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全管理系统理论与我国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的研究班 级:工程管理姓 名:学 号:论文摘要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强调企业负责是安全管理的核心。而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已经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本文研究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思想,总结分析国外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研究成果,
2、为论文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结合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现状,深入阐述了建筑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提出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要素的结合。然后详细分析适合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要素的概念、内容以及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本文研究建筑企业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根据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基本原理,对建筑工程主要工序进行了危害分析。本文最后分析分包制度对建筑业安全管理的不利影响,明确了业主、承包商、分包商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划分,从业主、承包商、分包商和法规的角度提出减少分包制度对建筑业安全管理不利影响的方法。关键词:安全 管理制度 危险 分包 PA
3、GE 59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建筑业一直是伤亡事故多发的行业,在我国生产性行业中高居第二位。从1990年到1999年间,我国每年平均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530起,死亡人数1560人。近年来全国建筑业施工伤亡事故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死亡人数仍然维持在每年千人左右。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阻碍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行业的安全状况,成为建筑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是传统安全管理制度,这种传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存在以下缺点。以伤亡事故管理为安全管理的中心,主要着眼于事故预防和处理,具有相对被动和静态的特征。主要依靠安全规章制度,通过安全检查、安全考核等手段,以及基本依靠安全管理人员
4、的有限努力去争取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而没有着眼于系统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全面调动企业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将安全管理目标落到实处。只重视对伤亡事故信息及部分安全检查信息的收集、处理,而没有对安全管理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综合处理和实时反馈,因此对相关信息的应用程度有限。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强调企业负责是安全管理的中心。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由于存在上述的缺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设工程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论文研究主要内容本文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
5、析总结安全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和国外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研究的现状。结合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建筑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对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模式和要素进行研究。针对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建筑企业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程序和方法。由于分包制度是建筑生产的重要特点,对安全管理有重要影响,本文最后讨论建筑业的分包制度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影响。论文研究总体思路本文研究总体思路如下:问题的提出安全管理系统理论概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概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模式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要素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建筑企业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分包制度对建
6、筑安全的影响结束语安全管理系统理论概述安全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安全科学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自然物和人造物对人类危害的作用机理及控制危害的理论和方法,以保护人类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发展的跨门类、综合性的交叉科学。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或者说是各种技术危害,如工业事故、交通事故、职业危害等。十九世纪末期,英国、德国等早期工业发达国家鉴于工业生产中火灾、事故带来的巨大损失,建立了工厂安全法规,成立了相应的保险组织。1858年英国成立了蒸汽锅炉保险公司,1885年德国成立了工伤事故保险协会,开创了有组织的安全活动,从而拉开了安全科学发展的序幕。二十世纪以来安
7、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这一阶段,英国、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成立了安全专业机构,形成了安全科学研究群体,专门研究工业生产中的事故预防技术和方法。事故致因理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1906年美国钢铁公司的董事长埃尔巴德贾基凯利最先提出“安全第一”的原则,首次提出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并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管理活动使该公司1912年伤亡事故率下降了43.1%。至今这一口号仍风靡全球,成为世界各国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1931年,海因利希(Heinrich H W)在纽约出版了工业事故预防,海因利希根据大量的工业事故统计资料,提出了用概率来表达事故
8、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并提出事故致因学说,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海因利希根据统计提出伤亡事故比率,即当发生330次竖桩引起的跌倒事故时,其中300次为无伤,29次为轻伤,1次为骨折性重伤,这就是著名的海因利希法则,又称1:29:300法则。法则数字表明,事故伤害大小为偶然性支配,且具有一定的概率(若把跌倒事故换成触电或坠落,发生重伤或死亡的比率则更高)。海因利希法则和事故致因学说,确定了伤害的概率和事故规律的概念,认为事故的发生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首次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故统计中揭示了事故规律,为近代工业安全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
9、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境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第二阶段,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安全系统分析和安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发展了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如: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等,提出了事故的心理动力理论、社会环境模型、多米诺骨牌模型、人机系统模型等事故致因理论。1961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长期使用布尔逻辑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事故树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方法采用由原因到结果
10、的逆过程进行分析,即先确定事故的后果,然后依次找出它的下一层原因,一层一层地分析下去,直到找出最基本的原因为止。每层之间用逻辑符号连接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该方法可以预测系统事故发生概率,鉴别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事故树分析是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它体现了用系统思想研究安全问题的特点,即能做到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1962年美国成立了系统安全学会,成为第一家用系统论对安全科学进行研究的学术机构。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提出了火灾、爆破指数法第一版。火灾、爆破指数评价方法最初的目的是作为选择火灾预防方法的指南,是最早的一种指数评价法,它能够真实地量化潜在火灾、爆破和反应性事故预期
11、损失,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装置。随后的蒙德评价法、六阶段评价法也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0年美国人波尔(Pope)发表了“计算机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一文,揭开了计算机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第一页。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关于核电站的危险性评价报告书。该报告采用事故树和事故树分析方法,把各种事故率数据作为输入,定量评价危险性,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和安全工程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局部安全的缺陷,并从多学科分散研究各领域的安全技术问题发展到系统地跟踪和研究安全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一般安全工
12、程技术应用研究,提高到安全科学理论研究,逐步建立了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发展了本质安全、过程控制、人的行为控制等事故控制理论和方法。1981年,德国库尔曼教授发表了安全科学导论。在这本著作中,作者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安全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为现代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十世纪的后期,现代科学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学等。其管理方法也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法制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
13、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我国安全科学起步较晚,其发展是建国以后的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国家把劳动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实施,安全技术作为劳动保护的一部分而得到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初步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成立了劳动部劳动保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发展了防暑降温、工业防尘技术,个体防护用品及安全检测技术等。该时期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重点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就是年代初,安全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在此期间,成立了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所、中心50余个,专业科技人员5000余名。部分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安全工程、卫生工程专业,安全科技队伍和科研体系初步形成。在
14、这一时期,综合性的安全科学技术得到初步发展,我国的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等部门研究开发了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安全评价方法或标准。现代管理科学的预测、决策科学和行为科学以及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力原理等理论逐步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安全科学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安全科学技术被列入国家一级学科,建立了安全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机构和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形成了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经济学等应用学科,安全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得到发展并初步形成。综观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安全管理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较快发展。现代
15、安全管理逐步实现了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故分析与隐患管理,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卫生的综合效果,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文全营理程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现代安全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引入,是人类安全历史进程中一场重大变革,必将给人类安全带来新的曙光。但是,应该看到,目前人类对于安全科学的认识仅仅是起步阶段,作为安全科学的专业理论几乎可以认为是初生的婴儿,形态可能已有,名称却
16、未定。安全管理理论中某个局部或其中某个细节可能已相当成熟,但总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安全管理系统的概念安全管理系统的形成现代化安全管理的显著特征是系统化安全管理。系统方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安全管理系统作为主要的安全防护策略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几次大型安全事故是安全管理系统出现并得到发展的催化剂。人们通过对这些事故原因的总结,认为设计过程、测试与运行过程、教育培训、紧急事故计划中对安全重视不够,以及安全监督管理不力等是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对这些问题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系统化的加以解决。此后,许多高风险行业的企业开始改变它们的安全管理思想,实现了从传统的强调生产过
17、程中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的安全管理思想,向强调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程序的全面安全管理思想转变。虽然安全管理系统的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但是与安全管理系统有关的思想则早已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全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技术,安全开始被看作既是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工程的一部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些管理方法,比如制订安全管理政策、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雇员的选择与安排等,逐渐得到应用。质量控制领域中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也被引入安全管理领域。在安全管理领域,人体工程学也逐渐得到应用。在此期间,安全管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但是人们对于安全管理过程本质的认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安全管理的
18、三个基本原则仍然是安全工程、安全教育和安全规则的强制执行,这三个原则构成了早期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安全管理系统的含义一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较复杂的系统可进一步划分成更小、更简单的子系统,许多系统可组织成更复杂的父系统。系统的活动总是朝着目标前进的。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系统需要通过各次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持续地调整与环境的关系,达到适应环境的目标,因而必须整体地对待各系统内部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管理文化中,系统指得是通过人员、机械设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达到一定的安全目的,它具有以下的特征。系统是有目标的。系统是分等级的
19、,安全管理系统是整个生产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并运行。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服务于系统功能,系统功能包括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行动。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子系统和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输入和输出。安全管理系统的集成集成化安全管理系统逐渐成为近几年安全管理发展的热点,集成被认为是安全管理系统的要点之一。集成化安全管理的思想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在1931年,海因利希就提出安全管理的本质应该与其它管理功能是一样的,安全控制与产品的质量、成本、数量控制是并列的,同时他认为安全、效率和生产率具有内在的联系。虽然海因利希把安全管理重点放在对安全规则的强制执行而不
20、是对整个安全管理系统的监督上,但他描绘了最高管理层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应当明确的是,在当时高级管理层角色的象征作用远大于实际的作用,真正的关键人员是安全监督人员,他们对工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海因利希的多米诺理论和事故防止方法在安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妨碍了安全管理的集成过程。海因利希的事故致因理论是组织集成化安全管理长期以来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因为海因利希的事故致因理论强调解决安全问题的技术方法而不是管理方法。在七十年代提出了“集成化安全”的概念。“集成化安全”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工人的参与,安全管理与社会技术系统的联系。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安全
21、是生产的一部分,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应该让职工全面参与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防止意外伤害发生的目标”。近些年来质量保证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兴起使得“系统集成”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此主要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首先,安全管理人员不断的吸收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逐渐认可了集成化安全管理的思想。其次,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关系的研究对集成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集成是全面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的组织原则,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虽然现在有关安全管理的研究中很少对集成的概念进行分析,但是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集成的定义和解释,他们认为安全是生产管理的中心功能之一,或者说是组织功能的
22、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安全与其它的管理功能集成到一起。出现了:“安全管理是重要的组织目标,是管理和生产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全应该集成到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工作的执行中”、“从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和“从下而上”的管理方式紧密的集成等。综合以上的观点,安全管理的集成就是把安全集成到更广阔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中,把安全集成到高级管理、线性管理和监督责任中。强调安全管理的集成的原因是因为安全管理的集成具有很多的优点,通过安全管理的集成能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集成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安全管理可以和其它管理活动共用组织资源。安全管理成为组织中所有人员的全职责任。安全管理目标与其它管理目标处于同等的地位等。目
23、前,对安全集成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还不成熟,处于初级阶段,这表现在相关文献多种多样,而实证研究很少。虽然大多数的研究重点强调安全集成的多样性,但是大家一致同意安全集成仍然有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安全集成应该与生产策略相符。第二,安全集成在组织的所有层次都应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安全集成的策略、形式、实施都没有一致的标准。此外,很少有学者研究讨论安全集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即使有也仅仅局限在具体的管理方法在集成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精益生产对工人安全的影响。安全管理系统的分类确定安全管理系统类型时应主要考虑两个标准。安全管理集成的途径第一个参考标准是安全管理集成的途径,安全管理系统集
24、成到整个生产管理系统中有两个不同的途径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方式。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安全管理的责任被赋予安全监督人员,监督人员主要由中级管理者和安全专业人士担任。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中,强调管理在安全中的重要性,主张把安全管理集成到更加广阔的组织管理体系之中,认为工人的参与对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有管理结构的灵活性、管理系统的包容性和集成化、开放的管理方式(协商的管理、工会的参与、高级管理层的参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有被动性(过于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个人被动的安全防护、责任归咎于受害者)、管理系统的非集成化和边际性、直接下命令的控制管理方式、把工人排斥在管理体
25、系之外、安全管理集中于少数专业安全人员。安全管理的策略第二个参考标准是安全管理的策略,人员安全管理策略和工作(场所)安全管理策略是两种不同的安全管理策略,人员安全策略强调工人行为对安全管理的影响,而工作安全策略强调危险的控制。工作安全策略与泰勒的管理理论是一致的,对安全行为的严密监控和安全方法的专制控制是其主要的特征,认为危险控制是安全管理的中心。这种方法同时还强调通过正式的自上而下的沟通和教育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理解安全目标。与此相反,以工人为中心的方法强调雇员的行为和管理行为的重要性,强调对工作人员行为的控制,注意力集中于“人员的问题”,比如态度不好、缺乏执行能力等;同时强调正式的自下而上的沟
26、通,这种沟通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以及在制订政策时考虑工人要求的重要机制。建筑业安全管理概述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状况分析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1999年的统计数字,目前建筑企业达4.5万个,建筑业从业人员3050万人(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06%,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1999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444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近几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1999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5151
27、.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经过体制改革和产业调整,我国建筑业已经形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工程总承包,第二层次是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第三层次是劳务承包。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来看,现有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5%,从业人数765万人,占建筑业人数地25%;城镇集体企业2681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的60%,从业人数1003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33%;乡镇建筑企业和个体建设者的从业人数占整个建筑业人数的42%。如此的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布局和施工层次以及庞大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队伍,给建筑业生产安全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近几年来,建筑业因工伤
28、亡事故仍占有相当的数量,职工伤亡人数居全国生产性行业的第二位,约占全国非矿山企业伤亡总数的三成多。从1990年到1999年间,我国每年平均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1530件,死亡1560人,重伤718人。从1995年开始,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连续五年出现下降的好势头,但是三级以上重大事故有上升的趋势。到1999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932件、死亡1097人,比去年下降7.58%,但其中三级事故共40件,死亡160人,上升15.0%。图3-1为中国建筑业1981年至1997年安全事故状况,图3-2为1994年至1999年事故和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根据导致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目前我国主
29、要的建筑安全事故类型分别是高处坠落、电击伤害、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工程建设的巨大投资和从业人员规模使得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异常严重和巨大。发生在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仅给受到伤害的个人及其家庭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还对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法律责任。国外统计表明,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在英国可达项目总成本的36%,美国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到其总成本的7.9%,而香港地区已达到8.5%。我国虽然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但相信不会例外。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上,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国内承包商的平均利润率35%。我国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
30、一直较低,每年由于安全事故丧生的从业人员数千人。特别是近年来重大恶性事故频发,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落后的安全水平已经成为阻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建筑业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是极其严峻的。事故的频繁发生,一方面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制约着正常的生产建设和经济运转。建国以来,我国在建筑安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曾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制定了许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建筑业从业人员
31、以及全社会都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在1998年3月1日正式生效的建筑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至五十一条对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各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改善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迫切性。因此,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和分析我国建筑业现状,寻求避免建筑事故的方法和途径,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界和研究界刻不容缓的任务。我国建设业安全管理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施工项目中安全管理与现行的建筑市场运行模式、承发包模式、佣工体制以及很多建筑企业实行的安全管理体制密不可分。现今,对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有重要影响的现状包括以下几点。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从总体上看生产力
32、过剩,远远超过建筑市场的实际需要量,在很多中小城市和不发达地区这一状况尤其严重。建筑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业主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往往向承包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比较突出的是要求承包商垫资乃至亏本施工的现象。这样就经常导致项目生产资金不到位,安全投入得不到保证,工期进度过于紧张,生产进度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节约经营成本,除了某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种以外,不再雇佣固定的工人。在获得项目合同以后,仅派出项目部管理人员,而现场实际操作工程则通过劳务分包的形式承包给专门提供劳务的公司。这些劳务公司主要来自我国部分经济欠发达而农业人口又过剩的地区。
33、他们的工人主要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将工人组织起来进行基本的培训以后,再带到有工程的大城市完成现场施工。因此,在项目现场,经常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管理层,即项目管理层和劳务公司管理层,前者通过后者对现场工人进行调度和管理。这两个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对项目安全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筑业的安全管理长期缺乏统一的标准职工整体素质低,安全教育与培训力度不够安全监督保证体系被削弱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对策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的建筑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的对策加以解决。必须依法管理安全生产。实
34、施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依法查处责任事故,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清理不适用的法规,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的监察,减少效果不大的大检查。必须抓好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坚持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必须结合企业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企业的安全评价,积极稳妥地开展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要大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
35、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监察人员的素质;依靠科技进步,为安全生产提供本质的、全新的条件,实现本质安全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安全培训、评价、技术咨询服务等社会中介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劳动保护产业。这既是政府安全生产监察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支持,也是广大企业,特别是数以十万计的中小企业的需要;要在企业推行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中逐步开展执业资格的认定工作,使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实施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制度。利用工伤保险的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促使企业加强事故预防。依法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
36、育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进入预防减少事故减少工伤赔付降低企业交纳工伤保险基金费率预防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商业保险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安全生产工作以预防为主,而预防就要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企业经营者的认识,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务工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劳动者具有科学态度,严格作风并遵守纪律。必须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统一、高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体制保证,全国应建立一支统一的、能独立行使监察职能的安全生产监督队伍,保证政令畅通,利于协调;应将监督一个对象、多个部门负责的职能
37、集中到一个部门,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统一、高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建筑安全管理国外研究状况分析由于建筑企业界和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安全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该研究领域已经成为施工管理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主要集中于对安全事故损失和事故调查分析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补充内容) 目前与本文有关的研究包括安全管理与行为安全学、事故调查与统
38、计分析、施工项目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安全事故调查与统计分析由于事故往往被用来衡量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和揭示安全管理漏洞,一直以来,各国研究人员都在事故原因分析和总结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研究人员通常把建筑安全事故按照其直接原因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针对某一类事故的案例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找出导致这类事故的一些规律并提出预防措施。由于不同的研究人员所采取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背后事故致因理论的不同,其所得到的事故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也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分析技术方面的原因,有的侧重于管理措施以及人的行为失误方面的原因。在各国的统计数据中,高处坠落事故都是最主要的事故类型。因此,很多学者都针对该类事故进
39、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学者研究了民用住宅屋顶施工中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并且得出结论,预防该类事故的主要方法仍旧是加强安全视察。分析并总结了其他人的部分与高空坠落事故有关的研究成果并且将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目前我国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做了较多的研究工作,但是基本是以个案为基础的分析研究,其代表性和研究深度都不够,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也仅仅着重于直接原因和技术原因的分析,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事故分析理论和方法,揭示导致建筑安全事故的主要管理原因。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评价只有量化的管理要素才是可以提高的。由于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评价在项目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人员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常这样的研
40、究所采用的方法是确定能够影响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独立的因素,决定这些因素的优先权以及权重,建立能够全面评价安全管理水平的评价体系。而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取得数据,然后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数据,取得各要素的权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发现香港地区影响施工现场安全水平的要素依次为安全系统和安全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安全委员会的工作等。并通过现场调查和线性拟合发现,影响现场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管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工人对安全工作的参与。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项目现场的历史、经济、心理、技术、程序、组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并且得出了影响每个因素的
41、各个变量的影响程度。认为安全评价系统就是收集相关信息以保证安全水平达到事先制定标准的系统,并且指出安全评价应该包括的要素有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工人的参与,现场安全检查,危害预防与控制,安全培训等。有效的评价模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可以量化。能够有效评价其需要测量的指标。评价过程和结果必须具备可靠性,既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重复使用该评价方法应该得出同样的评价结果。评价体系必须足够灵敏,但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可靠性。评价必须具备时效性,能够成为推动安全业绩提高的因素。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易于被评价人员掌握。评价方法应该具备一定的通用性,能够适应不同项目的不同阶段。评价方法在经济上可行。在此基础上,
42、Caneron和Duff等人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只有将针对安全管理的评价和针对工人行为的评价相结合,才能够既避免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又避免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并且相得益彰,。根据在两个施工项目上对安全培训、安全会议、安全委员会、分包商安全、安全记录、安全顾问、安全意识等方面的量化评价,证明了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施工项目安全评价体系,大部分仍然是对现场物理环境的客观评价或者以事故率和经验调整系数等指标为评价依据。基于行为安全的安全管理评价体系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一些学者探讨了部分要素的评价和分析方法并进行了现场实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使用因素分析的方法
43、测定了施工现场的安全度,结果得出了五个对现场安全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即工作环境是否安全,工作同伴的工作是否安全,安全监理的工作能力,安全管理措施,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满意程度。并且发现,这些因素都与工人所受到的安全培训密切相关。提出了评价现场安全的一种理论模型分配理论模型,将现场安全的因素分配为不同的方面,并且得出结论,改善安全管理应该从加强安全意识,改善安全氛围,建立和发展安全信息系统以及重视安全监理的培训等方面入手。通过现场实测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在澳大利亚尝试建立用于评价施工现场安全态度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指标体系,验证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指标与安全业绩指标之间的正相互关系。可见,目前研究者对施工项
44、目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特征和主要因素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用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概念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基本术语危险(danger):意味着施工项目中的人员或者财产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常常暂时受到限制,它来源于某种技术系统的应用。危险的概念体现了损害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因此一般用概率来表示。安全(safety):与危险相对应,安全的是指这种可能的损害决不可能发生的可信程度。相对于建筑业来说,安全主要指施工现场不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accident):事故是指个人或集体在一段时间中,为了实现某一个目
45、标采取行动的时候,由于危险行为或危险因素,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为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可以说,事故就是施工现场发生的未预期的、未计划的和不受控的事件。或者简单的说,事故就是计划外的事件。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风险(risk):关于风险的定义有很多种。建设项目的事故风险主要是指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事故及事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是指施工项目管理人员通过对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所有环节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为,创造条件,尽量消除项目中存在的危险环节,
46、妥善地处理安全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的实现项目总目标。安全评价(safety assessment):是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因此,安全评价又可以称为危险评价或者危险性评价。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含义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定义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是指建筑企业经营过程中,与企业员工的安全有关的管理功能,包括策划、发展、组织、实施、衡量和审核等功能的执行。为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安全管理功能的实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要使安
47、全管理形成制度首先必须经过仔细考虑及一连串的运行过程,以建立一个可行的安全管理模式,实现策划、发展、组织、实行、衡量及审核等安全管理功能的往复循环和安全管理制度的不断修正及改进。另一方面,若要使安全管理成为管理制度便要在组织架构内明确安全责任和安全职责的分配,并提供足够的资源。使包括从高级管理人员到一般工人在内的所有雇员都能在安全管理事项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实现安全管理模式的策划、发展、组织、实行、衡量及审核等安全管理功能,还必须指定更为详细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和程序,这些措施、方法和程序是安全管理制度不可缺少的元素。仅仅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而没有各项安全管理元素的支持,安全管理模式的功能不可能
48、顺利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安全管理元素是独立的程序,仅仅实施各项安全管理元素,并不等于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应该既包括安全管理模式又包括安全管理元素,是管理模式和管理元素紧密结合的产物。4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模式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模式安全管理模式的概念安全管理模式的含义安全管理制度的系统模式模式是对事物规律的反映。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内涵、过程、目标、手段的描述。安全管理系统模式是基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系统通常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即输入、过程、输出、反馈。根据系统理论,系统还可以划分为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两部分。系
49、统存在开放部分的条件下,就存在了与外部交换信息和获取能量的途径。相对地,封闭系统就不具备这样的途径,于是便限制了其对外界变化情况的反应和适应能力。现代安全管理是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是以系统安全的思想为基础,管理的核心是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强调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来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安全管理制度的运行模式从目前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来看,其运行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ISO14000运行模式,既系统化管理PDCA循环模式,二是ISO9000运行模式,如美国工业卫生协会的职业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等,三是其他运行模式,如日本工业安全卫生协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等。这几种安
50、全管理模式都遵循由查理斯戴明提出的管理模式,即系统化的PDCA循环模式,他将企业的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与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差别所谓“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是相对于当前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而言的。二者在总体思路和具体作法上存在一些原则性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前者是以危险源的控制为安全管理的中心,主要着眼于危险预测和预控,具有主动性和鲜明的动态特征。后者以伤亡事故管理为安全管理的中心,主要着眼于事故预防和处理,具有相对被动和静态的特征。前者以系统辨识、系统控制、系统评价为主要手段,着眼于系统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全面调动企业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将安全管理目标落
51、到实处。后者主要依靠安全规章制度,通过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考核等手段,基本是依靠安全管理人员的有限努力去争取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前者注重对安全管理信息的全面收集、综合处理和实时反馈。后者主要重视对伤亡事故信息及部分安全检查信息的收集、处理,其应用程度有限。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原则处理好与传统安全管理的关系现代化安全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鸿沟。可以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和延伸,为了提高推行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效果,必须认真总结传统安全管理的经验,吸收其有益成份,并对其修改、补充、完善。同时通过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将其落实到安全管理运作过程中去。采用国外有关的
52、先进管理技术采用国外有关的先进管理技术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广泛收集并归纳国外成功的安全管理方法,认真研究其形成的历史背景、适用条件、已在国内局部试点的情况及应用后产生效果的可能性,然后按计划、有重点地通过培训、试点、推广,使其融为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组成部分。根据分析对象特点及分析目的上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系统分析手段。当前,国内外所采用的先进分析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法、表格法(鱼刺图、初步危险分析、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故障模式影响严重度分析)、工程逻辑法(故障模式影响严重度分析)、人机工程分析法及其他分析法(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等)。关于安全评价建模过程中数据处理新方法的采用。
53、采用现代控制论中的数量化理论处理小子样、大干扰的问题,又如采用现代决策技术中的层次分析法解决危险控制因素考评表中各考评因素的权重赋值的问题。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以班组安全建设为基础危险源管理是以危险辩识、危险控制、综合评价为中心内容,因此是改变安全管理工作被动局面,提高安全管理效果的可行途径。班组是企业活动的细胞,各项工作只有深入到班组,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班组安全管理建设的重点是通过落实有效措施使班组成员熟知自身的职责,认识身边的危险因素,并真正具有防止其被触发引起事故的能力及紧急状态的应变能力。强调安全管理制约机制的建立安全管理目标是通过各级有关机构及人员共同努力实现的。为了使各有关机构和人
54、员的工作形成有序的整体,必须建立制约机制。它是通过安全考评和评价,并将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而实现的。安全考评是将各项现代化安全管理工作纳入考评内容,通过考评实施,使其处于受控状态,并不断发现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安全评价除考虑安全管理实施情况外,还要综合分析各有关机构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危险状况及历年工伤事故情况,从而从主客观的角度发掘问题,评价危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注重所提模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模式推广应用的必要保证。不考虑企业当前实际,照搬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是不可取的。所谓实用性,是指模式所提管理方法对企业有关工作具有针对性,并能产生显著的效果。所谓可操作性,是指企业
55、的管理人员和有关工人通过适当的培训学会使用模式所提管理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功能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功能包括策划、发展、组织、实施、度量表现和审核与检查。 把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功能与ISO9001的模式和HS(G)65的模式的主要功能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三种模式的功能基本一致,没有发生明显的冲突,这是因为三种安全管理模式都是依据系统化的PDCA循环模式建立的,见表4-1。这样在已经实施ISO9001系列认证的企业中可以顺利的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表4-1 三种安全管理模式的功能比较HS(G)65的模式ISO9001的模式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模式最初及定期
56、状况检讨最初状况检讨策划最初状况检讨风险评估定期状况检讨政策 职业健康安全政策发展安全政策安全计划组织 计划组织计划及实施 实施及运作 实施量度表现 检查及改善行动 衡量表现在表中的第一项内管理检讨在表中的第一项内稽核包括在检查及改善行动内审核或查核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组织体制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组织体制如前所述,模式是对事物规律的反映,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是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内涵、过程、目标、手段的描述。在安全管理模式确立之后应该首先确立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也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集约型的形式,是由几个管理职能部门合并成一个职能部门,该职能部门自兼几种职能,例如将安全、劳资科
57、并在一起组成安劳部,行使原来二个科的职能。另一类是粗放型的形式,即将各职能科室分开,单独设立。这两种形式其实各有利弊。粗放型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故机构非常庞大且互相重复,庞大的机构必然会导致工作程序繁琐,工作效率太慢,这在当今讲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实在是极不相称的。“集约型”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孕育产生的,虽然今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朝这个方向迈进,但就目前而言,确实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尽管机构得到了精简,但由于中间机构的撤并,使得上下的联系有点脱节。同时安全机构的撤并和机构工作人员的调整会削弱安全管理及安全监督检查的力度,导致安全规律滑坡,酿成事故。集约型将是日后大中型建
58、筑企业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如何完善它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一种安全组织体系。即生产系统管理部门组织体制。生产系统是指由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班组长等组成的直接指挥和作业的生产管理层次,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指挥生产人员安全地完成任务。管理部门是指生产、技术、设备、物资、安劳等有关部门及科室。其中安全专业管理主要是指安劳部门和各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其主要任务是从人、机、环境、管理不同角度,运用危险辨识、消除、控制等专业技术,为生产系统提供安全生产指挥、决策和作业依据,并通过生产系统实现危险控制和安全保证。各生产系统和管理部门在经理领导下,按照经营决策,专业管理,作业管理三层次,以
59、标准化作业为基础进行的全方位、立体型管理。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位。在保证生产的同时,共同保证安全。安全管理在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各级第一领导责任制。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经理、副经理、安劳、保卫、设备、技术、卫生、工会、消防等科室(部门)组成,安劳部门在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行使服务协调、监督、检查、参谋、办事职能。这种安全组织体系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使企业负责真正得到落实注意安全专业管理注重安全、生产、质量一体化确保安全工作协调统一安全管理的内部组织安全管理委员会在建立一个安全管理制度时,除了获得高层管理人员的承诺及支持外,
60、如何把安全计划全面及有系统地推行到前线各阶层,使他们明白及落实计划的要求,是整个制度的成败关键。要求个别高层管理人员把大部份时间都花在安全管理上,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或多个内部组织,协助计划、实施及维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委员会就是这样的组织。企业有一个组织架构和职责架构,确保就工作时的安全所作的承诺得以实行。基本做法是清楚地确定各级人员在安全方面的职责,以确保安全措施切实执行。安全委员会应是整个机构安全管理的发展、计划及决策中心,因此除一般功能外,应包括以下几项重要的任务。协助制订安全政策及安全程序。研究意外,统计分析意外趋势,并向最高管理层报告并提出改善措施。监督安全计划是否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交通安全课件:深入理解交通标志
- 基于2024年安全心理学课件的在线学习平台构建
- 2024年教案趋势分析:小学教育学的新方向
- 《单价数量总价》的评课稿范文4篇
- 《HTML5+CSS3+JavaScript网页设计基础与实战》课程大纲(42学时)
- 2023年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题库标准卷
- 弘扬民族文化:《创意美术字》与少数民族文字设计的融合
- 2020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小数加减法教学新策略:2024年课件设计展望
- 护理伦理与卫生法律法规-第四章-护理人际关系伦理
- 团播主持人协议
- 《急救药品》课件
- 氯酸盐行业分析
- 国开电大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 形考任务6实训报告
- GB/T 34120-2023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
- 跨国企业中方外派人员的跨文化适应
-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
- 《活着》读后感-课件
- 体检报告汇总分析中风险的防范
- 村里建群管理制度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53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