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TheCentralInstituteForCorrectionalPolice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矫治的影响及其启示院系:矫正教育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119031115211033指导教师:张利 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矫治的影响及其启示摘要:耻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一种群体强制力,对罪犯教育有重大的影响。耻辱刑是其具体表现。它的积极方面体现在教化功能、预防犯罪及促进改过;而其负面作用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易给罪犯贴上“标签”从而对其社会回归造成阻碍、对犯罪的责备易被泛化进而流变成为对犯罪人永久的伤害这两个方面。关键词:耻感文化;教育;感化;耻辱
2、刑Abstract:Shame-basedcultureisoneofimportantpartofChinesecivilization.Asakindofexternalforce,ithasasignificantimpactontheeducationofcriminals.HumiliationPunishmentisitsspecificmanifestation.Itspositiveaspectisreflectedinthemoralizefunction,preventionofcrimeandpromotiontorepent;andthenegativeimpactis
3、obvious.Itismainlyreflectedintwoaspects.Ontheonehand,inshame-basedculturecriminalsarelabeledeasilywhichisnotconducivetocriminalsreturntosociety;ontheotherhand,condemnationofthecrimeiseasytogeneralizeandbecometheharmtobodyandmindofcrime.Finally,thereisareflecttotheshame-basedculture.Keywords:shame-ba
4、sedculture;education;persuasion;humiliationpunishment耻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传统罪犯的教育感化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打算就积极和消极两大方面论述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矫治之影响,并从中汲取有益启示。一、耻感文化之内涵及其在罪犯教育矫治中之表现(一)耻感文化之内涵“耻”古语中作“恥”,说文解字释其为:“辱也。从耳,心声。”六书总要注曰:“耻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据此,笔者以为,所C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223页.谓“羞耻”,就是人在行恶、犯错或受辱之后内心的不安感受,是人在追求
5、“善”之过程中对于名誉(气节、操守)受污、自尊心受损的否定性反应(“反应”是对外部刺激的回应,这在下文将有叙述)。传统文化讲求人须有耻,以行恶为耻,历经数千年之传承积淀,才有了富有特点的传统耻感文化。“耻”在传统道德中居尤重之地位,它被列为“八德”之一,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但“耻”并不同于耻感文化“耻”是一种观念意识,而耻感文化是社会诸多机制互动的结果,是历史的积淀。耻感文化的形成与古老的祖先崇拜有关。与西方之“原罪”不同,中国人一出生,即背负“原债”。所谓“原债”,就是新生儿甫一来到世上便所欠的一笔恩情债。老祖先认为婴儿的诞生沐浴着祖先的恩泽、荫庇,在此认识之基础上,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
6、扬,“祖先的恩泽”被逐步神圣化,由此诞生了特有的十分重视祖先家族的耻感文化。在此文化中,不报恩“还债”、履行家族义务就会受到群体的排斥、谴责,这些负面的评价就会让人产生“耻”,进而造成特有的约束力。“耻感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视他人反应和评价的文化。己之行为为人所敬,为群所钦,即生荣誉之感;反之,己行为人所鄙,为群所否,即生羞耻之心。孟子说人生有“三乐”“俯”“仰”之间便是耻感文化之表现。“天”、“地”明显是虚幻的,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评价方是真正让人感到愧怍之原因。(二)耻感文化在罪犯教育矫治中之表现在笔者看来,耻感文化的具体表现主要就是耻辱刑,包括古代正式的耻辱刑与今天非正式的耻辱刑。耻辱刑
7、以侮辱人格为基本惩罚方式,它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长久地存在,与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背景紧密相联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古代社会的耻辱刑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1)墨刑。说文解字中说:“黥,墨刑,在面也。”墨刑也叫作黥刑,于犯人面部刺刻并以墨窒之,留下印记,使其难与良民为伍,不能正常回归社会,亦便于官方监管。(2)髡刑。古代男子之恒定状态本是留蓄须发,此刑则是强制将罪犯须发剃掉,让他的非正常状态一见便知,饱受折磨。(3)刺字。该刑由古黥刑发展而来。在宋时是“盗”罪的附加刑,刺字以为累犯之标记,刺配刑由此形成。此后这种刑罚绵延历朝,且在律法中对刺字部位还有字数等皆作了详细之规定。今天虽没有明文规定的
8、耻辱刑,但实际中仍然存在。比如罪犯剃光头,着囚服(之前审判时亦着标有“XX看守所”的服饰),入监后必须自称“服刑人员”二、中国传统耻感文化是一种群体强制力“耻”古作“恥”,在词源学上指羞愧、屈辱之情状,由一耳一心构成。由字形即可看出,人之羞愧之情感体验源于他人之评价。如前所述,“耻感文化”尤其重视他人反应和评价。它强调外部的约束力,是一种通过“借助于外部强制力来行善”的文化,异于西方崔传增张洁小说与“耻感文化”J.小说评论,2004(3).尹戴忠,赵孜“视”“看”历时更替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之借内在力量行善的罪感文化。罪感文化是个人主义之产物,集体的生活方式
9、则形成了耻感文化。在罪感文化之社会中,个体是社会之细胞,是一个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每个个体都在追求自身的人生价值,个体仅对自身的行为负责,独自承担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故,罪感文化下的社会控制需要由内向外,是内向或内化的。而在耻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社会中之自我是大自我,集体之自我。个人之行为与其所处的集体(家庭或家族)有关,是集体行为的组成部分,要对集体负责,受集体的监督和评价(嘲笑或赞许)。个体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在于在集体中获得赞许并使其所处的群体(家庭家族)感到荣耀,而非受到嘲笑,蒙受耻辱。因此,罪感“借助罪恶感在内心之反映来行善。羞耻感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反映
10、”是由内向外,无需要外人在场,而“反应”则是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因此,反映是个体的,而反应是群体的。“一个人产生羞耻感,是因其或被当众嘲笑、贬斥,或是其自身产生被嘲笑的感觉”。羞耻感看似来源于内心实则在外部有其丰厚的形成土壤,它“需要旁人在现场”因此,耻感文化只能产生于集体组成的社会。而耻感文化下的社会控制必定也是通过群体(家族和社会)得以实现的。因此,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罪犯的教育感化方式与西方应当是有区别的。耻感文化的影响即通过这些教育感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利用家族和社会舆论对犯罪人造成压力,强化犯罪人的耻感意识,从而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但是这必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影响。三、耻感文化对罪犯
11、教育矫治之影响耻感文化在对罪犯的教育矫治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对教育矫治罪犯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负面效果颇为突出。本文主要通过耻感文化之表现耻辱刑加以论述。(一)积极影响耻感文化对罪犯改过回归的积极影响可大致分为下列三个方面:教化作用耻辱刑作为耻感文化的表现,其本意正是利用耻感文化,施加一定的侮辱强化犯罪人之羞耻心,以引导其向善。它虽为刑罚,但却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放射出道德价值之光芒,承载着教化之功能。羞耻之心是耻辱刑的逻辑起点。耻辱刑养人之羞耻之心,使人以作恶为耻,从而在日常趋善避恶,检点收敛己行,避免犯罪;而如若有人犯了罪,耻感文化会发明犯罪人之耻心,使其内心羞愧难当,以罪为耻,因
12、己犯罪而颜面尽失,有利于其真心悔过。利用人们的羞耻之心可以起到教化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群体强制力来实现的,也就会对罪犯造成过大压力(畏罪潜逃、自杀者即如是)。家族羞耻心利于犯罪人改过丁一平中华传统耻感文化形成的根源探析N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第42卷(2).尉琳.中国古代耻辱刑与传统耻感文化N.光明日报,2007-1,第9版.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征乃家族主义和集体性责任,它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当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人认为,与罪犯直接相关的集体就是家族,所以,若成员犯罪,家族就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悠悠历史,家族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耻辱的印记表面上看仅施于一人,实则烙于全
13、家族。即使在今天,这种表现依然突出。如今,一人犯罪虽不会再连累九族,但其亲戚还得承受来自街坊或乡党的议论,和因此产生的造成巨大压力。是故,家族的“羞耻之心”可内化为犯罪人的趋善避恶之力,促其知罪、悔罪、改过自新。耻感文化依靠家族之羞耻心对罪犯施加威慑,是有利于犯罪人的改过的,但这种威慑力应当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否则便会转利为害。群体压力对犯罪人的积极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土壤是农耕生产方式和血缘家族,这决定了其生长出来的社会和法律的特点是尤其重视身份和伦理的。受当时历史条件之限制,人们不得不结成群体以求生存,由此也就在群体的每个成员那里产生了群体归属感,在这种归属感的影响和制约下,成员都非常珍
14、视自己的群体身份。而一旦某人犯了罪,群体对其作出负面评价,他就会受到群体的排斥,因此而饱受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犯罪人也就不得不积极改过。(二)消极影响如前所述,耻感文化对罪犯的教育感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标签现象20世纪中期诞生于美的“标签理论(LabeHingTheory)”揭示了:在耻感文化下,整个社会对罪犯表现出厌恶、责备、排斥。因而一旦某人被判刑、被贴上“罪犯”标签之后,此种源于自己内心、家族耻辱感和社会舆论的不安、精神折磨就导致了罪犯回归道路上的巨大阻碍,回归不能就易自我放逐、破罐破摔,甚而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非但不积极悔过、改正反倒变本
15、加厉实施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利默特(E.M.Lemert)是“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社会上的所有人均有过尺度大小不一之偏差行为,愧疚感未必会由此而产生,其时仍能持有合理的自我概念;然而一旦诸种偏差行为遽然被发现,大白于天下,行为人被施加正式的社会控制(比如被判刑),其就会马上被社会印上非常消极的印记。被社会视为另类,其自我概念亦会产生相应之变迁,而直奔社会确定的印记而去,终致越发严重,难以挽回。若是有社会越轨行为之青少年过早被贴上“罪犯”之标签,就更易于将羞耻之心与社会理性失掉,最终沦为更深层次之犯罪人,反倒难以发挥教化的作用。耻的泛化在笔者看来,在耻感文化下,耻的泛化指的
16、是当某人犯罪之后,人们的以罪为耻的观念会扩展为对该人的其他(甚至所有)方面的否定,人们对其犯罪行为的憎恨、厌恶、谴责的情绪会演变为对其人格的侮辱。耻的泛化一方面表现在他人对犯罪人的憎恨、贬斥扩展到其他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犯罪人自己对自己的厌恶、否定的蔓延,这种厌恶、否定朱志闯刑罚体系刑种的另类阐释一一以耻辱刑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为解读基础J.法制与社会,2009-3下:第36页.林山田,林东茂,林璨璋犯罪学M.台北:三民书局,2006:第162页.如同一条啮噬心灵,吸吮血液的毒蛇,会对罪犯之自信心、尊严造成毁灭性打击。耻辱刑的影响即是很显著的例子。受刑的耻辱会跟随受刑人一生,延伸到各个方面。受了
17、宫刑的太史公于报任安书中对其痛苦进行了描述。受刑之后一方面为“乡党戮笑”,造成人格侮辱;另一方面,自觉无面目祭祀祖先,害怕“污辱先人”,就是这种耻在内心的泛化。刺字刑本来目的在于强化犯罪人的羞耻之心,使其悔过自新,但是由于耻的泛化,犯罪人反因受刑留下“不德之名”(沈家本语)难以摆脱,终身备受煎熬。耻感文化难以忽略的消极作用可见一斑。总的来说,积极与消极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比如监狱入监教育中的认罪悔罪,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罪犯情绪,认清自己的角色,为矫正创造较好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角色,为自己贴上标签,就很难再撕下,也就对回归社会造成了阻碍。四、耻感文化
18、影响罪犯教育矫治之现代启示以上文之论述为基础,本小节对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总结。从耻感文化之影响中我们可以初步窥测到一些如何合理利用耻感文化的门径:(一)当前存在的问题1.社会耻感淡化和罪犯耻心弱化有学者提出,耻感的淡薄在我国现今社会表现突出。“耻心”为古人所提倡,但少部分人已丧失殆尽,寡廉鲜耻行为并不少见;更有甚者,非但不以被惩罚为耻,反倒视其为一可炫耀之事,在此亚文化圈中认为,犯罪人遭受惩罚越大,就越是“英雄”;所受之惩罚频次愈高,愈为“好汉”。而对于这样的人,想要借助耻感文化对其进行矫治,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另一方面,监狱内也缺乏针对犯罪人的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足以唤醒
19、其羞耻心,从而不利于犯罪人的悔过以及社会回归。2.耻感文化消极因素明显如前所述,耻感文化下,犯罪人易被贴上标签,同时对其谴责易遭泛化。而这种效应对于青少年而言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耻感文化的表现耻辱刑中,我们看到其诸多消极因素。“耻辱刑的刑罚手段是对犯罪人施加耻辱,强化其耻辱感。以精神折磨为主要方式,包括辱没人格的一直降到与牲畜一样的奴”,这其中就包括了古代的游街示众和刺字。耻辱刑的刑罚方式与现代尊重犯罪人人格和理性之精神是相抵牾的。“标签”现象的产生源于人们用静止僵化的眼光看待他人,而这正是耻感文化下的产物;耻的泛化同样是耻感文化下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二)现代启示1.正确对待几个问题针对耻
20、感文化的淡化,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犯罪亚文化的产生无疑对耻感文化造成了冲击。但事物的发展都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文化的进步亦是如此。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不能分割,亚文化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暴露了隐藏着的社会鸿沟。耻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今日耻感淡化是对其之否定,否定是肯定基础上的否定,这正是其新的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用更加积极的眼光看待耻感的淡化现象,而不应盲目地提倡和利用传统耻感文化。另外,羞耻心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古代被视作“耻”的行为,在今天可能已经影响力全无;而某些行为之前不被当作“耻”,今天则可能会对人造成巨大冲击。这也可以用来解释耻感淡化现象。任
21、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应该也看到这样一点:被贴上“标签”是一种不幸,是强制力之体现,但对于有志之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时刻鞭策着该人的警醒?古人非常强调自我反省,中庸中提到:知耻近乎勇,张载也曾说,自己的学习入门“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众人的负面评价固然易使人的自我概念受到影响,但也可使人爆发出更强大之能量此者从古之勾践、司马迁之忍辱负重可见一斑。可见,耻感文化之下的“标签”亦能为人所用,转化为内驱力。针对“耻”易被泛化进而演变为对罪犯身心伤害的这一重大问题,应该明确耻感文化之合理内核是鼓励人们改过的,论语有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以及“过则勿惮改”。所以应当在进行入监教育的同时
22、即做好“出监教育”,也就是在明确其服刑人员身份的同时亦应明确其“人”的身份、人的价值,肯定其人的尊严,树立其自信心,使其不至于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合理利用耻感文化如前所说,耻感文化中既有不少积极的因素,也有许多与今天的刑罚理念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对犯罪人的矫治造成障碍。而我们对传统文化就应该采取“扬弃”之态度,要让其向前发展,解读和反思是必要的。我们还应当对其进行加工和整合,创造有利条件,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减少其消极作用影响的范围。针对传统耻感文化下的“标签”现象,可参考西方“恢复性司法”之理念,应以犯罪人与被害人的调解作为一大突破口,着眼于犯罪人的社会回归。尤其应注意促成罪犯与其自身之和解,
23、尽量规避“标签”之消极影响。针对偶犯、初犯以及未成年人罪犯应最大限度少用慎用监禁刑。耻感文化下对犯罪人的谴责易泛化为对其人格的可延至终身的侮辱,这是我们尤其应当规避的。上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阐发了“重整羞耻理论”。该理论突出合理利用羞恢复性司法是指与特定犯罪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犯罪处理的司法模式,具有恢复性、个人参与性、社会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恢复性司法模式与传统报应性司法模式有很多不同特点,它把犯罪人的悔恨、忏悔和被害人的宽恕作为重要因素。参见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N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3).该理论把羞耻分为重整的羞耻和烙印的羞耻。前者指的是在羞耻之后就紧接着通过宽恕的
24、言行或仪式来努力把犯罪人重新整合进守法社区或者是值得尊敬的公民当中去,就是说羞耻之后要努力使犯罪人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后者指的是在羞耻之后不努力使犯罪人与社区达成和解,从而使其因为被打上“罪犯”的烙印而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重整的羞耻有利于犯罪人回归社会,会带来低犯罪率;烙印的羞耻不利于犯罪人回归社会,会带来高犯罪率。因而要提倡重整的羞耻而反对烙印的羞耻。参见JohnBraithwaite.Crime,ShameandReintegr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989,p98-104.耻之心以更好地矫治犯罪人,国际上逐渐认可了这一思路,并将其在多个国
25、家付诸实践。中国有其漫长的耻感文化传统,尤其应当充分正确地利用此资源,经由加工整合发挥其积极作用。我们在借鉴比较的基础之上,可以很好地将耻辱刑运用于较轻的犯罪,并与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相适应,但不能超越理性和人道的基本底线(人格侮辱)。只有在“扬弃”的基础之上,方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化活动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巨大却又绵柔的力量,教化活动也应当刚中带柔,不拘一格,让犯罪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经受了道德教化的人一旦有了是非之心,就更容易产生羞耻之心了。而当犯罪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使前述耻感文化的积极作用落到实处。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耻感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近代以降,我国法制启动了近代化的进程,利用耻感文化对犯罪人进行人格羞辱的方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政治运动频仍,不仅在惩罚实施中将犯罪人贴与“劳改犯”标签,还在惩罚到期后,将其称作“劳改释放犯”,加上“黑五类、右派分子”等帽子,使其政治前途受到极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服务销售合同范本三(含食品安全)
- 二零二五版精密仪器制造加工承包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厂区管理与装卸工权益保障劳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保健食品行业法律法规咨询及培训合同
- 2025版企事业单位班车租赁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白酒与酒店合作销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紧急物资运输采购合同模板
- 2025按揭车辆转让及车辆维修保养费用结算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情侣情感成长合同模板
- 2025版高性能保温材料生产加工项目承包合同
- 社区矫正工作实务培训课件
- 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处理指南
- 2025年行政管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一数学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附答案)
- 泰安宏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钙钛矿零碳建筑新材料BIPV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大纲
- DB11T 1072-2025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 江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乌龙村铁锤山水泥用灰岩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工程框架协议合同协议
- 电力合规管理培训
- 中国儿童川崎病诊疗循证指南(2023年)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