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七上期末语文试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1)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2) “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3)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4)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5) 曹操观沧海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6)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船儿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7)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朋友深切同情的句子是 , 。(8)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从听觉角度,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中的动物的句子是: , 。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
2、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 他这个人很理智,同时就称职 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2)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3) 如果他 (kng ki w s),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4) 我 (hung rn d w),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下列各句标注的朗读重音与传情达意要求不相符的一项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要体现作者的急切欣喜之情)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表达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之情)C自此,我家永
3、不养猫。(表达作者态度的决绝)D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表达文中的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1)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2)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B“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句中“高尚”和“纯粹”两个词语,都是褒义词。C“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这句话中的冒号,应改为逗号。D咏雪中“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4、文中有句话,应这样划分朗读节奏: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从西游记中选取一个人物及相关故事,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示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各题。【甲】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乙】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 天净沙秋思中的“ 、 ”和天净沙秋中的“ ”表明两首小令写的都是黄昏之景。(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小令,曲牌名相同,押韵也相同。 B两首小令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D“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游子思
5、乡之苦。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各题。【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乙】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i 不亦说乎? ii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iii 淫慢则不能励精 iv 险躁则不能
6、治性轻薄浮躁 (2) 下列加着重号词语与“学而时习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D有闻而传之者(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ii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
7、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1) 阅读上面语段,摘录相应文字,填写在下面表格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白求恩 不少的人 (2) 想一想,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 “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是两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们变成肯定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8、题。花费 27 年写巨著李时珍叶永烈/文 (1)本草纲目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巨著。说它“闻名世界”,是因为它早已被译成拉丁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俄文和朝文,在世界各国出版。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他曾细读过这部巨著。说它是“巨著”,可以用这样一些数字来表达:全书共 190 多万字;全书共 52 卷,分为 16 部、60 类;全书记载药物 1892 种,附药方 11096 个,附药物形态图 1160 幅。 (2)这部巨著的作者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他从 34 岁开始写这部巨著,完成时已 61 岁,整整花费了 27 个年头!李时珍写作这部巨著,参看了近 1000 种
9、著作。他前后经过三次修改,才最后定稿。他为写这本书而做的札记,据估计有 1000 万字。他为写这本书,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上千个人。 (3)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出生在蕲州(今湖北蕲春)。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医生,李时珍从小受家庭影响,喜爱医学。然而,他的父亲还是希望他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因为那时候,医生的社会地位实在太低了。李时珍 14 岁时考上秀才。此后,三次参乡试,都名落孙山。李时珍决心做一个医生。从二十四五岁起,就开始行医了。李时珍一边行医,一边钻研医药书籍,他读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唐本草蜀本草证类本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等许多“本草”(古代中药文献的别称),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同时也看到书
10、中许多错误和疏漏的地方。 (4)比如,日华子本草这本书中把虎掌与漏篮子写成同一种药物。实际上,虎掌是有毒的,跟无毒的漏篮子是两回事。如果医生照这本书配药,那该多么危险!又如,南北朝时的名医陶弘景认为,巴豆是一种泻药。而李时珍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证明:巴豆用量大,会引起腹泻:用量小,却能止泻! (5)另外,李时珍从民间收集了许多单方,认识了许多新药。 (6)于是,在 34 岁的时候,李时珍决定写作本草纲目为了写这部巨著,李时珍花费了毕生精力。他知道医药关系到人的生命,写作时非常慎重,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尽可能去实地调查。 (7)李时珍听说家乡蕲州有一种毒蛇,叫做蕲蛇,是很贵重的药材。为了弄清楚这种蛇
11、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爱吃什么东西,李时珍决心到蕲蛇的产地龙峰山去仔细调查。 (8)龙峰山又高又险。李时珍在捕蛇人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了龙峰山,来到一个杂草丛生的山洞。在那里,他终于亲眼看到了这凶猛的蕲蛇,这种满身黑底白花的蕲蛇,正在吃一种长着绿色小圆叶的野藤“石楠藤”。在那里,李时珍还亲眼看到捕蛇人怎样捕捉蕲蛇,怎样把蛇剖开、洗干净,并把它烘干成药材。后来,李时珍就根据自己亲眼看到的情景,详细地记录了,蕲舌的形状、产地、习性、药用价值,纠正了许多医书上对蕲蛇的一些不正确的传说。 (9)那时候,人们还传说穿山甲可作为药材,可是对穿山甲的习性却了解很少。李时珍跟几个砍柴人和猎人一起来到深山,
12、捉住了穿山甲。李时珍剖开了穿山甲,发现他的胃里差不多有 1 升蚂蚁这就是说,穿山甲是靠吃蚂蚁长大的,可是,穿山甲又是怎样吃蚂蚁的呢?李时珍又到深山里观察,亲眼看到穿山甲扒开蚁穴,把头伸进去,用舌头舐蚂蚁吃。后来,他就在本草纲目中很详细地记录了穿山甲的习性。 (10)当然,李时珍不可能对每一种药物都去实地考察。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李时珍治学非常严谨,不懂就说不懂,有一次,李时珍从一本唐代的书上看到外国有一种“食蛇鼠”,能吃毒蛇,人如果被毒蛇咬伤,只消抹上这种鼠的尿就可解毒,李时珍觉得这种说法不一定可靠,又无法找到“食蛇鼠”,于是他就如实地写上,这件事是否可靠,请后人查证。 (11)李时珍花了
13、27 年功夫,再加上他的儿子、孙子、徒弟帮助他抄、画,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选文有改动)(1) 文章第(1)段的核心意思是什么?(2) “巴豆用量大,会引起腹泻;用量小,却能止泻!”句中分号的作用是什么?(3) 从全文来看,我们应该学习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中例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放牛班的考卷李家同/文 (1)我有个习惯,在无事可做的日子,会开车到乡下。两个星期前,我路过一所学校,它并不大,我是被它里面的一大排黑板树吸引住的。进去以后,发现树有一块石碑,上面的词句非常特别:“王老师,谢谢您,我们的考卷,都还留着。放牛班全体同学。” (2)我对此十分好奇,就给校长寄
14、了一封信,问他石碑上的话是什么意思。 (3)收到信后,校长立刻打电话给我,于是,上个周末,我又去了这所学校。 (4)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放牛班”。社会上对这个名词的看法是被放弃的一群孩子,为什么放牛班的孩子如此感谢王老师呢?校长说:“过去这所学校的人数很多,有些孩子学习很差,放牛班也应运而生。这里的孩子无论上什么课都没有兴趣,不是胡闹,就是睡觉。学校从来不在意他们,反正他们都不能升入好的高中。” (5)当时,学校里有一位姓王的老师,别人都不肯教放牛班,他却偏偏抢着教,也的确教得很好。 (6)每一个新班开始,王老师会给同学一个测验,测出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虽然是国一,但其实很多孩子对分数的运算还完
15、全搞不清楚。 (7)王老师是一个很实在的老师。当时小学生要学的鸡兔同笼问题,他一开始绝对不教,留到学二元一次方程式时才教。他发现放牛班的同学通常不会分数的加减乘除,他会花好多时间去教会他们。 (8)王老师也会考试,但一概考得不难。他常说,不要花太多时间在难题上,而应该将基本的知识搞熟。王老师也一再告诉学生们,将来长大成人,只要会基本功夫,就可以应付社会需要了。 (9)校长还讲了很多王老师教书的秘诀。我最好奇的是石碑上的一句话:“考卷都还留着。” (10)校长拿出一个档案夹,里面全是考卷,我看了一下,考卷上的话非常特别。一张考卷上王老师写道:“XX 同学,实在对不起,看来,你仍不会最小公倍数,不
16、要担心,我会好好教会你的。”还有张考卷上有这么一段:“XX 同学,实在抱歉,没想到你对负数的加减乘除仍弄不清楚,多练习几次,一定学得会的。”档案夹后面部分的考卷,显示出这个孩子已经上了轨道,王老师不再道歉,但仍不吝于勉励:“你做得真好,等我下次出稍难点儿的题目给你做,当然我会先给你看例题的。” (11)我看了这些考卷,许久没有说一句话。王老师真的认为学生没有学好,是他身为老师的问题。 (12)校长看到我默默无语,主动告诉我这些考卷都是自己的。他说他小时候数学奇差无比,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无法教他。他一直以为自己笨,幸亏被分到王老师的放牛班,他才发现自己数学不错。后来,他一路顺利地从师大毕业,回到
17、母校教书。语毕,校长的眼泪流了出来,有好几分钟说不出话。我赶快问:“很多同学都留着考卷吗?”校长说的确如此。 (13)我在回家路上想,放牛班的学生为什么如此怀念王老师?说穿了,道理很简单,王老师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快乐,也建立了他们的自尊心。正如校长所讲的,他当年何其幸运,被分到放牛班。因为放牛班有王老师,学生真是有福了。(1) 文章题目“放牛班的考卷”有哪些含义?(2) 第(9)段中“校长还讲了很多王老师教书的秘诀。”这句话是病句,请把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3) 第(12)段中画曲线的内容,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表达作用?(4) 你认为,文中的王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作文。请以“发现身
18、边的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不限文体;不得套写、抄袭;不少于 500 字;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答案1. 【答案】(1) 他的精神感人至深(2) 一年之计在于春(3)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4) 君问归期未有期(5)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7)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8)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 【答案】(1) chn zh(2) r chn(3) 慷慨无私(4) 恍然大悟3. 【答案】C【解析】ABD正确。C有误,如表达态度的决绝,应该重读“永不”。4. 【答案】(1) 形容词(2) 动词5
19、. 【答案】D【解析】ABC正确;D有误,应这样划分朗读节奏:左将军王凝之/妻也。6. 【答案】孙行者智调芭蕉扇【解析】注意根据例句“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要注意词性相对。如:孙行者智调芭蕉扇。7. 【答案】(1) 昏鸦;夕阳;落日残霞(2) B【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中的“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夕阳”也是傍晚的景物。天净沙秋中的“落日残霞”表明写的是黄昏之景。(2)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令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CD正确;B有误,天净沙秋思没有虚写,都是实写。故选:B。【译文】【
20、甲】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乙】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多么的落寞,拖出那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全身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时不时还发出几声令人心酸的啼叫。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
21、色几尽妖冶。8. 【答案】(1) i 同“悦”,愉快ii 以为乐iii 振奋精神;iv 轻薄浮躁(2) D(3) i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可改变的。ii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解析】(1) i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ii 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乐。iii 句意为: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精:振奋精神。iv 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躁:轻薄浮躁。(2)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
22、“而”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而”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例句:句意为: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而:表示承接。A句意为: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而:表示转折。B句意为: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而:表示转折。C句意为: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而:表示转折。D句意为:有听到然后去传播他的人;而:表示承接。故选:D。(3) i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
23、:可,可以;夺,改变。句意为: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可改变的。ii 句中重点词:明志,明确志向;致,达到。句意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参考译文:【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可改变的。”【乙】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
24、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9. 【答案】(1) 极端的负责任;极端的热忱;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2) 通过对比,更加凸显了白求恩同志精神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中,显出差距,更有利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3) 大家都佩服,都为他的精
25、神所感动。【解析】(1)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语句中得出答案即可。(2) 本题考查理解对比的表达效果。对比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结合内容可知,把白求恩对工作、同志和人民的态度和不少的人作比对,通过对
26、比,更加凸显了白求恩同志精神品质的可贵,更有利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3) 本题考查句式转换。把这个句子中的“没有一个不”改为“都”即可。10. 【答案】(1) 本草纲目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巨著。(2) 表示分号前后两句意思的鲜明对比。(3) 学习李时珍勤奋、坚韧。比如第段,李时珍“整整花了 27 个年头”,“参看了近 1000 种著作”,非一日之功。学习李时珍治学严谨。比如第段“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尽可能去实地调查”,去龙峰山仔细调查蕲蛇,纠正不正确的传说。【解析】(1) 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分析出本段每句话的含义,找出中心句。从第段“说它“闻名世界”,因为”“说它是“巨著
27、”,可以用这样一些数字来表达”其实都是在解释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世界巨著,所以本段的核心意思也就是本段的中心句:本草纲目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巨著。(2) 本题考查分号的使用。分号一般是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根据文章内容,分号前后“用量大”与“用量小”是对比关系,“引起腹泻”和“止泻”也是对比关系,所以分好在这里能够使前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巴豆用量不同作用也不同,凸显李时珍严谨的态度。(3) 本题考查人物的精神品质。从第段“整整花费了 27 个年头”,“参看了近 1000 种著作”“前后经过三次修改”“他为写这本书而做的札记,据估计有 1000 万字。他为写这本书,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上千个
28、人”可以看出李时珍坚韧、认真、勤于治学。第段“而李时珍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证明:巴豆用量大,会引起腹泻;用量小,却能止泻。”第段“为了弄清楚这种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爱吃什么东西,李时珍决心到蕲蛇的产地龙峰山去仔细调查”可以看出李时珍勇于实践、治学严谨。11. 【答案】(1) “放牛班的考卷”是王老师帮助学生逐渐提高成绩的见证,也是学生对王老师永存感恩之心的寄托物。(2) 校长还讲了王老师教书的很多秘诀。(3) 插叙。作用:概括出校长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路成长的过程,从中可见一位老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使内容更充实,中心更突出。(4) 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他却偏偏抢着教);教学有方;因材施教;善于鼓励;勇于自责反省(学生不会,王老师认为是自己“对不起学生”)。【解析】(1) 本题考查题目含义的分析。“放牛班的考卷”,是本文叙述的中心内容,也是本文的线索。这些考卷是王老师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成绩的见证。从深层含义来看,很多学生都保留着这样的试卷,是学生们对王老师感恩之情的寄托。(2) 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校长还讲了很多王老师教书的秘诀。”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