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_第1页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_第2页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_第3页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_第4页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其总体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教育上,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反对道德权威主义,主张道德对话;反对学科中心倾向,主张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根本特征;现代教育自21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试图对后现代主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似乎是比拟困难的,因为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一个具有统一理论根底的思想流派,各种冠之以“后现代名下的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歧异性和多样性。可

2、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最难剖析其内容,也最难概括其特征的社会思潮,是众多的经常处于冲突之中的思潮、态度、倾向的混合体。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通常认为,现代化只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变迁过程。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许多开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说明,现代化既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自然变迁的开展过程,也是一种可以选择,并力图追求的目的和目的。因此,现代化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体。正是这种目的和过程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尽管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获得了宏大成就,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人类开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3、。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宏大进步和开展,以致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片面、夸大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副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对科技理性的疑心渐成思想界的考虑主题。以疑心和否认为思维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以效劳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旧的等级制度岌岌可危,群众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昔日现代理念对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群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

4、。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多媒体和虚拟技术打破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人工智能的设想挑战人类的中心地位。在信息网络中,各种信息都有平等的对话时机。现代意义上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这也导致了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文化危机进展批判的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此外,在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正表达了社会开展的这样一种趋势。二、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一样,但是假如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展把握,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1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

5、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那么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此批判、否认、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的。事实上,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就意味着“绝对真理的终结和理性的死亡,但后现代主义认为要彻底否认理性,就必须反对本质主义,认为以理性或逻辑为根底制定出来的条理和方法论不过是某种类型的游戏规那么而已,假如将其当作普遍标准,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发挥,束缚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2解构现代主体性。张扬主体性,这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而后现代主义那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

6、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鞭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重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矗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主张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即用“主体间性替代现代理性主义中的主体性,使人我互相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别人之间的界限和间隔 。3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锋芒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

7、、同一性的表达,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疑心态度。如利奥塔认为,所谓“现代科学,仍然与正统的叙事学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一致性,以后设理论的方式使之合法化。这些在现代性下看来具有整体性,同一性根底的学科已经失去可信性。他号召:“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见证那不可呈现的;让我们持续开发各种歧见差异;让我们大家为正不同之名而努力。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存,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的否认,强调不确定性。

8、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变化。它并未向人们展示一幅完好的现代状态下的社会图像,而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奉献,便是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根底,而竭力地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矗这样一来,现代主义充分地注重事物的外表,而后现代主义那么不断地破坏事物的稳定,以期更充分地提醒各种可能的意义。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审视如何对待教育,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可以分别从教育目的、道德教育、课程、师生关系等方面来看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所持的根本

9、立常1在教育目的观上,反对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进展反思和批判的根底上,对以理性教育为根底的教育目的进展了剧烈的鞭挞。在他们看来,由于现代主义对理性、集体、制度和秩序的强调,教育目的是把个人塑造成现代性工程的零部件,其结果必然是无视人的个性,导致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因此,后现代主义者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的根底上,反对确立任何理性原那么,主张对学校教育目的采取较为广泛的态度,不局限于单一的教育目的,因为“惟一的真理的说法已是昨日黄花,今天,没有谁不再谈到多元性。“后现代思想首先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态度,即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间际性中尽管对此还缺乏

10、一个准确的阐释学;第二,后现代说明了所有统一形式在学术上和理论上的失败;第三,相对于纯粹任意和完全统一,后现代包含着对多元性的认可。教育目的应予以重新估量,应培养具有批判才能,认可多元文化的社会公民。2在道德教育上,反对道德的外在的、固定的根底,反对道德权威主义,提倡道德多元主义。在现代教育中,道德往往被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人的行为的律令,与此相适应,道德教育强调灌输和说教,“于是,那些最充分地掌握了当代标准的学生,在理想、道德、情操、社会良知方面恰恰最为短视,最无见地。后现代主义那么强调道德的偶尔性,反对道德的外在的、固定的根底,认为道德植根于日常人类的情绪和动机中,不存在任何永久的道德标准

11、,道德必须从绝对理念、先验设定、终极价值走向详细历史、个体经历、理解的阐释。正如罗蒂指出的,伦理道德的任务是“在思维中使它自己处身的时代得到理解。因此,后现代主义反对道德权威,认为在现代性中,社会道德始终与人性相冲突,那些与道德相关的概念与规那么,不过是权利精英利益的再现和展开,应该对现存社会的道德原那么,社会秩序的合法性加以质疑,提醒其非人道的内在危机和矛盾,强调道德的非权威性。而反对道德权威主义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展道德对话,通过道德对话,加强理解,使不同的社会的特殊道德需求和文化价值得以共存。3在课程观上,反对学科中心倾向,主张构建动态的开放式的课程。后现代主义者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反对

12、各种形式的二元论,要求在课程组织上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历互相作用的复杂性。在他们看来,现代工业世界完全拜倒在技术脚下,“以理性为中心的教学法,始终认为课程是概念、事实、数据的文化积淀,且儿童们必须掌握这些东西,才能在这个业已成型的世界上走出一条正道。这种对于课程的刻板理解,可视为工具主义形而上学存在论导致的必然结果。学科中心倾向是传统理性主义在课程理论方面的表现,它难以使学生用开放的目光对待具有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后现代课程是一种开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因此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开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讨论新知识的

13、开展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敏性。课程的目的不是预先设定的、不可更改的,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课程将从知识的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对于课程的控制,不以权威的观念进展控制,而是成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课程的组织形式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开展。在后现代主义为多元化的后现代状况所提供的丰富的课程设想中,如以注重互相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题的课程观,以平等、民主等思想为主题的课程观以及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观为根底的课程观等,都反映出上述有关课程构建的共同特征。4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无论是“老师中心还是“儿童中心,都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前者

14、根本上是让老师充当着文化传统的传递者角色,而学生或儿童那么扮演着老人智慧之被动的、征服的承受者角色,而后者“同样将儿童置于脆弱不堪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放任自流,使他们无法获得大人身上具有的人生阅历的教益。儿童失去了向导,与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隔绝开来。因此,在对现代性进展解构的根底上,后现代主义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将更少地表达为有知识的老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表达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互相影响。“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在对话过程中,老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老

15、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导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对老师的作用应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并不认为在后现代状况下,由于强调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而完全忽略老师的作用。如罗蒂认为老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必须可以使学消费生对话;威廉姆?多尔认为,老师无疑是一个指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正如前文所述,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点的理解必须联络当代西方社会纷繁复杂而锋利的社会问题才能把握其理论基矗就教育观点而言,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目的、道德教育、课程、师生关系等方面所提出的观点,是针对现代教育中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它丰富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为教育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但是,后现代主义往往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他们站在疑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立场来对待现实的社会问题,就不免会走向极端,即疑心一切,否认一切,这样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