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_第1页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_第2页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_第3页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_第4页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

2、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

3、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1949年,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使得中国能够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遏制了182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经济比重不断跌落的局面

4、,结束了中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的起飞准备了条件,把中国经济从历史的最低谷中彻底拯救出来。1973年同1950年相比,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扭转了下滑的局面,持平中并有上升,由4.5%提高到4.6%左右。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最为传奇的事件是日本的迅速崛起。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为中国经济开始在世界上崛起注入了动力。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开始回升,到1998年,中国经济总量(按照PPP计算)占世界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1.5%的水平,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了经济迅速崛起的历史新阶段。从现在到2020年将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它关

5、系到中国能否在当前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上再上一个台阶,超过美国,达到世界总量的22%,进入经济发展的强盛期。中国经济总量在历史上虽然曾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长期来(至少在我们研究的起点,即公元元年)远远多于外国(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在人均经济水平上并不高。而且,中国人均经济水平领先于世界的时间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经济发展特征是人均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因此,中国人均经济水平在世界上的长期领先并没有带来人均财富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因而也不可能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本积累(包括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因而,这种领先是一种静

6、态的经济领先。一旦其他国家开始现代经济增长,中国的静态领先地位就会迅速丧失。尽管从公元元年以后的150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人均收入而言一直是世界领先的。但是,随着西欧在16世纪之后揭开现代经济增长的序幕,中国人均经济领先地位迅速丧失。首先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国家在实际人均收入和科学技术能力方面追赶并超过了中国。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让位于西欧,但是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限于欧洲,因此,中国人均经济水平继续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1820年之后,随着近代世界工业化的迅速成长与扩张,以及中国从1820年到1950年经历国外侵略和国内战争,中国开始大大落伍

7、,并且急剧地衰败。中国人均经济水平开始迅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麦迪森的计算,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由1820年的90%,下降到1870年的61%,1913年的37%,到1950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1%短短70年,中国由世界上相对富裕的国家变为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既降低到中国历史最低点,也降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位居世界后列。这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所继承的历史遗产和赖以起步的初始条件。中国是在1950年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1950年到1978年期间,中国在首先抑制了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继续下降的趋势之后,又逐渐控制了人均GDP相对于世界平均

8、水平下降的趋势。但是,人均GDP相对于现代工业化国家(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继续下降的格局未能避免。1973年,中国人均GDP由1950年相当于日本的23%下降到7%,相当于西欧的水平也由1950年的10%下降为7%。只到1978年以后中国人均GDP的相对水平才开始迅速上升。1998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迅速上升到55%,相当于日本水平的比例上升到15%,相当于欧洲水平的比例上升到17%。分析世界各国经济的历史轨迹,可以将这一历史分为传统经济阶段和现代经济阶段。在传统经济阶段,人口与经济总量同步发展,人均水平增长率为零,人均经济水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支撑社会生产的主要是经验性的

9、传统知识和技术。现代经济的表现是人均经济开始增长。根据中国经济历史轨迹与世界经济轨迹的关系,中国经济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代:在全球都处于传统经济阶段的时候,各国人均经济水平的相对关系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我们称之为静态稳定时代。而后,随着一些国家进入现代经济阶段,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轨迹出现动态变迁的局面,我们称之为动态变迁时代。根据中国与世界经济相对水平变化的方向,我们进一步将这个时代分为经济趋异阶段和经济趋同阶段。以此为框架,公元元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历史轨迹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代、阶段和时期。根据中国占世界GDP总量比重、中国人均GDP增长特点以及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水平的变动情况,把

10、公元元年到2050年划分为两个时代:中国经济静态稳定时代(11700)和动态变迁时代(17012050)。1700年以来到205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划分为两大不同阶段:经济趋异阶段(17001949);经济趋同阶段(19502050)。具体来看,又可以把170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划分为6个时期:传统农业社会停滞时期(17011840)、传统农业社会解体时期(18411949)、现代经济增长初期(19501978)、经济起飞时期(19792000)、经济起飞中后期(20012020)和经济向成熟推进期(20212050)(表3)。静态稳定时代(11700)。1700年之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处于

11、传统经济社会,各国人均经济水平相对稳定,中国人均经济水平略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动态变迁时代(17012050)。1700年之后,世界各国先后开始现代经济增长,由于开始现代经济增长时间早晚的差异以及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不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处于动态变迁的过程当中,称之为动态变迁时代。它包含两个历史阶段:经济趋异阶段和经济趋同阶段。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特别是1840年以来)的动态变迁特征是,先由强迅速衰落变为弱国,后由弱势迅速崛起变为强国,呈U字型曲线。经济趋异阶段(17011949)。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出现差距,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并且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停滞时

12、期(17011840)。1700年以后,由于工业化产生的现代经济增长已经在欧洲开始,但是中国依旧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下,中国人均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700年中国人均GDP为600美元(1990年PPP国际美元,下同),略低于西欧和世界人均水平,略高于日本人均水平。到1820年中国的人均GDP还保持在600美元,但是已经落后于日本人均水平,相当于日本和世界平均水平的90%,不足西欧人均GDP的1/2。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开始趋异。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解体时期(18411949)。1840年之后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传统农业经济解体。而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开始扩散

13、,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二梯队开始启动,世界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当中,未能赶上这一次工业化的浪潮,这是中国近代在经济发展上所丧失的最大的战略机遇期。美国在这一时期当中由列强之一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841年至1949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世界产值增加了6倍多,世界人均水平提高了2.8倍,中国人均GDP反而出现下降,1950年中国人均GDP降为439美元,比1840年的水平下降了27%。因此,1841年到195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同世界大趋异的时期。到1950年,欧洲人均GDP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倍数,由1820年的2.1倍扩大到10.5倍;美国人均G

14、DP相当于中国的倍数由2.5倍扩大到15.6倍。经济趋同阶段(19502050)。20世纪50年代初期,社会发展停滞到最低点后,中国开始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行了重大改革并向世界开放以后,走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趋同的道路。现代经济增长初期(19501978)。1949年中国取得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以此为基础,中国进入了迅速的全面工业化进程,在比欧洲晚了近200年后,现代经济增长终于在中国起步,并且实现了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到1978年,中国成功地遏制了184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下滑、人均GDP下降和人均GDP同世界人均GDP差距拉

15、大的局面。但是,这一阶段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因种种原因没能把握这一次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日本正是利用这一历史时期由资源匮乏的战败国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因此,到1978年中国人均GDP仍居世界后列,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起飞时期(19792000)。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迅速上升,中国人均GDP同世界平均的差距迅速缩小,出现大趋同的态势。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是按照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水平由世界低收入组上升到世界下中等收入组。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到1998年中国人均GDP为3117美元,是1950年的7.

16、1倍,是1978年的3.2倍,已经进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与世界人均水平相对差距由4.82倍缩小到1.83倍,与西欧人均水平相对差距由10.46倍缩小到5.75倍,但是与日本人均水平相对差距由4.39倍提高到6.55倍。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将先后经历经济起飞中后期(20012020)和经济向成熟推进期(20212050)。这两个时期,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程。中国国际地位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历史中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也是无庸臵疑的。然而,流入中国的FDI在今后是否能够维持或进一步发

17、展,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自身状况,FDI在全球的发展规律和分布特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FDI流动状况的同时,分析和把握中国在全球FDI中的地位亦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全球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FDI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规律,2001年全球FDI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但这种规律性并没有很大的改变。1、近20年全球范围的FDI快速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82-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年均增长率为17.2%(其中1986-1990年,年均增长23.6%,1991-1995年,年均增长20%,1996-2000年,年均增长40.1%)

18、。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0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3%,流出额为104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3%。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4919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增长率为37.1%,流出量为137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由此可见,截止2000年,全球FDI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01年,全球FDI的流入量比2000年减少51%,是10年来首次下降,也是近30年来的最大跌幅;同时流出量也比2000年减少55%.造成FDI骤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变弱,特别是世界三大经济体的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国并购的减少。2、全球FDI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据联合国贸

19、发会议统计,1999年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38%、47%和10%,美洲和欧洲所占的比例较大,超过世界总额的80%以上,而亚洲地区仅占很小的份额。2001年全球FDI流量普遍下降,其中美国的FDI流入量减少过半,流出量下降了30%,欧盟的FDI流出和流入量均下降了大约60%,而亚洲FDI也有24%左右的下降,但由于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从而使当年上述三个地区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3%、46%和15%,亚洲的比例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上升。3、FDI流入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如果分别透视FDI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投资来源和目

20、的地来看,发达国家均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看,000年80%的FDI流入了发达国家,只有16%左右的FDI流入了发展中国家。1998-2000年间,发达国家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在逐步上升,同期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则是逐年下降。2001年在全球FDI骤减的环境下,发达国家FDI流入量下降幅度较大,达到59%;由于发展中国家流入量仅下降了16%,使得其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有了较大提高,占总量的27%,但仍然不及发达国家近70%的比重的一半。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看,这种特点更加明显。1999至2001年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的份额一直维持在92%和93%

21、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则仅占6%到8%.4、全球FDI倾向投资服务业近几十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50-60年代,全球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70-80年代则主要集中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主要投资领域。根据统计资料,全球第三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已占全部投资的55-60%.然而,由于全球投资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东道国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其中,发达国家相互投资的重点已明显地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偏向劳动密集

22、型产业。流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外资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5、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加深跨国程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一个跨国企业跨国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由一个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三个比率的均值构成的。跨国程度指数越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的地位越重要。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编制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资料,1991-2000年间,世界最大的100家大型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由51%增长到56%,可见,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在不断加深。如果分别来考察,截止到2000年,100大所拥有的海外资产的增长超过2

23、0%,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的增长分别达到了15%和17%,在全球约650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人员中所占的比重高达11%,14%和14%.从100大投资的行业特点来看,与近些年全球FDI投资的总的趋势有所不同,其行业的分布主要以制造业为主。1990-2000年间,100大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基本保持稳定,在汽车、电子、石油、医药、食品饮料行业的跨国公司数量占到跨国公司总量的一半以上。二、发展中国家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从发展中国家的范围来看,虽然发展中国家FDI总量在全球范围内比重很低,但从发展中国家自身流入流出FDI的水平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对FDI重视程度的普遍提高,

24、参与国际投资的势头也大大增强了。1、金融危机影响了发展中国家FDI流入的上升趋势。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1995年为33.8%,1996年达到39.5%,1997年39.5%.1998年及其后的两年中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中国家的FDI在全球的份额连续下降。1998年减少为27.1%,年为20.7%,2000年降至16.0%.但2001年,亚洲各国开始逐渐恢复活力,在世界FDI流量急剧下降的环境下,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下降的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FDI总量的比重反而上升至27%.从发展中国家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

25、形成总量的状况来看,1990-1995年,发展中国家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量的5.7%,1996-1999年持续上涨,2000年达到13.4%.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就发展中国家自身而言仍有增长的趋势。2、国际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作用日益增强80年代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同发达国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待FDI政策的改变,从封闭、严格限制到倾向于将借助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国际直接投资因而日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取国际资本的主要方式。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资本总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9%增至2000年的67%.3

26、、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倾向投资制造业与全球范围内FDI倾向投资服务业的状况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外商投资项目相对集中于制造业领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环境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优势是促使跨国公司加速向这些地区转移生产投资的主要动力。如日本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地区主要投资于电力、电器设备等部门,同时,从这些地区进口电力、电器设备占到日本进口额的31%.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服务业的保护政策也起了关键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流向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FDI还是有迅速的增长,比重也在迅速增加。截至到1999年,服务部门流入发展中国家FDI总存量已达30%左右。4、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

27、呈增长态势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50家大型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与全球100大相比较,50大无论在资产规模、销售数量、雇员人数以及跨国程度方面都明显偏低,但在1998年前的五年间,来自发展中国家50大的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基本上也都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也在不断拓展。金融危机期间发展中国家5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进程有所减缓;但1999到2000年间,50大的总资产、总销售额、总雇员以及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数又恢复了增长,特别是其中海外销售和海外资产的增长分别达到了56%和21%,从而使跨

28、国指数有所提升。从50大投资的行业来看,在1993-2000年间投资的行业范围也比较广泛,并且趋势基本保持不变。其中主要集中的行业与全球100大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在食品饮料、电子、石油等行业投资较多。与全球100大跨国企业不同的是,在50大中,多元化投资型的企业还占较大的比例,2000年50大跨国公司中从事多元化行业的就有11家。这种状况与各发展中国家历史沿革中所采用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三、亚洲地区FDI发展趋势及特点亚洲的FDI流入量在全球FDI重点流入的三大洲中最低,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臵有较大的关系。同时,亚洲内部FDI的流入状况也有不同的分布。1、亚洲FDI的流入量

29、与亚洲在全球的经济实力相符从FDI在亚洲的流入来看,1993年至1997年间,亚洲地区FDI流入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以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FDI流入的绝对数量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1998至2000年分别为15%、11%和10%.2001年由于流量下降速度低于其他地区,从而使比例回升至15%.实际上,亚洲的FDI流入量相对美欧两洲较少是可以理解的。从历史的沿革来看,FDI总体上更加倾向于投向经济实力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亚洲相对于美洲和欧洲而言,在经济实力上有明显差距。2000年,亚洲GDP的总额大致是88153亿美

30、元,占全球的30%左右。其中,日本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然而,虽然日本是FDI的主要输出国之一,但在吸收FDI方面却是非常消极的,2000年,日本的FDI流入量尚不足亚洲FDI流入总量的6%,这必然影响FDI对亚洲的整体流入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亚洲FDI的流入量以及在全球的比重还是与其经济实力相符合的。2、亚洲FDI流入量与亚洲的地理位臵及区域内一体化程度相关近十几年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为FDI的区域内流动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吸收了大量来自美国的FDI;而欧元的统一更使欧盟地区为全球的FDI所青睐。2000年,1/4左右来自美国的FDI投向了加拿大、拉

31、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有近一半投向了欧盟,只有不足1/4的资本投入其他国家。而欧盟自1992年以来,其FDI流入总量中就有50%以上来源于欧盟国家内部,1997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0%左右。与此同时,亚洲一些国家曾经凸显的比较优势不断地因被美、欧区内的国家所替代而明显减弱,进而对资源整合型FDI的吸引力也相应减弱。虽然亚洲区内的一体化进程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亚洲区内国家之间的互补性较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自身的经济又恢复无望,因此亚洲区内一体化的程度与美洲和欧洲都差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区内国家之间的资源整合型FDI也很活跃,但显然在数量级上难与美洲和

32、欧洲相比。因此,亚洲FDI的流入量的增长一直低于全球FDI的增长幅度。3、亚洲区内FDI的分布与发展不平衡在亚洲,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市场,中国、韩国以及大部分东盟国家是引人瞩目的外资吸收国。在80-90年代,这些国家(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1983-1999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但在近两年全球FDI流量骤减的大环境下,亚洲的总体状况也是流量减少,区内各经济体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其中,东盟各国吸收的FDI水平明显下降,2000-2001年流入这一区域的FDI年均只有120亿美元,只是1996-1997年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流入东北亚和东南

33、亚的FDI基本停滞;但流入南亚和中亚的FDI有显著增长,分别增长了32%和88%.流入中国的FDI也仍呈增长趋势。中国仍是亚洲区内最大的FDI吸收国。四、中国FDI的国际地位与发展趋势作为亚洲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90年代以来在吸引FDI流入方面表现不俗,特别是2002年,吸收FDI超过500亿,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与其所处的投资环境、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1、中国FDI流入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且国际地位凸显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FDI的流入也在国家外资政策发生转变的条件下经历了起步、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FDI进入水平的不断提高,FDI

34、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税收以及总出口额,从1993年以前在相应的国民经济指标中的不足10%,到2001年分别上升为23%、18%和48%.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中国内部的投资环境,FDI投入中国的行业结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类似,也是以制造业为主。但就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来看,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又是非常泛的,几乎遍布所有允许进入的行业,这与中国自身的产业范围相对广泛是密切相关的。此外,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近十年间国民经济高速而稳健地发展,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成为引人瞩目的一支独秀,这显然成为了吸引FDI流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35、因素。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给予中国极高的评价,并指出,在过去的近十年间,中国一直保持发展中国家FDI最大接受国的地位。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2、中国FDI投资环境在亚洲区地位优越在亚洲的经济体中,中国的投资环境无论对市场开拓型的FDI还是对资源整合型的FDI都具有相对较大的吸引力。首先,中国具有优越的区内市场地位。如前所述,亚洲区内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尚没有在整个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市场;日本虽然经济实力强大但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很低;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特别是经济十年来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被视为亚洲区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与此同时,又由于中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

36、,导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各种需求相当丰富,因此,这一市场既对来自欧美的寻求高端市场的FDI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对来自区域内部及其他地区投资于中低端产品的FDI同样提供了市场空间。其次,中国具有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首先,中国具有多层次的可利用劳动力。相对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一些东盟国家,中国经济起步较晚,对于支持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中国相对丰富并且成本低廉;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对科技产业的支持性政策,使得我们在支持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档次的人才方面也有一定储备,从而对吸引资本及技术密集型FDI的投资也有一定的支持。除此而外,中国广泛的工业基础在这方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外资政策的引导下,“优越的市场地位”以及“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逐步得到有效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年中国既吸引了大量的亚洲区内追求资源整合并寻求开拓市场的FDI同时,也吸引了相对较多的、以追求市场开拓为主的、来自欧美的FDI,以及来自全球各地区的FDI。数据显示,1998年到中国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29个,截至2002年9月底,这一数据已经超过180个。“九五”期间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势头强劲,据统计,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