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的探索精神_第1页
赤子之心的探索精神_第2页
赤子之心的探索精神_第3页
赤子之心的探索精神_第4页
赤子之心的探索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赤子之心的探索精神出自孟子离娄下的“赤子之心”,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为人淳朴、天真善 良。但是我一向认为,这个表达式在孟子那里恐怕另有所指。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艾 莉森高普尼克的著作具有里程碑性质。最近她的三本书有了中文版,我读后深感名 不虚传,也更坚定了当初的主张:在孟子那里,“赤子之心”是个认知概念。一、婴幼儿是学习机器婴幼儿的大脑天生就是用来学习和探索的。语言学习有窗口期。史蒂芬平克在他那本绕不过去的当代经典语言本能中, 曾经打过一个著名的比喻:“我们不要把基因控制想象成一个制造产品的工厂,而是 把它想象成一家精打细算的演出公司。这家公司会将各种道具、布景以及其他物品 定期回收、拆卸,然

2、后重新组装,以供下一次演出使用。我们可以在生物学上找到一 个最明显的例证,这就是蜕变。基因首先将昆虫打造成一个进食机器,让它逐渐长 大,然后再把它包裹在一个叫作蛹的容器中,将它融化成一滩营养液,最后再重新回 收,使之成为一个繁殖机器。人类也一样。它的所有设计一定要等到能够派上 用场到时候才会显露出来,不会早也不会晚。”这就可以解释,一个人成年以后学习 外语再怎么努力,都难以达到母语的水平。因为预装在大脑中的相关学习能力,已经 过时不候移作他用了。掌握语言是这样,更一般性的学习和探索也是这样。全面详尽地展开这个课题 的是艾莉森高普尼克。她在孩子如何学习中说:“你在婴儿床上看到的,可是亘古z ,T

3、he Scientist in the CribEarly Learning liels Us about the Mnd由圾心理学* 坦出的全麻善I?子何习孩如学5WhatCNdrens MndsTd Us about Taitn,LOk.andtre Mering of Life大响心建学曲星蠹餐属学会年度佳as书核子切何恩考?以来最了不起的心智,是全宇宙最强大的学习机器。”在她的孩子如何思考中,她 同样使用了毛毛虫破茧成蝶的比喻,说:“孩子并不仅仅是不完美的成人,也不仅仅是 复杂的、尚未成熟的、日臻完美的人,相反,孩子与成人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人类。他们 的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虽然都复杂有力

4、,却完全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技能。”然 后她更进一步比喻说:“在孩子与成人之间,有一种进化意义上的劳动分工。孩子就 像人类的研发部门而成人好比生产和销售部门。”到园丁与木匠,她继续发挥:“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运用。”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机器。这可以从生理指标表现出来:“孩子的大脑比成人的 大脑繁忙得多。直到18岁左右,其大脑活跃度才降低到成人的水平。”他们大 脑消耗如此巨大能量的后果是:“婴幼儿学习得如此之多,如此之快,以至于每隔几个 月,他们的整体知识储备就会被颠覆一遍。在34岁,他们就会完成整个基本信念 的根本变化。”学习机器自然有预装的学习程序和思维工具。皮亚杰曾经声

5、称,学龄前儿童一 直处于前因果的思维阶段。在发展心理学界,这种学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居于主导 地位。现在,高普尼克用充足的理由断定,这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婴儿已经非常 清楚因果关系是怎么回事了,他们知道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发生。这是发展 心理学最有革命意义的新发现之一。”不仅如此,单就思维过程来说,他们与成人没 有两样:“婴幼儿能够思考、观察和推理,他们会考量证据、得出结论、进行实验、解决 问题以及探寻真理”,而且,“他们试图解释看到的现象,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 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最令人惊奇的是,“8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对统计学的模式非常 敏感了” “至少到两岁半时,可能更早,孩子已

6、经能够利用概率来进行真正的因果推 理了叩。总之,他们在运用这些思维工具方面展现的高超而精巧的技能,以及复杂和 熟练的程度,跟科学家比起来不仅绝不逊色,而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最感兴趣的是婴幼儿乐之不疲的假装游戏。高普尼克引用了好些实验表明: “婴儿18个月大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假装了。假装包含了一个当下的反事 实思维,就是想象事情可能有什么不同。叩关于这种假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孩子 不会将自己的想象限于实用目的,而是无拘无束地构造因果关系图,锻炼自己创造反 事实的能力。”勤这种能力极其重要,因为反事实思维与因果知识相伴而生。事实上,大量居于核心地位的科学定律,就是用反事实的虚拟条

7、件句表达的。我 最喜欢举的例子是惯性定律。惯性定律到目前为止还是个谜:“为什么物体永远要凭 惯性前进,我们从来没有为此找到什么理由。惯性定律没有已知的起源。”国这一定律 来自作为最顶级假装游戏的思想实验:“我们知道,此运动规律无法直接从实验中得 到,而只能依靠基于观测的思辨。理想实验自身永远无法施行,但它可以使我们从真 实实验中获得深刻的理解。皿就本文的主题说,我最关心的是,这一定律假设了一个 没有摩擦、空气阻力、重力的世界。虽然“这种情况在自然界永远不会出现叩,但是这 丝毫不影响惯性定律的正确性。事实上,惯性定律是整个经典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如果去掉它,现有的整个物理学大厦将会轰然倒塌。婴幼

8、儿这种学习机器的基本装备跟科学家没有两样,包括抽象能力:“婴儿表征 也很抽象,超出了直接感觉所能捕捉到的信息范围。5这跟数学家德夫林的说法相互 呼应:“儿童不仅拥有极强的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而且拥有这样做的本能。这正是 儿童用来学习语言的能力,每个小孩做起来都十分轻松自如。由于孩子们在小小年 纪就开始学习算术,他们对此达到相当好的掌握程度。等到他们面对学习一种不同 的算术(不管是高中的代数,还是大学的群论)时,他们不仅丧失了本能掌握抽象化 的能力,更糟糕的是,许多人还产生一种不良预期,认为他们不能掌握这门学问。同 生活中许多事物一样,预期往往变成现实。”西群论是18世纪后期才建立的新算术。 它

9、的影响不限于数学本身,而且在自然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等领域有极为广泛的 应用。理工科大学生学习群论也会感到非常困难,但是群论的抽象程度并不比小学 算术更大。按照德夫林的意见,如果小学生首先学习的是群论,长大后反而觉得我们 现在的中小学数学更加困难。这跟语言学习有窗口期的道理是一样的。二、科学家是大孩子高普尼克这三部著作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是婴幼儿和科学家的大脑都执着于 探索世界、理解世界。这可以从原著的书名看出来。中文版书名为“孩子如何学习” 的那部著作,英语原版书名为:“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婴儿床上的科学家。中文版 书名为“孩子如何思考”的那部著作,英语原版

10、书名为:“The Philosophical Baby”,作为 哲学家的宝宝。细说起来,婴幼儿和科学家的共同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无论是儿童还是科 学家,都没有后顾之忧:“学龄前孩子的生活,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深刻的依赖性。对 他们来说,与照顾者的关系实际上是生死攸关的问题。”颔这就意味着:“在童年时代, 我们可以完全放心地投身于对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学习。这就好比成年人已 经为我们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我们可以尽管放心地开展纯粹的基础性研究。呗同样 地,科学家要想出成绩,也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爱因斯坦曾经感叹说:“这样,在我 的最富于创造力活动的19021909这几年当中,我就不用为生活而操

11、心了。总 之,对于我这样的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因为学院生活会把 一个年轻人置于这样一种被动的地位:不得不去写大量科学论文一结果是趋于浅 薄,这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顶得住。”在爱因斯坦看来,很多所谓科学论 文只是为稻粱谋,因而写那些玩意跟真正的科学探索没有多大关系。其次,孩子和科学家都有一种寻求理解世界的自然需要。婴幼儿出于本能的求 知欲不可遏止:“在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想要理解世界的最纯粹的内驱力。在生命 的头三年,人类孩子的生活里充斥着对物体进行探索和实验的渴望。”咎所以:“做婴儿 的感觉可能和做科学家的感觉很像。婴儿不仅有探索和阐释世界的能力,似乎也拥 有这样

12、做的内驱力,即使冒着生命危险或妈妈大发雷霆的风险也在所不惜。像人类 的其他内驱力一样,这种寻求解释的内驱力伴随着特定的情绪:当人们无法理解一件 事时,就会产生一种极度不安的不满情绪;而当他们能够理解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愉 悦。”容换句话说:“不论是这些两岁的孩子还是科学家,探寻事物的真相不仅仅是一种 工作,更是他们的激情所在。而且和科学家一样,这种激情有时候可能会让他们牺牲 家庭的幸福。”药最后,就我关心的主题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使用同一思维工具:“成人从事科学 研究这一看似神奇的能力也许只是其在婴儿时期学习能力的某种延续。成人科学家 不过是利用了孩子能够迅速有效进行学习的自然能力。与其说孩子是

13、小小科学家, 不如说科学家是大孩子。”纫事实上,孩子比起作为大孩子的科学家,在创立和完善理论的时候更有科学精 神。婴幼儿创建理论的开始阶段,跟科学家基本一样,不必多说。但是越到后来,婴 幼儿和普通的常规科学家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就越是产生巨大的区别。这尤其表 现在他们对待反例的态度截然不同:“孩子可能特别善于思考不太可能发生的可能 性,而成人因为已经知道大量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信息,反而更加依赖于通过已知信 息分析问题。”矛高普尼克介绍了一些实验,以便表明“婴儿可能比成年人更适合做科 学家。成年人经常受到确认偏误的困扰,我们会关注那些已知的东西,而忽略那些 可能会动摇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东西”。

14、部相反,“婴儿对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一种积 极的渴望。就像卡尔波普尔所认为的理想型科学家一样,他们总会寻找一个事实来 证明自己的理论是错误的。他们通过玩耍和探索来发现那些事实”。理想型科学家那种作风最脍炙人口的例子,是达尔文的习惯。达尔文儿子在达 尔文生平中说:“他的一种思想特点对他似乎是一种特别和极其有利的条件,因此它 引导着他有所发现。这个特点就是他有一种能力决不使例外逃出注意。”顿达尔文这 种习惯确实跟本能一样根深蒂固。因为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他的表述风格也是这样: “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句话中的前几个字常使他想起某个例外,或是反对这件 事情的理由;这个例外或反对理由再度引起了一个其他问题

15、,所以这句话会变成一种 插句中又含插句的体系;在他没有说完这句话以前,理解他所说的要点是不可能 的。啤这个回忆资料许多著作都引用过,譬如贝弗里奇在他那本一版再版的科学研 究的艺术泸等等。高普尼克同样郑重其事地提道:“达尔文有一份著名的特别清单, 上面保留了与他的理论不一致的所有事实。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这样做,他会忍不住 忽视或忘记它们。叩如果说达尔文对反例的捕捉近乎出自天性,那么他对例外的用心搜集和记录只 能是刻意的行为。但是,婴幼儿对反例的敏感却是真正本能的自然行为。两者的差 异来自大脑功能的不同。对于成人来说,“注意力就像一盏明亮的聚光灯,照亮世界 上的一些地方,把临近的部分留在了黑暗之中

16、四,结果是,“我们的注意集中在某一事 物上,对其他事物的关注就会大大减少,甚至连突然出现的、新的、意料之外的事物都 有可能忽略”微。相反,,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意识似乎更像一盏灯笼,立刻照亮一 切”剪,结果是,他们“善于捕捉偶然出现的信息,更会“向各种可能性完全敞开”国。 比起刻意的行为,本能的行为当然更容易达到科学精神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婴幼 儿当然更像科学家。婴幼儿和科学家的这种类似性,很多学者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戴斯蒙德莫里 斯在他“裸猿三部曲”第二部人类动物园中,专门设立了题为“永不泯灭的童心”的 一章。其中说:“许多人对创造性的秘密感到不解。我认为,本质上,创造性只不过是 儿童的探

17、索和发明在成人生活里的延伸而已。儿童提出新问题;成人回答老问题;童 心未泯的成人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儿童善于发明;成人善于生产;童心未泯的成人 善于创造性生产。”&不过,莫里斯对婴幼儿探索成果的评价我不能认同。他说:“童年时代的探索和 发明一般是鸡毛蒜皮、转瞬即逝的,这些探索和发明本身几乎没有意义。”&站在成人 的角度看,小孩那些成果几乎每个正常的成人都必然拥有,所以似乎都是无关紧要无 足轻重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婴幼儿这些认知成果,是我们成人整个生活的基 础。这些认知成果当然也是理论,只是跟我们通常所见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理论有所 区别而已。“这些理论类似于科学理论,但都是无意识的,而非有意

18、识的;它们是深嵌 在孩子大脑里的,而非写下来在科学会议上发表的。啤说到这里顺带一提,中文版把原书名“婴儿床上的科学家”改为“孩子如何学习”, 是严重的荒腔走板,至少具有很大程度的误导作用。对这一点,高普尼克也多少负有 一定责任。婴幼儿获取这些蕴涵和体现在他们行为中的“理论”的过程,她经常直接 称之为学习。比如她区分了目标导向的掌握式学习与追求新知的探索式学习。这种 区分是必要的,但是把后者称之为“学习”,却会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在我的概念系统 中,学习是知识和技能的转移,是把某些既有的知识、技能从某些课本、论文、著作,或 者父母以及其他暂时或专职的老师那里,搬运到自己脑子里。婴幼儿的大脑虽然不

19、是一无所有的白板,但是他们关于世界运行的“理论”,根本不是谁教给他们的。事实 上,父母即使想教,也无从下手。所以,我强烈反对他们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理论”的 说法。这些“理论”是他们自己一点一滴独立探索出来的。他们获取新知的过程跟科 学家的探索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既然婴幼儿这种探索精神这么重要,那么,为什么在成人中的继承者极为罕见 呢?道理很简单,成人有成人的事情,夏行春令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一场灾难。从进化 论的立场说,六岁以前婴幼儿大脑最核心的任务就构建周围世界最基本的理论。近 代以来才普及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和进行专业训练,为以后的谋 生作准备。成年以后,人需要工作,繁衍后代

20、、养家糊口,需要努力向食物链更上端靠 拢,如此等等。这个时候,他们的探索和学习早就结束了。基因不允许人没完没了地 探索和学习下去。也正因此,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多数时候,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的 可贵可敬,经常是以现实生活的可怜甚至凄惨为前提为代价的。三、科学思维是精致的日常思维高普尼克的这些研究可以刷新或修正我以前的一个认识。休谟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中说道:“哲学地探讨这样的一些题材,和日常生活方 面的推理,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呼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与实在也明确表示:“整 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炼。”微这不是爱因斯坦一个科学家的意见。里昂纳 德费罗迪诺在费曼的彩虹中也提到,费曼告诉他说:“我觉得在一般的日常生活 中,大家都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我觉得它们和科学家的工作相比并没有那么 大的差异。呼非要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科学家的工作跟一般人的正常活动一样,只 不过是以非常夸张的方式,做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编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