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导学案_第1页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_第2页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_第3页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3.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2.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释疑解惑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出身贫寒,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

2、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2.题目解说“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3.字词扫描(1)字音飘荡(dng) 急湍(tun) 轩(xun)邈 缥(pio)碧葳蕤(wi)(ru)泠泠(lng) 经纶(ln) 横柯(k) 恣(z)纵 鸢(yun)飞戾(l)天 (2)词类活用 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往远处。如:互相轩邈。奔:动词用作

3、名词,奔马。如:猛浪若奔。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如:任意东西。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如:望峰息心。(3)一词多义绝:形容词,绝妙。如:天下独绝;动词,断、停。如:猿则百叫无绝。百:数词,数目,十的十倍。如: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如:猿则百叫无绝。(4)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如:蝉则千转不穷。今义:贫穷,与“富”相对)许(古义:附在整数词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4.难点解读(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点拨: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

4、、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古人对幸福、价值观的一些辨证认识,体会本文的哲理性。)(2)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点拨:一、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二、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

5、详写动态略写静态。三、兼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视觉: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四、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

6、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步训练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缥碧() 戾天() 横柯() 经纶() 急湍() 轩邈() 嘤嘤成韵() 2.解释下列加点字。 猛浪若奔( ) 一百许里( ) 负势竞上( ) 争高直指( )鸢飞戾天者( ) 水皆缥碧( ) 百叫无绝( ) 窥谷忘反( ) 在昼犹昏( ) 横柯上蔽( ) 3.下列各句朗读时,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自富阳/至桐庐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4.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此项多选)()A.千丈见底 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 D.

7、泠泠作响5.判断下列修辞方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比喻)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4)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对偶) ()6.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作者、字,朝人。其主要作品有和等。(2)骈文,又称“四六文”,南朝时尤为兴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的芜城赋,孔稚圭的和江淹的等。本文也是骈文中的代表之一。二、随堂演练(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第1段中对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作

8、总的概括的语句是 。8.第2段紧承第1段,具体分写了富春江水之“”,描写时紧紧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通过写水 ,水,水,及水突出表现了一个“”字。9.第2段写水的情态,从动、静两方面着笔,其中描写静态之水的句子是,描写动态之水的句子是。 10.请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水的特点: 11.文言翻译。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二)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2.从选文中找出从听觉方面和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

9、偶句各一组:听觉: 视觉: 13.本段重点写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山美在“”,主要体现在 、 、 这三方面。14.作者写景立足点(在船上)未动,却能注重视角的多变,比如由低处的水写到了 的山,而且着力写树以显山高,这里用的是的方法。 15.情由景生,以景显情,使情与景水乳交融,这是游记散文常用的方法。比如本段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寓静态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就给人以鼓舞。山的伟大、富有活力,还在于它养育、包容了自然界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请就此点举例,具体阐述情与景的融合。 16.本段在写景的同时,情因景染,不由得发出慨叹,这两句议论性的语句是 。体现了作者 的情怀。1

10、7.文言翻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三、课后拔高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旧居之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灞水),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苍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chng,捣米,用杵臼捣去谷物的外壳),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nng,以往,从前)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tio,白鲦鱼)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o,水边地),麦陇朝雊(zho gu,早晨野鸡鸣叫)。

11、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蘖(b,黄柏,一种药材)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18.给下列词语注音。猥()辄()吠()仄()矫()陇()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足下方温经( ) 憩感配寺( )斯之不远( )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0.翻译句子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21.“书”的意思是_,本文的题目的意思是_。22.作者都描写了什么景象? 四、探究创新23.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在生命之旅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_;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_;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_。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不停的絮絮叨叨A. B. C. D.24.下面是某会议主持人所说的一段话,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现在,有请著名青年学者辛哲先生做学术报告。辛哲先生德高望重,有很深厚的学术修养。他对人类在宇宙开发方面所做出的理论建树,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