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资料(共20页)_第1页
古典文学资料(共20页)_第2页
古典文学资料(共20页)_第3页
古典文学资料(共20页)_第4页
古典文学资料(共20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21中国(zhn u)古典文学诗经(sh jn)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y b)诗歌总集,也是一部乐歌总集。 诗歌之祖,原名诗三百1、分类:诗经里的诗是按照音乐体制来分类的,分为风、雅、颂。风是周王朝统治下的各诸侯国(共15国)的民歌,它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属于地方音乐,有105篇;雅是周王朝都城所在地的音乐,有160篇;颂是祭祀宗庙和鬼神时唱的祭歌和赞歌,有40篇。2、诗经的流传:诗经经过秦代的浩劫,到了汉代,儒生们重新整理了这本书,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生;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传自荀子的弟子毛亨,为它作诗诂训传,后传毛苌。前三家,

2、西汉时立为官学。毛诗东汉时才立为官学。后毛诗盛,三家衰,陆续失传,仅有毛诗流传了下来。3、作用:诗经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孔子删诗的目的是要体现儒家的思想,即:实现它的教化作用。4、诗经的这种教化标准影响了中国文学几千年,使得文以载道的传统在每个朝代都不断被提起和强调,并作为政治改革的预热和旗帜被高举远扬。关雎 关雎是国风的第一首民歌,篇名来源与它的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一首南国民歌。【提示】(简答) 关雎出自诗经,是十五国风160篇中的首篇。诗序说它是歌咏“后妃之德”,鲁诗则说它是讽刺周康王好色晏起之作,又有人认为它是描写上层社会男女恋爱之作。虽然众说不一,但诗中体现的古人在爱情生活领域

3、所推崇的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诗中成功运用了“兴中有比”,言情叙理的手法,极富情趣、理趣色彩。【思考(sko)练习】(论述(lnsh)) 这是一首爱情哲理诗,以鸟的生有定偶,出双入对,比喻人的真诚专一;以鸟的相与和鸣,协调默契比喻人的相敬如宾(xing jng r bn);以鸟的关系密切,举止端庄比喻人的含蓄端庄。 旨在宣扬儒家在夫妇一伦关系处理上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 楚辞 一、“楚辞”的双重含义:它是仅后于诗三百篇的一部古代诗集。楚辞后于诗三百篇二三百年,代表了先秦文学之诗史的第二个高潮。1、它是一部诗集的名称:西汉末年,大学者刘向把战国时代楚国诗人的创作和汉代人的一些拟作

4、,包括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屈原的作品,和宋玉的九辩,贾谊的惜誓,以及东方溯等人的作品共16篇,汇为一集,取名为楚辞。东汉王逸为楚辞作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九思,至此,“楚辞”共有17卷之多,成为今天流传的本子。2、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楚辞顾名思义就是楚人所写,楚地所生之辞。在兴起之初,即刘向编定之前,本没有固定名称,或称为诗,或称为颂,或用乐章名“九辩”“九歌”。楚辞之名始见于汉初史记酷吏列传,后被沿用,刘向又把此类作品以“楚辞”之名结集,因此后人把这类文学样式就叫“楚辞”,成为一种文体名称。3、鲜明的地域特征。楚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地域性。宋代学者黄伯思东观余论的离骚序里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

5、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例如:只、羌、谇、蹇、纷、诧傺是楚语,即楚地方言;悲壮顿挫,或韵或否是楚声的特点,楚声音调非同寻常,对楚辞有关键的意义。汉末刘歆七略注意到了辞与赋共有的不歌而颂的特点,又称楚辞为骚赋。4、楚辞的形成:楚地历史文化传统是楚辞形成的关键因素。楚辞的形成是中原文化和楚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果。楚国本土文化现状对楚辞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楚国僻处南方,很多年来和中原华族常处于对抗状态。(2)在“楚辞(ch c)”之前,南方已有了诗歌,艺术(ysh)已较为成熟。(3)楚地民歌的体式与中原(zhngyun)歌谣不同,楚地歌谣不是整齐的四言

6、体,他的句子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4)楚辞对楚地歌谣的丰富和发展。(5)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中原文化对楚辞的影响也是楚辞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是诗三百篇对楚国文化的影响。中原的哲学思想对楚文化也有渗透和影响。离骚一、屈原的生平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楚辞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楚国贵族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杰出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与辩士经常有交锋的机会。受楚怀王的重用,后遭朝臣陷害被怀王疏远,愤而作离骚。后遭受襄王的流放,被放逐到偏远的江南,愤笔写下涉江怀沙九歌等不朽之作。屈原的一

7、生,经常承受着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的折磨。冷静的思想与热烈的感情,对人间美好的热爱和对丑恶的痛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腔报国热忱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原悲剧精神崇高的一面,他虽然对自己的忠贞行为产生过怀疑,但最终并没有因为一己的私利而背弃自己的祖国。楚文化巫神信仰的浪漫情调和神秘色彩给了他作品瑰丽的面貌,但心系社会生活,执着现实人生又承袭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二、离骚。离骚是中国少数杰出的抒情长诗之一。在这篇杰作里,诗人叙述了他的家世,他的道德观点和政治观,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现实的彷徨和最后的幻灭。他明确指出他的政治主张是以前代的贤君为榜样,选贤任能,联齐抗秦,实现富强国家的理想。他反对的是败坏国

8、家的党人和政客。他站在君王和国家的立场和利益方面,捍卫国家的利益。求索是离骚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的方式。在后半篇里,虽然诗人在理智上是坚定而明确的,但这并不说明(shumng)他在感情上不存在迷惘和痛苦。三、艺术(ysh)特色: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zhuqi)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提示】(简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忱

9、和坚持真理、反对邪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强人格,也暴露了楚国统治者的腐朽和丑恶,反应了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作品典型反映了作者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思考练习】(论述)离骚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是浪漫主义诗歌流派的源头和典范。它的浪漫主义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意境方面说,作者用幻想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抒情境界。从塑造的形象来说,作者以香花香草作为抒情主人公情志节操的象征(吃喝穿戴,树蕙植兰,上天入地,上下求索)塑造出一个崇高圣洁、道德高尚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所抒发的情感来说,诗人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把对君国的

10、忠诚眷念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心理来刻画,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对史书春秋所记载的事件进行解释补充和说明的一部书。 春秋三转:春秋左氏传(以史解释)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义理解释)“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恢复“大一统”的局面,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

11、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虽然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从文学角度来看,是有显著的特点的: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第二:善于写战事,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jih)起来。第三(d sn):行人(xngrn)辞令之美。郑伯克段于鄢【提示】(简答)这篇文章记述了春秋初期郑庄公与胞弟叔段争权夺利,最终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这篇文章叙事详略得当,文笔洗练,篇幅不长,却将事件的始末因由交待得十分清楚。作者还择取了“庄公寤生”、“食舍肉”、“隧而相见”等生活细节,对

12、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了重要作用。在刻画人物方面,这篇文章也颇为成功。人物的语言成为塑造其形象的主要手段。【思考练习】(论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要给母亲和弟弟定下一个不义的罪名,自己再名正言顺地收拾他们,庄公之狠,之阴,之深藏不露,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庄公虚伪、阴险、阴险狠毒、工于机谋。庄公讲道:“姜氏欲之,焉避害”。称自己的母亲为“姜氏”,可见与母亲的关系实质上已经形同敌人,而且这种恶狠狠的口吻,也表明他已经把母亲不当作母亲了,这与他最后的与母亲隧中和好呼应对比,正显示了他的虚伪本质和嘴脸。庄周及其思想一、庄周生平庄子者,宋国蒙人也(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名周。只做过地位卑微的

13、漆园吏,生活贫困,后隐居不仕。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二、庄周思想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老子学说主要以政治为中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用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在人生方面,主张虚静、退让、柔弱,推重阴柔。(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chnzhng)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

14、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rnh)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胠箧说,常人为防盗,总把箱子锁得很牢,遇上大盗,连箱子一起偷了。“圣知仁义(rny)”就是锁牢箱子的手段,大盗窃国,“并其圣知仁义而窃之”。所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存。” 庄子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及对统治阶级揭露极是痛快淋漓。但作者并不主张以积极的行为

15、来改变现实,而是对现实人生持悲观厌世的态度。甚至认为,一切世间的是非、美丑、大小之对立,只是人的认识上的对立,而并非万物自身的性质。庄子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出发点;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融合儒、道,“祖述老庄”;东晋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学中渗入儒、道思想;宋明理学以儒为主,融合道、释。这些都反映

16、了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对后世的政治影响也是深远而复杂的。反动统治者取其消极颓唐的一面作为毒害人民的麻醉剂;一些(yxi)失意的知识分子往往用它不满现实、鄙弃功名利禄这一面,以表示自己与当权者不合作,甚至进行揶揄、抨击的态度,而更多的是学他悲观厌世、自我陶醉的处世哲学。逍遥游一、逍遥游第一(dy)部分讲解(jingji)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运用语言、重言、卮言的方式,三次重复讲了一个故事,这就是大鹏鸟的故事。 在文章的中间段落,庄子又提出了一个蜩、学鸠与大鹏鸟的辩论。最后,庄子指出,生命最高的境界,就在于不断的提升自我摆脱外界束缚的境界,虽然那个终极境界不可达到,

17、但这至少是一个标杆,它竖立在那儿,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个体去无限的接近它。二、逍遥游篇旨“有待”与“无待”两个概念是该篇的思想核心;通过历代学者关于鹏、晏鸟关系看法的述评,说明了庄子塑造这两个寓言形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庄子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获得自由的境界也有高下之分,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未能达到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

18、,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提示(tsh)】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活动,都要凭借(pngji)一定的条件,即“有所待”,所以要受到制约(zhyu)而不自由。只有“至人”达到了“无己”的境界,消除了物我对立,摆脱了任何条件和制约,才能获得绝对自由。文中所阐明

19、的宇宙万物之间一系列的对立关系,其有一定的认识作用。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层出不穷的奇妙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集中体现了庄子的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庄子的思想:唯心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艺术特色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

20、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庄子的文章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庄子中常表现出伤感的情调,如至乐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司马迁和史记一、司马迁生平1、司马迁,夏阳人(陕西韩城)人。西汉(XHn)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生于史官世家,自幼受家庭(jitng)熏

21、陶,博学多才,兼采众家(zhn ji)。司马迁少年时代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在司马迁二十岁的时侯,他开始漫游四方,遍游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了解了民情民意,民俗民疾。掌握了史地知识,奠定了他伟大创作的基础。李陵之祸,约于前104年正式开始写史记。前93年,独立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史记。第二年逝世。2、史记(1)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它开了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发展史。共130篇。有本纪12篇,按帝王的世序和年代记叙政治上的事件。世家30篇,记述诸侯王国及辅汉功臣(孔子例外)。列传70篇,

22、主要是一般人物的传记。(其中匈奴,西南夷,货殖等是综合性记述,非专记人物)表10篇,排比并列历代帝王和侯国间大事。书8篇,经济文化方面的专史论述。作者的指导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研究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作者的思想立场:主要接受儒家思想,也有各家影响。当时的思想界,儒家独尊,又杂以黄老刑名各学,阴阳无行之说,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司马迁用批判的精神对待各家之说。(4)史记的思想倾向司马迁从唯物论思想和批判精神出发,表现出强烈的人民性和反叛精神。忠实大胆揭露统治集团的丑恶面孔。史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史记还记述了许多出身微贱而品质高尚的英雄,聂政、荆轲等舍生取义

23、者,肯定了他们的反叛精神。司马迁还热情礼赞了统治集团中的优秀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爱憎分明的态度。(5)史记的艺术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达到了艺术典型的高度。能够生动准确的刻画历史人物性格,揭示其本质特征。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在对比中表现性格区别。长于细节描写和气氛渲染,善于(shny)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组织成富有戏剧色彩的清洁与场面,又不违背史实。语言丰富,善于(shny)运用民谚和口语。(6)影响:对史学(shxu)、文学影响极深远。忠实于历史的传记文学创作原则,后人继承。人物形象美的享受源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及强烈的正义感教育着后人。历史故事的宝藏,小说创作的材料。项羽本纪一、

24、项羽的性格特征:1、胸怀大志,胆识过人。2、少时所学“三不成”,书(写字、识字),剑(武功),兵法。3、观秦始皇巡游 对比:项羽和刘邦的语言,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作用:(1)衬托其“学万人敌”的大志。(2)暗含其以后失败的悲剧因素。4、吴中避仇记叙项梁以兵法训练宾客子弟,点明项羽少年时的政治环境。暗含今后起义的准备工作及社会基础。5、抱负及胆识:(1)“彼可取而代也”,直述其大志。(2)力大、年长、才高(武才)正面写其胆识。“吴中子弟”“皆已惮籍”侧面写其胆识。二、巨鹿之战 善战之智 善战之勇 1、介绍战前形势:会稽夺权(项梁假言唤项羽找桓楚,进帐杀掉会稽守,号令吴中人民起义)接受范增建议,立

25、楚怀王孙子心为楚怀王,号令天下。项梁兵败定陶,死,宋义为上将军,怀王令救赵。项羽力驳宋义,并杀之,取得领导权。2、巨鹿之战策略:“破釜沉舟”善战之智; “沉舟”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破釜”速战速决,弥补劳师远征之不足。 结果:政治上 军事上 尽破秦军-善战之勇。“虏王离、杀苏角、逼涉间”以战果表其勇。“一以当十”“呼声动天”以场面证其勇。诸侯“从壁上观”“人人惴恐”从侧面衬其勇。为诸侯冠善战之威。“膝行而前(x xng r qin)”“莫敢(m n)仰视”从情态(qngti)衬其威。“诸侯皆属”以结果壮其威。三、垓下之围、危中见勇、有勇、有智、有情,更有致命弱点。1、“四面楚歌”(1)军

26、事大势已去,成为失败的转折点。(2)刘邦“围而不打”,旨在逼其突围,削弱其有生力量,表现刘邦“斗智不斗力”之长,也说明项羽之勇无人可敌之长。(喝退赤泉侯杨喜,人马避易数里)霸王别姬(1)“骓不逝”指军事形势急转直下,且无之奈何; (2)“时不利”,指天时不利,说明项羽未能明白战争失利的真正原因个人的种种致命弱点。(3)“奈若何”,在危急关头,犹为爱姬担忧,表现了铮铮铁汉的些许柔情。虞姬和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对比:在危难关头,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表现。虞姬和吕雉的表现。、突围失道:田父诓之,是残酷暴戾,滥杀无辜的恶果。三战:“非战之罪”实属勇智;“天之亡我”确为觉悟。

27、(1)“溃围”:四面突围,三处汇合,表现其智;避易数里,表现其勇;(2)“陷大泽”:表现其施政已早失民心。(3)“谓其骑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迷信武力,死未觉悟。4、乌江自刎(1)拒绝东渡:勇者性格,敢于接受失败的结果。(与刘邦比较举例)(2)赠马:粗疏残暴,有恩必报,矛盾性格的统一。(3)自刎:对吕马童的蔑视,以及汉军争项王头,自相蹂践的丑态描写,衬托其铁骨铮铮,惟我独尊,雄霸天下,而又豪迈悲壮,目中无人的英雄形象。四、太史公评价:失败原因:(1)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自立,失人心。 (2)自矜功伐,愤私智而不师古。力征天下,不用人,不觉悟。五、性格:力拔山,气该世有勇有智。 垓下(i x

28、i)之围有情有义(yu qn yu y)。 失败(shbi)的结果有弱点(残暴失民心;不善用人;背关怀楚;)汉乐府一、汉乐府的含义1、乐府原指掌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二、汉乐府的艺术成就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

29、是其基本艺术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三、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一)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陌上桑东门行(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三)爱情婚姻(1)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上邪有所思(2)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上山采蘼芜:(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长歌行薤露蒿里(五)对劳动美的表现江南(Jingnn)三、汉

30、乐府民歌对后世(hush)的影响1、“感于哀乐(iyu),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2、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 五言体的影响,比之杂言更早也更大。3、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建安时期,文学上以三曹、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为代表的文学集团,他们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描写动乱显示,歌唱为统一而建功立业的壮志,掀起了一个创作的高潮,创作了大量具有生气和内在感染力的,在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特

31、点的作品,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魏武帝。(155220)沛国谯人(安徽亳县)。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卓。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十三年(208),进位丞相。二十一年(216),封魏王。二十五年(220),卒。其诗采用乐府这种艺术形式,用它来反映汉末的历史大事件和社会现实,这和他祖父曾为小黄门(管理宫廷音乐和娱乐),曹操从小就在这样的音乐中长大是分不开的。他的诗反映汉末动乱,慷慨悲凉。蒿里行本是古代送葬时用的挽歌,曹操此作是以古题写时事。诗人以刚健朴质的语言,慷慨激扬的笔调,概括的叙述了自董卓之乱到各路军阀混战的历史事实,谴责了他们称王称帝、分裂割据的罪行,揭示了长期战

32、乱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体现了曹诗“古直悲凉”的特点。史家实录与诗人性情,浑然天成,堪称汉末的“诗史”。短歌行 是乐府旧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贤若渴的情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和期望在贤才的协助下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抱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时光易逝的叹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功业未就的感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均源自这一抱负,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曹丕魏文帝。沛国谯人。八岁,能属文,知骑射(q sh)。建安十五年(210),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chngxing)。建安二十二年(217),立魏太子(ti

33、z)。建安二十五年(220),继魏王。同年十月,登基为帝,建立魏朝。燕歌行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1、题材:思妇诗2、层次:(一)前三句:通过景物描写,创造一种浓重的感伤气氛。(二)接着三句:引入思君思念游子的内容。(三)“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因思念之情而百无聊赖。3、艺术特色:(一)中国古代七言诗成熟的标志。(二)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三)句句压韵,一韵到底。(四)“一气卷舒”,文气一贯到底。这首诗是曹丕的代表作,写一位少妇对客居异乡的丈夫的思念通过景物描写,细致的刻画了少妇独居空阁、愁肠欲断的情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同时,情感委婉

34、真挚、语言秀丽简洁,每句用韵,一韵到底,音节和谐流畅。这首诗为七言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陈王,死棱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少聪敏,有才华,很受曹操宠爱,一度想立为太子。曹丕即位后,对他甚是猜忌,多方迫害,不得参预政事。最后郁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他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诗风华美,骨气奇高。散文和辞赋亦清丽流畅。前期主要抒发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较多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表现了自己备受压抑、有志不得伸的悲愤情绪。著有曹子建集,代表作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 白马篇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

3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在诗中,曹植塑造了一位英勇顽强、奋起杀敌、公而忘私、视死如归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反映出曹植对壮烈事业和英雄生活的憧憬,也反映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和忧国忘身的豪迈气概。陶渊明一、生平(shngpng)东晋(DngJn)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洵阳柴桑人(江西九江)人。曾祖(zngz)陶侃为东晋名将,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乃洵阳大族。年少丧父,家境衰微,屡仕屡隐。二、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他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魅力

36、,在于其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他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他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活方式的思考。陶渊明认为人的最佳精神状态是饮酒之五所描绘得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

37、“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他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此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那么,人的短暂的一生,要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归结来说,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无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薄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寄托的

38、焦虑。 这首诗表现了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表现了他不满现实、厌恶官场、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又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语言质朴自然,意蕴丰富。李白生平(shngpng)简介 生于武则天长安(chn n)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三年(763年)。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庭(jitng)回到广汉,定居于昌隆的青莲乡。卒于安徽当涂县。 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

39、年)游宣城时所作。诗人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 开始四句郁闷之情喷薄而出,五、六两句转到饯别,七、八、九、十等句以赞美建安及谢眺等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十一、十二两句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最后两句以放舟江湖、远离现实来解除精神上的苦闷。全诗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长干行李白的这首长干行是他向六朝民歌学习的又一成功之作。全诗使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并运用年龄记叙和四季相思的民歌手法,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生活场景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诗的开头六句是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为读者塑了

40、一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 “十四为君妇”四句,是细腻地刻划初婚的羞涩,重现了新婚的甜蜜醉人。 “十五始展眉”四句,写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 “十六君远行”四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 “门前迟行迹”八句,写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 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 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杜甫(d f)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shrn),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甫一生分为(fn wi)四个时期:1、 712年746年,即诞生到35岁,

41、读书漫 游。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岁至44岁。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三年。 4、飘泊西南时期(760770)49岁至59岁去世。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又名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

42、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 “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综 述思想方面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

43、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艺术(ysh)方面 杜甫(d f)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iyu),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登 高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

44、重渲染秋天气氛;颈链抒发情感,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世事艰难。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语言精练,对仗自然,不仅句句对,而且末两句,使用了当句对法,“艰难”对“苦恨”,“潦倒”对“新停”。胡应麟评其为古今七律第一。兵 车 行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诗歌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怨愤和谴责之情。杜甫京华困顿十年,功业无成,但却对上层社会和统治阶级有了深入地了解,开始创作出许多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反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诗篇,为后来现实主义光辉乐章的不断涌现奏响了序曲。李商隐及其无题诗晚唐诗的代表诗人,开创了唐诗的第三种境界。从诗歌发展角度看,他峰回路转,通过向内心世界的深入,别开了一个新的诗歌天地。在艺术上,近体诗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迂徐含蓄,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