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环境的关系_第1页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_第2页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_第3页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_第4页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一一不同学派述评与比较费显政提要:本文对权变理论、新制度理论、种群生态学、资源依赖学派、战略选择理论、交易成 本理论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文献和发展动向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辨析它们 有关组织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论点,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总结各学派之间存在的共识,然 后指出了理论发展的脉络和学派之间融合的趋势。关键词:组织 环境 互动关系 系统论 生态学 理论学派 比较研究本文作者:男,1975年生,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430074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互动关系吸引了包 括组织理论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诸多学者的

2、目光,他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 出发,在不同的研究层次上,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有关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核心问题,形成 了既竞争、又互补的多个理论学派。一、不同学派观点评述权变理论权变理论强调组织和环境的匹配。该理论认为,不存在最佳的组织方式,任何组织方式之间都 不等效,最好的组织方式有赖于组织环境的特质,一旦组织的内在特征与其环境要求达到最佳 匹配,那么组织就能最好地适应环境。比如,伯恩斯(Burns)和斯托克尔(Stalker)从环境不确定 性的角度说明了机械性和有机性这两种组织形式的差异以及各自的适用环境。(注1)劳伦 斯(Lawrence)和洛尔施(Lorsch)的研究则表明,不确定的环境要求

3、组织具有较高的分化程度 和整合水平,相反,环境的不确定水平较低时,对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整合水平要求也较低。只有 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整合水平与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相匹配时,组织的运行才处于良好状态。(注2)卢桑斯(Luthans)很好地总结了权变理论,发展出一个包含环境变量、管理技术和两 者权变关系的框架。同时,面对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权变理论被赋予了 清理丛林和指引道路的重任。(注3)德拉津(Drazin)和范德文(Van de Ven)探讨了权变理论 中匹配(fit)这一核心概念的发展过程,区分了选择、互动和系统方法这三种匹配的方式。(注 4)随着理论的发展,规模、技术、地理位置

4、、参与者的个人偏好、资源依赖、国家和文化差 异、组织的生命周期等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要素都渐次作为权变因素进入了权变理论家的视 野。(注5)此外,作为较早探索组织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其“没有最佳,一切视环境而变”的核 心思想也渗透到组织理论的不同领域中。总之,在组织与环境这两者中,权变理论认为环境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组织则居于次要、被动的 地位,组织的行为是被决定的、受制约的和适应性的,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组织的成功与 否取决于适应的效果如何。新制度理论新制度理论从社会学出发,关注于组织之间的同构和相似,并把它归因于组织外部制度环境的 要求。在新制度理论看来,组织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即技术环境和

5、制度环境。技术环境要求 组织有效率,按最大化原则来组织生产,而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注6) (legitimacy)的机制,参照现行的社会构架系统所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是 否有助于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这是造成组织趋同的原因所在。迈耶(Meyer)和罗恩(Rowen) 指出,许多组织甚至不得不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以化解制度环境要求给效率运作 带来的负面影响。(注7)迪玛奇奥(DiMaggio)和鲍威尔(Powell)进一步提出了导致组织形 式、组织行为趋同的三种机制:强迫性机制,比如政府的规制与文化方面的期待;(2)模仿 机制,在面临不确定问题时,组织往往采

6、取同一组织领域中其他组织在面对类似不确定时所采 用的解决方式;(3)规范机制,它来源于专业培训、组织领域内专业网络的发展和复杂化。他 们还提出了 “组织之间的依赖关系导致组织同构”的命题。(注8)后续研究对上述机制进 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比如盖拉斯科维茨(Galaskiewicz)和沃瑟曼(Wasserman)证实了网络 联系对模仿机制的重要性,他们指出,虽然成功的组织容易成为被模仿的对象,但组织管理者 更倾向于模仿那些他们信任的组织,比如与自身存在人际关联的组织。(注9)总的来看,前期 的新制度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并不是一个基于组织目标的主动设计的理性过程,而是组织在制 度环境的压力下,随着时

7、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相似的结果。在组织与环境两者中,组织依然 处于从属地位,不得不屈服于外部的制度环境要求。后期的新制度理论文献则开始关注组织在制度环境中积极主动的一面。奥利弗指出,在不同 的条件下,面对制度环境的要求,组织会选择从默许、妥协、避免到抗拒、操纵等不同的应对 战略。(注10)汉(Han)也指出,同一制度环境对于每个组织并非都是一样的,随着组织地位 的不同,它所选择的制度环境是不一样的。组织会根据自己在不同制度环境中的定位来选择 各自合乎情理的行为方式,模仿同类组织的做法。(注11)他们的研究都为组织在制度环境中 的主动性打开了一扇门。此外,孔德拉(Kondra)和海宁斯(Hini

8、ngs)探讨了制度环境对环境不 遵从者的反应以及制度环境本身的变迁机理。部分组织在实用主义原则的支配下,违反现有 的制度环境,其中少量成功的叛逆者取得了优于环境遵从者的绩效,最后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叛逆者被强大的制度环境力量所同化;环境遵从者模仿叛逆者的模式,从而形成新的制度环 境。(注12)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致力于探讨组织种群(population)的创造、成长及消亡的过程及其与环境转变的关 系,该理论重点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多种类型的组织”,同时探讨了相同行业内的不同组织形 式如何在长期的竞争环境压力下作出反应。汉南(Hannan)和弗里曼(Freeman)则是该理论 的主要代表。他们关

9、注于那些受丛林法则支配的毫无自主性的组织种群,组织的目标就是生 存。(注13)权变理论和新制度理论中所体现的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调整在这里消失了,因为 组织受到来自内部的结构性惯性和外部环境的约束的限制,在这些障碍面前,组织的基本结构 和特征要实现转变是极为困难的。不过在后来的文献中,汉南和弗里曼对组织惯性的形成机 理作了一定的修正,他们承认组织的改变会经常发生,有时组织甚至力图在战略和结构上作出 激进的变革。然而,由于环境更偏好相对稳定的组织,所以,透过环境的选择机制,能保证组织结 构的相对稳定。(注14)换句话说,组织种群中的高水平结构惯性是生态进化过程的一个结果 而不是环境选择过程的先导条

10、件。迅速变化的环境将决定种群的生存或失败,所以,种群与其 环境和生存利基(niche)的关系至关重要,环境定义了组织必须遵循的战略和资源路径,利基 提供了组织生存所必需的资源。由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限制了某个利基所能支撑的种群数量 种群和组织之间必然要进行激烈的竞争,这就是选择机制。在这里,适者生存是最高法则,环境 则是组织的最终检验者,一切遵循着变异一选择一保留模式进行优胜劣汰。组织行为被认为 是随机的、自然的、环境选择的,而管理者的作用几乎被忽略了。资源依赖学派与前面的三个学派不同,资源依赖学派将资源交换看做是联系组织和环境关系的核心纽带。 在普费(Pfeffer)和萨兰希克(Salanci

11、k) 1978年发表的经典之作组织的外部控制中,对此进 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该书的主旨是通过观察组织的外部环境来理解组织的行动。他们认为, 组织生存的关键是“获得并保住资源的能力”。环境中包含了攸关组织生存的稀缺资源所以 组织依赖于环境。为了生存,组织必须与那些控制资源的外部行动者进行互动交往,这种交往 和谈判的能力决定了组织的生存机会。面对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和组织的依赖性,组织不断 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模式,以便获取和维持来自环境的资源,并使依赖最小化。(注15)权 力是该学派的一个核心词汇,组织的成功即在于使其权力最大化,包括降低自身对外部其他组 织(即环境)的依赖,以及增加其他组织对本组

12、织的依赖。在这里,组织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性, 要不断地对环境作出反应并且驾驭环境。一方面,为了对资源需求作出反应,组织通过修正、 操纵或控制其他组织来维持自身的独立和与其他组织建立联系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组织也 要努力控制和改变环境因素,比如法律、政治性活动和改变合法性的定义等。事实上,在资源 依赖学派看来,环境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组织为了生存、成长、确定性等利益而与环境交 互作用的结果。总之,资源依赖学派是率先系统化地、综合地研究组织环境管理的学派在从将环境看做制约 性的到将其视为帮助性的这一认识的转变过程中,资源依赖学派是发起者。它强调,组织有能 力改变环境和对事物作出反应,管理者像管理组

13、织一样管理环境,而且后面的活动的重要性不 小于前面的活动。战略选择理论蔡尔德(Child)是战略选择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在1972年发表的经典论文“组织结构、环 境与组织行为:战略选择的作用”使得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重点实现了从结构决定论到重新注 重管理者领导能力作用的转变。(注16)在该文中,蔡尔德首先回顾了当时对组织结构差异讨 论的不同理论,将它们归结为环境、技术和规模三个方面,并通过对环境和绩效两方面的论述 强调了组织管理者的作用:(1)就环境而言,必须认识到组织决策者决策活动的作用,他们拥 有“设定” (enact)环境的权力;(2)从组织绩效方面来看,组织绩效不仅仅是组织的一个结果, 也

14、是组织的一个输入,组织决策者确定的组织绩效标准及其实现程度是影响组织结构差异的 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蔡尔德深入探讨了战略选择和组织当权者(dominant coalition)的问题, 使得关注点转移到是谁在作出决策这一问题上,并进一步引入当权者的政治考虑和价值判断 因素,以及组织内部的政治过程,它们共同决定了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组织对环境特征的驾 驭能力以及对相关性能和标准的确定方法等。在后期的论文中,蔡尔德强调,战略执行者的基 本信仰和思想,以及固有的成见是相对稳定的。学识是有时间性的,并定位于特定事件及连接 组织及组织结构的社会环境。环境被认为是结构的内部和外部循环,在社会经济范围内需

15、要 满足的供应和需求的条件下,这些循环是战略执行者所依据的参照系的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注 17)其他值得关注的学者有米尔斯(Miles)和斯诺(Snow),他们继承了蔡尔德的战略选择模型,同 时也强调了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作为组织和环境主要联系的作用,并将这种作用总结为以下 三个方面:(1)当权者决定了认识,组织对其管理者认为重要的事物作出反应,并会忽视他们 认为不重要的事物;(2)他们还负责审视环境并决定应该考虑哪些因素;(3)他们进行的决策 确定了战略、结构和业绩的界限范围。(注18)交易成本理论上述理论都假定组织已经存在,在此基础上讨论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们似乎都忽视了组 织从环境中产

16、生的原因。对此,交易成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企业这一类特殊组织的 产生问题。交易成本理论以效率为核心,以交易作为企业与市场关系的分析单位和切入点。 它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科斯的经典论文,在该文中,科斯把企业与市场看做是资源配置的两 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两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成本与企业组织成本之间的权衡。 威廉姆森(Williamson)则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他认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通过权变地采取 不同的治理结构来完成的。企业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可以在其成员之间以比市场机制更低的交 易成本来组织经济交易,或者说组织的目的在于当市场失灵时降低交易成本。奥奇(Ouchi)则 在现有的市场和

17、科层系统之外提出了第三种交易组织方式一一小团体(clan),并全面比较了 这三种不同的机制,以及各自不同的最佳适用场合。(注19)市场通过竞争性压力来保证交易 的公正和公平,然而它的三种合同形式一一现货合同(spot contract)、或然索取权合同 (contingent claims contract )和连续现货合同(sequential spot contract)分别因为无法处理未 来交易、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和个人机会主义倾向而出现市场失灵。相比之下,科层系统 具有以下两个优点:(1)不完全的雇佣关系合同既能保证对雇员日常行为在无差异范围内的 长期指挥,又能通过严格的监督以减少雇

18、员的机会主义倾向;(2)对组织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的 认同能在雇员之间创造出良好的信任氛围,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和监督的必要性。不过这 种优点是有代价的,即管理者必须有一套明确的用来衡量下属行为或产出的标准,以便于控制 和管理,否则科层系统也会失灵。小团体则通过一套共享的价值观来实现交易,在完成相互依 赖的个体之间的交易时,它显得很有效率。企业(属于科层系统)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在特定的 交易条件下,与其他交易组织形式相比,它的交易成本最低。总之,交易成本理论通过对企业与市场相互竞争和替代关系的分析,很好地解释了企业从环境 中产生的原因。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与前面所有的理论有所不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于

19、环境本身的演化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目光, 而且,它更强调组织和其所属环境的最重要部分一一商业生态系统一一之间所呈现出的和谐 的共同进化的关系。穆尔(Moore)指出,商业生态系统超出了传统的产业概念,其范围广阔,比 如从提供组织职能外包服务的公司、提供融资的机构、提供组织运作所必需的技术的公司, 到与公司产品配合使用的互补产品制造商、公司的竞争对手和客户,甚至监管机构和媒体也 包括在内。在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围绕新的创新共同进化:既竞争又合作地 支持新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并最终迎接新一轮的创新。(注20)它突出了这样的思想:组织 要想在新经济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密切关注并理解相关的经济

20、环境以及影响其进化的其他组 织,想办法在其中作出独特的贡献。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从更宏观的层面考察了组织环境自身 的演变,同时也强调了组织在商业生态系统生命周期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最新的文献中,艾安 斯迪(lansiti)和利维恩(Levien)提出了衡量商业生态系统相对健康状况的三大标准,以及商 业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地位组织的权变战略选择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注21)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中,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基调是合作互利的,并达到了相互交融、兴衰与共 的程度。它表明,一个成功的组织应当拥有一个有效的网络并在其中居于优势地位。二、不同学派的异同比较“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而没有终结的答案”。组织与环

21、境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加上组织和环境 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根据前 面的介绍,我们试图将不同的学派按照其最早出现的年代、学科背景、研究层次和单位、对 组织的定义、对环境的界定和环境特征、对组织成功的界定、研究假设、代表人物、关注的 核心问题、对组织与环境关系的看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辨析它们之间 的差异。在各具特色的同时,大部分理论学派在以下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共识。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例如,权变理论认为最好的组织方式有赖于环境的性质,并追求组织内在特征与环境要求的最 佳匹配,以适应环境的需要;新制度理论中合法性的压力迫使组织

22、即使牺牲技术效率,也要追 求制度上的同构;种群生态学则将环境选择作为最高法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资源依赖学派 对权力的强调也正是为了应对自身对环境中稀缺资源的依赖性所带来的压力;在商业生态系 统理论中,企业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兴衰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个别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根据 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其自身在该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选择恰当的发展战略。可见, 大部分理论学派都认同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制约,并强调应对这种约束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 要意义,所不同的只是这种压力因素的具体来源和作用方式。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单向、敌对的环境观,还是全面互动的环境观,它们都意识到组织与环境之

23、间存在着紧 密的联系。尤其是后者,在互动的过程中,组织与环境已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整体。 比如,商业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强调企业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将这点阐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并 不是该理论的专利,其他理论学派也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大致相同的理念。资源依赖学派 指出,环境是组织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一系列过程的结果,这同样说明了组织与环境的不可 分割性。再比如,新制度理论所提出的制度环境变迁机理也表明,组织与环境的变迁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难分彼此。组织寻求外部环境的稳定和可预测性 复杂性和动态性是组织环境的基本特征,并给组织运行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如何寻求外部 环境的稳定和可预测性,以降低组织

24、运行的风险,也就成为不同理论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之 一。权变理论提出,组织应通过组织结构的分化和整合来被动地适应环境的需要;新制度理论 关注组织之间的模仿机制;资源依赖学派则强调组织主动出击,通过权力战略一一增强外部环 境对自身的依赖,减少自身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一一来降低风险;交易成本理论说明科层制的优 势在于,赋予管理者非对称和不完全界定的权威,在一定范围内拥有对其他人的指挥权,可以 减少市场交易时的部分风险,这正是企业出现的原因;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中,生态系统的管 理者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不断地从环境中加强合作的力量,并抗拒竞争性的力量,将商 业生态系统推向成熟和完善。同样,不同理论学派的

25、差异在于组织使用方法上的不同,不过所有的方法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 目的,即追求组织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组织是利益驱动的大部分的理论学派都认可了组织的利益驱动,不过它们的分歧在于组织所追求的利益的不 同。新制度理论强调了组织对“合法性”的追求,而其他大多数理论则是从技术的角度,强调 经过计算的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包括组织生存、效率、资源控制、交易成本节约、经济绩效 等各方面。三、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融合趋势从理论学派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发展脉络。首先,从研究层次来看,经历了从微观到中观,继而再到宏观层次的过程。比如,权变理论中劳伦 斯和洛斯的研究探讨了组织中各部门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过程,战略选择理论是从组织和组织 群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而种群生态学则从更宏观的种群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组织与环境的关 系问题。其次,从组织环境本身的属性来看,对环境属性的假设经历了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动态的过 渡。从涉及的环境的范围来看,则经历了从单纯地关注技术环境到将制度环境纳入分析的范 围的过程。再次,从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