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_第1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_第2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_第3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_第4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 36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在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个体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将受到损害。大学生处在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期,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正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大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调适其人际交往偏差和心理问题,优化其人际关系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要组织好这类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理论,把握要注意的问题

2、,并熟悉运用有关心理测试与结构性练习。一、人际交往心理概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是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的理论。有关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理论是进行各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掌握的理论,本书“理论篇”已作详细介绍。这里我们仅就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及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作用与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人际

3、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显然,我们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所指的人际关系不是这种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概括的广义概念,而是从心理学角度概括的狭义定义。狭义的人际关系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人际关系是对这种心理关系的静态描述,而人际交往则是对这种心理关系的动态描述。人们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建立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着人们心

4、理差距的大小,它又是从人际交往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基础。大学生相互交往是双方作为信息对象的相互作用,并引起相互间的感知、理解、判断和评价,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果。情感因素在这种认知结果的基础上发生的主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状态和体验、情绪的敏感性、对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等。在人际关系中,认知起到了唤起情感、控制和改变情感的作用,对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行为成分是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眼神、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认知、情感和行

5、为是人际关系中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由于人际关系不同,对人的认知和理解、情绪体验以及各种行为会有所不同,而它们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彼此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在家庭关系中情感的成分特别突出,在工作群体中认识成分较为主要,而在各项服务性行业中的人际关系中动作成分则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的三种心理成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其中情绪的成分即对人的亲近、喜爱、相互间的吸引力的大小是人际关系的突出特征。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需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人际关系主要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

6、如果交往双方的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产生喜欢、亲近的情绪反应,人们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反之,就会产生厌恶、憎恨等情绪反应,心理距离就会加大。因此,需要的满足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人际关系是人们借助于交往,努力消除陌生感、缩短心理距离的结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交往是人们交流信息、消除生疏、加深了解、获得肯定或否定体验的途径。不仅如此,交往的频率还是人际关系亲疏的调节器。一般说来,交往的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越密切;交往频率越低,人际关系越趋于淡化;当交往完全不存在的时候,原有的人际关系也会名存实亡。人际关系以感情为纽带。人际关系总是带有鲜明的情绪与情感色彩,是以情

7、感为纽带的。人们相处中呈现出来的喜欢、亲近或疏远、冷漠的情绪状态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基本评价指标。人际关系所具有的这种情绪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可以直接观察的心理关系。自我暴露是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人际关系是在人们逐渐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我们对一个人接纳程度和信任感增强,自我暴露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通过了解别人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很好地了解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度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暴露程度来了解。因此,交往双方的自我暴露程度实际上标志着他们人际关系的深度。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十分复杂的,根据不同的

8、标准可以分成多个种类。根据人际关系的媒介不同,可分为血缘人际关系、趣缘人际关系、业缘人际关系、地缘人际关系等。血缘人际关系泛指人们因血缘关系或姻缘关系而交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如父子、母女、叔侄、夫妻等关系。趣缘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情趣相同或相近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如朋友、棋友、球友等关系。业缘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因从事共同或相关的职业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师徒、战友、同事等关系。地缘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因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同乡、邻居、街坊、校友等关系。根据人际关系的固定程度可以分成固定的和非固定的人际关系。固定的人际关系是指较稳定的、时间比较长的关系,又叫长期人际关系或恒定人

9、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种关系对人的作用大,影响深远,对人的内在心理作用强,人对其依赖性也大。非固定的人际关系则指随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关系,如公共场合中的临时交谈、市场交往中的主客关系等。这些关系时间短、不稳定、易变化,又叫短期或临时关系。根据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利害关系和非利害关系。利害关系是指那些对个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有密切联系、关系重大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关系、领导关系等对个人关系是比较重要的。非利害关系是指那些对个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利益没有密切联系的人际关系,比如路人关系、顾客与雇主的关系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会越来

10、越紧密,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也会不断增加,而非利害关系并不会随之减少。根据人际关系的需求可以分为包容型、控制型和感情型3种。包容型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希望和别人进行交往,希望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关系。由此而产生的行为特征是交往、沟通、协同、相容、参与等。控制型的人际关系主要专注在权力、权威等问题上,以此需求而产生的行为特征为运用权力、权威控制和领导他人。感情型的人际关系特别需要的是喜爱、亲密、同情、友善、照顾等,主要表现在爱情和友谊上,他们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强烈情感体验。与此需求相反的是憎恨、厌恶、冷淡等情感反应。根据人际关系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和伪装型3种。外露型的人是人

11、际关系的晴雨表,他表现出对自己喜欢的人十分亲密,而对相斥者则十分冷淡等非常明显的行为特征。内涵型的人对喜欢者内心爱慕、向往但并不表露出来,而对讨厌者虽然厌恶也不动声色。这种人的外表似乎平静,实际上内涵深沉。伪装型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需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表里不一,反复无常,待人处世以利益和环境为转移。人际关系的分类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按距离的远近可分为近距离与远距离的人际关系;按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按功能的多少可分为单功能关系、多功能关系和超功能关系;按性质的相容性可分为相容的人际关系和不相容的人际关系等。2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与组成结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指由一方的行为引

12、起或改变另一方相应的行为的模式。一定的人际关系会表现出相应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它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巩固又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受到权力、行为规则、社会角色和时间的持续性等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变得复杂多样。李雷(M.Leland)运用心理统计的方法从几千份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归纳出以下8类人际关系行为模式:(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等反应。由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反应。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

13、赞扬、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等反应。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屈服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等反应。由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敌对、反抗等反应。由一方发出的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不信任、自卑等反应。这个研究是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总结。说明人际关系心理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单纯的行为模式是很少发生的,并认为一方的刺激必定引起另一方的若干反应,强调人际关系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描述是非常笼统的,缺乏对行为产生过程的研究。因此,使

14、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停留在表面上,并忽视人在行为过程中动机和需要等因素的作用。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于1951年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即: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Y式传递(详见本书“理论篇”)圆形传递模式中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中群体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其优点是能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群体中各个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群策群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缺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我们认为,要发挥个体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采用该模式。轮式传递模式以一个

15、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优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能发挥作用,沟通中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缺点是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因此,整个群体士气较低。我们认为,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可采用该模式。链式传递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其优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缺点是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作出的。Y式传递模式先是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它的优点是工作效率高,速度快。缺点是抑制了个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要缩短解决问题时间,可采用模式。以上各种交往模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利有弊,在现实生活中应综合应用,扬长避短。戴维斯

16、(K.Davis)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四种交往模式。单线型。该模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每一个传播的人都互相进行了沟通。它的优点是传递速度快,容量大,个体的主观影响明显。缺点是传递容易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影响传递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集中型。该模式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是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它的优点是传递的信息量大,渠道宽,速度快,对信息有选择性。缺点是主观色彩浓厚,受个人情感影响很大,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偶然型。该模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它与个体的交际面有关

17、系。它的优点是传递面积广,信息量大。缺点是受机遇影响大,个体不易掌握,交往的主体不能发挥作用,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流言型。该模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优点是传递的速度快、面积广;缺点是传递的信息不可靠,易受主体传播者的影响。谣言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和不同程度的联系。这种联系形成的桥梁就是人际结构。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人际结构存在以下特点: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随着时间、情境、地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头到尾维持良好关系的人只是极少数。在群体形成初期,富于外表吸引力

18、的成员具有优势。但相互熟悉后其吸引力将减少,优势将会被其他人取而代之,这些人往往具有内在素质的吸引力。在群体形成初期,建立了不少四人以上的小群体;等到大群体稳定后,则以二人小群体的结合居多。随着时间的逍逝,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日益了解,因此人际结构变化越来越复杂。最初的结合群可容纳各种特征的人,结合群内人的个性呈多样性,最后的结合群往往是排除了多样性而变得单一化。群体内有少数孤立者,他们既不主动参加其他结合群,一些结合群也不主动联系和容纳孤立者。纽科姆还认为人类最小最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两个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形态。相互正关系:双方相互肯定,对对方持积极态度。相互负关系:双方相互否定,对对方持消极态

19、度。混和关系:双方既有时相互肯定,也有时相互否定,其态度也同样,构成一种混和关系,视情景而定。苏联心理学家H.M.什瓦列娃在对人际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后认为,在群体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人际选择是以直接的情绪色彩为特征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伙伴的选择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选择人的外部特征。在处于比较高级的发展阶段的群体中,人际选择不仅依靠第一印象所产生的情感,而且依靠在共同活动中与在对个体具有意义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深刻的个性和品质的评价。我们认为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一是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某个旅游团中的人际关系就是典型的生活型人际结构。二是劳动

20、型。以共同工作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某个车间中工人的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三是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人们在休假期间外出活动时,与其伙伴结成的人际关系就是一例。四是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学校中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主要以学习活动而联合起来的。五是活动型。以共同活动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例如参加比赛时的对手,双方的人际关系即属此例。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结构,会导致不同行为,并因此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了解人际关系的结构是有意义的。3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包

21、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还包括童年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莱文格和斯诺克(G.Levinger & G.Snoek, 1972)以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水平随时间的递增关系作了直观的描述。这个图解比较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其中“”符号代表交往者)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相互作用水平 零接触弱强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奥尔特曼和泰勒(L.Altman & D.A.Taylor, 1973)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后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22、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阶段。这和莱文格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开始时的无关,到最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确实需要经过不断演化。彼此相互作用的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弱逐渐变强。从人际交往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这种选择本身反映着交往者的某种需要倾向、兴趣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只有当双方的某些特质能引起自己情感上的共鸣,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把对方纳入自己的知觉

23、对象或交往对象的范围。如果当交往双方互相注意时,这种状态更为良好,说明双方进行了互相选择,处于一致性互动状态中,这就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准备了更好的心理基础。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发展,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在这个阶段,交往双方开始了角色性接触,如打招呼、聊天、工作上的联系,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相互照顾等,这种一般性的人际接触,目的是为了探索彼此的共同情感领域,并经过一定的情感探索、情感沟通,双方自我暴露的深度

24、和广度有所增加,但仍未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或隐秘敏感区,双方都遵守交往法则,不涉及对方牢牢守护的根本方面。此时,双方在一起能友好相处,离开对方也无关紧要,彼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因而,这个阶段也是普通的人际关系阶段。一旦情感卷入的程度有所加强,交往的频率和深度有了新的进展,人际关系也就进入到第三阶段。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随着交往双方接触频率的增加,彼此间了解不断加深,情感联系越来越密切,心理距离越来越小,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依恋和融合,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此时,交往双方的安全感已经确立,并有中度或深度的情感卷

25、入,自我呈现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扩展,心理相容性也有进一步增加,对事物的看法、评价逐渐趋于一致,并引起情感上的高度共鸣,各种信息的输入输出不再“失真”,彼此已成为知己好友,一旦分离或产生冲突,会出现某种焦虑、牵挂和烦躁的情绪。这一阶段仍然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其低水平的层次上,主要表现为交往双方的适应与合作,即求同存异;在其高水平上,才是知交和融合,即心心相印、唇齿相依,恋人关系即属此类。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包含着负向发展,即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朱迪C皮尔逊在如何交际(1987年,中文版)一书中人际关系恶化过程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负向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图解人际关

26、系状态相互作用水平 漠视弱强 冷淡 疏远 分离一般说来,人际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根据这种冲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冷漠、疏远和终止三个阶段。第一,冷漠阶段。即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不但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如对交往者注意力的转移,不愿意与对方进行交往、沟通,在公共社交场合,千方百计避免与对方的接触,迫不得已时的交往也是出于纯粹的客套和应酬等。第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

27、一种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并渗透到彼此人际交往各个角落。在这个阶段,双方形成了一种远离的状态,或零接触状态。所不同的是,这时并不是双方互不认识,而是一方故意不予理睬另一方。在双方均出现的交际场合,彼此避免接触,即使不得不寒喧,也是以嘲弄、讽刺、挖苦对方,并在非言语行为上也有所表现,如表情的不自然,身体姿势的不自然,等等。这种现象,表明双方的人际关系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了。第三,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交往者不仅把相互间的接触视为一种额外负担,

28、感到烦恼、不安、焦虑、痛苦,而且把这种对交往的厌恶情绪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终止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终止,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但更多的情形是人为造成的。必须指出,人际关系的结束,并非都是有害的或不道德的,结束原有给人带来痛苦的、实质上已经死亡的某种人际关系(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等),对人是有益的,也是合乎道德的。 各年龄段人际关系的发展儿童的人际关系,最早是从父母或抚养人开始的。尽管这时只是一种情绪性交往,但他从别人的态度中逐渐积累起一些感受,开始形成他对别人的态度。如5个月的婴儿就会要妈妈抱而不要陌生人。这种情绪依恋对幼儿的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诸多

29、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母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Main & Weston, 1981; Parke & Tinsely, 1987)。父亲与婴儿的游戏也有助于促进婴儿的社会交往(Parke & McDonald, 1984;Parke, 1987)。儿童的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学前期关系最密切的是父母,进入小学以后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信任超过了家长。学习成为儿童与成人交往的主要形式。师生关系中容易出现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 1966, 1968)指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低年级儿童的平行人际关系尚不发展,一般还谈不上根据何种标准选择朋友,多数是

30、由于同桌、邻居或亲戚等原因而成为伙伴。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人际关系并不稳定,常常为一点小事就“闹翻”,但又很快言归于好。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对发展平行型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李伯黍等人(1985)对小学生集体观念发展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选择为集体的行为动机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这说明,小学生在教育的影响下已形成较强的集体意识。此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关心集体和同伴,对教师和同伴都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择友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少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由于“成人感”的出现,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首先,他们对父母、教师的态度已经明显分化。喜欢那些理解他们的、教育方法比较民

31、主的家长,愿意接近教学水平高又尊重学生的教师。当成人关心少年、重视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行为时,便会感到满足。成人必须充分估计少年的这种转变,改变与他童年时期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模式,否则就容易出现冲突。少年总是尽量摆脱垂直型人际关系的束缚。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新的需要。这些新的需要主要是:获得威望与尊重的需要,这是他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成人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强烈的独立和自主需要,但依赖成人感又很强,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的人际关系状况;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若少年与成人的关系不好,则更需要这种友谊,而且同龄人对他们的影响要比成人更大。青年期的人际关

32、系虽沿着少年时代人际关系的特点继续发展着,但也开始发生着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协调和适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对成人权威的抵触和反抗,竞争和对抗的激化等方面。因而其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职业准备的需要、求偶的需要、建立家庭的需要等一系列的需要,使青年必须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建立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垂直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他们不再像少年时期那样有意疏远父母,而是对父母变得关心和体贴。对于他们所尊敬的成人,能与之建立“忘年交”。同龄人(同性的、异性的)的关系大大地发展了,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

33、政治、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希望获得新的信息,追求友谊、爱情、家庭和事业的成功,成为他们发展人际关系的巨大推动力。青年交往的内容由娱乐型向知识型转化,人际关系也由玩伴向志同道合的生活之友发展。成年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家庭和职业生活两大领域中,而在家庭互动关系中,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成年人代际关系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与孩子的关系,其二是与父母的关系。无论是哪种关系,其影响都是双向的。此阶段的亲子关系仍然很密切,青年往往在经济上需要父母的接济,需要父母帮助照看孩子,而父母也可从中体验到满足感(T.Mullei & Atchley, 1979)。夫妻关系也是这种

34、互动关系,双方不断的调适,使婚姻关系得以维持和进一步发展、完善。成年人的职业生活是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在事业的追求中,他们不但要与同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要与“受教育者”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由于较强的事业心、荣誉感、竞争性,在人际关系上内心活动更为突出,由人际关系带来的情感体验也更加深刻。而对老年人来说,由于“丧失感”引起的深刻情绪体验,以及“老之将至”的心理感受,也需要他们对人际关系及时调适,特别是退休和生活中的紧张事件,会对老年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年人热爱生活,心情愉快、性格开朗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林崇德等,1995)。同时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

35、、经验、思想的积淀,以及社会交往机会的减少,老年人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已经深深体会到人际关系的质量比相互交往、接触的频率更为重要。确实,从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喜欢结交同龄朋友,在离退休回家后,仍希望过去的朋友上门聊天,下棋或者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文体活动,这反映了老年人人际关系的新趋势、新特点。4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人际交往的作用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基础,没有人际吸引,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就无从建立,更别说保持和发展人际关系了。研究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人际吸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邻近吸引、外貌吸引、能力才华吸引、

36、相类似吸引、需求互补吸引和个性特征吸引。邻近吸引。时空距离近是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人们在时空上越接近,彼此交往和接触的机会越多,相互酬赏的机会也越多,彼此之间就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应当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邻近吸引的作用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外貌吸引。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第一印象极为重要,而外貌、仪表则是引发第一印象的“窗口”。人的外貌可以引起“晕轮效应”,尤其是初次交往更是如此。尽管人们明明知道以貌取人会出偏差,甚至会出现错误,然而,大多数人却乐于上这个当。根据自身状况,花点功夫“包装”一下,将使自己更漂亮、更得体、更有风度,能够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当然,时间

37、久了,外貌吸引会降低。随着彼此交往的深入,吸引力就从外在仪表美逐渐转向人的内在心灵美了,最终还是内在美起决定性作用。能力才华吸引。一般地,人们总喜欢与聪明能干、有才华、有学识的人交往,上下级之间、同辈之间都如此。因为聪明能干的人其言谈举止令人赏心悦目,富于感染力,听他说话看他做事都是一种学习机会,构成一种酬赏。因此,有才华、能力强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容易博得大家的喜爱。相类似吸引。相类似包括年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学历、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类似性或共同性。人们若意识到彼此相类似,则容易产生吸引力,容易成为朋友,建立密切关系。越相似越吸引,

38、越感亲密,尤其以认知态度相似、价值观一致最有吸引力。为什么相类似可以产生吸引力呢?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同一组合,故而诱发出协调一致的情感反应喜欢。同时,人人具有自我评价倾向,相似使人感到是支持自己的有力依据,具有相当高的强化力量,故而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容易沟通,产生共鸣,达成共识,相互支持。需求互补吸引。当双方的需求以及对于对方的期望能互补时,彼此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使双方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密切。人与人在知识和才能方面的互补是显而易见的,在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互补也是重要的。我们常见到脾气急躁的人与温和而有耐心的人能友好相处,活泼健谈的人与沉默寡言的人能成为要好的朋友,一个服从性

39、格的人情愿找一个支配性格的人结伴,甚至发展为终生伴侣。所谓“郎才女貌”、“男刚女柔”,正是异性伴侣互补的表现。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研究表明,互补吸引大多发生在友谊深厚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异性友谊和夫妻之间。个性特征吸引。人际吸引的根本奥秘在于人格魅力。人格就是人的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什么样的人格才有魅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难以说清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格最有魅力,不可能也不应当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有专家把人格魅力的个性特征依次排为:真诚、责任、进取、热情、宽容、幽默、端庄。事实表明,人格力量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人际吸引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

40、重要的因素。人际交往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们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认为当人们满足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后,就有了人际交往的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实人们即便是为了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也必须进行人际交往,或者说,人们在满足任何一个层面的需要时,都会有人际交往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请人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无人交往的小房间去住,在5名应聘者中,一个人2小时就出来了。呆得最长的一个人在里面住了8天,出来时说若让他再多呆一分钟,他就要发疯了。研究表明,人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都畏惧孤独、害

41、怕离群独居,人际交往是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第二,人际交往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人不断学习和掌握充当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的社会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有效成员资格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其成熟程度与能力强弱的尺度之一。一般来说,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生活规范,而是积极主动地在与人、与社会交往中习得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的。有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范围越广,获得的社会规范越多,反之亦然。显然,不善交往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人交往的人,是难以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既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完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第三,

42、人际交往塑造着个体的思想与人格。一个人的思想和人格主要是后天通过社会学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人们后天的社会学习,不论是直接知识、间接知识的获得,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多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在与父辈、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中受到人际影响,成就了今天的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你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你,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结果,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塑造了你的思想和人格。第四,人际交往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不少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疾病,很多是因为人际关系失调而来。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心理健康,体现在:一是它能起到代偿作用,和

43、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代替与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以消除失落感与孤独感。二是它能稳定情绪,烦恼时有人倾吐,欢乐时有人分享,可以给人带来情感上的稳定。三是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深化,置身于良好人际关系中能使个体具有归属感、安全感,进而满足自尊心,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新的实验研究还表明:不抽烟、不喝酒、多运动、好饮食、多睡眠等因素加起来抵不上爱的关系对健康的影响,低社会支持的人比高社会支持的人感冒的机率多4倍。(肖永春、齐亚丽主编成功心理素质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出版P207)第五,人际交往影响个体事业的成功。美国学者卡耐基在研究人的事业成功因素时,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15%是依赖自身

44、素质,而85%取决于人际交往。哈佛大学曾对几千名被解雇的人员进行综合调查,其中人际交往不好比不称职的高出2倍多,在每年调离的工作人员中,人际关系不好的占90%以上。而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指出的7种广谱智能,人际关系技能就是多元智能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包括领导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及保持友情的能力、化解冲突的能力、善于分析社会关系的能力等。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事业的成功,是因为它能帮助个体完善品格,开拓思维和眼界,提供信息交流机会,获得事业上的合作支持与帮助,促进个体在事业上不断进取,获得成功。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是帮

45、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其人际关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成功成才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在组织这类团体心理辅导时,应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把握人际交往的时代需求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矫正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调适其心理问题,并提高他们优化人际关系的能力。1要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心理特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人际关系的一般共性,即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动态性等一般属性,但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和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生理心理日趋成熟、校园环境较单纯,因而大学生人际关系又具有与其他社会成员人际关系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

46、主要有:第一,讲求平等。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有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等,又希望他人对自己也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长辈,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教训,渴望平等交往。大学生的个人阅历、所处地位、社会经验、认知能力、思维观念都大致相同,容易产生平等的心理意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渴望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而那些傲慢无礼,不尊敬他人,操纵欲、支配欲、嫉妒、报复心强的人常常不受欢迎。第二,富于理想。大学生与与其他成员相比较是一群比较单纯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少见社会上那些世俗的人际交往陋习,对人际关系抱

47、有较高的期望,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看重思想,期望纯洁真诚。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师长,都希望不掺任何杂质,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较强,致使大学生中出现渴求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第三,注重精神。大学生与中学时代相比,其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思维开阔、思想活跃,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比较讲义气,注重精神领域的交流,而功利意识少,多为学习互助、交流信息、探讨人生、沟通感情等精神交往。他们对友谊对象的选择要求较高。成为好朋友的,多是性格相投、兴趣相合、感情融洽的同窗知己。第四,情感色彩浓。

48、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对友谊的珍惜与渴求,以及青年人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女同学往往更加注重感情,男同学则更重兴趣一致、价值观趋同。因此大学期间结下的友谊也更为牢固长久。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时常会以感情代替理智,而且他们的情感也不稳定,起伏比较大,表现为时而欢欣鼓舞,时而焦虑悲观。第五,独立性较强。由于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每个人的交往都可能不同于他人,从而使大学生的交往活动呈现出多彩的个性色彩。无论活泼爱动的大学生,还是孤僻好静的大学生,在交往中都表现出一种自主性。他们的交往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是互

49、为主体、互相影响的交往伙伴,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感。他们的交往大多是兴趣所致、意愿所使,与个人的兴奋点相吻合,表现出独特性。他们的交往外在约束力不强,绝大多数社会活动甚至集体活动参与与否可由个人选择,强迫或被动的成分很少,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第六,交往的开放趋势。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很强,一般不拒绝交往,交往范围较宽。在校内,无论班级、年纪,还是专业、性别等,都不会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障碍,而且,大学生正努力地把自己的交往领域扩大到校外乃至社会。与大学生交往需求的多层次、多侧面相对应的,是他们交往方式的丰富多彩,各种社团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的兴起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开放趋势。根据不同的标准,可

50、以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划分为多种类型。从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考察可以考虑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从人际关系的对象看,可以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分为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2类;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看,可以分为融洽关系、冷淡关系、冲突关系3类;从人际关系的效应看,可以分为有益的人际关系、有害的人际关系、中性的人际关系3类;从人际关系的利益看,可以分为利益相关的人际关系、利益无关的人际关系2类;从人际关系的情感看,可以分为公事性人际关系、私人性人际关系2类。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我们分别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关于大学校园中的同学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大学生

51、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友好的。表现在:一是家庭化趋势。很多大学生寝室按年龄大小进行排行,平时称呼也不叫名字,而是叫老大老二、姐姐妹妹之类,仿佛一个家庭。近年来有一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合租的几个同学之间更是像家庭一样进行分工,谁做饭、谁洗碗,如同家庭一般。二是亲情化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几个同学一起逛街、下馆子、看电影、下棋打牌,是经常的事。甚至几个同学悄悄去社会上的一些娱乐场所玩,不让学校、老师知道。大学生十分重视同学之间的情谊,希望感受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倾诉的学友情谊。三是称呼世俗化。如同学中几个关系亲近的同学可以用“哥们儿”、“姐们儿”、“爷们

52、儿”相互称呼;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为了让大家多参与、多配合,组织者常用“兄弟们多帮忙”之类的话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时同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不仅仅是“组织”层面的,更是个人感情层面的。同学之间的称呼世俗化倾向,反映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侧重个人亲情交往的倾向。四是出现了秘语交流。在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些社会上使用不多的话语。比如“小资”、“逊哦”、“你秀逗”等,如果不解释,社会上很多人都听不懂,但这些话在校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些话不是校园里的“流行语”,而是一个班、一个寝室、甚至是几个“圈内”同学之间的“秘语”,这种带有“标志性”的“圈内”人语言,使“圈内”人之间贴得很近,很

53、容易把“圈内”人凝聚在一起。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性格等的不同,结成一个个或松散或紧密的交际圈。大学生的交际小圈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习圈。在这个圈子里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学习。但真正为了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而形成学习圈的并不多,大都是为了通过某种公共考试,比如考研、考托、考G、考律师或者考其他某种证书,而形成的一个个学习圈。二是娱乐圈。大学生幽默地给这个圈子里的同学起了“麻派”(经常打麻将)、“旋派”(经常跳舞)之类的外号。他们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活动。三是社团圈。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大学生通过社团走出校园,将

54、自己和社会、自然融为一体,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四是合租圈。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等改革,国家已不限制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一些在校外租房合住的同学形成了一个个的生活圈。合租的原因多种多样,为上网、为谈恋爱、打工方便、为与关系好的同学同住等都有。合租圈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校园里出现的新的学生交际圈。五是老乡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老乡会”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热”,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交际圈子。大学校园里“老乡会”的特点是以地域上的同乡为基础,具有封闭性,且活动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一般集中在9、10月份新生入校期间和5、6月份毕业生离校期间。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虽然和谐关系是主流,但仍有部

55、分冷漠关系和少数冲突关系存在。有些大学生虽朝夕相处,同窗数载,但彼此之间处于一种冷漠关系中,突出表现为缺少知心朋友,一人独往独来却深感孤独等。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他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却忽略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所致。少数大学生个体之间处于排斥状态,彼此心存怨恨、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在这种状态下,可以为了小事、为自尊心受损或为恋爱纠葛而互相攻击、争吵,个别的甚至动手伤人,很不应该地闹到难以收拾或触犯法律的地步。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冷漠关系和冲突关系不但有害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关于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

56、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能不能健康地学习成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不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做到了尊敬老师,但不盲目顺从和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学生中“尊师”的主流一直没有变。在大学校园中,教师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发展的方向与速度。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程度的不满意,也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而发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了“不唯上、不唯书”,已经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当今大学校园中的师生

57、关系不密切,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多。师生关系的疏密,可以从学生遇到问题会不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得到印证。据调查,只有遇到与学习有关的“功课问题”、“学业问题”,才有较多的人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至于其他个人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则很少有人会去找老师帮助。这反映出师生之间交往、交流都不多,关系并不密切。(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出版 P100)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中还有一个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即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网络人际交往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5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大学生们可以通过E-mail(电子邮件)、ICQ(网络寻呼)、IRC(网上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网络虚拟社区、博客(Blog)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同于普通人际交往的特点,即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交往心理的隐秘性,交往过程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交往动机多样性等。这种交往方式使大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可在交往中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容易使年青人脱离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产生诸多网络道德问题,是开

59、展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要把握人际交往的时代要求和交往原则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不但指导者自己要把握人际交往的时代要求,还应指导团体成员形成人际交往的时代意识。当今社会,改革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应该更新交往观念,树立时代意识。一是诚实与守信意识。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作用于人际交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旨在建立普遍的信任关系和正常的信任系统,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诚信意识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历史上极“左”思潮泛滥时

60、的“浮夸风”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曾经助长了说假话的不良风气;市场经济初期由于规范滞后,也诱发了制假售劣等欺骗行为的发生,破坏了民族传统。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人们良好的道德心理的支撑。由于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任经济,因而迫切需要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种普遍的信任关系。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将越来越看重诚信这一品质。二是竞争与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不仅是人际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形式,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竞争推动发展,成功需要合作,这就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学生要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的特点,牢固树立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