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同名213)课件_第1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同名213)课件_第2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同名213)课件_第3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同名213)课件_第4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同名213)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第1页,共20页。情景导入 有一位诗人面对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他就是诗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深切感受词人的情怀。第2页,共20页。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2.准确把握诗歌主旨。3.掌握词义,体会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的情感。学习目标第3页,共20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

2、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走近作者第4页,共20页。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

3、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创作背景第5页,共20页。基础知识 姮 娥 斫 去 婆 娑hng zhu p su第6页,共20页。理解词语 太常引: 吕叔潜: 金波: 飞镜: 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词牌名。 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第7页,共20页。理解词语 “斫去”三句: 斫: 桂: 婆娑: 三更: 化用杜甫一百五十

4、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砍。 桂树。 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第8页,共20页。理解词义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第9页,共20页。赏析词句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

5、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第10页,共20页。赏析词句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第11页,共20页。赏析词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

6、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第12页,共20页。赏析词句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第13页,共20页。赏析词句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第14页,共20页。归纳文章

7、的主旨:赏析词句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第15页,共20页。随堂检测1.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下来。B.错了就不要试图去做任何无谓的解释,否则只能无功而返甚至事与愿违。C.来到海边,极目远望,碧蓝的海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D.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C第16页,共20页。随堂检测2.根据课文填空。(1) _,_,直下看山河。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8、 (2)一轮秋影转金波, _飞镜又重磨。第17页,共20页。课后作业1.完成同步练习。2.背诵这首词。 第18页,共20页。再见第19页,共20页。(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9、。(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2)有感情地朗读。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