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_第1页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_第2页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_第3页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_第4页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关键词: 醉驾;适用争议;反思 内容提要: 醉驾是美国最常见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醉驾者往往面临汽车署听证会和刑事审问两个相对独立的司法程序。宽大醉驾是美国政府的一向主张,但这一做法存在如下问题:作为证据被运用的各种醉驾测试遭到质疑,严厉责任在醉驾犯罪中的适用遭到批判,醉驾的司法程序有违反宪法“一事不再理之嫌。美国醉驾的司法实际提示出醉驾的 HYPERLINK 法律规制应主要依托行政法而不是刑法、对不同醉驾者应采取“分而治之的刑事政策、醉驾的社会效应应强调公平而不是报应。 醉驾是美国最常见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很多州都设有专门的醉驾法庭,在全美还成立了大量反对

2、醉驾的民间组织以及为醉驾被告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协会。这些立场不同的社会力量从多个角度围绕醉驾的“宽大与“反宽大进展反复争辩,使得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在不断试错中前进。本文试图对美国醉驾的立法沿革、司法程序及其适用中的争议问题进展研讨,以提示我们对期盼已久的醉驾入刑坚持应有的清醒和谨慎。 一、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 美国大多数州并未在刑法典中对醉驾及其刑事责任做出规定,而是在 HYPERLINK 交通法规或机动车管理规定中对醉驾的行为类型、执法过程、司法程序和法律后果等做出规定。1 一醉驾的立法沿革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醉驾的社会危害性并不断强化了醉驾的法律规制,很多目前通行

3、于各州的醉驾法律,都是从那时起在实际中反复试错构成的。在早期,执法人员主要经过察看驾驶者的身体病症来判别其醉酒程度,而到1939年,很多州开场尝试经过化学测试来判别驾驶者能否醉驾。以后,为敦促各州加强醉驾立法,美国国会于1966年经过了,授权交通部制定有关道路交通平安的法规。根据这一授权,交通部对那些未能遵照道路平安法规的州,可以回绝给予联邦道路资金。在这一财政刺激下,各州最终都制定了相关的道路平安法规,包括经过化学测试来断定醉驾、规定血液中酒精的含量不得超越法定限制和制定“默示赞同条款等。2虽然国会的这一方案并没有预期的那样胜利,但还是在很多领域获得深远影响,美国有关醉驾的法律也在此时初显雏

4、形。 此外,20世纪60、70年代,各州相继制定法律敦促醉驾者接受滥用酒精的康复 HYPERLINK 治疗,由于 HYPERLINK 科学家和药学家都以为醉驾是由驾驶者滥用酒精引起的。这一协助 醉驾者康复的尝试在1982年被推而广之。该法案旨在向各州提供交通平安经费,以强化吊销那些回绝接受或未能经过化学测试者驾驶证的执法。在此影响下,从1981年到1986年全美共经过了729部有关醉驾的法律法规。3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联邦政府在1986年经过的,其目的是发动各州制定吊销醉驾者驾驶证的法律法规。根据这些法律法规,执法人员一旦发现醉驾就可以立刻吊销驾驶者的驾驶证,尽能够防备交通事故于未然。4 近年来,

5、醉驾的法律规制主要关注如何加强惩罚的严峻性。这是由“反对醉驾母亲协会这一民间组织提出的,主张给予醉驾者强迫监禁和罚款等严峻处分。5大量触目惊心的醉驾事故加强了民间组织宽大醉驾者的呼声,日益增长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也迫使政府对醉驾采取更强硬的态度。这样,“公共平安政策的拥护者获得了目前美国醉驾法律规制的主流话语权,加强对醉驾者的惩罚已是大势所趋。 二醉驾的执法过程 虽然各州对醉驾的法律规定并不完全一样,但其执法过程大多都包括如下步骤:6 1停车检查程序。一旦执法人员有合理理由疑心驾驶者醉酒驾车,就可以要求驾驶者停车并接受随后的各种醉驾测试。 2现场清醒测试。这是由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平安管理局发起用以

6、评价驾驶者醉酒形状的一组测试方法,包括程度性眼震测试、直行和转弯、单腿站立三套测试。上述看似非常简单的测试对醉酒人而言是难以准确完成的,因此“现场清醒测试成为各州交警确定驾驶者能否醉驾的重要手段。7 3呼吸测试或血液检测、尿液检测。假设驾驶者未能经过“现场清醒测试,那么警察将对驾驶者进展比FSTs更为准确的化学测试,包括现场进展酒精呼吸测试,或者进展血液检测、尿液检测。这些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能否到达法定限制。美国有将近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行政特区都对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有限制对于21岁以上的公民而言,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必需低于80mg/100m1,否那么构成醉驾。8 4拘留驾

7、驶者。假设上述测试证明驾驶者确实因服用酒精或其他麻醉品而导致驾车才干减弱,那么驾驶者将被拘留。 三醉驾的司法程序 普通而言,醉驾能够使驾驶者面临两个独立的讼案,进而引起两种相对独立的司法程序:汽车署听证会和刑事法庭审问程序,前者主要是从行政执法的角度思索驾驶者的驾驶资历和拘留时的情况,其结果是暂时吊销驾驶证或宣布驾驶证永久无效,后者那么主要思索醉驾行为能否构成犯罪以及给予何种刑罚处分。 1汽车署听证会。美国多数州交通法规规定,驾驶者假设回绝或未能经过前述各种测试,那么其驾驶证将被吊销或被宣告无效。9当然,驾驶者可以在法定日期内向汽车署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D

8、MV提出听证要求,以确定驾驶证能否被吊销。DMV的听证官必需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以下几点:第一,执行拘留的司法人员能否有理由置信驾驶者正在醉酒驾车;第二,拘留能否合法;第三,驾驶者能否回绝接受测试,或虽赞同接受测试,但测试结果显示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80mg/ 100ml;第四,驾驶者能否被告知,假设回绝接受测试,其驾驶证将被吊销或被宣布永久无效。10假设上述现实得到证明,那么驾驶者的驾驶证将确认被吊销。 听证会能够产生两种结果:比较有利的结果是DMV的听证官做出撤销、暂时吊销或限制运用驾驶证的决议。这就意味着DMV案终了,驾驶者可以免费从DMV处获得一个驾驶证的副本,继续从事驾驶行为;另一个结

9、果是类似的行政行为,即撤销、暂时吊销或限制驾驶权,即驾驶资历的丧失。此时,DMV的听证官能够会对驾驶者提出一些要求,如参与醉酒 HYPERLINK 教育课程、参与社区效力、参与戒酒戒毒培训班等,只需满足这些要求后,驾驶权才干恢复。11 值得留意的是,醉驾的汽车署听证会程序与其刑事审问程序相比具有如下不同点:(1)在DMV中往往没有证人,听证会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警察的记录报告和化学测试结果;(2) DMV中检察官和法官是同一人,也就是说,由同一人引见证据,然后一定其法律效能。 2刑事法庭审问程序。在汽车署听证会之后,被确认醉驾的驾驶者必需根据各州法律接受刑事审问。刑事审问程序主要是确定驾驶者能否有

10、罪以及承当何种刑事责任。 醉驾能否构成犯罪,主要取决于醉驾能否导致人身伤亡以及驾驶者之前能否存在醉驾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大多数州,醉驾假设导致了人身伤亡或财富损失,或有呵斥这些严重后果的危险时,就有能够构成轻罪或重罪。其中,醉驾没有导致人身伤亡或财富损失时,仅构成轻罪,将被判处700美圆至1500美圆的罚款、1年以下监禁刑期、1至7年的维护察看或者吊销驾驶证等。但假设多次醉驾或者醉驾导致艰苦人身伤亡、财富损失时,能够构成重罪,将被判处高额罚款、1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某些州,假设醉驾后果极其严重,驾驶者甚至能够被判处死刑,与此同时,驾驶者将失去由陪审团审问的权益、选举权和从事特定职业的权益。12 在

11、刑事审问中,如下要素能够导致醉驾者的刑罚处分加重:(1)过去曾有醉驾的违法犯罪阅历;(2)酒后超速驾驶;(3)醉驾时车内有未成年人;(4)血液中酒精含量过分超标;(5)回绝接受化学测试等。13 除此之外,驾驶者能够还要承当一定的民事责任。当醉驾导致人身伤亡或财富损失时,驾驶者就会面临民事责任赔偿,主要是赔偿被害人的财富损失、减少的收入、医疗费用等。 二、美国醉驾法律规制的适用争议 基于“公共平安政策对醉驾进展宽大是美国司法的一向做法,但从实际来看,这一做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到了醉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的多番质疑。 一证据上各种醉驾测试规范倍受质疑 醉驾案件涉及众多锋利的科学和法律问题,尤其是在过

12、去几十年中,有关醉驾的法律在内容、证据和程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目前审理醉驾案件几乎无需思索驾驶者能否处于醉态,而变成一个生物学问题证明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BAC能否80mg/l00ml。因此,各种测试规范能否科学、能否被法庭采用便成为案件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对现场清醒测试FSTs和各种化学测试包括呼吸测试、血液检测和尿液检测的争论。14 1现场清醒测试FSTs。15FSTs最具争议的地方在于: (1)这组测试本身能否科学?FSTs的测试结果在过去曾被以为是证明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到达法定限制的有力证据。但是,国家公路交通平安管理局的这一“杰作日益遭到法学界和科学界的批判:第一,FSTs中各

13、种测试本身就缺乏科学性,不能用来证明驾驶者因饮酒而导致驾驶才干被减弱。16这些测试方法在被国家公路交通平安管理局公布前,并没有经过该领域专家的反复论证,尤其是其中的程度性眼震测试,其实际根底并没有获得该学科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可;第二,FSTs测试过程容易遭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其结果并不如当初实验室测试的那样准确。这些要素包括:测试前警察察看驾驶者拙劣驾驶技术而产生的偏见; HYPERLINK 自然条件、视野干扰、风等环境情况;被测试者的害怕、为难、紧张等心思反响;17第三,也有观念以为,FSTs并不是醉驾的科学证据,而只是确认醉酒形状的察看资料。由于测试内容只涉及普通公民用通常社会阅历就可以完成的

14、察看和判别。因此,FSTs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博大精深,它急需加强的是其技术含量而不是执法人员的测试阅历。18作为折衷的态度,目前多数法院都以为,FSTs只能证明驾驶者确实处于醉酒形状,但还不能准确阐明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能否到达法定限制。 (2)假设警察未能按照国家公路交通平安管理局规定的方式和程序来完成测试,能否影响这组测试的证据力?国家公路交通平安管理局在 HYPERLINK 总结FSTs的证据力时指出,警察在执行FSTs时必需完全符合下述条件:第一,按照FSTs、规定的规范方式来进展测试;第二,按照FSTs规定的得分制来评价驾驶者的行为;第三,按照FSTs规定的规范来解释驾驶者的表现。

15、只需完全符合上述要求,FSTs才是断定驾驶者处于法定醉酒形状的有效方式,背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19据此,目前大多数法院也成认,警察在FSTs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解影响到FSTs测试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其证据力。 从总体来看,FSTs在全美乃至全球的广泛适用是毋庸置疑的,对FSTs本身能否科学的质疑也仅停留在实际层面。因此,醉驾案的控方和辩方似乎都成认FSTs的可靠性和证据力主要取决于警察能否严厉遵守了测试的方法和程序。为此,醉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通常会在审问前采取一些行动,以限制法庭采用那些没有严厉遵守FSTs测试方法和程序而产生的测试结果。20 2各种化学测试。如前所

16、述,FSTs只能证明驾驶者能否处于醉酒的形状,要准确判别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BAC,还需借助如下三组测试:21 (1)呼吸测试。目前大多呼吸测试都是由醉驾测试器来完成的,虽然不断更新,这种测试的准确性仍倍受质疑。许多专家以为:第一,即使是最先进的呼吸测试仪器,随着其中心 HYPERLINK 计算机程序的日益复杂,其因无线电频率的干扰而误读测试结果的风险也会相应添加。第二,过去某个时间曾饮酒的人,在进展呼吸测试时能够存在酒精回流的情况,容易误导测试;第三,安装了整副假牙的人在其假牙里能够存在酒精堆积物,这也会误导测试;第四,被测试者的体温与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成正比,这就意味着当其体温升高时,其

17、血液中的酒精含量BAC的测试结果也会升高,但这一情况却被目前的呼吸测试所忽略;第五,许多执行呼吸测试的执法人员并没有得安康部门的审核授权,因此很难保证呼吸测试过程及其结果的准确性。22 (2)血液检测。血液检测的方法包括三种:气体层析法、生化酶分析法和重铬酸盐分析法。23通常情况下,对这些方法准确性的质疑需求具备极高的专业程度和长期的实证研讨,这对驾驶被告及其辩护律师来说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对血液测试准确性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测试方法上:第一,担任搜集血液和测试血液的人员往往未经过专门培训和资历认证,很难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很多测试容器都是基于商业目的而被大批量消费的,在运用前并没有被很好

18、的保管,因此这些容器不具备当初实验室测试时的理想形状,这极大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第三,抽取血液样品的过程并不科学。由于用针头抽取被测试者的血液时,往往会用酒精棉球对扎针部位进展消毒。这样,针头就会吸收部分酒精棉球的剩余物,导致血液样品在测试前就遭到酒精污染;24第四,测试血液样品的过程也值得疑心。在那些任务繁重的实验室,实验人员通常不会在某一时段只测试一个样品,而是同时对多个样品进展多种测试,因此容易混淆测试样品和结果。25 (3)尿液检测。尿液检测的方法也包括气体层析法、生化酶分析法和重铬酸盐分析法。遭到质疑的主要是:第一,尿液检测本身并不科学。根据尿液检测的原理,在搜集尿液样品前,被测

19、试者必需先排光膀胱15至20分钟,将重新产生的尿液作为样品才干保证测试准确性,而这对被测试者而言根本上是不能够完成的。第二,科学研讨标明,尿液样品通常会被一种假丝酵母的物质所感染,并产生一定浓度的酒精。因此,即使驾驶者没有饮酒,也会在其尿液发现很高浓度的酒精;第三,和血液检测一样,担任采集尿液和测试尿液的人员能否经过专门培训和资历认证、运用的容器能否到达理想程度、测试尿液的过程能否科学等都值得质疑。26 这样,在美国醉驾的司法实际中,可以看到一种很有趣的景象:一方面是庞大的律师从业人员根据科学研讨和从业阅历,对各种醉驾测试进展无孔不入的质疑,并孜孜不倦地宣传这些质疑,以期从根本上动摇醉驾指控根

20、据;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应对这些质疑,想方设法为执法人员提供各种培训,以确保其正确执行各种醉驾测试。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从科学角度对醉驾测试的质疑,迫使司法机关不断提高了醉驾测试的科学性,极大减少了醉驾冤假错案的发生。 二犯罪成立条件上严厉责任在醉驾案中的适用饱受批判 根据美国模范刑法典的规定,要构成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必需具备作为或不作为的犯罪意图,犯罪意图是刑事司法体系的控诉要旨。27而从美国司法实际来看,在那些涉及公共平安的犯罪中,严厉责任以其“维护公共利益、举证上的廉价的诉讼优点被运用到各种法定犯中,在这些犯罪中,并不需求普通意义上的犯罪意图。28在此背景下,日益增多且危害公共交通平安的醉

21、驾案件便顺理成章地被法院用“严厉责任来定罪处分。 从立法上看,美国大多数州的交通法规都将醉驾规定:在酒精的影响下或者在血液中酒精含量(BAC)到达80mg/100ml的情况下驾车是违法行为。外表上看,这类规定似乎没有要求醉驾者必需具有犯罪意图。因此,对醉驾犯罪适用何种方式的责任形状,就不得不由法院在审问时经过解释法律来完成。 从实际来看,各州法院在决议能否对醉驾犯罪适用严厉责任时,主要思索如下要素:第一,本州处分醉驾犯罪的 HYPERLINK 历史和传统。由于不少州在上个世纪初就曾经开场对醉驾犯罪适用严厉责任,因此这种做法往往被后来法院审理其他类似案件时征引;第二,醉驾犯罪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

22、共平安的进犯程度。从目前交通管理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醉驾犯罪引起的人身伤亡和财富损失之宏大是毋庸置疑的,这促成了各州法院对醉驾犯罪适用严厉责任的兴趣和决心;第三,控诉醉驾犯罪的案件数量。在各州每年都有大量控诉醉驾的案件,阐明醉驾犯罪是一种最普遍的犯罪,因此有必要对之适用严厉责任以示惩戒;第四,在醉驾犯罪中要求证明犯罪意图给控诉带来的困难程度。控诉机关以为,要求醉驾犯罪具有一定的犯罪意图会使控诉变得费力且抑制执法效果。29因此,不少法院在本州法律未对醉驾客观心态做明文规定时,更乐意“含蓄地对其适用严厉责任,而忽略犯罪意图这一犯罪成立的根本要素。 然而,很多学者和律师以为,对醉驾案件适用严厉责任是

23、不适宜的,理由如下:第一,严厉责任在刑法领域并未获得完全一致的认可。有学者以为,对那些没有犯罪意图的人适用严厉责任是无效的和不公平的:说其无效,是由于对没有犯罪认识的行为人适用严厉责任进展惩罚,并不能防止行为人以后再犯罪或者有利于对行为人进展改造;说其不公平,是由于使精神上不应受谴责的行为人背上犯罪的污名是不公平的。因此,无论从目的刑实际还是从报应刑实际来看,对缺乏犯罪认识的行为采用严厉责任加以刑事处分是不适宜的;30第二,从醉驾犯罪所适用的刑罚来看,它并不属于严厉责任类型的犯罪。美国很多州的法律规定,对于多次醉驾以及醉驾导致艰苦人身伤亡或财富损失的行为,将被断定为重罪并处以15年乃至20年的

24、监禁刑。而从严厉责任的产生背景以及美国模范刑法典的规定来看,严厉责任仅适用于那些刑事处分较轻以及不会给被告带来法律上不利影响的行为,如违警罪,这些行为仅被处以维护察看、罚款或其他民事制裁等较轻处分。31因此,从醉驾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会被判处较长监禁刑以及被贴上“重罪的标签来看,它显然不适宜采用严厉责任;第三,有学者以为,将醉驾犯罪的客观方面界定为“轻率比适用严厉责任更符合模范刑法典的规定和驾驶者的实践心态。美国模范刑法典将犯罪的客观方面分为蓄意、明知、轻率和忽略四个可责性不同的层次,缺乏这些罪过方式,行为不构成犯罪。此外,第208(2)条也规定,行为人本人招致醉态进而构成犯罪的客观心态是“轻率。

25、32有鉴于此,在醉驾犯罪中,思索到醉驾控诉案件数量之大以及证明犯罪人有较高程度的犯意所带来的司法困难,选择“蓄意与“明知两种罪过方式显得过重,而选择“忽略又无法接受国家给予醉驾犯罪的长期监禁刑处分和剧烈的品德谴责。因此,将醉驾犯罪的客观方面限定为“轻率,不仅满足了模范刑法典对罪过方式的要求,也与实际中驾驶者本人招致醉态进而驾车的心态相符合,这比适用严厉责任更合理。33 这场有关“严厉责任的实际纷争导致了美国醉驾案中旷日耐久的口水战:一方面,那些因醉驾车祸而接受丧亲之痛的被害人和思索公共交通平安的有志之士剧烈要求给予醉驾者更严峻的法律制裁,因此采用严厉责任来认定犯罪在他们看来再好不过;另一方面,

26、捍卫传统刑法实际的人却以为,为获得醉驾案件执法的功利与效率,在醉驾案件中适用严厉责任牺牲了法律应有的公正,是非常错误的。34虽然反对“严厉责任者没有获得主流话语权,但他们依然迫使法院面对一个难题如何阐明醉驾的客观责任形状?这对今后完善醉驾犯罪的成立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三程序上醉驾的司法程序有违反宪法“一事不再理之嫌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任何人都不应因同一犯罪行为而遭到两次处分,这一规定被称为“一事不再理。普通以为,“一事不再理意味着:(1)反对在某一罪行被宣告无罪后又对该行为提起诉讼;(2)反对在某一罪行被确认有罪后又对该行为提起诉讼;(3)反对对同一犯罪行为进展多重处分。35从醉驾的司法

27、程序来看,驾驶者经汽车署听证会确认吊销驾驶证后,往往还会由于同一醉驾行为而遭到刑事追诉。不少人以为,这就意味着驾驶者因同一醉驾行为遭到多重处分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诉,因此违反了宪法“一事不再理原那么。36基于上述理由,不少因醉驾被吊销驾驶证的被告及其辩护律师会在刑事审问前,根据宪法“一事不再理原那么向法庭提出停顿后续刑事追诉的恳求。 由于美国最高法院并没有明确表示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诉能否违反宪法“一事不再理原那么,因此,要判别其能否违宪,必需思索如下三点:(1)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诉能否基于同一违法犯罪行为;(2)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诉能否有各自独立的司法程序;(3)吊销驾驶

28、证能否一种刑罚处分措施。37显然,对于问题(1)和问题(2)根本没有争议,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诉确实是基于醉驾这同一犯罪行为,并且有其各自独立的司法程序。争议主要集中在问题(3)吊销驾驶证的性质,假设它是一种刑罚处分措施,那么与后续的刑事追诉并用能够违宪,假设不是,那么不存在违宪之嫌。从最高法院过去相关判例来看,在“一事不再理所规定的制止多重处分中,各种 HYPERLINK 法律制裁的性质不在于它被冠以“刑事或“民事等标签,而在于其处分目的。38因此,对吊销驾驶证这一法律制裁措施而言,其能否具有刑罚性,关键在于其是基于报应、威慑目的,还是出于救援目的?39 传统的观念以为,吊销驾驶证后再予

29、以刑事追诉并不违宪,由于吊销驾驶证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刑罚处分。理由如下:第一,从多数州吊销驾驶证的立法意图来看,它更多的是一种法律救援措施,而不是报应措施或威慑措施。由于这些州立法机关以为,醉酒驾驶者是对社会平安的宏大要挟,为了杜绝醉驾这种冒险行为并将驾驶者驱除于公路之外,制定吊销驾驶证的法律是适宜的。这阐明吊销驾驶证是为了维护公共平安,而不是为了惩罚驾驶者;40第二,“驾驶是一种“特权,而不是“根本权益。这种“特权意味着只需行政机关以为存在合法理由,就可以吊销驾驶证,并不会进犯公民的“根本权益。因此,吊销驾驶证只是救援措施的表达,而不具有剥夺公民“根本权益的报应刑或威慑刑颜色;41第三,假设

30、将吊销驾驶证和吊销其他职业执照如医师执照、律师执照等的规定相比,会发现宪法中“一事不再理并不制止在吊销这些职业执照后再对当事人进展刑事追诉。因此,吊销驾驶证后对驾驶者进展刑事追诉,也不违宪。42这种观念目前仍得到多数法院的认同,那些被吊销驾驶证的驾驶者,仍必需接受后续的刑事追诉。 由于美国最高法院在以往案件中对“一事不再理的适用态度并不一致,这就为醉驾被告及其律师提供了大量可供争辩的素材。他们往往会从以下几点来论证吊销驾驶证的报应、威慑作用及其刑罚性:第一,“驾驶本身应该是公民的一项“根本权益,而不是“特权,因此,吊销驾驶证明际上就是对“驾驶这项根本权益的剥夺,具有报应刑和威慑刑的性质;第二,

31、在著名的State v. Hanson案中,最高法院曾以为那些具有报应与威慑目的的民事制裁能够属于“刑罚的范畴。43根据判例法的解释规那么,具有报应和威慑性质的吊销驾驶证也可以看作是刑罚措施,与后续的刑事追诉并用会违反“一事不再理;第三,从吊销驾驶证给驾驶者带来的实践后果来看,它具有刑罚的报应性和威慑性。在当前以汽车为主要 HYPERLINK 交通工具的社会,吊销驾驶证无疑会给驾驶者的任务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尤其是对那些以“驾驶为业务的人而言,吊销驾驶证对其惩罚性比其他刑罚来得更为剧烈;44第四,从立法沿革来看,立法者在制定吊销驾驶证的法律法规时,就旨在使其效力于威慑和惩罚的目的。美国不少道路

32、交通平安部门也以为,吊销驾驶证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威慑性。“反对醉驾母亲协会(MADD)就曾因吊销驾驶证的威慑作用而煽动各州制定有关吊销驾驶证的法律法规。45美国公路平安保险部门一项调查也阐明,吊销驾驶证是制裁醉驾最为有效的一种威慑措施。46正是基于上述理由,不少被告人在被吊销驾驶证后胜利地征引了“一事不再理而停顿了后续刑事追诉。 从司法实际来看,目前各州对吊销驾驶证和刑事追诉并用能否违宪的态度并不一致:俄亥俄州和康涅狄格州明确成认这种做法违宪,因此不再进展后续刑事追诉;夏威夷和缅因州那么明确表示这种做法并不违宪,无需停顿后续刑事追诉;47其他州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并不明确,大体说来,醉驾被告征

33、引“一事不再理的胜利率在“地域法院上诉法院高级法院这一诉讼过程中逐渐降低。48虽然前景还不明确,但这一实际纷争仍提示立法者,必需合理地设置醉驾犯罪的法律制裁体系,而不能过分地牺牲被告的合法权益来换取公共平安。 三、美国醉驾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公共平安政策对醉驾者进展宽大是美国政府的一向主张,这与我国目前讨论醉驾入刑有异曲同工之处。虽颇受争议,但美国醉驾的司法实际仍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反思和自创: 一醉驾的法律规制应主要依托行政法而不是刑法 从美国醉驾的立法沿革来看,多年来联邦政府不遗余力地向各州提供经费以敦促其制定有关醉驾的法律法规和向执法人员提供各种培训。这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交管部门对醉驾

34、的管理程度,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不断完善了制止醉驾的配套行政措施,主要包括:(1)制定制止存放已开启的酒精容器的法律。根据这一法律,假设执法人员在驾驶者的机动车上发现已开启的酒精类容器,那么驾驶者将遭到行政处分;49(2)制定提高“酒税的法律。为了减少醉驾的发生,不少州尝试提高“酒税,其目的是经过提高饮酒本钱来降低饮酒率,进而降低醉驾率;50(3)制定安装点火互锁安装的法律。该法规定,对那些有醉驾阅历的机动车必需强迫安装点火互锁安装。这套安装会在汽车发动前,测试驾驶者呼吸中的酒精含量,只需测试结果合格,汽车引擎才干被发动。51可见,严厉醉驾的行政执法和完善制止醉驾的配套行

35、政措施,是多年来美国政府打击醉驾的有效手段,刑法只需在醉驾呵斥严重后果时才被适用。 而从我国目前交通情况来看,执法不力和管理程度低下是交通环境日益恶劣的主要缘由,从颁发驾驶执照到日常交通次序的管理,存在无数破绽。52因此,严厉醉驾的行政执法并制定制止醉驾的配套行政措施,是减少醉驾的当务之急,而不能寄希望于用重刑威吓来处理问题。实际证明,在各地交管部门加强对醉酒驾车的行政处分后,近来酒后驾车引发交通事故的比例已明显下降。53确实,醉驾作为一种法定犯,其法律防线由交通行政法规和刑法组成,而且刑法应时辰坚持“手段最后性特征。规制醉驾的法网应该“严而不厉,而不是“厉而不严。虽然过去对醉驾的刑法规制存在

36、破绽急需弥补,但是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夸张醉驾入刑的作用,而忽视了作为第一道防线的行政法应有的效果。 二对不同醉驾者采取“分而治之的刑事政策 美国多数州的交通法规对第一次醉驾、第二次醉驾乃至多次醉驾行为给予了不同的法律评价和处分结果:(1)对于第一次醉驾行为,往往从轻处分。这主要是由于组成醉驾的“饮酒和“驾车是当代人社会生活中常见景象,醉驾初犯的品德可责性远低于传统的贪利犯罪和暴力犯罪。54因此,对初犯者往往经过认罪协商机制给予从轻处分,如减少罚金刑的数额、缩短吊销驾驶证的期限、缩短监禁刑的时间等。(2)对于反复醉驾者,往往从严从重处分。在美国,反复醉驾者被看作是“醉驾的中坚分子

37、,不断是处分的重点。如在某些州,反复醉驾者在呵斥严重后果时能够会被判处20年的监禁刑乃至死刑。但近些年的实证研讨显示,反复醉驾者普通都有饮酒的癖好,再严峻的刑罚在这种癖好面前也无能为力,因此一味强调严刑重罚并不能杜绝醉驾累犯,采取何种措施使醉驾者从饮酒癖中康复才是问题的关键。55实际证明,专设的醉驾法庭能有效地使酒瘾者康复并减少醉驾累犯的发生,因此在全美被推行。这种醉驾法庭普通都由熟知醉驾者阅历的法官全程跟踪醉驾者的康复过程并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醉驾法庭的内容包括:对成瘾的药物 HYPERLINK 治疗、家庭监禁、 HYPERLINK 电子监控和根据醉驾者的康复程度来决议能否收监。研讨显示,这

38、种醉驾法庭减少醉驾累犯的胜利率在8099之间,因此成为美国应对醉驾累犯的一个重要举措。56 美国对不同醉驾者给予区别对待,尤其是对醉驾累犯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提示我们。在我国这样一个酒文化比较兴隆的国家,随着汽车在国民生活中日益普及,饮酒驾车景象也会日益增多,对大量醉驾者“分而治之无疑是最正确选择:对那些没有呵斥严重后果的醉驾初犯,可以思索给予从轻或减轻处分;对那些醉驾累犯,那么应给予严峻处分。同时需求留意的是,对醉驾累犯应从 HYPERLINK 科学角度思索其饮酒癖对刑罚的“免疫性,尝试使其康复并顺利回归社会才干到达国家与醉驾者“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味寄希望于严刑重罚。这种“分而治之的战略也

39、符合当前我国倡导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置信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醉驾的社会效应应强调公平而不是报应 虽然“公共平安政策在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中获得了主流话语权,但美国醉驾的司法实际并未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而是构成了司法机关与醉驾被告分庭抗争的情形。这主要得益于:(1)美国日益兴隆的科技为醉驾辩护提供了科学根据。醉驾的法律适用涉及生物学、医药学、化学、病 HYPERLINK 理学等多个学科。正是日益兴隆的科学协助 醉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不断检讨了过去作为证据被运用的各种测试,迫使司法机关不断提高醉驾测试的科学性,极大减少了醉驾错案的发生。(2)庞大的律师从业人员对醉驾案件的敬业态度。醉驾犯罪在我国

40、往往被视为辩无可辨的话题,而美国律师从业人员却对其表现出极高的敬业态度从查阅浩如烟海的案例,到走访实验室寻求质疑醉驾测试的证据,再到经过互联 HYPERLINK 网络构成律师协会等。57无论这些律师的动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对醉驾案的辩护已成为美国律师行业的一个新兴产业,这极大地维护了醉驾被告的合法权益。在上述要素的综协作用下,醉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对醉驾指控进展了无孔不入的质疑,使得醉驾案的指控与辩护呈现出一片昌盛局面,表现出一个兴隆国家对汽车这一不可或缺又具有高度风险的交通工具引发社会矛盾后所应有的社会效应,其背后凸显的是一个法治国家的真正水准和对公平正义的不断追求。 反观我国,一系列醉驾案

41、的司法审问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被告及其辩护律师微弱的辩护声往往为公众的品德口水所湮没。人言鼎沸之下的醉驾审问必然带有浓重的报应刑颜色和重刑主义特征。在这种社会效应下,醉驾者很难像美国醉驾被告那样在司法中获得应有的公正待遇。应该看到,醉驾的发生既与驾驶者有关,也与多年来醉驾立法的缺失、国民平安驾车法律认识的薄弱和道路情况的糟糕有着亲密联络。当一系列醉驾案件发生时,我们应该全民反省过去醉驾立法、执法、普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不只是一味对醉驾者口诛笔伐。因此,当前醉驾入刑的社会效应应表达为一个法治国家对公平正义的不断追求,而不能被民意的报应思想所左右。正如有学者所言,“刑法首先是一部法律,法律并非是

42、无情的,但是在法律和情感产生冲突的时候选取法律规范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不能为了满足感性的需求而牺牲法律确实定性。58 【注释】 1由于立法的不一致,在全美并无一致的醉驾规定,我们只能将醉驾大致概括为:在摄取酒精或其他麻醉药品后驾驶或物理上控制机动车辆的行为。: /en. wikipedia. org/wiki/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last visit on 12/09/2021.2See Michael Laur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alifornia Drunk-Driving Legislation 4 (1988)

43、3See Evans et al. (1991),p. 280.4See David G. Dargatis, “Put Down That Drink!:The Double Jeopardy Drunk Driving Defense is not Going To Save You, Iowa Law Review,March 1996.5See Stephanie Ann Miyoshi, “Is The DUI Double-Jeopardy Defense D. 0. A.?,Loyola of Los Angeles Law Review,Aril, 1996.6 yourleg

44、alguide. com/dui, last visit on 12/09/2021.7See Bruce Nelson, “A Brief Summary of Field Sobriety Tests in DUI Cases, Nevada Lawyer, September, 2006.8同前注1。9吊销驾驶证有如下两种途径:第一,警察直接吊销驾驶者的驾驶证并给予其一个在特定期限内有效的暂时驾驶证;第二,警察并不直接吊销驾驶证,而是将醉驾情况通知机动车辆管理部门,由后者来吊销驾驶者的驾驶证。同前注5,Stephanie Ann Miyoshi文。10同前注5,Stephanie Ann

45、 Miyoshi文。11bayareaduidefense/dnv-hearing/procedure.html, last visit on 26/09/2021.12/resources/dui-dwi/misdemeanor - dui/consequences-a-misdemeanor-dui, last visit on 24/09/2021.13attomeyandlawguide/dui/criminal-case.php, last visit on 18/09/2021.14从司法实际来看,这些证据要得到法庭的认可,必需具备如下条件:第一,这些

46、证据本身是“科学的(scientific);第二,获得这些证据的方法是科学的;第三,在某些州,符合前述两个条件的证据还必需同时满足本州的其他特别规定。See Donald J. Ramsell, “Scientific Evidence Standards in DUI/DWI Cases, Aspatore 1 April, 2021.15如前所述,FSTs由程度性眼震测试HNG、直行和转弯 (WAT)、单腿站立OLS三套测试组成。从心思学意义上讲,这组测试的中心是“分散留意力(divided attention),即要求被测试者同时将留意力集中在两件事情上。由于平安驾驶要求驾驶者在精神上和

47、身体上同时具有多项留意力,驾驶者即被测试者假设由于饮酒缺乏相应的平衡才干和协调才干而无法正确完成测试时,就阐明其缺乏平安驾驶的才干,因此构成醉驾。同前注7, Bruce Nelson文。16See Steven Rubenzer, “The Standardized Field Sobriety Tests: A Review of Scientific and Legal Issues, 32(4)Law Hum. 293, 294 (2007)17See George L. Bianchi, “Field Sobriety Testing and Driver Impairment: Li

48、nked or Not?,Aspatore 1 April, 2021.18See People vBostehnan 325 I11.App. 3d 22, 33, 756 N.E.2d 953, 962, 258 Ill. Dec679, 688 (Ill. App. 2Dist, 2001)19See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U.S. Dept. of Transp.,HS 178 R2/00, DWI Detection and Standardized Field Sobriety Testing,Student Manual (20

49、00),at VIII-3.20同前注14,Donald J. Ramsell文。21其中,呼吸测试是最方便执行的一种测试,因此被广泛运用;血液测试是最准确也是最昂贵的测试方法;而尿液测试那么是最不准确的测试方法。警察通常会根据案件情况决议选择呼吸测试还是尿液检测,血液检测只需在发生车祸、司机受伤并被送往医疗机构救助的场所。See Brian J. Wolf, “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y on Expert Testimony: An Evolving Science And Its Utilization By Creative Counsel, As-pat

50、ore 1 June, 2021.22同前注21,Brian J. Wolf文。23See Lawrence Tayor and Steven Oberman, “ Drunk Driving Defense ( Aspen Publishers) (6 th ed. 2006).538page.24同前注21, Brian J. Wolf文。25同前注23, Lawrence Tayor和Steven Oberman书,第540页。26同前注23, Lawrence Tayor和Steven Oberman书,第570582页。27Morissette, 342 U. S. at 252.2

51、8陈露:,2021年第1期。29See Mark Feigl, “DWI And The Insanity Defense: A Reasoned Approach, Vermont Law Review, Fall, 1995.30See Anne C. Gresham, “The Insanity Plea: A Futile Defense for Serial Killers, 17 LamPsychol. Rev. 193, 193 (1993)31See Morissette v. United States, 342 U.S. 246, 256 (1952)32第208(2)规定

52、:“在以轻率作为犯罪要件时,行为人对本人招致的醉态,以致未能认识到如在清醒形状下应该可以认识的危险时,其未能认识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参见,刘仁文、王炜等译,法律2005年版,第39页。33同前注29,Mark Feigl文。34See Monte Kuligowski, “Rethinking DUI Law in VIRGINIA, University of Richmond Law Review, Annual Survey 2007.35See North Carolina v. Pearce, 395 U.S. 711, 717 (1969)36See StatevHickham, No. MV 94-618025, 1995 WL 243352.37See State v. Hanson, 543 N. W. 2d 84, 86 (Minn. 1996) (en banc)38See United States v. Halper, 490 U. S. 435, 448 (1990)39See Daniel A. Allen, “To Punish or To RemedyThat is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