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发展概况_第1页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_第2页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_第3页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_第4页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 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 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 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 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 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 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

2、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 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 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 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 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 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3、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 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一)诗文对表现商人的兴趣;小说和戏曲中,广泛表现市井生活, 塑造众多商人和作坊主形象,并流露出同情、理解和赞美,透出对世 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二)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基本

4、特点:题材重日常琐事 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 娱目。明中后期,文坛大力宣扬“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 序),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拍案惊奇序)中极摹“世情”, 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挂技儿别部)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 即在于“供人爱玩”(郑超宗媚幽阁文娱自序)“足资谈笑”(天 许斋古今小说题辞)。三.文学创作商品化。第二节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明初:特务统治;力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二明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一王学兴起:(一)弘治、正德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后, 进一步发展宋陆九渊“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5、心 外无理,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传习录)。提出“我心之良知, 无有不自知者”。(二)“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 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守乾卷)。(三)主张知行合一;对以往“圣贤至理”都用“我的灵明”加以检 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 是也。”(传习录)(四)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政治上不反对封建纲常,只把外在决 理”拉到内心,变为人内在自觉的“良知”,打破程朱理学僵化统治, 客观上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利于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心学亦称王学,嘉靖、万历间形成多种派别一泰州学派,亦称王 学左派。(一)代表:王艮、徐樾、颜钧、罗

6、汝芳、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 离经叛道倾向。(二)黄宗羲明儒学粲 泰州学案中概括其主要精神:“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 性而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凡先儒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 障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 然发展,说:“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之语录),“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答邓石阳),“夫天生一人, 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答耿中丞)。狂禅之风: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虚妄。上述主张的特点:(一)敢于用“本心”推倒偶像崇拜和教义束缚,叛逆勇气和张扬个 性精神。(二)所

7、强调的“本心”,是远离情欲、只存天理之心。王阳明:“此 心纯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传习录)禅宗 大师:“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紫柏老人集之法语)。(三)意义: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 判精神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 潮启发新思路。不顾天理而求世俗爱好、个人情欲。(一)李贽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主张“至人之治”当“因乎人”(论政篇),即顺从人的个性和满足 人的欲望。(二)汤显祖、袁宏道等进一步将包括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 “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世总为情”(汤显祖南昌学田记)、“情有者理

8、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汤显祖寄达观)的命题,反 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拂情以为理”(袁宏道德山麈潭), 宣扬“情”的解放。(三)“性灵”说。“性灵”之说,古已有之。如南史 文学传叙:“自汉以来, 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诰,小则申舒性灵。”把“申舒性灵”视为“小”,把事关教化,有益庙堂视之为“大”,个性、风格、特色往 往淹没、融化在内容和形式的共性中。明中期李梦阳、徐祯卿等始重“情”,强调诗歌情感特征和个性表 现。袁宏道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徐渭、李贽、于慎行、汤显祖、屠隆等发表类似议论。创作的主体意识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随之鲜明,小说、戏曲:(一)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

9、性的人物形象。(二)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题材范围。(三)通俗的语言,开掘人的心灵,特别出现一些有关青年男女争取 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冲击封建礼教。(四)缺乏具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使文学陷入非道德、 非理性中。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帝王、朝臣、文人名士爱好俗文学,为俗文学地位提高及繁荣创 造条件。二.理论上的重视:(一)李梦阳、何景明等始,理论上较明确肯定俗文学价值:赞扬民 歌,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二)嘉靖间,王慎中、唐顺之等将水浒与史记并称(李开 先词谑)。(三)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李贽:一代有一代文章,西

10、厢记、水浒传是“古今至文”(焚 书童心说),将水浒传与史记杜诗等并列为宇宙“五大 部文章”(周晖金陵琐事)。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 浒传、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听朱生说水浒传中 从艺术角度说六经和史记不如水浒传:“六经非至 文,马迁失组练。”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详细论述戏曲具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和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认为是“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 乐”。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从教化功能出发,认为论语孝经等 经典的感染力不如小说“捷且深”;认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整理编辑民歌时抱着“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序山歌) 的宗旨,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11、这些言行第一次形成为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 的高潮。三小说一别是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甚至唯一的体裁一章回小说 发展定型。(一)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 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现存宋元平话已分卷分目,王国维“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唐 三藏取经诗话跋),但这时目录字数不等,未作修饬。在宋元讲史等 话本基础上发展成:(1)明代目录文字发展。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 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浒传每回标题已是双句, 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2)保存宋元话本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12、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煞尾,用“欲 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套语,中间多引诗词曲赋作场景描写或 人物评赞等。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方面,以“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为主要标志,展示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4)人物从英雄怪杰到平民百姓;(5)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6)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笔触去刻画人物个性;(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二)明中后期的

13、白话短篇小说更为精致;(三)文言小说在话本化道路上也有新变化。明戏曲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来的传奇,戏曲新高潮:(一)明前期传奇总体色彩较黯淡。嘉靖后,宝剑记、鸣凤记及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的浣纱记 等问世,标志着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繁荣。昆腔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一种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1)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2)嘉靖初年经魏良辅改造后,声调纤徐宛转、悠扬细腻。(3)用笛、萧、笙、琵琶等乐器伴奏,舞蹈性强,表现风格优美。弋阳腔在农村具广泛基础,特点:(1)文人雅士少有创作,往往改编昆山腔现成剧本而成;(2)唱词通俗,“顺口可歌”,便于群众接受;(3)方式: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锣鼓

14、等打击乐器伴奏,适于 通衢野外演出。(4)在民间广泛流行,发展为众多支派。(二)明中期以后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 璟、屠隆、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祁彪佳、孟称舜等剧作家和曲 论家: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或求文 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不同流派争胜局面。(三)北曲杂剧:明代前期北曲杂剧在固守元剧体制的同时,形式有所突破:如朱有剧作打破了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 出现南北合套体式;王九思中山狼院本以一折为一本,开启了短 剧创作先风。明中期以徐渭四声猿为代表,用南曲写杂剧,形成明后期杂剧 南曲北化的独特风貌,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

15、人主唱等格局全部打破, 有利于开拓题材,抒写怀抱;出现徐复祚、王衡、孟称舜等优秀作家。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高度重视文学情感特征。明文学家对情感的论述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 社会功能的准则,这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表现。俗文学一般都“绝假纯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往往成为主 情论者的武器:(1)李梦阳赞扬民歌“无非其情也”,说“真诗乃在民间”(诗集 自序)。(2)袁宏道称民歌“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真人所 作”之“真声”(叙小修诗)。(3)徐渭强调“曲本取于感发人心”(南词叙录)反对玩弄“时 文气”。(4)汤显祖创造“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杜丽娘(

16、牡丹 亭题辞)。(5)瞿佑称作文言小说“哀穷悼屈”剪灯新话序)。(6)李贽称水浒传“发愤之所作”(忠义水浒传叙)。(7)冯梦龙短篇小说集名曰情史提出“情教”说情史序)。(二)清晰认识文学“虚”“实”关系。明前文学理论主要建筑在诗论文评基础上,重诚真信实,反对浮夸 虚幻,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文言小说:胡应麟对唐传奇艺术虚构有较清醒认识:少室山房笔 丛说“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作“幻设语”。胡应麟论戏曲:“凡传奇以戏文为称也,亡往而非戏也,故其事欲 谬悠而亡根也,其名欲颠倒而亡实也。”李日华、叶昼等认识文学虚 构性及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三)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如

17、:徐渭评西厢记乘夜逾墙眉批用写形传神理论来评价人物形 象。叶昼水浒传回评中提出“同而不同处有辨”的命题,即要求在 共性中写出“一毫不差,半些不混”的鲜明个性。(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蒋大器序强调通俗的重要性。王骥德曲律 论宾白强调宾白通俗性。俗文学和雅文学的互动。(一)诗歌、散文,从李梦阳到徐渭、袁宏道、张岱,创作一些通俗如话、自由活泼,又俗而有趣、浅而不薄的作品。(二)文言传奇小说逐渐呈现话本化倾向。(三)民歌、笑话等的收集和刊刻都经过文人整理加工。“鄙俚浅近”(王骥德曲律 杂论)的戏文演变为传奇“雅部”。第四节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明文学另一特色是流派

18、纷呈,标新立异。(一)明以前文人结合往往是具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 相求而成,且多围绕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二)明初。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 人为核心自相结合,但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三)成化、弘治后。统治集团腐败,词臣文柄旁落;城市发达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 长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往往只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中寻求 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弘治、正德间“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边贡、王九思、 王廷相、徐祯卿)为代表,文士集合改变了以兴趣结合的模式,形成 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标志着明人流派观念的自觉;弘正、嘉隆间兴盛I I I万历后,文艺性、学术性团体渐具政治色彩,如全国性团体复社。(四)明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