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体系在公路桥梁现状毕业论文_第1页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体系在公路桥梁现状毕业论文_第2页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体系在公路桥梁现状毕业论文_第3页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体系在公路桥梁现状毕业论文_第4页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体系在公路桥梁现状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业设计(论文)报告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学生姓名: xx填写 学号: xx填写 专业: xx填写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指导教师结论: (合格、不合格)指导教师姓名所在单位指导时间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 xx填写 学号: xx填写 专业: xx填写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农村宅基地测量技术研究 评阅意见:

2、(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 (百分制): 评阅结论: (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评阅时间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农村宅基地测量技术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

3、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xx填写日期:xx填写年月日题目: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体系在公路桥梁现状傅原星 叶青华 周攀摘? 要:本文探讨了公路桥梁中碳纤维板加固体系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际应用过程中常见的、易忽视的一些问题原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期进一步优化公路桥梁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体系的应用效果。关键词:公路桥梁;桥梁加固;预应力;碳纤维板0 引言近年来,通过在桥底横向张拉预应力碳纤

4、维板来进行加固的模式应运而生,其可以提高桥板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能否真正实现预期的良好加固作用,根本在于其加固体系是否完善与合理。公路桥梁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各地的应用案例逐年增加,这对于桥梁加固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张拉锚固体系概述锚固体系是将预加载应力的碳纤维板与加固对象(混凝土梁体)有机结合的构件体系的总称,是碳纤维板与被加固混凝土梁体连接与传力的关键装置。当前,工程应用中锚固体系一般分为两部分:锚具和锚固装置。锚具是用于夹持预应力碳纤维板的构件;锚固

5、装置是将锚具固定于被加固混凝土梁体的构件1。1.1 锚具概述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施工中,锚具(夹持碳纤维板材的端部构造)的选择问题至关重要,其直接决定了体外预应力能否施加成功。基于锚具的使用特点,其必须具备较高强度,且能够承受足够大吨位的张拉应力,同时能对碳纤维板进行有效夹,保证碳纤维板不出现剥离损伤等特性。目前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碳纤维板锚具按夹持方式一般分为挤压式锚具和夹片式锚具。其中挤压式锚具主要有墩头锚具、平板锚具和波形锚具。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湖南大学吴志平团队研制的平板锚具和重庆大学卓静团队研制的波形锚具等。而夹片式锚具主要有广西工学院邓朗妮等基于摩阻原理研制开发的新型夹片锚具。(

6、1)波形锚具。波形锚具是挤压式锚具的典型代表,其是由重庆大学卓静在平板锚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研制的新型锚具。该锚具主要构造有下钢板、上钢板以及锚栓。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摩擦力(由螺栓提供的挤压力产生)和粘结力(碳巧维板材与上、下钢板之间胶体),对碳板进行有效夹持。因此,该锚具不会产生横向剪切力集中作用现象,对于抗剪性能较差的碳纤维板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此外,该种波形锚具巧妙的将上、下钢板内侧改为波形螺纹设计,并保证上、下两块钢板齿纹相吻合,有效的加大了碳纤维板材与钢板的作用面积,提高了锚固效果。(2)夹片锚具。夹片锚具主要构造有上、下夹片和锚板。其原理主要是借鉴了钢绞线张拉后夹片锚固的相关工艺,即

7、借助对碳纤维板的张拉而连带夹片有效楔入对应锚板,进而锚板产生足够正压力提供相应摩擦力来实现锚固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该锚具巧妙的利用了楔形构造,使得张拉力增大的同时夹片在横向方向的正压力逐渐变大,进而提供对碳纤维板充足的摩擦力。另外,通过对该夹片锚具的进一步分析,在施工方面该种夹片锚具与其他锚具有较大不同,即该种锚具在作用前需要施加一定的预紧力,保障上下两块夹片有效楔入,以保障后续借助楔入作用在张拉力增大的同时,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抵抗碳纤维板材的相对滑动。(3)对比分析。通过挤压式波形锚具和夹片锚具的锚固性能、耐久性、施工难度等方面进行对比,两种主流锚具各具优点:1)在受力方面,波形锚具和夹片锚

8、具都有良好的锚固性能;2)在安全和耐久性方面,两者都具备较好的耐久性;3)在构造和施工便利性方面,波形锚具更具优势,构造简单,施工便利,更适用于快速加固施工。1.2 锚固装置锚固装置是将碳纤维板有效固定在被加固试件上的构件,主要是通过锚固装置将张拉应力稳定的向被加固桥梁传递,即锚固装置需要有足够强度承担大吨位的张拉力,此外结构稳定性、安全性也至关重要。长期工程实际证明,对于板梁体外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固装置,其尺寸允许保持在较小范围,主要是因为该种情况一般张拉应力不大且底板空间相对有限。实际操作中,锚固装置具体尺寸往往依据张拉吨位的大小进行反向验算。具体做法上,可配置少许锚栓,方形的底钢板,并在锚

9、固装置间设计钢肋板提高承载力,进而保障有效传递张拉力。2 现有锚固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有工程应用案例的广泛调查和长期应用效果跟踪,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2:2.1 后张拉索对先张拉索的损失通常现场加固时每一跨会有多根预应力碳板,而这些碳板的张拉是逐根进行的,因此先张拉索的预应力在后续索张拉过程中,随着梁体的上拱变形预应力会损失,从而使得各索的预应力不均匀达不到设计要求。近期也有一些项目要求施工时各索要同步张拉,但限于设备原因,要做到同步张拉比较困难。2.2 预应力碳板与梁体之间的空隙大不论使用哪种锚具,由于锚具本身的厚度至少在2.5cm以上,故在锚具处碳板与梁体表面间隙至少有1cm。

10、由于梁板本身有一个施工上拱度和张拉拱度,而碳板在张拉过程中会促使梁板进一步上拱,因此碳板与梁体表面的间隙越往跨中会越大。笔者现场实测,20m空心板,张拉完成时最大间隙达到5cm。而设计文件要求碳板要紧贴梁体,使用结构胶粘贴在一起。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施工时通常使用压板来固结,但在固结过程中,将促使预应力碳板的应力增加,这与设计应力相去甚远。3 相关建议基于对以上工程实际的总结分析,参考现有理论及技术研究,就公路桥梁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体系提出以下建议3:3.1 着重于后张法相关研究结合工程实际看,后张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效果相对稳定的预应力施加方式,各领域应着重加强对其施加方式本身原理、施工方式优

11、化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其相关的装置设备的研制。3.2 合理选择锚固方式当前预应力碳板加固相关的锚固方式多样,且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相关装置持续研发。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方面需根据实际需求、工程特点、成本等进行合理选择,保障其适用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尝试成熟安全的新方法和新装置,共同推动碳板锚固技术的进步。3.3 结合实际深化碳板加固体系研究当前,针对桥梁碳板加固整个体系的研究较多,但多偏于理论,往往容易忽略部分常见问题,这与实际有一定距离。因此,应进一步结合实際,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导向,深化碳板加固研究,如:(1)在工程实际中较难实现同步张拉,需结合实际解决多次张拉产生的预应力损失问题;(2)预应力碳板与梁体之间的空隙在理论研究中忽略较多,而在实际中对预应力却又影响较大,应结合实际深化分析;(3)运营期预应力损失比较难获得准确数据,应探索内置传感器自动监测的方式实现。参考文献1 廖阳.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夹持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水泥,2017(2):344.2 田密.锚索预应力损失与控制分析J.交通世界,2016(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