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烛之武退秦师9_第1页
4 烛之武退秦师9_第2页
4 烛之武退秦师9_第3页
4 烛之武退秦师9_第4页
4 烛之武退秦师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 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教学导入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缒(chui )而出 若不阙(que)秦 杞子(qi) 杨孙戍之(shu) 失其所与,不知(zhi) 3.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整体感

3、知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2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

4、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5、“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4.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5.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6.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7.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

6、分。 五、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第二段为什么要写烛之武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

7、完美形象呢?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长期得不到重用;发牢骚,真实的存在;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5.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六、作业:1.练习一 2.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 300 字左右。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

8、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

9、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

10、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3.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

11、声。 四、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伏笔与照应得当。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晋联合,貌合神离,为秦郑 联盟提供了条件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叙事详略得当。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2主要人物: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

12、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3.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

13、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五.作业: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国势严峻 秦晋围郑中心人物 临危授命 弃积怨担国忧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 说服秦伯 借秦立场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郑秦结盟大功告成晋师撤离附: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

14、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