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述_第1页
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述_第2页
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述_第3页
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述_第4页
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5流水中学2013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之文言文比较阅读(四大类型概述)一、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上述几篇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公输讲的是楚国将要对宋国发动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进行议论,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

2、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除了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外,还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公输则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

3、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二、山水篇:三峡答谢钟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其中三峡答谢钟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

4、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三、人物传记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五柳先生传以上作品都是人物传记,有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也有自传(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都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的性格。陈涉世家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表现在他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诸葛亮洞悉时事,高瞻远瞩表现在他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时。这几篇文章

5、又都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陈涉世家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对话描写也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四、劝谕篇: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

6、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广开言路的重要。公输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借本文表现了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间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它们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出师表和马说都是以议论为主。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

7、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公输故事性强,都运用了比喻类比的手法,体现了古代的劝说艺术。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约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不同的是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邹忌是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的。(分类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8、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一、内容理解,写法比较。1【甲】文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乙】段通

9、过记叙,说明了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2分)2【甲】【乙】文段都强调了人和、民贵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2分) 人和、民贵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观点1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的核心、目标,它和我们的古文化一脉相承。3.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运用对比证明“得道”(或“人和”)的重要;乙文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或“深谋远虑”),从文中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等词语就可以看出。(2分)4. 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乙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10、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2分)相同之处: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人心向背(或“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的重要性 。启示:只要内部能安定团结,做到“人和”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在战争中取胜。(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或“人和”)来谈,符合题意即可 )。5、甲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 人和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乙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 远谋 ”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2分)6、甲文的作者和乙文中的曹刿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试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同思想的句子。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乙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

11、的是甲文运用对比证明“人和或得道”的重要;乙文将曹刿与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填写其性格特点),从文中两个“ 未可 ”和两个 可矣 ”等词语就可以看出。(2分)8.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具体谈谈。甲文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即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才会“天下顺之”,可见作者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人和”是关键;要想治理好国家“得道”很重要,这都是强调了“民”的重要性。乙文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看出曹刿认为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即“取信于民”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9. 甲、乙两文都运

12、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运用对比证明人和(得道)的重要;乙文用乡人和曹刿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鲁国的政治热忱。(2分)10. 甲、乙两文都谈论了战争,但孟子和曹刿的侧重点不同,如果各用文中的一个字作为关键词,甲文应是“ 道 ”,乙文应是“ 忠 ”。(2分)11.甲文的作者和乙文中的曹刿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试分别结合原文内容具体谈谈。(2分)甲文作者认为“得道”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乙文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治国的关键,两者都是强调了得到人民的支持的重要性,只要内部能安定团结,做到“人和”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在战争中取胜。12、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甲文得道多助,失

13、道寡助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 (即仁政)的重要性;乙文曹刿论战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13、甲乙两文都强调了战争取胜的条件,甲文强调“人和” (即“得道”);乙文强调“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即取信于民) 。 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甲文“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乙文“乡人”与“曹刿” ,曹刿的“远谋”与“肉食者鄙”进行对比。不同的是甲文提出论点后,用了“环而攻之而不胜” (即攻城的一方不能胜)和“委而去之” (即守城的一方弃城而逃) 两个事实论据论证了

14、“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再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发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诊断;乙文通过对话或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曹刿“远谋”及鲁庄公的“鄙” 。就表达方式 甲文主要用了议论表达方式;乙文主要用了叙述表达方式。 15、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战争结果;乙文第一自然段写战前准备。16、甲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论述战争的,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乙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17、甲乙两文都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甲文认为“人和”

15、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鲁庄公的勤勉做到了取信于民。18、拓展迁移。列举出体现民本思想句子。 答: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得道多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9、甲乙两文却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生活中,我们怎样认识“人和”的重要作用? 答: “人和”在古往今来都有重要意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靠大家共同完成,只有彼此沟通、共同协商,达成共识,心情才能愉快,事业才能顺利完成。 20、你认为在武器装备日趋现代化的今天,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从你的观察积累中举一战

16、例印证这一看法。一是人和,二是先进的武器装备。比如美国的反恐战争。二、一词多义。1、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目光短浅 )2、忠之属也 (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3、必以信(实情)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 (信用)4、得道者多助(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会天大雨,道不通(路)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5、弗敢加也(虚报) 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既加冠(戴) 大王加惠(给予)6、委而去之(离开) 去国怀乡(离开)7、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砍伐) 8、衣食所安 (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燕雀安知鸿鹄之

17、志哉(怎么)9、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故克之(所以) 公问其故(原因) 故逐之(所以)10、必有得天时者矣(一定)必以分人(一定)11、民弗从也(服从,顺从) 战则请从(跟随) 从民欲也(依从)陈涉世家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私自、偷着) 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1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14、战则请从(作战) 战必胜矣(作战)15、一鼓作气(振作) 作奸犯科(做)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6、再而衰(第二次) 主人日再食(两顿)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18、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 上使外将兵(士兵)

18、曹刿论战与公输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

19、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一、内容理解,写法比较。1、两文都与战争有关,公输记叙了 墨子 劝阻楚国进攻宋国 的故事;曹刿论战记叙了 曹刿 帮助 鲁国 打败 齐国 ,取得 长勺之战 胜利的故事。但两文的侧重点不同:公输主要是表现墨子机智勇敢 的特点和反对不义 战争的主张;曹刿论战则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 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 政治上取信于民 和正确把握战机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两文都是记叙文,主要以 记言 为主,通过人物的 对话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主张。但写作特色各不相同:公输通过曲折生

20、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事理,表现人物。作者还善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曹刿论战虽然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因题目是“论战”,故文章对 战争经过 的记叙很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和反衬 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3、公输中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而在曹刿论战中,“公将战,曹刿请见”,他们“见”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两个人的理解。答:他们请见的目的是: 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危存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墨子和曹刿都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两位都深谋远虑,目光长远,墨翟为宋国而言论,曹刿为鲁国而请战。4、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

21、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答:(1)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或者(2)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取信于民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战机。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5、曹刿论战一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从公输一文中也找出一个体现墨子这种精神的语句。答

22、: 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6、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答:墨子的做法是设法阻止战争,曹刿的做法是积极为鲁庄公谋划备(迎)战之策。我赞成他们的做法。因为墨子要阻止的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曹刿支持的是一场抗敌卫国之战。7、结合甲、乙所在的原文全文,请你分别用一句话评价曹刿和墨子?答:(1)公输中墨子是一个明辨是非、坚持正义、有勇有谋、不畏强权、反对战争的策士。(2)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一个有爱国热情、有政治远见、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8、两文中,同是一国之君的楚王和鲁庄公,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答:(1)公输中楚王是一个无理无义、贪婪、虚

23、荣而又愚蠢的大国君主。(2)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无军事才能但能知人善任的小国君主。9、墨子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终于说服了公输盘,选段中“公问其故”和“楚王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都起了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10、曹刿和墨子都凭自己的才能取得了胜利,请分析他们在人物形象上的相同点。曹刿和墨子都是正义的化身,虽然身份低微,但都以天下和百姓为己任,凭着自身卓越的才能而取得了成功。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

24、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

25、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一、内容理解,写法比较。1、【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2、【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甲文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乙文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4、两文主

26、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甲文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除了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外,还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公输则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5、两文中的“王”共同特征贪婪霸道、伪善狡诈。唐雎所说的“士”的形象是有胆有识、具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6、有人认为,唐雎、墨子都能言善辩。但如果他们都只会文战,而不辅于武攻,强敌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不妨谈谈你的见解。同意。从唐雎、墨子的事件中

27、我明白:面对不义之战,不但要能言善辩,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7、公输与唐雎不辱使命分别叙述了墨子和唐雎面对侵略者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制止侵略的故事,这两篇文章都着力于描绘“舌辩”,在唇枪舌战中,这两位历史人物所表现的斗争精神和斗争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一词多义。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平民) 臣本布衣 (平民)2、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3、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想要)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想要)4、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5、挺剑而起(站起来) 起于鲁(出发,动身)

28、6、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请说之(解说)7、秦王谓唐雎曰(告诉,对说) 不可谓智(叫做)8、子墨子闻之(听说) 臣未尝闻也(听说)曹刿论战与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与唐雎不辱使命分别选自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散文中的优秀篇章。笔者试着将这两篇做了一番比较,觉得两文同中有异,且同多于异。一、从叙述方法说,两文讲述的就是两个小故事。其因果昭然,脉络清晰,“重心”各具,运用 对话 展开故事情节。曹:曹刿“毛遂自荐”,是因“齐师伐我”,“公将战”;长勺之战以“齐师败绩”而告终;全文以曹刿请见,入见,请从,指挥作战,述胜作为线索;重心落在一个“论”上,即论述战前政治准备,论述取胜根源。整个战争过

29、程写得简洁明了,此为叙述详略有别所致,亦使全文呈现出“凹透镜”式的结构特色。唐:唐雎使秦,是由于秦王使出了“易地”的险恶阴谋;“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宣告了秦王阴谋的失败。全文以唐雎奉命使秦,于秦王展开斗争,迫使秦王屈服为脉络;重心着重于“斗”上,详述唐雎于秦王两次斗争的经过,因使唐文呈“凸透镜”式的结构特色,而且故事情节完整,起因(“易地”要求)、发展(揭穿“易地”阴谋)、高潮(效仿“士之怒”对“天子之怒”)、结局(秦王长跪而谢),读后使人一目了然。二、在人物创造方面说,两文均可视作微型小说精品。曹刿、唐雎等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深刻印象。曹刿在“公将战”前,深谋远虑,在大军压境“齐师

30、伐我”的危机关头,不顾“乡人”的劝阻,更无需庄公的“三顾茅庐”,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主动参与到“长勺之战”的国家大事中去。这是曹刿自觉主动关心国家存亡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其指挥作战的沉着果断,善抓战机而一举取得“齐师败绩”的伟大胜利,则充分显示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一位善战的古代军事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唐雎“出场”不凡,身系安陵国存亡之千钧,面对骄横的秦王,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流血五步”的不畏强暴的精神,一举威慑秦王,迫使秦王“长跪而谢”。唐雎的举动,是英雄的举动,也是勇于牺牲的爱国行为。他没有辜负安陵君委以的重任,同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赢得了在军事上根本不可能取得而只有通过外交途径才

31、有可能取得的胜利,可以说唐雎不愧为我国古代有名的外交家。曹唐二人形象鲜明,盖得力于以下两点。其一,运用反衬,以宾衬主“肉食者”鲁庄公,对齐迎战不以“取信于民”、而妄图以对近臣的小恩小惠和对神灵及祖先的虔诚为凭,极为荒唐可笑;对齐作战,急躁盲目地“将战”“将鼓”“将驰”;“齐师败绩”却还“问其故”,可谓“鄙”陋之至。以此来突出鲁庄公的“鄙“而反衬了曹刿的军事才能。秦王自恃武力强大,设下“易地”的骗局,掩盖其妄想不动一兵一卒而轻并安陵的阴谋,足见秦王的狡诈。可是在于唐雎的对垒中,只落得“长跪而谢之”的结局,秦王前“傲”后“萎”,无疑衬托了唐雎的有胆有识、智勇双全、超群出众的外交斗争才干,在维护安陵

32、国的斗争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二,运用对话,活现人物曹刿对于庄公的“何以战”的回答,体现了曹刿的军事战略思想。曹刿在作战过程中的“未可”“可矣”的恰当指挥,突出了他把握战机的准确判断力和指挥时的果断沉着。战后回答“公问其故”,是曹刿军事战术思想的集中“曝光”,不能不令人叹服其军事理论的独到精辟。唐雎第一次“对曰”,直戳秦王的“霸气”,揭穿了骗局,使得秦王恼羞成怒,突显了唐雎非同寻常的胆量和勇气。第二次“对曰”,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唐、秦二人的斗争场面,唐雎在秦王面前的镇定自若,慷慨陈词,敢说敢为的英雄形象立体的突现了出来。“寡人谕矣”一句,话鼎千钧,深刻地说明了唐雎在安陵所处的重要位置和在保卫安陵国的完整中所起的顶天立地的作用。【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