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_第1页
《荷塘月色》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_第2页
《荷塘月色》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_第3页
《荷塘月色》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_第4页
《荷塘月色》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 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根据景物描写来揣摩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素养目标荷塘月色朱自清(1898 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 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 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方面转为以散文为主,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以平淡朴素而又清

2、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1931 年,朱自清留学英国, 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作者简介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题目解说写作背

3、景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反动统治者大肆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的残暴行为。据说名称源于法国巴黎公社时期。1789 年7 月巴黎公社成立。政府军在普鲁士军队的帮助下,对公社成员发动攻击。公社成员也群起反抗。因为一时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帜,公社的一名女工从自己穿的红裙上撕下一块红布,作为公社的标志。从此,红色便成为一切进步热情、反抗不义的阶级解放的符号。与此相对,大肆杀害革命者的政府军旗帜为白色,于是“白色”便代表了反动、保守势力,而由其发动的恐怖镇压行动,就是所谓“白色恐怖”。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 年败退台湾期间,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以及其他政

4、治异见人士进行迫害,这一时期也称“白色恐怖”。本文写于1927 年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与彷徨,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既无法投笔从戎进行革命,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憎恶,心中充满了抑郁与挣扎。怀着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文中流露出想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终无法超然的复杂心情。知识卡片散文散文是

5、一种形式自由、写作方式灵活、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样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指题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则指中心文意明确集中,有贯串全文的线索。散文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资料链接清美自然的体物抒情小赋采莲赋 原赋:紫茎兮文波(微波),红莲兮芰荷(出水的荷花)。绿房(莲蓬)兮翠盖,素实(白色的莲子)兮黄螺(成熟后的莲蓬

6、)。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兰木做的船桨),芦侵罗(丝织的卧席)。菊泽(湖泊)未反(同“返”),梧台回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徘徊),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进献)君子,愿袭(衣上加衣)芙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简析:全赋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而实际上“棹移”“船动”“荇湿”“绕钏”等,无不是对采莲过程的动态渲染,清美自然。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

7、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而其举体轻灵小巧,笔调婉柔多姿,时时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堪称南朝抒情小赋中的上乘之作。最折磨人的情诗西洲曲 原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的意思)。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这里指浩荡

8、的江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简析: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全诗以动作展现心境,托物寄情,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相生和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诗歌前后粘连不断,时间跨度很大,从冬到春,由夏到秋;一会儿折梅,一会儿采莲,一会儿登楼;一会儿是现实,一会儿是回忆,最后竟然是在梦中;前一句写此,后一句就变成了写彼,转换全无交代,很难读懂,有人称其为一首“最折磨人的情诗”。 课文探究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本

9、文的“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悲,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妙处”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令作者不能摆脱的苦闷而言的,“受用”一词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到这块难得的“乐土”之后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哀愁转变为淡淡的喜悦。3.写荷塘都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写荷叶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 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

10、荷花的轻柔优美、娇媚多姿;“明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写荷香用了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写荷波与上文“弥望”“田田”呼应,突出荷叶之密之盛;写流水“脉脉”,显示其有“情”。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以及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树影的描写来写月色。“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

11、花的纯净;“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4.作者是怎样来写月色的?“泻”“浮”“洗”“笼”四字好在哪里?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十分新奇。用“名曲”来形容月光与树影,化静为动,光与影仿佛变成了跳跃的音符,将静景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与琴声的优美,同样都能带给人美感,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叠加,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意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荷塘月色带给作者的淡淡喜悦之情。5.赏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 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顺

12、序:由近及远,先写近处的杨柳,再写远山,突出四周景物的朦胧、静谧。语言方面,运用了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的情态美,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感,深入细致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用热闹反衬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引出下文。6.写荷塘四周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作用是什么?写采莲赋中少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借用西洲曲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眼前寂寞、毫

13、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7.作者引用西洲曲与采莲赋各有什么作用?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思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8.“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最后一句话多余吗?为什么?内容小结主题归纳文章以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为线索,通过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朦胧、景致恬静优美等生动细腻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

14、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反映了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感受到现实压抑,向往自由生活,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与复杂心境。深入探究本文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文章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游,呈一个圆形;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再到不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哪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

15、来,获得片刻的宁静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1. 有人说本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淡淡的哀愁。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不宁静”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的描写都是对这种低沉情绪的诠释:小路是曲折、幽僻、寂寞的;塘边的树是蓊蓊郁郁的;月光是淡淡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虽有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现出作者心中的失落感;想起古人采莲的情景,作者又发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想回到梦中的江南,作者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种种表现都是“淡淡

16、的哀愁”融入其中所致。2.文中“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如何交织展现的?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 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并存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正是作者想摆脱愁绪而欣然前往荷塘寻求快乐的原因。晚上没有月光时阴森森的小路,在“满月的光里”却显得很好;作者在寂静中“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好像“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独自受用这美妙的荷塘月色,将自由的思绪寄情于无边的美景中,由赏景而思古,联想到古人热闹的采莲场景。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融入全文之中。正是这“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

17、悦”交织展现,给幽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使作者笔下的荷塘之景变得淡雅、安谧、柔和,同时真实自然地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1)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江南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1920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 年。其间,他不仅得以再次领略江南的锦山秀水之美,而且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江南见证了他一段自由、美好的生命历程。 作者对江南充满热爱与向往。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18、“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3. 联系作者的经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在行文中有何作用。 眼前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回忆起古时江南采莲的美好与乐趣,又以西洲曲里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内心寻求宁静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月下荷塘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怎能不“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2)这句话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惦着江南”有身处忧愁之中而回忆往昔的美好的意义。从行文来说,这一句话是对前文忆江南内容的收束与小结,同时又是从忆江南回到眼前现实的过渡,是从眼前景到忆江南,再到眼前现实的转接。 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写月色,虚实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