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操作_第1页
三基--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操作_第2页
三基--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操作_第3页
三基--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操作_第4页
三基--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操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十二章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操作问答.临床如何灵活运用四诊 ?临床运用诊法时,并不总是按望、闻、问、切或问、望、闻、切的固定顺序进行,而往往是四诊互用,边 诊边辨,诊与断交替进行,即发现有何症状或体征,便同时在考虑着可能是何种病因、病性、病位等,继而进 行某些检查或询问。.问诊应注意哪些事项 ?(1)环境要安静适宜:问诊应在较安静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以免受到干扰。尤其对某些病情不便当众表述 者,应单独询问,以便使其能够无拘束地叙述病情。并且要直接向病员本人询问病情。若因病重意识不清等原因而不能自述者,可向知情人或陪诊者询问。但当病人能陈述时,应及时加以核实或补充,以便资料准确、可 靠。(2)态度要

2、严肃和蔼:医生对病人疾苦要关心体贴,视病人如亲人。在问诊时,切忌审讯式的询问。对病 人的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细心询问,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述,使病人感到温暖亲切,愿意主动 陈述病情,如遇病情较重,或较难治愈的病人,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切忌有悲观、惊讶的语 言或表情,以免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刺激,增加其思想负担,而使病情加重。(3)不用医学术语询问: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询问,以便使病人听懂,能够准确地叙述病情。(4)避免资料片面失真:既要重视主症,又要注意了解一般情况,全面地收集有关临床资料,以避免遗漏病情。如发现病人叙述病情不够清楚,可对病人进行必要的、 有目的地询问或

3、作某些提示,但决不可凭个人主观臆测去暗示、套问病人,以避免所获临床资料片面或失真,影响诊断的正确性。(5)重视主诉的询问:因为主诉是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也往往是疾病的症结所在,所以要善于围 绕主诉进行深入询问。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以便迅速抢救。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详细 询问。.怎样抓准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抓准主症后,然后围绕主症,进一步深入询问有关兼症和病史,再结合其他三诊全面诊察;问诊时还要将主诉所述的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情况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就是说

4、, 医生要善于抓住主诉,问深问透、问准问清:在描述主诉时,不能用诊断术语,而只能用具体症状、体征进行 描述。.现病史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询问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 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2)病变过程: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变过程,一般可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如某一阶段出现哪些 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3)诊治经过:有些病人,尤其是患病较久者,在就诊前已经在其他医院进行过诊断和治疗。所以对初诊 者,有必要询问曾作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

5、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 及反应如何等。(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请写出十问歌的内容,临床上怎样灵活运用?“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十问歌的内容言简意赅,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在临床实际运用时, 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 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 不 能干篇一律地机械套问。.怎样询问既往史?(1)既往健康状况:如素体健壮;素体虚弱;素体阴虚:素体阳虚等。(2)既往患病情况:病人过去曾患过何种疾病,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有无

6、药物或其他物品的过敏史,作 过何种手术治疗等,小儿应当注意询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和传染病接触史。.怎样询问个人生活史?1(1)生活经历: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应注意某些地方病或传染病的流行区域,以便判断 所患疾病是否与此相关。(2)精神情志: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当前精神情志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3)饮食起居:如素嗜肥甘;贪食生冷;好逸恶劳;劳倦过度;起居无常,饮食失节等。(4)婚姻生育:对成年男女病人,应注意询问其是否结婚,结婚年龄,配偶的健康状况,以及有无传染病 或遗传性疾病。对育龄期女性应询问月经的初潮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月经的色、质、量和带下的变化,以及绝经年龄和绝经

7、前后的情况。已婚女性还应询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等。(5)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着重询问妊娠期及产育期母亲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何疾病,曾服何药,分娩时是 否难产、早产等,以了解小儿的先天情况。婴幼儿 (1个月至3周岁)应重点询问喂养方法以及坐、爬、立、走、 出牙、学语的迟早等情况,从而了解小儿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问寒热应注意什么?问寒热,首先应该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的症状,必须询问怕冷与发热是否同时出现,还应注意询问寒热的新久、轻重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寒热出现有无时间或部位特点,寒热与体温的关系, 寒热消长或缓解的条件,及其兼症等。.问汗应注意什么

8、?应首先询问病人汗出与否。若有汗,则应进一步询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若无汗,则 应重点询问其兼症。.问疼痛注意询问哪些方面 ?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喜恶等。.望诊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应尽量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无天然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 时白天再进行复诊,要避开有色光线及室温高低的干扰。(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行观察。对于个别与整体病情不 符的征象,应认真分析,排除非病理原因所致的假象。(3)熟悉生理,以常衡变: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

9、 理体征与生理体征相比较;并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动态观察, 从病情发展角度判断病理体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不能以望诊代替四诊,单纯望诊的信息不够,资料不全,要注意将望诊与其他 诊法密切结合,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判断。.望诊时怎样做到以神会神 ?医生须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全身望诊的能力,要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直觉印象,达到。“一会即觉”的目的。尤其是神的表现在患者无意之时流露最真,因此医生要做到静气凝神, 在刚一接触病人的短暂时间内,要通过敏锐观察, 能对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有一个估计。同时全身望诊还要做到神形合参,当形神表现不一

10、致时,更应综合判断,如久病形赢色败,虽神志清醒亦属失神;新病昏迷烦躁,虽形体丰满,亦非佳兆。.望神从哪些方面观察 ?(1)两目:望神重点是观察两目。(2)色泽:是指人体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的色泽。(3)神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4)体态:指人的形体动态。望神时除重点观察上述几方面外,还要结合神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进行综 合判断。.望色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知常达变,综合判断:望色时须把病人的面色(或肤色等)与其所处人群的常色作比较来加以判断。如病人属某一局部色泽改变,还可与其自身对应部位的正常肤色进行比较。当病人因原来肤色较深不易发现其他病色,或因病情复

11、杂、面色与病性不符时,则须观察病人体表其他部位组织(如舌体)的色泽,并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以免造成误诊。(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临床望色,应将五色主病、望色十法、五色善恶、面部分候脏腑等各种望色方法相参运用。望色应以病人的整体面色 (或肤色)为主,并以面色的荣润含蓄或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 计预后的主要依据。内经中面部分部色诊的理论、前人根据五行学说提出的五色生克顺逆的理论,可作为 临床诊病的参考。但实际应用时不可机械刻板,必须四诊合参,灵活运用。(3)排除干扰,辨别假象:面部色泽除可因疾病而发生异常改变外,还可因气候、光线、昼夜、情绪、饮 食等非疾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望色

12、诊病时还要注意排除上述因素的干扰,以免造成误诊。.试述诊察小儿指纹的方法 ?诊察小儿指纹时,令家长抱小儿面向光亮,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蘸少许清水后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显露。.舌诊的方法怎样?(1)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 舌体充分暴露。(2)诊舌的方法: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质,再看舌苔,再根 据舌质、舌苔的基本特征,分项察看。

13、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等:察舌苔,重点观 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状态等。在望舌过程中,既要迅速敏捷,又要全面准确,尽量减少患者伸舌 的时问,以免口舌疲劳。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可让病人休息片刻后,再重新望舌。根据临床需要,还可察看 舌下静脉。除了通过望诊了解舌象特征之外,为了使诊断更加准确,必要时还应配合其他诊察方法。如刮舌验苔的方法进行舌诊,刮舌可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刮三五次。如需揩舌,可用 消毒纱布卷在食指上, 蘸少许清洁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这两种方法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此外,还可以询问舌上味觉的情况,舌体

14、是否有疼痛、麻木、灼辣等异常感觉,舌体运动是否灵活等,以 协助诊断。.试述脉诊的操作方法。(1)诊脉之前,先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2)诊脉体位: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 上脉枕。(3)布指: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以左手切按病人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 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 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布指疏密合适,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 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4)

15、运指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举法: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寻法: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5)平息: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次数,此外,医生必须思想 集中,全神贯注,仔细体会。(6)诊脉不少于“五十动”,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两手以 3分钟左右为宜。.试述诊小儿脉方法。小儿寸口部位短,难以布三指以分三关, 故诊小儿脉的方法与诊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是用左手

16、握小儿手,对3岁以内婴幼儿,医生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病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 8岁病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 (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 91 0岁病儿,可以次 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病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3.按诊时的应采取何种体位 ?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体位。 诊前首先需选择好适当的体位,然后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一般病人应取坐位或仰卧位或侧卧位。病人取坐位时,医生应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

17、某一局部。这种体位多用于皮肤、手足、腌穴的按诊。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 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切按。 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让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于切按。必要时可采取侧卧位。右侧位按诊时,病人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懿、屈膝;左侧位按诊时,病人左下肢 伸直,右下肢屈懿、屈膝,进行触摸推寻。此种方法,常用于仰卧位触摸不清或难以排除时,换位后再进一步 确诊。另外,对腹部肿瘤的按诊,必要时亦可采取肘膝位,病人用两肘、两膝趴在检查床上,医生站在病人左 侧,用右手稍抚病人腰背部,左手按摸推寻病人腹部。.

18、按诊的手法有哪些?试述各种手法的具体方法及实用范围。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1)触法:是医生将自然并拢的第二、三、四、五手指掌面或全手掌轻轻接触或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病人 局部皮肤,如额部、四肢及胸腹部的皮肤,以了解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用于分辨病属外感还是内伤,是 否汗出,以及阳气津血的盈亏。(2)摸法:是医生用指掌稍用力寻抚局部,如胸腹、腌穴、肿胀部位等,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如有无疼 痛和肿物,肿胀部位的范围及肿胀程度等,以辨别病位及病性的虚实。(3)按法:是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部或某一肿胀或肿瘤部位,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 的形态、大小,质地的软硬、光滑度,活动程度等,

19、以辨脏腑虚实和邪气的痼结情况。以上三法的区别表现在指力轻重不同,所达部位浅深有别。 触则用手轻诊皮肤, 摸则稍用力达于肌层, 按则重指力诊筋骨或腹腔深部,临床操作时可综合运用。按诊的顺序一般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而重,由浅入深,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先远后 近,先上后下地进行诊察。(4)叩法:即叩击法。是医生用手叩击病人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确定 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叩击法有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直接叩击法:是医生用中指指尖或并拢的二、三、四、五指的掌面轻轻地直接叩击或拍打按诊部位,通 过听音响和叩击手指的感觉来判断病变部位的情况。例如

20、,对鼓胀病人腹部可进行直接叩诊,医生根据叩击音及手感,来辨别气鼓或水鼓。若叩之音如击鼓者为气鼓;叩之音实而浊者为水鼓。也可将手放于患者腹部两侧 对称部位,用一侧手叩击,若对侧手掌感到有震动波者,是有积水的表现。间接叩击法:有拳掌叩击法和指指叩击法。a.拳掌叩击法:是医生用左手掌平贴在病人的诊察部位,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手背,边叩边询问患者叩击部位的感觉,有无局部疼痛,医生根据病人感觉以及左手震动感,以推测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临床常用以诊察腹部和腰部疾病,b.指指叩击法:是医生用左手中指第三指节紧贴病体需诊察的部位,其它手指稍微抬起, 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第二、四、五指微翘起,以中指指

21、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前端,叩击方向应与叩击部位垂直,叩时应用腕关节与掌指关节活动之力, 指力要均匀适中,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右手中指应立即抬起,以免影响音响。此法病人 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常用于对胸背腹及肋间的诊察。.按诊应注意哪些事项 ?(1)按诊的体位及触、摸、按、叩四种手法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临诊时,必须根据不同疾病要求的诊察 目的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2)医生举止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严肃认真,手法要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以免引起病人 精神和肌肉紧张,以致不能配合,影响诊察的准确性。(3)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如诊察

22、病人肝、脾时,请病人作腹式呼 吸运动。随着病人的深吸气,有节奏地进行按诊。同时亦可让病人由仰卧位改为侧卧位配合诊察。(4)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的反应及表情变化,注意对侧部位以及健康部位与疾病部位的比较,以了 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5)要边询问是否有压痛及疼痛程度,边通过谈话了解病情,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少病人因精神紧张 而出现的假象反应,保证按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怎样对胸部进行按诊 ?胸部按诊患者多采取坐位, 若病人不能坐时,可先仰卧位诊察前胸, 然后侧卧位诊察侧胸及背部。 方法多 采用触法、摸法和指指叩击法,采取指指叩击法叩击时,左手中指应沿肋间隙滑行(与肋骨平行),右手指力

23、应适中。顺序应由上而下地按前胸、侧胸和背部进行,并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正常胸(肺)部叩诊呈清音,但胸肌发达者、肥胖者或乳房较大者叩诊稍浊,背部较前胸音浊,上方较下方音浊。胸部自上而下叩诊时,浊音与实音交界处即为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正常于锁骨中线第6肋(左侧可因胃院鼓音区影响而有变动 卜腋中线第8肋、肩胛线第10肋。肺下界下移可见于肺胀、腹腔脏器下垂等;肺下界上移可见于肺痿、悬饮、鼓胀、腹内肿瘤或疱等。前 胸高突,叩之膨然有如鼓音,其音清者,系肺气壅滞所致,多为肺胀,可见于气胸;叩之音浊或呈实音,并有 胸痛,亦多为饮停胸膈,或肺跨损伤,或肺内有肿瘤,或为肺痈、痰热壅肺者。胸部压痛,有

24、局限性青紫肿胀 者,多因外伤(肋骨骨折等)所致。.试述皖腹按诊的方法 ?诊区目标确定后再考虑按诊应采取的体位和方法。通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坐位时,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左手稍扶病人肩背部,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模侧按腹;取仰卧位时,病人两 腿稍屈曲,以免局部肌肉紧张,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模侧按 寻。无论采取何种体位, 按时皆从脐水平线处开始逐渐移向上腹部剑突下方,如果有明显痞块,应从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部位。按时应由浅入深,由轻而重,指力适中。边按边询问,边观察病人表情。注意了解局部手 感情况,有无胀满、痞块、软硬程度,以及有无压

25、痛、压痛程度等。肝的按诊,病人宜取仰卧位,两腿屈起,医生位于病人右侧,以左手掌及四指置于病人右腰部并向上托, 大拇指固定于右肋下缘,以右手平放于脐部右侧, 用并拢的四指尖部或食指模侧对着肋缘,并压向深部,在病人吸气时,右手手指稍向肋缘方向推进,但勿随腹壁抬起,如此,逐渐向肋缘按摸。脾的按诊,病人可采取仰卧或右侧卧位,两腿稍屈曲,医生以左手掌置于病人左胸外侧第710肋处,固定胸廓,右手平放于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深部,并随病人腹式呼吸运动逐渐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以寻摸有无肿大的脾脏。肾脏按诊时,一般采取仰卧位,必要时亦可采取立位。诊右肾时,医生在病人右侧,右手放在 右

26、季肋部,以微曲的指端置于肋缘下方,左手平放于右后腰部肾区,随病人呼吸将右手逐渐压向腹深部,同时以左手将后腹壁推向前方, 前后两手相互配合寻按肾脏。 诊左肾时,医生位于病人左侧,两手相对地更换位置, 如上法进行寻按。.试述按肌肤的方法。按肌肤时,可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选择适宜体位,以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为原则,医生位于病人右侧,右手 手指自然并拢,掌面平贴诊部肌肤之上轻轻滑动,以诊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有无皮疹、结节、肿胀、疼 痛等。若病人有疼痛时,医生应在局部进行轻重不同程度的按压,以找准疼痛的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若 发现有结节时,应对结节进一步按诊,可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寻其结节边缘及根部,以确

27、定结节的大小、形态、 软硬程度、活动情况等。若诊察有肿胀时,医生应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肿胀部位进行按压,以掌握肿胀的范围、性质等。疮疡按诊,医生可用两手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其余三指自然屈曲,用两食指寻按疮疡根底及周围肿胀状况,未破溃的疮疡,可用两手食指对应夹按,或用一食指轻按疮疡顶部,另一食指置于疮疡旁侧,诊其软 坚,有无波动感,以了解成脓的程度。25如何进行毫针的选择与保养 ?毫针在使用及消毒前必须认真检查。针尖必须尖而不锐、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针身必须光滑挺直、弹性 适中、韧性良好。针柄要固而不松,针根要滑而无锈、便于捏持施术。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体形胖瘦、 病情虚实及针刺部位的不同,选

28、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毫针在使用后,必须用棉球清洗干净,放在垫有纱 布的针盒内,并在针尖端放置棉花防止针尖受损。.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及针灸常用的体位有哪些?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晕针。临床常用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主。.常见的进针的方法有哪几种 ?如何区分使用?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 5种。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29、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 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 进针后将套管抽出。.基本行针手法有哪几种堂口何操作?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1)提

30、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 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2)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 复多次行针手法。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辅助行针手法有哪几种堂口何操作?这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1)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腌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2)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3)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

31、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4)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5)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针刺单式补泻手法有哪几种 ?如何操作?“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疾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补 法。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 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

32、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呼吸补泻法:当病人呼气时进针、 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时进针、 转针,呼气时退针, 为泻法。开阖补泻法: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平补平泻法: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如何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针刺的角度:分为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卜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斜刺入,适用于不

33、能或不宜深刺的穴位卜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25角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穴位)。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 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对于延髓部、眼区、胸腹部腌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 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腌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而定。如头面 部、胸部正中腌穴多用平刺;颈项、侧胸、背部多用斜刺;腹部及四肢多用直刺。.何谓“得气”或“针刺感应”?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当针刺入到腌穴的一定深度后,患者即有酸、麻、胀、重等感应,部分病人尚有

34、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和传导现象。医者针下有沉重紧涩、如鱼吞钩之浮沉的感觉。如未得气,则针下虚滑,患者也没什么感觉。针刺得气与否,是疗效的关键。故当准确取穴,同时运用留针侯气、循弹催气、补益经气等方法使其得气。.滞针有哪些表现?如何预防和处理?现象:在穴位内行针或出针时感到涩滞困难。原因:行针用力过猛、角度过大,或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致肌纤维缠针身;或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致肌肉痉挛引起滞针。处理:让病人放松以缓解紧张状态,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 或在附近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因单向捻转所致者,须反向推转左右轻捻松懈之。预防: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进针避开肌腱,捻转角度不宜过大,不能单向连续捻转。.弯

35、针有哪些表现?如何预防和处理?现象:针身弯曲,在肌肉内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行针及出针困难,病人感疼痛。原因:医者进针手法案不熟练,用力不匀;或患者留针时体位移动;或滞针未及时处理。处理:针身轻微弯曲者,将针缓慢退出;弯曲角度大者,须轻微摇动针体,顺势将针退出:因体位改变所 致者,当恢复原体位,放松局部,再行退针。预防: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柔,患者要取舒适体位,不要变动体位,针刺部位不受压或碰撞,及时 处理滞针。.断针有哪些表现?如何预防和处理?现象:针身折断,部分针身露于皮肤之外,或针身全部没入皮肤之下。原因:针具质量差,针身或针根损坏失于检查;医者用力过猛,致肌肉剧烈挛缩;或患

36、者体位改变,外物 压迫碰撞。或电针强度过大。处理:发现断针后,医者必须镇定,嘱患者保持原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层陷入。残留断端者,可用镣子取 出。残端完全陷入肌层者,应在x线下定位,立即施行外科手术取出。预防:针前仔细检查针具;针刺时要将针身留一部分在体外;及时处理滞针和弯针,不可强拉强拔;使用 电针不可突然加大强度。.晕针有哪些表现?如何预防和处理?现象: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呕、精神萎倦、脉 象沉细,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劳、过饥、大汗、大泻后;或体位不适、医者手法过重。处理:立即停针,并将针全部

37、取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温;轻者静卧片刻,饮温水 可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并温灸百会、气海、关元,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措施。预防:初次受针者,当尽量消除其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舒适持久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 过重;过饥、过劳患者暂不宜针刺; 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晕针先兆, 应及早处理。.血肿有哪些表现?如何预防和处理?现象:出针后局部青紫或肿胀疼痛。原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处理:针孔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待其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肿痛甚者,可先行冷敷止血,再行 热敷揉按。预防:剔除带钩针具;熟悉解剖部位,尽量避开血管;针刺

38、手法轻巧,注意眼区穴位的操作技巧。.灸法如何分类?灸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艾灸:艾柱灸: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卜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条灸:温和灸、回旋灸。(2)温针灸:灯火灸。天灸。(3)其他灸法。.常用的灸法有哪些 粢口何操作?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用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经烫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烫时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脓灸。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种药物如生姜、大蒜、食盐、附子、胡椒而施灸的一种方法。药物 可因症因病不同,治疗时可发挥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隔姜灸

39、:将新鲜生姜切为厚度约 2分许的姜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 上置艾炷施灸,觉灼热时缓慢移动姜 片,可灸多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本法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隔蒜灸:取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用针穿刺数孔,艾炷灸之,每灸 45壮,因大蒜液有刺激性,故灸后 易起泡。该法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疳。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炒热,纳入脐中,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以防灼伤。此法有回 阳、救逆、固脱之功效。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 34分厚,艾炷灸之。用治各种阳虚病症。艾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的艾条施灸,至艾绒烧完为止。温和灸

40、: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5l寸许熏灸。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回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反复旋转熏灸。.如何选择施灸的壮数 ?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麦粒,中者如半个枣核,大者如蒜头。施灸壮数的大小、数量可根据病 性、病势、体质、年龄及治疗部位而定。在肌肉浅薄处宜小壮少灸,在肌肉深厚处宜大壮多灸;久病体虚者宜 小艾炷,新病体壮者宜大艾炷。.施灸有何程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灸法的补泻是如何操作的 ?艾灸的补法操作是:点燃艾柱后,不吹其火,火力宜微而温和,时间较长

41、,待其慢慢自灭,灸治完毕再按 其施灸部位,使真气聚而不散。艾灸的泻法是:点燃艾柱后,以口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速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灼痛时可更换艾柱再灸,时间较短,灸毕不按其穴,此谓开其穴促使邪气消散。.施灸有何禁忌?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重要脏器、大血管处、肌腱所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期小 腹、腰舐部不宜施灸。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施灸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

42、不宜施灸。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何谓拔罐法?拔罐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以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腌穴或应拔部位 的体表,造成皮肤充血、淤血现象的方法。.拔罐法如何分类?(1)按排气方法分类:火罐一一利用火力排去空气。水罐一一利用煮水热力排去空气。抽气罐抽去空气。(2)按拔罐形式分类:单罐一一单罐使用。用于较小的病变范围或压痛点。多罐一一多罐并用。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水罐一一吸拔后迅速起罐,反复多次。坐罐一一吸拔后留置一段时间。走罐一一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2)按综合运用分类:药罐一一用药水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盛药液。针罐一

43、一扎针后加拔火罐。刺络拔罐一一用三棱针或皮肤针刺出血后加拔罐。.拔罐法有哪些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 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引出排脓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初期未溃时,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拔罐法有哪些吸拔方法 ?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 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架火法:用一直径 23cm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常用的拔罐法有哪些 粢何操作?坐罐:要求主试者用闪火法拔罐,用止血钳夹住一个经

44、95%乙醇浸泡过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绕l圈迅速退出,并立即将罐口扣在放术部位,使罐吸附在皮肤上。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 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闪罐:用闪法火将罐拔上后, 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 取下拔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 先在罐口和施术部位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住,然后以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向左、右施术部位往返推动,至较大面积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针罐:先将针刺入穴位,待得气后将留置穴位, 然后用闪火法,以针刺部位为中心, 将罐拔住,约10 15min ,至皮肤潮红充血起罐。刺络拔罐:在施术部位消毒后

45、,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再拔上火罐,留置1015min后。起罐后擦净血迹。.拔罐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 落。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舐部须慎用。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绡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若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 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起罐手法

46、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应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撞压针入深处,损伤脏器及血管。故胸背部腌穴均宜 慎用针罐。使用多罐时,火罐的排列顺序不宜太近,以免皮肤被牵拉产生疼痛。应用刺络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一般57ml。.何谓穴位贴敷法?如何选择穴位及操作?穴位贴敷法是指将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和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穴位敷贴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取穴不同一般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当然阿是穴和经验穴也是常常用作穴位贴敷。如吴茱萸贴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

47、柱穴治疗小儿百日咳等。贴敷方法是将药糊或药饼制成绿豆或蚕豆大小放置在穴位上,用消毒纱布覆盖在敷药之 上,外加胶布贴紧固定,以防药物流失或药物脱落而灼伤附近组织。.穴位贴敷法有何注意事项 ?告知穴位贴敷有可能发泡,事先应做好解释工作。凡用膏药贴敷,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绷布固定贴 敷药物。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药量宜少,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 面积过大而引起不良反应或发生药物中毒。对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患者,药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对于

48、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能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何谓滚法?其适应范围有哪些?滚法是指医者用手背及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部分,附着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上, 以前臂作主动摆动,通过腕关节的曲伸外旋的连续活动,使手背或掌指关节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的按摩手法。适应范围:由于滚法的接触面较大,压力也大,适应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部位的按摩。临床 上常用于风湿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滚法如何操作?术者两脚分开,上身前倾约30。肩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屈伸以及前臂

49、的旋转运动,使手掌背部在治疗部位上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肩关节要放松,屈伸的幅度要大,并前屈、外展,使上臂肘部与胸壁间相隔大约一虎口的距离,过近、 过远均不利于手法操作与用力。肘关节屈曲,约呈 130150左右。术者手指自然弯曲,用手背第5掌指关节背侧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小鱼际及手掌背侧要吸附于治疗部位,不可跳动、拖动或粘动。使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左右,即腕关节屈约 80。,伸约40。滚法的压力摆动的幅度、速度均要相对一致,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手法 的压力,一是上身向前倾增加手法的压力;二是伸直肘关节增加手法的压力。手法频率约为120160次/ min。.滚法肘

50、关节屈曲不到 130150左右,对操作时有何影响 ?肘关节屈曲不到 130150左右,对操作有影响。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运动;角度过小则不利 于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同时不能使滚法的力量有效地发挥。.作滚法操作时,手掌背侧的具体位置在什么部位?作滚法操作时,手掌背侧的具体位置是以第3、第4、第5掌指关节为轴,也以手掌小鱼际侧为轴,两轴相交的手掌背三角区即是。.推拿的基本手法有哪些 ?凡手法动作单一,仅为一种运动形式, 且临床起基础治疗作用或主要治疗作用,应用频度又较高的一类手法。主要包括滚法、一指禅推法、揉法等。滚法:以手背部在体表进行连续的滚动的手法。为滚法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一指禅推法:以

51、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 通过腕的往返摆动, 使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施 术部位或穴位上的手法。为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揉法:以指、掌的某一部位的体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灵活的上下,左右或环旋揉动的手法。 可分为掌揉和指揉法。摩法: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的手法。可分为掌摩和指摩法。推法:以指或掌、肘等着力于施术部位上,做单向直线推动的手法。可分为指推法和掌推法。擦法:用指、掌贴附于施术部位,做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磨擦发热的手法。可分为全掌擦、大鱼 际擦和小鱼际擦法。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肢体或以单手、双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交替或往返搓动的手法。抹法:用拇指罗纹面或掌面

52、在施术部位做上下左右及弧形曲线的抹动动手法。可分为指抹和掌抹法。10按法:以指、掌部位节律性地按压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的手法。可分为指按和掌按法。点法:以指端或关节突起部点压施术部位或穴位的手法。可分为指点和肘点法。(11)捏法:用拇指和其它手指在施术部位作对称性的挤压手法。可单手或双手操作,捏脊法属本法中的特例。拿法:拇指与其余手指的罗纹面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或肢体的手法。可分为三指拿和五指拿,可单手亦可双手操作。捻法:用拇、食指夹住治疗部位进行捏揉捻动的手法。为推拿的辅助方法。(14)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的手法。可单手或双手同时操作。击法:用拳背或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及桑枝棒等击打体表施

53、术部位的手法。分别为拳击、掌击、侧 击、指击和棒击法。拨法:以拇指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向或往返拨动的手法。又名“指拨”或“拨络法”。抖法:以双手或单手握住受术者肢体远端,做小幅度的连续抖动的手法。常与牵引法结合应用而成牵抖复合手法。振法:以掌或指在体表施以振动的手法。可分为掌振和指振法。.复合手法有哪些?按揉法:是由按法与揉法复合而成的手法。可分为指按揉和掌按揉法。拿揉法:为拿法与揉法的复合运用。在施用拿法时增加揉法,则成为拿揉法。牵抖法:为牵引法与短程性的较大幅度抖法的结合应用的复合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有哪些 ?使关节或半关节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或旋转、内收、外展及伸展等被动活动的手

54、法。其特点是手法节奏明快,对某些病症的治疗往往能收到即时效果,正骨推拿使用此类手法较多。摇法:使关节或半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的手法。本法包括颈项、腰部和四肢关节摇法。扳法:使关节瞬间突然受力,做被动的旋转或屈伸、展收等运动的手法。本法为正骨推拿流派的主要手 法,包括全身各关节部及某些半关节部扳法。拔伸法: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端,牵拉另一端,应用对抗的力量使关节得到伸展的方法。本法为正骨推拿常用方法,包括全身各部关节、半关节的拔伸牵引手法。.小儿推拿手法有哪些?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有所不同,由于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其手法特别强调轻快 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因

55、此要很好地进行手法练习。(1)推法:本法包括直推、分推、旋推、合推四种手法。直推法:用拇指模侧或指面,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的手法。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模侧或指面,或食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作“A”形推动的手法。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的手法。合推法:以两拇指罗纹面自穴位两旁向穴中推动合拢的手法。(2)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大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的手法。分别称之指揉法、掌根揉法、大鱼际揉法。(3)按法: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的手法。可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4)摩法:以手掌面和食、

56、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 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的手法。可分为指摩和掌摩法。(5)掐法:用拇指甲重刺穴位的手法。本法为强刺激手法,注意不能掐破皮肤,临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 称掐揉法。(6)捏脊法:用双手拇指模侧缘顶住脊中线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 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的手法。(7)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往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的手法。(8)捣法: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手法。.推拿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时应掌握哪些

57、知识?骨伤科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推拿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疗效已被临床所证实。推拿治疗该科疾病时应建立“筋骨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基于推拿学科特征,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1(1)骨关节、椎间盘与软组织病变损伤是骨伤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2)在影像学检查中,不仅要观察骨结构和椎间盘组织异常病变的局部器质性改变,同样要重视因软组织病变,骨结构及节段稳定性下降所产生的脊柱和四肢骨关节整体功能性的形态改变,因此临床上有许多问题并不因骨质增生引起,所以不能仅凭影像学诊断下结论。(3)骨质增生和关节错位是随年龄增长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和机体适应性代偿表现,当其引起附近软组织损伤及产生

58、压迫刺激时, 才会导致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发生。从治疗疾病而言,手法整骨可以治筋, 故理筋同样整骨。(4)推拿手法的运用,需要明确指征,脊柱和四肢关节运动类手法不可滥用,以免造成该组织的稳定性下 降,而影响临床疗效。明确了骨伤科疾病的诊断,运用推拿治疗时,应遵循一松解,二调整的原则。在调整手 法具体运用时,要降低手法调整阻力,提高手法调整的成功率,可采用以下途径:降低肌肉紧张度。适当分离关节面,人为调整关节受力点。适当紧张韧带,关节囊等胶原组织。正确的运动和施力方向。.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和推拿手法如何?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 影响颈椎的稳定而产生一系列病

59、理性改变,可导致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发生。(1)临床表现与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目前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型颈椎病:反复出现“落枕”的现象;平时肩胛骨内上角和内侧缘常有酸胀疼痛感;排除颈肩软组织 风湿及颈椎损伤;颈椎 x线摄片可见退行性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 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出现颈神经放射性疼痛; 颈椎x线片显示与受害神经相对应的活动节段存在退行性征象;物理检查提示颈神经变的定位在神经根,排除脊髓内、神经干病变的可能性。脊髓型颈椎病: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出现脊髓长传导束受压的症状、 体征;脊髓损伤平面不易确 定,下肢运动与感觉障碍呈不完成性;

60、脊髓损害症状呈流浪型逐渐发展和短暂缓解的趋势;x线摄片显示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质增生;cT、MRI片显示脊髓受骨赘及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压迫;排除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椎动脉型颈椎病: 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头颈 的位置改变有关;脑阻抗图提示椎动脉血流量减少; 排除椎动脉瘤等动脉本身的病变; X线摄片显示颈椎退行 性变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有慢性头痛史;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 排除器官的器质性病变;x线摄片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2)治疗治则:松解,调整。取穴: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等为主。手法:一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