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 会 心 理 学主 要 内 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五节 态度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七节 社会影响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 概述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 分支学科。是心理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边缘性、中间性学科。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 导论 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第一节 概述Unit 1 研究对象和范围Unit 2 社会心理学简史Unit 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Unit 4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
2、定义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从诞生开始,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个体群体和社会 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预测行为描述行为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调查和参与观察法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学会(ASA)的社会心理学季刊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Unit 1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
3、24)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的学科。奥尔波特(G.W.Allport)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1954) :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Unit 1 研究对象和范围(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三)我们的观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等。 勒温:B=f(P,E) B行为;
4、P个体;E环境;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刺激 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 态度、社会动机与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氛围、个体与群 体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 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在从事一项具体的工作时,不同国家的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美、日
5、、法、德、中)美国人:说了再干日本人:干了再说法国人:边说边干德国人:干了也不说中国人:说了也不干Unit 2 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1976):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研究方法:哲学思辨方法逻辑推理研究问题:宏观的哲学问题人性研究者哲学家:柏拉图、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二、经验描述阶段1.时间: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908年 之前)2. 研究方法:经验描述法观察法3. 研究问题:宏观的群体心理问题4. 代表人物德国、英国的心理学家;法国社会学家。学术“催生”:考题: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
6、特点是在(观察) 的基础上,对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 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进化论(达尔文)民族心理学(德)群众心理学(法)本能心理学(英)精神分析学派(奥)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国民族心理学先后出现了三次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一是拉扎鲁斯(M.Lazalus)、斯坦塔尔等人主编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出版(1859); 二是谢夫勒(A.Schaffle)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1875);三是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冯特(W.Wundt),历时20年(1900-1920)出版了10卷本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
7、物。在模仿律(1890)中,塔尔德(G.Tarde)提出用模仿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迪尔凯姆(E.Durkheim)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一书中主张社会不能还原为个体,群体并非个体之和。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能以与构成它的个体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列朋(G.LeBon)的群众心理学(1895)是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 G.列朋著的群众心理学曾被译成16种文字,在法国再版45次。他认为任何群体都表现了与其成员的个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群体“使他们以一种与其各自独处的完全不同的方式感受、思考和行动”。他用本能、气氛感染及易受暗示 3种因素解释群众的过激行动。他对群众虽有贵族
8、式的偏见,但提出的问题对以后的群体研究却有较大影响。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他的理论受到了达尔文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一书,他指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并提出求食、拒绝、创新、逃避、斗争、性与繁衍、母爱、亲合、控制、服从、创造和建设等十二种本能,认为从这些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S.Freud)。他的理论基础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性本能,以及本我、自我(ego)*和超我的人格结构,这些概念是在梦的解析(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7)等书中提
9、出的。弗洛伊德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著作有:图腾与禁忌(1913)、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幻觉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不满(1930)。尽管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褒贬不一,但他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三、实证分析阶段时间:20世纪20年代(即1908年至今)研究方法的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研究问题:微观的个体心理问题代表人物:职业心理学家 社会心理学奠定学科地位阶段: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N.Triplett)和德国的莫德(W.Moede)。 F.H.奥尔波特(F.H.Allport):社会心理学(
10、1924)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社会心理学建立在实验和可操作的概念基础之上。 墨菲(G.Murphy)夫妇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1931)。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时期的代表性人物:(1)瑟斯顿(L.Thurstone,1928)、李科特(R.Likert,1932) 在态度测量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前者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的结构,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即瑟斯顿态度量表;后者对量表进行简化,使态度测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手段。(2)谢里夫(M.Sherif,1935) 通过“游动效应”研究群体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发现群体特有的、并为其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就是社
11、会规范,它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3)莫里诺(J.Moreno,1934) 发展了社会测量法,1937年又创办社会测量学 :人际关系杂志,使人际关系进入了可测量的时代。(4)勒温 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开拓性成就,例如,他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他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心理学进行行动研究,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融合于社会实践。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二战之后社会与心理学发展的特征:1、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2、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 释与
12、预测行为。3、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为社会心理学发展提供新的研究取向和途径。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屏弃个人好恶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考题: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2.系统性原则: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及反馈原则)。3.伦理原则
13、:遵守职业道德,避免对被试身心造成伤害。做到:征得同意、保护、退出自由、保密、只是研究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 察 法(自然观察与参与观察)调 查 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内容分析)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少干预、描述行为,提供“类别”与“数量”,回答“是什么”-基础 参与观察:存在互动、可获得“内部”信息、减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隐瞒身份 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现实性 缺点: 对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二)调查法的优、缺点: 优点: 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
14、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 缺点: 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1.访谈法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双方相互影响的过程。 分类: 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访谈的技巧: 准备、接近、应对拒绝提问、追问2.问卷法-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使用得最普遍的研究方法之一 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 分类: 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问卷的构成: 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与备选答案、人口学资料、结束语、计算机编码 问卷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适度规模(三)档案法的优缺点 优点: 对研究者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
15、间跨度大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任务研究; 缺点: 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大。(四)实验法: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 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缺点:实验情境与生活现实距离过远,使 研究结果往往缺乏概括力 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 研究的生态学效度值得怀疑; 有人称社会心理学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这是造成社会心理学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Unit 4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早期: 巴甫洛夫、华生 联想、强化中期: 斯金纳 强化后期:米勒、多拉德 模
16、仿 班杜拉 观察学习 一、社会学习论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通过呈现厌恶或不愉快刺激来降低、消除或抑制 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模仿:儿童行为获得的主要机制是模仿。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源于行为主义,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班杜拉沃尔特斯(1963)理论不足:过去的学习经验决定行为-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忽视个体当时情绪状态和主观感
17、受对行为的影响。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1、人物和时间:霍曼斯(创始人)、布劳、埃莫 森;1958年2、核心思想: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非物质的 一种交换。3、基本假设: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4、理论特点:综合性: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功能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5、基本观点:霍曼斯的五个普遍性命题二、社会交换论 成功命题(行为受到奖赏会重复出现) 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回引起相同的反应) 价值命题(行为结果的价值影响行为的出现) 剥夺-满足命题(相同奖赏越多,价值越小) 侵犯-赞同命题(行为没有得到奖赏会出现侵犯行为;行为得到超出预期的奖赏,会采取
18、赞同行为)三、符号互动论1.主要人物:詹姆斯和米德(源头) 布鲁默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2.理论特点:社心研究对象: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强调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以及个体的姿势和动作等。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3.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于事物自身之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4、主要观点 (一般了解)心智、
19、自我和社会三者的形成、维持和发展以及相互制约都要靠符号。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社会内化与个体外化相伴。B(S R)。行为是有目的的“设计”。行为受制于行为者对情境的定义。定义是给事物赋义,是符号互动。直接沟通中,双方身份和意义存在于互动之中。主我(动力)与客我(行为方向)互动 自我;客我=社会我 四、精神分析理论弗罗伊德 荣格 霍妮 沙利文 弗洛姆 埃里克森四、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1.人的心理现象的结构意识与无意识 2.心理活动的动力“力必多”(libido)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5.人格结构: 本我人格的生物面快
20、乐原则 自我人格的心理面现实原则 超我人格的社会面道德原则 本我 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 自我 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 超我 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在正常情况下,三者相对平衡,个体能得以适应环境与现实。(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和完整的个性,而不是治疗症状;帮助病人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提出 “集体潜意识”的理论。与弗洛
21、伊德不同,强调人的精神 有崇高的抱负。荣 格(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时间: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沙利文、霍妮、弗洛姆、埃里克森霍妮的“文化因素论”: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际关系给个体带来焦虑或者安全的心理效应。BACK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与理论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个性、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二)社会化涉及个体与社
22、会两方面。 从个体角度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教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过程:终身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终身社会化:现代学术界的主张。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11、1225或29岁) 继续社会化: 经历了社会化过程后,个体社会化尚不完全,还要不间断地社会化,主要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生活环境和新的社会角色。 再社会化: 指个人原来的思想、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甚至发生冲突,必须断然改变,形成全新的思想,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劳教和劳改制度)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合格的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
23、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自理自立有形与无形目标方向、程度与实现目标的方法三、社会化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13-25年2.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大脑,超越本能的能力 接受广泛教育、适应未来生活13-25年,受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五、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是所有社会化的基础 和前提。(二)性别角色社会化(三)道德社会化(四)政治社会化合格公民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1.定义: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2.性别化的内容:性:表示男女在生物
24、学方面的差异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 为方式上的差异性别认同:大连半岛晨报6月18日周四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主要内容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三、角色扮演四、角色失调 一、社会角色 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看书上的例子) 按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 按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与开放角色 按社会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 自觉角色与不自 觉角色三、角色扮演的过程: 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一)角色期待社会对个体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
25、望。(二)角色领悟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三)角色实践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实际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四、角色失调考题: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考题: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婚外生子 开除党籍一、自我二、身份三、自尊 第三单元 自我 、身份与自尊(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斯:主我与客我 前者是认识的主体,后者是认识的对象。考题:镜 我 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考题:罗杰斯 自我概念比真是自我对个体行为及人 格有更重要的作用。自
26、 我(二)自我的结构1、物质的自我 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风度、亲人、所有物等等的认知。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其中心部分是自己的躯体,所以也称为生理的自我。2、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望、社会角色、社会义务和责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3、心理的自我 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认识,如对自己的智力、人格、兴趣、态度、欲望、需求等等的认知。4、理想的自我5、反思的自我考题:(三)自我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始于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3岁13、14岁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到成年(考题)
27、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 二、身份 (一)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与角色 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 (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 4稳定性;5契约性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成功/抱负 (詹姆斯,1890)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哈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BACK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Unit 1 社会知觉Unit 2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Unit 3 归 因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
28、识过程,与对自然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相对应。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群体的知觉。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包括: 人际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 自我知觉对自己的知觉 归 因对行为原因的知觉普通心理学自然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与自然知觉的区别对象不同深度不同方式不同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二) 动机与兴趣 (三) 情绪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图式的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受(图式)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考题)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
29、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指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已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 光环效应(三) 刻板印象(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
30、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浪子回头金不换;首因效应实验(卢钦斯,1957年): 心理学家陆钦斯(1957)用两段文字材料描绘一个叫吉姆的学生。 1)吉姆去买文具,与两个朋友一起边走边晒太阳。他走进一家文具店时,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招呼,一面与一个熟人谈话,出商店时,他又停下来与同学聊天。离开商店时,他遇到了头天晚上结识的女孩。吉姆与她说了会儿话才去学校。2)吉姆放学后,独自一人离校,在阳光明媚的马路上,他走在背阴的一边。路上他见到了头
31、天晚上结识的女孩,他穿过了马路进了一家糖果。店里学生很多,有几个人他认识。他静静地等到店员看到他,卖给他东西。他坐在桌旁喝完饮料就回家了。 (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俗语: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老子英雄儿好汉;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爱屋及乌。(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
32、象。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务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俗语:头发长,见识短; 物以类聚,人 以群分; 女子无才便是德;无商不奸; 北方男人粗犷、豪爽, 南方男人细致、拘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加法模式:强调特征的数量2.平均模式:强调特征的强度3.加权平均模式:强调特征的重要性程度4.中心品质模式:强调特征的重要性和意义性区别:加权平均模式中的重要性是根据数学统计的结果加以确定的;而中心品质模式中的重要性是
33、依据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经验来确定的。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考题:人们总体印象的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加权平均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就是(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如演员“作秀”。(二)印象管理的作用:适应社会
34、生活的一种 方式成功的印象整饰取决于对情境、对他人以及角色期待的正确理解 四、印象管理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P122)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我,使自己 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人所好:自我暴露、附合、施 惠、称赞等(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多选)第三单元 归 因一、归因的概念二、行为归因的分类三、控制点理论四、归因原则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归因的概念归因就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论的过程。研究归因的代表人物有: 海德、罗特、凯利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内归因、外归因与综合归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维纳
35、归因模型内 部外 部稳 定能力高低(不可控)任务难易(不可控)不 稳 定努力程度(可控)运气好坏(不可控)部位控制点稳定性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他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的人,其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相信社会的安排与命运等的人,其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三、控制点理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 内控者:“人定胜天
36、” 外控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命里八尺,难求一丈”;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听天由命; 四、归因原则(多选题)不变性原则海德折 扣 原则凯利协 变 原则凯利:多线索归因原则 单线索归因原则 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而且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不发生,那么我们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三因素:主体、客体、背景三信息: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考点:(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或协变原则的提出者是(凯利)凯利认为最全面的归因原则是(协变原则)。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凯利归因理论又被称作
37、三维理论,包括(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考点: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掌握的信息包括(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共同性信息),即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搞,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P124: “专栏2-7”有考题,见下表 行为信息归因类型行为主体(内因)刺激客体(外因)情境(外因)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低高高低高低高高低表3-1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五、影响归因的因素多选题: 1、社会视角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2、自我价值保护:对他人成败归因,个体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倾向
38、,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BACK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会动机的概念(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激活 指向 维持与调节二、动 机 过 程 及 其 示 意 图需要动机心理紧张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呈(倒U 型曲线)。依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Unit 2 主要的社会动机 社 会 动 机 与 社 会 行 为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一、亲合动
39、机 亲和即合群,是个体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并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 动机,它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一)亲和起源于依恋;依恋是一种亲和动机。1、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2、 获得信息3、 减轻心理压力4、 可使个体避免窘境(二)亲和的作用(多选题)1、情境因素:压力2、情绪因素:恐惧越强,亲和倾向越强;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3、出生顺序:长子、长女即第一个孩子亲合倾向更明显。因为他们的依赖性更强(三)影响亲和的因素(多选题)二、成就动机习得的社会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它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抱负水平:
40、 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考点见书)多选题:1. 目标的吸引力 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1. 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儿童的成就动机就越强。2.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三、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温特: 积极的权力动机 消极的权力动机 引起权力动机因素: 社会控制的需求 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行为(一)侵犯的构成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二)侵犯
41、的原因1. 本能论的解释(二)侵犯的原因(理论)1、本能论(弗洛伊德、洛伦茨)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米勒、伯克威茨)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弗洛伊德:性本能决定侵犯。早期: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期:死亡本能以侵犯形式表现出来。竞技与冒险(体育比 赛);战争与破坏 洛伦茨(习性学家)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意义,有助于动物的生存。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升级,应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方法,比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认为人口拥挤会增加侵犯行为的发生以及战争的危险性。 1本能论(挫折)会引起侵犯行为。该学说要点: 侵犯强度与目标的受阻强度呈正比。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行为
42、可能受到的 惩罚呈正比。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 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 挫折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2 挫折侵犯论多拉德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米勒指出,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挫折导致的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个体的侵犯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 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3学习论(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 情绪唤起水平2. 道德发展水平3. 自我控制能力4. 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 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
43、)。5. 大众传媒的影响:例如电视的影响。P133专栏2-9: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的侵犯行为(倾向于增加)。五、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的性质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核心特点;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 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 目标-自愿性。(二)利他行为的原因(理论) 1、社会生物学观点-自我牺牲 威尔逊(E.O.Wilson)认为利他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Wilson举动物实 例: 白蚁中的兵蚁牺牲自己,抵抗入侵者; 蜜蜂中的工蜂为攻击入侵者而牺牲自己; 鸟类的“诈死”,以及雌夜鹰,为保护巢穴和幼仔,故意空盘旋,将
44、入侵者引致远离巢穴处。 2、社会规范论 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责任规范 1、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噪音 (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情境的社会意义 (3)时间压力: (4)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未伤害过利他者的;有吸引力的。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1)心境:愉悦 (2)内疚 (3)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 3、 利他技能:(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考点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 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B 助人行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C 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 利他行为有
45、积极影响;D 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 的帮助。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一、社交情绪的概念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二、基本的社交情绪: (一) 社交焦虑 (二) 嫉妒 (三) 羞耻与内疚(一)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以及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 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
46、康问题。 (二)嫉妒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的特点:(多选题) 1、针对性 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2、持续性 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 3、对抗性 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 4、普遍性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三)羞耻与内疚1.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
47、健康的。 考题:羞耻是一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 作用)的社交情绪。 2、内疚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内疚者常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如地震中某些幸存者。 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过少或者过多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BACKUnit 1 态 度 形 成Unit 2 态 度 转 变Unit 3 态 度 测 量(略)第五节 态 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二、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属性四、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内在
48、性、对象性、稳定性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型 认知(C):cognition 情感(A):affection 行为倾向(B):behavior态度的三个成分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态度与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态度。个体对某一对象的认知或评价直接确定了态度对象的价值以及它对个体的意义,即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 专栏210 工具性: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自我防御:利于自我形象、自我价值的确立, 减少焦虑,转移情绪冲动 -被动表现。 价值表现: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主动表现。 认知功能:对情境中的客体通
49、过态度来赋予意 义。二、态度的心理功能(卡茨,1960) 方向:肯定或否定 强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深度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向中度:某种态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外现度: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三、态度的属性 依从(服从) 认同 内化依从(服从):表面、暂时的接受 认同:自愿接受内化: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改变自 己的态度四、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凯尔曼 ,1958年)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模型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1959)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可信意图差距畏惧信念人格警告分心态度转变的最直接
50、原因二、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威信 2、立场 3、意图 4、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 2、畏惧 3、信息倾向性 4、信息的提供方式(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 2、人格 3、个体的心理倾向(四)情境 1、预先警告 2、分心 3、重复考题:1.畏惧和态度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畏惧)能 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2.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 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的效 果较好。三、态 度 转 变 理 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交换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提出“
51、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海德提出POX模式, 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个体,O-他人,X-人或物 海德的平衡理论-1958 人类普遍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与和谐的方向转化。平衡理论涉及到 一个认知对象(P)与 二个态度对象(O、X)之间的三角形关系。 POX+POX+POXOPPOPXXOX+OXP+_OXP图5-1 P-O-X 关系形式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利昂费斯廷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是继勒温之后将完形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52、学者。认知失调论是他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 1.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 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 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2.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 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的关系 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社会交换论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个体对得失权衡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 关键:诱因的强度-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BACK第六节 沟通与 人际关系Unit 1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Unit 2 体语沟通Unit 3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Unit 4 人际吸引Unit 5 人际互动第一单元
53、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二、沟通的结构三、沟通的功能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五、网络沟通一、沟通的概念1.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2.人际沟通的特点:个体性(发生在个体之间)直接性(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主要内容:认知、情感方面的信息3.大众沟通(传媒沟通)间接性 主要内容:认知方面的信息二、沟通的结构信息源障碍反馈信息信息接受者通道背景二、沟通的结构(一)信息源(who ) :是信息的发送者,是 人际沟通的主体编码者(二)信息(what) :认知与情感(三)通道(way):信息的载体,人际沟通以 视听沟通为主。语言占75,动作占 9,表情占16。(四)信息接受者(who
54、m):人际沟通的客 体 译码者。(五)反馈(feedback):信息主、客体 相互作用的过程。(六)障碍( obstacle): 1.来自于编码的障碍:编码是把有意义的 信息转换成符号信息的过程。 2.来自于译码的障碍:译码是把符号信息 转换成意义信息的过程。(理解能力)(七)背景(situation):包括心理、物理、 社会和文化背景。 获取信息 思想交流与分享情感 满足需要、维持心理 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三、沟通的功能四、沟通的分类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通道规范、准
55、确性高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随意、可靠性差五、沟通网络 正式沟通网络 链式 轮式 圆周式 全通道式 Y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 流言式 集束式 偶然式链式轮式全通道式Y式圆周式流言式集式束偶然式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一、 目光与面部表情二、 身体运动与触摸三、 姿势与服饰四、 人际距离(身体间的空间距离)体语指身体语言,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目标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面部表情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身体运动是最容易为人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触摸的需要是一 种本能。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
56、感及态度的体语。 四、人际距离 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一)公众距离:360c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事务中的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120cm360cm 商业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上。特点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三)个人距离:45cm120cm 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其特点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密距离:045cm 这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其特点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亲密距离接近式(0-15cm)用于爱抚、格斗、安慰和保护。关系非常亲密,语言交流作用减小远离式(15-45cm)能够用手触碰到对方
57、的身体,关系很密切个体距离接近式(45-75cm)能够抱住对方、抓住对方,能够看清对方的表情,(妻子很自然)远离式(75-1.2cm)两人伸出手就能触碰到对方身体,处理个人事宜时常保持这一距离社会距离接近式(1.2-2.1cm)超过身体的接触界限,工作时与同事之间保持的距离远离式(2.1-3.6cm)工作会谈公众距离接近式(3.6-7.5cm)尚保留一些交流余地远离式(7.5cm以上)讲演或演说时,私人间的交流比较困难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与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
58、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 个体性-人与人 直接性-面对面 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主要成分思考:通过发Email、写信、网上聊天、在QQ上 见面聊天是否属于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感情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注意、抉择、初步交流 试图留下好印象 绝不涉及隐私问题 所需时间长短不一 已有情感卷入 交流的内容增加 行为仍具规范性 双方的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 -安全感确立 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隐秘的个人领域 ,可分享财产与生活空间等。 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一水平简而
59、言之:定 向 阶 段表面接触情感探索阶段轻度卷入情感交流阶段中度卷入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三、自我暴露是人际关系的“探测器” -奥特曼兴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隐私四个水平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极亲密话题非亲密话题自我暴露深度自我暴露广度对亲密朋友 对陌生人 对熟悉的人 图6-1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 只有当自我揭露以适当的速度与形式逐步进行时,它才能使人产生喜欢的感觉。就是说,在自我揭露时,你必须慢慢地揭露自己。如果你揭露的速度太快,会引起对方的焦虑与防卫,反而会加大双方心理上的差距。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弥补起来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
60、互性原则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交换性原则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考题)认同和接纳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 平等原则:安全、放松与尊严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情感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舒茨(1958)以基本的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满足方式基本需要 主动性 被动性包容支配情感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控制他人 期待他人引导,愿意 追随他人主动表示友爱 冷淡、负性情绪、期 待他人对自己亲密(1)包容需要: 交往少低社会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励志插图教学课件
-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1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数媒工作坊-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亳州恒大城 9-17#主体及配套工程运动中心施工组织设计
- 反应热说课稿
-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客户关系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工程数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桃花源记》说课稿8
- 南京工业大学《仪器分析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疗设备供货安装调试培训、售后组织方案
- 朝鲜半岛局势演变
- 2024年云南德宏州州级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秋新鲁科版三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Unit 6 lesson 1
- 英语国家概况-Chapter10-government解析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AGV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人教版英语2024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
- 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
- 孤独之旅新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
- 风电场风机吊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