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spc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制程管制控制图 上控制限 中心限 下控制限1、收集收集数据并画在图上2、控制 根据过程数据计算实验控制限 识别变差的特殊原因并采取措施3、分析及改进确定普通原因变差的大小并采取减小它的措施重复这三个阶段从而不断改进过程管制图类型计量型数据X-R 均值和极差图计数型数据P chart 不良率管制图 X-均值和标准差图nP chart 不良数管制图X -R 中位值极差图 C chart 缺点数管制图 X-MR 单值移动极差图 U chart 单位缺点数管制图 均值和极差图(X-R) 1、收集数据 以样本容量恒定的子组形式报告
2、,子组通常包括2-5件连续的产品,并周性期的抽取子组。 注:应制定一个收集数据的计划,将其作为收集、记录及描图的依据。1-1 选择子组大小,频率和数据 1-1-1 子组大小:一般为5件连续的产品,仅代表单一刀具/冲头/过程 流等。(注:数据仅代表单一刀具、冲头、模具等 生产出来的零件,即一个单一的生产流。) 1-1-2 子组频率:在适当的时间内收集足够的数据,这样子组才能 反映潜在的变化,这些变化原因可能是换班/操作人 员更换/材料批次不同等原因引起。对正在生产的产 品进行监测的子组频率可以是每班2次,或一小时一 次等。 接上页1-1-3 子组数:子组越多,变差越有机会出现。一般为25组,首次
3、使 用管制图选用35 组数据,以便调整。 1-2 建立控制图及记录原始数据 (见下图) 1-3、计算每个子组的均值(X)和极差R 对每个子组计算: X=(X1+X2+Xn)/ n R=Xmax-Xmin 式中: X1 , X2 为子组内的每个测量值。n 表示子组 的样本容量1-4、选择控制图的刻度 4-1 两个控制图的纵坐标分别用于 X 和 R 的测量值。 4-2 刻度选择 :接上页 对于X 图,坐标上的刻度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应至少为子组均值(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的2倍,对于R图坐标上的刻度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应为初始阶段所遇到的最大极差(R)的2倍。 注:一个有用的建议是将 R 图
4、的刻度值设置为 X 图刻度值的2倍。 ( 例如:平均值图上1个刻度代表0.01英寸,则在极差图上 1个刻度代表0.02英寸)1-5、将均值和极差画到控制图上 5-1 X 图和 R 图上的点描好后及时用直线联接,浏览各点是否 合理,有无很高或很低的点,并检查计算及画图是否正确。 5-2 确保所画的X 和R点在纵向是对应的。 注:对于还没有计算控制限的初期操作的控制图上应清楚地注明“初始研究”字样。计算控制限 首先计算极差的控制限,再计算均值的控制限 。 2-1 计算平均极差(R)及过程均值(X) R=(R1+R2+Rk)/ k(K表示子组数量) X =(X1+X2+Xk)/ k 2-2 计算控制
5、限 计算控制限是为了显示仅存在变差的普通原因时子组的均 值和极差的变化和范围。控制限是由子组的样本容量以及反 映在极差上的子组内的变差的量来决定的。 计算公式: UCLx=X+ A2R UCLR=D4R LCLx=X - A2R LCLR=D3R 接上页 注:式中A2,D3,D4为常系数,决定于子组样本容量。其系数值 见下表 :n2345678910D43.272.572.282.112.001.921.861.821.78D30.080.140.180.22A21.881.020.730.580.480.420.340.340.31 注: 对于样本容量小于7的情况,LCLR可能技术上为一个负
6、值。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下控制限,这意味着对于一个样本数为6的子组,6个“同样的”测量结果是可能成立的。 2-3 在控制图上作出均值和极差控制限的控制线 平均极差和过程均值用画成实线。 各控制限画成虚线。 对各条线标上记号(UCLR ,LCLR ,UCLX ,LCLX) 注:在初始研究阶段,应注明试验控制限。过程控制分析 分析控制图的目的在于识别过程变化或过程均值不恒定的证据。 (即其中之一或两者均不受控)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 注1:R 图和 X 图应分别分析,但可进行比较,了解影响过程 的特殊原因。 注2:因为子组极差或子组均值的能力都取决于零件间的变差, 因此,首先应分析R图。3-1 分析极差
7、图上的数据点3-1-1 超出控制限的点a 出现一个或多个点超出任何控制限是该点处于失控状态的主要 证据,应分析。b 超出极差上控制限的点通常说明存在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 b.1 控制限计算错误或描点时描错 b.2 零件间的变化性或分布的宽度已增大(即变坏) b.3 测量系统变化(如:不同的检验员或量具) c 有一点位于控制限之下,说明存在下列情况的一种或多种 c.1 控制限或描点时描错 c.2 分布的宽度变小(变好) c.3 测量系统已改变(包括数据编辑或变换) 不受控制的过程的极差(有超过控制限的点)UCLLCLUCLLCL R R受控制的过程的极差3-1-2 链- 有下列现象之表明过程
8、已改变或出现某种趋势: 连续 7点在平均值一侧; 连续7点连续上升或下降; a 高于平均极差的链或上升链说明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或全部: a-1 输出值的分布宽度增加,原因可能是无规律的(例如:设备工作不正常或固定松动)或是由于过程中的某要素变化(如使用新 的不一致的原材料),这些问题都是常见的问题,需要纠正。 a-2 测量系统的改变(如新的检验人或新的量具)。 b 低于平均极差的链或下降链说明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或全部: b-1 输出值的分布宽度减小,好状态 。 b-2 测量系统的改好。 注1:当子组数(n)变得更小(5或更小)时,出现低于 R 的链的可能 性增加,则8点或更多点组成的链才能表明过程
9、变差减小。注2:标注这些使人们作出决定的点,并从该点做一条参考线延伸 到链的开始点,分析时应考虑开始出现变化趋势或变化的时间。UCLLCL RUCL RLCL 不受控制的过程的极差(存在高于和低于极差均值的两种链)不受控制的过程的极差(存在长的上升链)3-1-3 明显的非随机图形a 非随机图形例子:明显的趋势;周期性;数据点的分布在整个控制限内,或子组内数据间有规律的关系等。b 一般情况,各点与R 的距离:大约2/3的描点应落在控制限的中间1/3的区域内,大约1/3的点落在其外的2/3的区域。 C 如果显著多余2/3以上的描点落在离 R 很近之处(对于25子组,如果超过90%的点落在控制限的1
10、/3区域),则应对下列情况的一种或更多进行调查: c-1 控制限或描点已计算错描错 。 c-2 过程或取样方法被分层,每个子组系统化包含了从两个或多 个具有完全不同的过程均值的过程流的测量值(如:从几组 轴中,每组抽一根来测取数据)。 c-3 数据已经过编辑(极差和均值相差太远的几个子组更改删除)。 d 如果显著少余2/3以上的描点落在离R很近之处(对于 25子组,如果有40%的点落在控制限的1/3区域),则应对下列情况的一种或更多进行调查: d-1 控制限或描点计算错或描错。 d-2 过程或取样方法造成连续的分组中包含了从两个或多个具有 明显不同的变化性的过程流的测量值(如:输入材料批次混
11、淆)。 注:如果存在几个过程流,应分别识别和追踪。3-2 识别并标注所有特殊原因(极差图)a 对于极差数据内每一个特殊原因进行标注,作一个过程操作 分析,从而确定该原因并改进,防止再发生。b 应及时分析问题,例如:出现一个超出控制限的点就立即开 始分析过程原因。 3-3 重新计算控制限(极差图) a 在进行首次过程研究或重新评定过程能力时,失控的原因已 被识别和消除或制度化,然后应重新计算控制限,以排除失控 时期的影响,排除所有已被识别并解决或固定下来的特殊原因 影响的子组,然后重新计算新的平均极差R和控制限,并画下来, 使所有点均处于受控状态。b 由于出现特殊原因而从R 图中去掉的子组,也应
12、从X图中去掉。 修改后的 R 和 X 可用于重新计算均值的试验控制限,X A2R 。注:排除代表不稳定条件的子组并不仅是“丢弃坏数据”。而是排除受已知的特殊原因影响的点。并且一定要改变过程,以使特殊原因不会作为过程的一部分重现。3-4 分析均值图上的数据点3-4-1 超出控制限的点: a 一点超出任一控制限通常表明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或更多: a-1 控制限或描点时描错 a-2 过程已更改,或是在当时的那一点(可能是一件独立的 事件)或是一种趋势的一部分。 a-3 测量系统发生变化(例如:不同的量具或QC) 不受控制的过程的均值(有一点超过控制限) 受控制的过程的均值UCLLCL XLCLUCL
13、X3-4-2 链- 有下列现象之表明过程已改变或出现某种趋势: 连续 7点在平均值一侧或7点连续上升或下降 a 与过程均值有关的链通常表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或两者。 a-1 过程均值已改变 a-2 测量系统已改变(漂移,偏差,灵敏度)注:标注这些使人们作出决定的点,并从该点做一条参考线延伸到 链的开始点,分析时应考虑开始出现变化趋势或变化的时间。 不受控制的过程的均值(长的上升链)不受控制的过程的均值(出现两条高于和低于均值的长链)UCL XLCLUCL XLCL3-4-3 明显的非随机图形a 非随机图形例子:明显的趋势;周期性;数据点的分布在整个 控制限内,或子组内数据间有规律的关系等。b 一
14、般情况,各点与 X的距离:大约2/3的描点应落在控制限的 中间1/3的区域内,大约1/3的点落在其外的2/3的区域;1/20的 点应落在控制限较近之处(位于外1/3的区域)。c 如果显著多余2/3以上的描点落在离R很近之处(对于25子组, 如果超过90%的点落在控制限的1/3区域),则应对下列情况的 一种或更多进行调查: c-1 控制限或描点计算错描错 c-2 过程或取样方法被分层,每个子组系统化包含了从两个或 多个具有完全不 同的过程均值的过程流的测量值(如:从 几组轴中,每组抽一根来测取数据。 c-3 数据已经过编辑(极差和均值相差太远的几个子组更改删除)d 如果显著少余2/3以上的描点落
15、在离R很近之处(对于25子组, 如 果有40%的点落在控制限的1/3区域),则应对下列情况的一 种或更多进行调查: d-1 控制限或描点计算错描错 。 d-2 过程或取样方法造成连续的分组中包含了从两个或多个不 同的过程流的测量值(这可能是由于对可调整的过程进行 过度 控制造成的,这里过程改变是对过程数据中随机波 动的响应)。 注:如果存在几个过程流,应分别识别和追踪。UCL XLCLUCL XLCL均值失控的过程(点离过程均值太近)均值失控的过程(点离控制限太近)3-5 识别并标注所有特殊原因(均值图) a 对于均值数据内每一个显示处于失控状态的条件进行一次过 程操作分析,从而确定产生特殊原
16、因的理由,纠正该状态, 防止再发生。b 应及时分析问题,例如:出现一个超出控制限的点就立即开 始分析过程原因。 3-6 重新计算控制限(均值图) 在进行首次过程研究或重新评定过程能力时,要排除已发现 并解决了的特殊原因的任何失控点,然后重新计算并描画过程 均值 X 和控制限,使所有点均处于受控状态。 过程能力分析管制图判读1、过程能力分析-5过程能力分析管制图判读2、管制图判读-1判斷失控的規則樣本點落在管制界限之外連續9點在同側的C區或C區之外ABCCBAUCLLCLCL过程能力分析管制图判读2、管制图判读-2連續6點以上持續地上升或下降ABCCBAUCLLCLCL过程能力分析管制图判读2、
17、管制图判读-3連續11點交互一升一降ABCCBAUCLLCLCL过程能力分析管制图判读2、管制图判读-4相連3點中有2點在同側的A區或A區之外ABCCBAUCLLCLCL过程能力分析管制图判读2、管制图判读-5相連5點中有4點在同側的B區或B區之外ABCCBAUCLLCLCL过程能力分析管制图判读2、管制图判读-6連續15點在中心線上下兩側的C區ABCCBAUCLLCLCL过程能力分析管制图判读2、管制图判读-6有8點在中心線之兩側,但C區並無點子ABCCBAUCLLCLCL3-7 为了继续进行控制延长控制限a 当首批数据都在试验控制限之内(即控制限确定后),延长控 制限,将其作为将来的一段时
18、期的控制限。 b 当子组容量变化时,(例如:减少样本容量,增加抽样频率) 应调整中心限和控制限 。方法如下: b -1 估计过程的标准偏差(用 表示),用现有的子组容 量计算: = R/d2 式中R为子组极差的均值(在极差受控期间), d2 为随样本 容量变化的常数,如下表: n2345678910d21.131.692.062.332.532.702.852.973.08b 2 按照新的子组容量查表得到系数d2 、D3、D4 和 A2,计算新 的极差和控制限: R新 = d2 UCLR= D4 R新 LCLR = D3 R新 UCLX = X+ A2 R新 LCLX = X A2 R新 将这
19、些控制限画在控制图上。4 过程能力分析 如果已经确定一个过程已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还存在过程是 否有能力满足顾客需求的问题时; 一般讲,控制状态稳定, 说明不存在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差,而能力反映普通原因引起 的变差,并且几乎总要对系统采取措施来提高能力,过程能 力通过标准偏差来评价。 带有不同水平的变差的能够符合规范的过程(所有的输出都在规范之内)规范下限 LCL规范上限 UCL范围 LCL UCL范围不能符合规范的过程(有超过一侧或两側规范的输出) LCL LCL UCL UCL范围范围标准偏差与极差的关系(对于给定的样本容量,平均极差-R越大,标准偏差- 越大)X范围范围XX范围RRR4-1
20、计算过程的标准偏差 = R/d2 R 是子组极差的平均值,d2 是随样本容量变化的常数 注:只有过程的极差和均值两者都处于受控状态,则可用估计 的过程标准偏差来评价过程能力。n 2345678910d2 1.131.6920.62.332.532.702.852.973.084-2 计算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是指按标准偏差为单位来描述的过程均值和规格 界限的距离,用Z来表示。 4-2-1 对于单边容差,计算: Z=(USL-X) / 或 Z=(X-LSL) / (选择合适的确一个) 注:式中的SL=规范界限, X=测量的过程均值, =估计的过程标准偏差。4-2-2 对于双向容差,计算: Zusl=
21、(USL-X) / Zlsl=(X-LSL) / Z=Min Zusl; Zlsl Zmin 也可以转化为能力指数Cpk: Cpk= Zmin / 3 =CPU(即 ) 或CPL(即 ) 的最小值。 式中: UCL 和 LCL为工程规范上、下, 为过程标准偏差注:Z 值为负值时说明过程均值超过规范。UCLX3 X LCL3 4-2-3 估计超出规范的百分比 :(PZ ) a 对于单边容差,直接使用Z值查标准正态分布表,换算成 百分比。 b 对于双边容差,根据Zusl 和 Zlsl 的值查标准正态分布表, 分别算出Pzusl 和 Pzlsl 的百分比,再将其相加。 4-3 评价过程能力 当 Cp
22、k1 说明制程能力差,不可接受。 1Cpk1.33,说明制程能力可以,但需改善。 1.33Cpk1.67,说明制程能力正常。(第14讲)考场作文开拓文路能力分解层次(网友来稿)江苏省镇江中学 陈乃香说明:本系列稿共24讲,20XX年1月6日开始在资源上连载【要义解说】文章主旨确立以后,就应该恰当地分解层次,使几个层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何分解层次主要取决于表现主旨的需要。【策略解读】一般说来,记人叙事的文章常按时间顺序分解层次,写景状物的文章常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分解层次;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分解层次;议论文主要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23、解决问题”顺序来分解层次。当然,分解层次不是一层不变的固定模式,而应该富于变化。文章的层次,也常常有些外在的形式:1小标题式。即围绕话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一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如世界改变了模样四个小标题:寿命变“长”了、世界变“小”了、劳动变“轻”了、文明变“绿”了。 2序号式。序号式作文与小标题作文有相同的特点。序号可以是“一、二、三”,可以是“A、B、C”,也可以是“甲、乙、丙”从全文看,序号式干净、明快;但从题目上看,却看不出文章内容,只是标明了层次与部分。有时序号式作文,也适用于叙述性文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明晰的层次。 3总分式。如高考佳作人生也
24、是一张答卷。开头:“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答卷。一般的答卷用手来书写,人生的答卷却要用行动来书写。”主体部分每段首句分别为:选择题是对人生进行正确的取舍,填空题是充实自己的人生,判断题是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问答题是考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份“试卷”设计得合理而且实在,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份人生试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分解层次,应追求作文美学的三个价值取向:一要匀称美。什么材料在前,什么材料在后,要合理安排;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要通盘考虑。自然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恰当划分自然段,自然就成为分解层次的基本要求。
25、该分段处就分段,不要老是开头、正文、结尾“三段式”,这种老套的层次显得呆板。二要波澜美。文章内容应该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一波三折,吸引读者。三要圆合美。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要遥相照应,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感觉。【例文解剖】 话题:忙忙,不亦乐乎 忙,是人生中一个个步骤,每个人所忙的事务不同,但是不能是碌碌无为地白忙,要忙就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 忙是问号。忙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大有学问。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怎么才能忙出精彩,忙得不亦乐乎,却并不简单。人生如同一张地图,我们一直在自己的地图上行
26、走,时不时我们眼前就出现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该向哪儿,面对那纵轴横轴相交的十字路口,我们该怎样选择?不急,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坐标轴才是最重要的。忙就是如此,选择自己该忙的才能忙得有意义。忙是问号,这个问号一直提醒我们要忙得有意义,忙得不亦乐乎。 忙是省略号。四季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冷暖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地忙,人们亦如此。为自己找一个目标,为目标而不停地忙,让这种忙一直忙下去。当目标已达成,那么再找一个目标,继续这样忙,就像省略号一样,毫无休止地忙下去,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牛顿在忙着他的实验;爱迪生在忙着思考;徐霞客在忙着记载游玩;李时珍在忙着编写本草纲目。再看那位
27、以笔为刀枪的充满着朝气与力量的文学泰斗鲁迅,他正忙着用他独有的刀和枪在不停地奋斗。忙是省略号,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一直忙下去吧!这样的忙一定会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 忙是惊叹号。世界上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大自然亦如此,小蜜蜂在忙,以蜂蜜为回报。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而得到了圆满的休止符;爱因斯坦在忙,以相对论的问世而画上了惊叹号;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诗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张衡的忙,因为那地动仪的问世而让世人仰慕。每个人都应该有效率的忙,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地白忙。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惊叹号;都应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他的人生精彩篇章。 忙是万物、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除草剂市场运营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锆英砂行业供需现状及投资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连接器制造市场发展动态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轮滑鞋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血浆增容剂行业运行动态与发展风险评估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葵花油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盈利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艺术玻璃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管道检测行业供需现状及投资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空冷器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种衣剂市场运营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旅游学概论(第五版)课件 第一章 旅游学概述
- 学生课后服务活动记录表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CRRT的精细化护理
- 部编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 (高清版)DZT 0282-2015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 七字押韵祭文范文六篇
-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课件
- 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课件
- 16学时《中医药膳学》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文本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