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司马谏议书【北宋】王安石【题解】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 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 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 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 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 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 诗文集。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
2、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 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 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给王安石写了一封3300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 的种种弊端,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当即 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信中主要辨 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 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文笔犀利,注意 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避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自 读时注意细心体会。“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
3、”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 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本篇是著名的驳论文,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 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 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 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文白对照】【原文】某启某启:安石陈说。某,作者自称。古人在文稿、信稿上常以“某”字 代替自己的姓名
4、;在发出的正式信件中,则要换写成本名,如作“安石启”。 下文的四个“某”字用法与此同。启,陈述,述说。1:昨日蒙教2,窃表 谦敬副词,私意,私下以为与君实游处交游相处,即交往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4,所操之术“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多异故 也5。虽欲强聒guo强作解说,本来人家不愿听的话却硬要对他罗嗦。聒,语 声喧杂。6,终必不蒙见察了解7,故略上报8,不复一一自辨辩”,辩解, 辩白9;重念又想蒙君实视遇看待厚深厚10,于反复指书信往来不宜 卤莽同“鲁莽”,马虎草率11,故今具道所以具=俱,全,详尽。12,冀君 实或见恕也13。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
5、歧,所以写信表 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盖句首语气助词,带有承接上文的语气儒者所争14,尤在于名实名称 和实际(是否相符)15,名实已明16,而天下之理得矣17。今君实所以见教 者18,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19,以致天下怨谤也20。某则以谓受 命于人主2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2,以连词,而后授之于有司23,不 为侵官24;举兴,施行先王之政25,以兴利除弊26,不为生事;为天下 理财27,不为征利;辟排除,驳斥邪说28,难责难,批驳壬人renren 壬,巧辩。壬人,善于巧辩谄媚的小人29,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30,则 固前知其如此也31。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
6、事、征利、拒谏。)本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 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作者在该 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 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 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 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人习于苟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33,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4,上乃副词,就是欲变此3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36,欲出力助上 以抗抵制之37,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8 ?盘庚之迁39,胥xU怨相 怨。胥,
7、相与者民也40,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4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42,度du6,考虑,揣度义适当,恰当/意义而后动43,是确认是对 的而不见可悔故也44。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45,未能助上大有为46, 以膏泽膏泽:名词使动,使得到好处斯民47,则某知罪矣48;如曰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9,守前所为而已50,则非某之所敢知就不是我敢知 道的事情,即不是我所能接受的51。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 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 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
8、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 驳斥更显柔中有刚。【启示】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无由会晤5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内心不胜仰慕之至。这是古人写信常用 的客套话。不任,不胜。区区,诚心,衷心。向往,仰慕。之至,到了极点。 53。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 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 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辩。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 草率,所以我
9、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 解我。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 的关系一经辩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 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 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 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 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 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 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
10、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 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 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 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 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 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 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末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 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
11、您。【注释】1某启:安石陈说。某,作者自称。古人在文稿、信稿上常以“某”字代 替自己的姓名;在发出的正式信件中,则要换写成本名,如作“安石启”。下文 的四个“某”字用法与此同。启,陈述,述说。2蒙教:承蒙(您)指教,指收 到司马光来信,这是客气说法。蒙,受。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我 私下认为和您交往相好的时间很久了。窃:表谦敬副词,私意,私下。君实,司 马光的字。游处,交游相处,即交往。4而:转折连词,可是。议事:讨论国 事。每不合:往往不一致。5所操之术: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 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异:不同。故:缘故。6虽:让步连词,虽然。欲: 想要。强聒:强作解说,本来
12、人家不愿听的话却硬要对他罗嗦。聒,语声喧杂。 7终必不蒙见察:结果一定不会被您了解。见,被。察,了解。8故略上报: 所以只简略地写信回答。略,简略。上,表示尊敬对方。报,写信答复。9不 复一一自辨:不再逐条逐款地自己作解释。不复,不再。一一,逐条逐项地。辨, 通“辩”,辩解,辩白。10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又想到承蒙您看重我。重念, 又想。视遇,看待。厚,深厚。11于反复不宜卤莽: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草率 冒失。于,介词,在。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同“鲁莽”,马虎草率。12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指推行新法)的理由。具,详尽。道,说明。所以, 相当于“的原因”。13冀:希望。或:或许。见恕:被
13、(您)原谅。14盖: 句首语气助词,带有承接上文的语气。儒者:读书的人。15所争:所争辩的问 题。16尤:副词,特别。名实: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名实已明:名称和实 际的关系既然弄明白了。17天下之理得矣:对天下的事理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得,获得,指对“天下之理”获得正确的认识。18所以见教者:用来指教我的 一些问题。19侵官:指增设新官,侵犯原官的职权。王安石曾设立“制置三司 条例司”为推行新法的总机关,司马光污蔑这是侵犯了原三司(盐铁、户部、度 支)官的职权。生事:指推行新法是废旧立新,名目繁多,是生事扰民。征利: 指新法整顿国家的财政收入是聚敛财物,与民争利。拒谏:指拒绝反对派的劝告。
14、 以上四条都是司马光在信中给王安石推行新法强加的罪状。20以致天下怨谤 也:因面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毁谤。致,招致,引来。怨,怨恨,出于心。谤,责 骂,毁谤,出于口。21以谓:以为。受命于人主: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人主, 君主,皇帝。22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议订法令制度而又在朝廷上经过讨论决 定。修,治,讨论决定。23以授之于有司:而后交给有司(去执行)。以,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行为在时间上的一先一后,可译为“而后”。授,交给。之,代词, 指法令制度。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24不为:不算,不能算是。25举:兴, 施行。先王之政:古代圣王的政事。26以:用来。兴利除弊:兴办有利的,除 掉有害的。27
15、为天下理财:为国家整理财政。28辟:排除,驳斥。邪说:不 正确的言论。29难壬人:批驳巧于诡辩诌媚的坏人。难,责难,批驳。壬人, 善于巧辩谄媚的小人。30诽:诽谤。31固:本来。前知:事前预料到。其如 此:事情象这样。3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朝一 夕了。习,习惯。苟且,得过且过,安于现状。33(加)、不恤国事:不关心国家 大事。恤:顾念,关心。34、同俗:指随波逐流,附合世俗之见。自媚于众: 自媚于众:自己向众人献媚讨好。为善:美事。善,美,好。35上乃欲变此: 皇上就是要改变这种风气。上,皇上,指宋神宗赵顼。乃,副词,就是。36 量:估计,考虑。敌:指反对新法的敌对
16、力量。众寡:多少。37 助上:帮助皇 上。以:连词,相当于“而”。抗:抵制。之:代词,指敌对力量。38 则:连 词,那么。众:指反对变法的人。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39盘庚:商朝中 期一个君王的名。迁:迁都。商的都城原在奄,后迁到毫。40胥怨:相怨。胥, 相与。41非特:岂止,不只是。而已:罢了。连上两句:盘庚迁移都城,对此 不满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的士大夫而已。4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 并不因为有人埋怨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故,缘故。度,计划。43度:考虑, 揣度。义:宜,应该这么做。后动:然后行动。44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自己) 认为做得对而看不出有什么要悔改的缘故。是,确认是对
17、的。45如:假设连词, 如果。责:责难,责备。以:介词,因。在位久:任职很久。46 大有为:大有 作为,做出一番事业。为,作为。47 以:连词,近似“而”。膏泽:用作动词, “施恩惠给”之意。斯民:人民。48则:连词,那么。知罪:承认过错。知, 知道,这里是“承认”的意思。4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如果说现在应当一 切事都不做。事事,做事,指变法。前一个“事”是动词,“做”的意思;后一 个“事”是名词,作宾语。50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老规矩。前,指前人。所 为,所做过的,指陈规旧法。而已:罢了,就行了。51则非某之所敢知:就不 是我敢知道的事情,即不是我所能接受的。52无由会晤:无从见面。53
18、不任 区区向往之全:内心不胜仰慕之全。这是古人写信常用的客套话。不任,不胜。 区区,诚心,衷心。向往,仰慕。之全,到了极点。【重点赏析】现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 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 是侵官。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 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 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为天 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
19、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的 韬略。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 正辞严,指出自己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 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关于天下怨诽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 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 腐败作风。王安石坚持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 非某之所敢知。【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 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中心表达
20、: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 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 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文言知识归纳】古今异义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意,私下。谦辞/偷窃)虽欲强聒(虽:即使/虽然)不复自辨(复:再/重复)故今具道所以(所以:所+以,的原因/因果连词。下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同此)度义而后动(义:适当,恰当/意义)不任区区向往之全(区区:诚心/区域)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术:政治
21、主张/数量极少)通假不复自辨(辨二辩,bidn,辩解)于反复不宜卤莽(卤二鲁,W,粗疏)故今具道所以(具二俱,其,全,都,详尽)词类活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事:动词+名词,第一个“事”,名作动,从事)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使动,使得到好处)一词多义事:而议事每不合(事情/名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事:动词+名词,第一个“事”,名作动,从事)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故略上报(所以,连词。“故今具道所以”同此)见:终必不蒙见察(特殊指代词,我。下文“冀君实或见恕也”同此)视而不见可悔故也(看见,动词)复:不复一一自辨(再,又/副词)于反复不宜卤莽(回来,回去,课文中指“书信往来”/动词
22、)于:于反复不宜卤莽(在,介词。下文“尤在于名实”“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同 此。)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从,介词)以授之于有司(给,介词)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对,对于,介词)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向,介词)以:故今具道所以(因,介词。下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同此)以致天下怨谤也(同“而”,表示结果,连词。下文“以膏泽斯民”同此)以授之于有司(同“而”,表顺承,连词)以兴利除弊(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连词。下文“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同此)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把,介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拿,用,凭借,介词)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以为:认为。下文“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同此)天下:而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合同7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共享平台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离婚协议中子女监护权确定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船舶股份合作协议标准文本4篇
- 2025年度电器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协议12篇
- 2025年度农业机械智能化生产线设计合同3篇
- 2025年度某工业园区水电暖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区块链创业项目合伙人协议书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运输派遣劳务服务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酒店门窗铝型材定制及安装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温州市城发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小学春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2025版高考物理复习知识清单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题(84道)
- 2025年度安全检查计划
- 2024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标准版本(2篇)
- 全球半导体测试探针行业市场研究报告2024
- 反走私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注册计量师-一级注册计量师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可行性报告】2023年电动自行车行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临床见习教案COPD地诊疗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