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1页
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2页
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3页
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4页
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与面临挑战()优势与特色地理位置优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链完善,有力支撑专业群发展我市地理位置优越,多条高速公路横穿境内,港口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辖区内及周边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链完善、专业群建设契合当地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辖区内有信利国际,一大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高新区、工业园的投建,引入了多个大型企业,未来将打造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在内的产业集群。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32%、25.9%,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我

2、市正在加快布局智慧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合作区内构建科技产业与人工智能产业等智慧产业集群。专业群建设对接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先后自“十三五”以来,学院已对本专业群投入建设资金1100多万,其中2019年已投入1779万元专项资金。2、与企业深度交流协同育人,按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岗位需求,校企共创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本地及周边产业链企业,先后对多家企业调研,对接工作岗位群标准,按需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需要什么技能人才,就开设相对应的技能课程,按需有针对性的确定专业课程内容和安排。按照知识技能掌握的规律,形成了3-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6个学期的高

3、职生涯划分为3-21三个阶段,即1、2、3学期在校内实训和授课,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第4、5学期针对企业岗位现实需求,在校内实训基地开设针对性的校内综合实训,进行校内专项技能和拓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项技能、核心能力;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对接岗位需求全面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技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中高职、协同育人自2016年起与辖区内5所中职学校协同培养学生93名,对中高职贯通培养进行了持续实践,形成一套成熟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了良好的师资结构专业群现有专业课专任教师共34

4、人,兼职教师14人,其中高级职称10名,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双师比例达到86.9%,根据岗位群模块,形成了教学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自动化、电子信息专兼职教学团队,并成立了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近5年,专任教师教学团队主持省级项目10多项、院级项目40多项;教师在省市级获奖30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内技能赛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大赛奖项50多项。紧贴培养需求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条件良好专业群近几年建成了机器人、自动化、智能产品设计及电气控制等19间专业实训室,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需要。专业群工位数1775个、设备总数1372台套的,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1.5万元/生。建有获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

5、基地电子信息公共实训中心”、省级实训基地“应用电子技术实训基地、省级实训基地“智能产品设计与开发实训基地”和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等4个校内实训基地:设有柔性生产线实训区、机电控制技术实训区、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SMT自动化产线实训区、电子产品组装实训区、政校共用的低压电工考评实训区等理实一体化实训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对接的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经与多家合作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科技研发、教师研修、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在合作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的校外实

6、训基地,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充分发挥了校外实训基地优势,达到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的目的。开展全面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建“数字化工厂模拟平合、“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合,加快高校培养智能制造领域应用技术人才步伐,推进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专业群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就业跟踪机制完善近5年专业群报到率逐年提高,生源质量逐年提升,其中2019年录取的学生最高分高达436分,本专业群发展规模由2016年的4个专业在校生300多人发展到2019年的5个专业在校生900多人。本专业群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实行实习跟就业捆绑制度,要求学生

7、从顶岗实习开始到毕业后半年的这段时间内,每个月20日前向班主任反馈就业信息,同时专业群派教师团队到学生实习企业进行就业走访,及时了解学生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其中,2019年学生初次就业率为98.3%,本专业群学生就业对口率为75.2%,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8.18%,学生就业满意度为909%以上。髙质量就业成效显著,涌现了一批优秀毕业生近十年来,累计向社会培养制造类人才近900人,毕业后在各行各业逐渐成长为企业、学校的骨干。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技能竞赛成果丰硕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设师生工作室,以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建设为载体,突出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综合

8、素质、动手技能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近5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竞赛获奖51项,其中2017年IDT无线充电应用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第一名,2018“挑战杯一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获二等奖,连续三年获得省级“挑战杯”“挑战杯一彩虹人生”竞赛特等奖,成果及实践经验被本地区主流媒体报道。专业群教科研一体化平台多,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专业群建成了融合技术服务、创业培训服务、创新技术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了创新电子科技团贝、电子爱好者协会、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4个校级工作室。完成省级课题13个,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多达51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个

9、。创新电子科技团队,对周边的小学等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普活动,并指导学生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多项奖项;电子爱好者协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家电维修为周边社区开展义务维修活动,10年来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电器2000多件;电气自动化及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团队与市应急管理局宣传教育中心对外开展电工作业培训、鉴定服务,年鉴定人数达千人以上。(二)机遇与挑战机遇国家战略为专业群建设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依托优势企业,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推进智能制造,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

10、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国家智能制造业发展趋势。为专业群面向智能终端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得独厚的产业机遇。地方区域政策为专业群建设发展提供新机遇我省出台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根据规划部署,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以产业创新驱动为主题,以制造业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水平,全画促进制造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产品竞争型向品牌主导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

11、2021年)提出,以扩容为重点,着力增加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到2021年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学位12万以上。我市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我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指出支持革命老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跨区域合作平台,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些政策都给专业群面向智能终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挑战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办学体制和双元育人机制改革需要同步深化;支撑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强化和发展;职业教育改革方面对专业群的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二、组群逻辑()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中

12、的智能化生产。结合设备运维、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4个关键生产单元的岗位,提取可编程控制、传感器等10项关键技术,提炼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器操控等5项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岗位核心能力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助力电子信息制造业向生产过程智能化、产品智能化转型升级。(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以上所述,明确了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分析了产业链的岗位构成,梳理了岗位群的能力需求,确立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电子信息制造业,培养具有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安装调试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维护、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器操控、工艺管理与品质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等核心技术应用能力,掌握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可编程控

13、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产品设计与检验技术、PCB设计与制作、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产品工艺与质量管理、物联网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技能,能适合设备运维、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关键生产单元岗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应设备运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应生产控制;应用电子技术、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对应生产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应信息管理。(三)群内专业逻辑性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和培养定位,着重组建专业群共享专业课程。本专业群共享专业课程主要有:PLC基础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AUTOCAD.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PCB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电工作

14、业。通过这些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可编程控制、电路识图与分析仪器仪表操作、电气线路安装等岗位技能。构建共享专业课程板块,能够实现9门课程共享34名专任教师,能够拥有电子信息公共实训中心等4个共享校内实训基地、5个共享校外实践基地、5个共享合作企业和10个共享用人单位。本专业群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三、建设目标()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方案的通知、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的文件精神,以适合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和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为导向,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

15、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区域经济、新兴产业和省生产制造业,构建专业集群发展新格局,在办学体制、育人机制、培养模式、服务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补短板、强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持区域发展。(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建成省高水平的品牌专业群服务“中国制造2025”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我市重要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一一电子信息产业,根据我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立足省市区域经济及合作区的发展,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智能产品开发技术等专业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条件和深化国际合作,

16、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形成“双元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机制,组建创新性教学团队,构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开展生产工艺优化、数据分析、技术服务。校企共建深度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建成省高水平的品牌专业群,弘扬“工匠精神”,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具体目标(1)创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大中企业合作,推进群内专业参与“1+X”证书试点;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建成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8个。(2)课程教学资源引入国际规范,开发出基于企业、专业群的2个省级以上专业教

17、学资源库,3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3)教材与教法改革建成3部国家规划教材及配套的信息资源,15部活页式教材,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全部专业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和办法,通过与校企合作企业平台,选派优秀教师到岗位对应的企业每年很多于1个月的顶岗学习,鼓励专业教师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双师比例达到100%。(5)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经过建设,将基地建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学、生产、技术服务、培训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建成1个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技术技能

18、平台依托电子产品设计、电子创新智慧科技、科技教育、智能制造等5个平台,联合企业打造技术技能平台、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7)社会服务依托技术技能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年培训人数2000人、研发专利成果30项,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周边地区达到1000次/年。(8)国外交流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引入3-5名高水平外籍教授,选派15名教师国外访学交流,依托智能制造国际学院,加强行业内外交流,交流学生30人。(三)建设思路根据关于实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中提出的“整体设计、产业对接、资源整合、创新发展”的原则,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电气

19、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以“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为契机,将专业群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完善,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提升社会服务、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等九个重点方面进行建设,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优异、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国际先进水平品牌专业群。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和智能电子开发等专业协同发展,共同在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为省内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四、建设内容()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20、,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打造明理、成长、工匠、双创和温暖和谐校园,将“德智体美劳”以项目为载体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思政课程严格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标准执行;课程思政依托学院教育教学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专业特点,建设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鼓励教师挖掘与本专业群相关的、反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政元素,制作课件、案例、动画、视频等颗粒化资源”;培育优秀思政课堂,通过红场大讲堂开展思想教育。创新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针对生源多元化、学生个性差异和职业发展方向开展分

21、层分类培养,开设英才创新班、技能班等多样化班级。与辖区内中职学校合作,联合企业,对岗分类,着力解决当前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适合区域产业技术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机街接,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开发2个中高职衔接改革专业教学指导标准“1+X”证书,做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专业在校生100%考取电工上岗、等级证书CAD绘图员、钳工证等,形成可借鉴的典型做法。群内专业参与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有机融入培养方案,拓展就业创业本领,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鼓励学生在校

22、期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层次、分批次进行证书考核,在校期间至少取得2个职业资格证书以上。深化“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建设,实现“1+X证书试点专业全覆盖,制定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细则,深度对接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岗位需求,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地区龙头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开设自动化订单班、生产订单班、产品质量监控订单班、设备控制订单班、自动化订单班。(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坚持精准对接岗位,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链领域,归纳出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及生产中的设备运维、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信息管理四个职业岗位群,结合以后学生的晋升及创业就业需求,

23、解析岗位任务确定专业群的课程群,把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到课程,构建“基础共享、模块互选、拓展选修”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基础共享针对专业群所必需的共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共性发展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素质和技能;专业基础课培养群内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素质。模块互选各专业核心课程由岗位群课程模块组成,课程模块围绕岗位群必备的核心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设置,各模块课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逶。拓展选修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基础上,搭建可供群内专业互选与共享的拓展课程平台,为学生考取不同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多种选择,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

24、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满足电子信息智能化生产领域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对接本地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对标岗位模式,共建课程标准,建设省、校精品课程资源。对接岗位、制定课程标准对接产业龙头企业引入规范,与龙头企业深入对接,引入最新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开发28门体现产教深度融合的课程标准,形成国内认可的课程标准。打造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针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生产中的设备运维、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信息管理四个关键岗位群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年完成30%建设任务,最终建成3

25、个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建成后,年更新率不低于15%,将资源库使用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并广泛推广,打造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到2025年底,专业群内所有课程以每年30%的增量全部上线,同时建成12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在线精品课程建成后,年更新率不低于15%。(三)紧贴岗位需求发展,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L重构课程内容,建设对接工作任务式教材围绕电子信息行业产品及智能控制技术系统典型生产环节设计、仿真、加工、控制和维护等生产流程,及时将电子信息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内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调研电子信息产业装备智能

26、控制行业、企业生产工艺,重塑知识、技能、素质目标,申报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部、活页式教材15部。探索开发适合生产性实训的“书证融通、育训结合、两考合一”、“1+X”教材,配套建设信息化资源,为“1+X”证书提供教材保障。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产线建在实验室,模拟企业建进校园,课堂设在车间,把模块课程设在企业。依托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对接企业生产任务,推行校企对接的任务式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服务电子信息企业对技能型、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考评模式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线上+线下、过程+结果、自评+互能力+素质、校内+校外、定性

27、+定量”的发展性多元考核评价模式,将平台出勤情况、学习时长、学习次数、互动次数、单元测试成绩、项目考核成绩等线上学习积分按照权重折合成课程过程性评价成绩,及时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及其成长性,采用过程式评价和终结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衡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形成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的实施效果。创设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平台,教师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首先,搭建智慧通道,即搭建行业、企业学校多元化的信息通道,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设必要的学习条件;提供虚拟仿真教学软件,为实习实训教学提供虚拟环境,实现做学合一,达到学

28、以致用。其次,应用智慧课堂,使用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通过教学板书电子化、学习资源数字化等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四)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战略规划,通过项目措施,打造高效优质专业、技能型教学团队1、完善师资培养制度,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分类统筹、产业领、骨干强身、交叉驱动、环境优化,依照学院专业群带头人选聘制度绩效实施方案和奖励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建立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绩效奖励、职称评聘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制定专任教师每年至少到固定的一家企业、同一个

29、工作岗位挂职锻炼1个月,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教师个人发展档案,追踪记录教师成长轨迹,做好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教师的优长,建立专业(群)带头人、骨千教师、专任教师三层次人才梯度培养机制,实施分类考核。2.多渠道按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引入高水平的产业链专业带头人,为引入高水平的专业人起到了政策支撑,可通过市校两级激励措施,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计划引入3-5名高学历专业人才。校企互聘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深度企业对接,用人机制零花费,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聘请企业高技能的专业技师充当实训教师,

30、企业聘用专业教师进行企业顶岗实习锻炼,在合作企业建设5个教师企业工作站。计划制定专业带头人遴选和培养计划,采取交流学习、企业研修、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和企业专家引进等措施,引进智能制造企业兼职专业群带头人5名,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多名,引领教学团队发展。创建岗位群的教学团队按照岗位群设立教师团队,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及企业经验,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教学、科研内容深度融合,成立4个“创新”教学科研团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成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课题8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专利多项。(五)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校企共建现代化先进电子信息

31、产业链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目标,整合完善电子信息基础技能实训中心、按照重点技术领域扩建智能制造专项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拓展校外智能生产工厂实训基地,构建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四级智能制造技术实训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共享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机制先行,对标国际充分对标国际先进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理念。构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包括产教融合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生产运营机制等。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机制通过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吸引不同层次的优势企业投入资金或设备,与学校共建共享型生产实训基地,同时满足教学需

32、要和企业真实生产的需求。资源共享机制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区域内中髙职院校实训教学需求。生产运营机制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探索实训基地良性造血功能途径,减少运营维护资金压力。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对接国际制造企业,围绕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探索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建设期内,在原有实训条件下,新建13个实训室,整合现有实验室,最终建成2个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现有资源整合针对岗位群建设整合基础性的实训基地,围绕基础技能训练,将现有实验室进行改

33、建或重新组合,构建电子装配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智能产品开发实训室等11个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根据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智能制造相关校外实训基地,依托企业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设备先进、优势互补的企业实训体系,满足专业群顶岗实习的需要。(六)技术技能平台实行技术技能平台建设,根据电子信息产业链智能制造新技术及发展方向,建设高水平的技能技术平台,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对标市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建设技能型研发中心按照智能制造系统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规划,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技能,建设基于电子产品生产装备的电子产品设计、电子创新、智慧科技科技教育、智能制造等五个技能平

34、台,与企业产教研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制造专项技术研究中心,增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开展课题研究达到20项以上。(七)社会服务1、组成高校、企业技术联盟,共建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对接本地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与兄弟学院共同组建技术服务平台,面向电子信息企业开展生产工艺优化、数据分析、技术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5项。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建设职业培训平台,提供职业培训,联合省机械行指委、市应急管理局、市人社局,通过校企共建、设备资源共享建设职业培训平台,为电子信息企业进行“量体栽衣”式培训,培训员工2000人/年,鉴定电工上岗、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装调工

35、等职业技能工种2000人/年。3、依托技术技能平台,对外开展便民服务依托校内技术技能平台,建设基于“互联网”小家电维修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小型家庭水电安装服务平台,利用便利的网络平台,在线申报,上门提供科技便民服务,年服务量达到1000人次。科技进校园依托科技教育平台,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围绕“创新伴随成长,科技引领未来这个主题,通过科技新品体验以及科技实物作品展示,结合平面及多媒体展示前沿科技人物、信息及知识等,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让科技创新伴随青少年成长,建设服务期内达到为10所以上中小学开展

36、科技教育服务,累计服务人数到1000人次。(八)国际交流与合作1、实施“国际人才交流引进”项目,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选聘35名高水平外籍教师,引进2名具有相关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提升我院办学水平。实施“国际技能竞赛项目,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技能竟赛,组织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参与金砖国家一带一路自动化生产线装配与调试等国际比赛。实施“海外交流项目,提高教学团队业务水平每年选派2-3名骨干教师赴国外交流学习;赴国外实践锻炼。提高专业群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专业技能水平和国际化课程开发能力。实施“合作办学项目依托学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的“智能制造国际学院”,开发具有人文教育

37、和智能制造领域专业技能的双模块特色课程体系,开发国际通行行业职业标准。开展留学生培养,输出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累计交流学生30人。(九)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机制成立专业群建设领导组、项目推进组、考核验收组三级组织机构,实行组长负责制,加强监督检查,明确工作任务,责任落实到人,保障专业群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完成。建立资源多元筹集机制创新与政行企校的合作渠道,融合多方力量参与专业群建设,积极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汇聚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打造国际一流的专业群提供坚实的保障。建立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学院资金管理办法,对专业群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管理。健全专业群监控诊断改进机制,实现实时诊断、专项诊改、自我复核。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把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可持续需求,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结构、实训项目等动恋调整机制,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强有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