、句,疏通课文。2、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孟子“浩然正气”的基本内涵,并从中借鉴立身处世的策略。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感知背景本篇孟子通过对话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善养浩然之气。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的而产生的。一个人做事情只要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

2、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面对生死的抉择,他们为民族、为人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种浩然之气,凝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的气节 和尊严。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单音字恶(wu)乎长馁(n3) 不愫(qie) 闵(min)其苗握(ya)苗槁(gdo) 吠 (qu由)亩 傅递(yue) 胶号(ge) 拂(bi) 士.通假字(1)行有不愫 之心(通“惬”,惬意)(2)往送之门,戒之曰(通“诫”,告诫)(3)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 于虑(通“横”,横塞)(5)入则无法家拂 士(通“弼”,辅佐)(6)往之女

3、家(通“汝”,你).古今异义(1)无是,馁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今日病矣(古义:疲累,今义:疾病)(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古义:奋起,今义:干,做)(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丈夫) .词类活用(1)以其外之也(名词作动词,把看成身外之物)(2)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困苦)(3)丈夫之冠 也(名词作动词,举行加冠礼).特殊句式(1)助之长者,握苗者也判断句(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句(3)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定语后置句(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三、布置作业:1、积累到作业本上2、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一)第一则:1、何谓“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一一形态“配义与道”一一性质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2)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4、握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5、“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

5、养有什么启发?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小结: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已毫无愧作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二)第二则: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6、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3、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 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情感上是不认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亮剑中的李云龙等。5、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

7、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小结:孟子借女子出嫁当顺从丈夫的事例,讽刺公孙衍和张仪通过阿谀苟容来窃取权势,不是真正大丈夫该做的事,并明确地阐述了什么是大丈夫。(三)第三则:1、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 想说明什么?都来自社会底层,都出身贫贱,都经过艰苦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成就一番大业。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2、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

8、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3、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 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证法、道理论证法。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小结:这章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 难,锐意进取。二、探讨:1、我们如何看待“利”和“义”?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 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

9、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 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 养。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 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与言利,或者说,君子也要言利。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 乎我们今天的现实。应该是既说利也说义,或者,还是用圣人孔子的那句话来调节,叫做一 一见利思义,见得思义。2、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