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破阵子·春景》《踏莎行》《蝶恋花》_第1页
比较阅读:《破阵子·春景》《踏莎行》《蝶恋花》_第2页
比较阅读:《破阵子·春景》《踏莎行》《蝶恋花》_第3页
比较阅读:《破阵子·春景》《踏莎行》《蝶恋花》_第4页
比较阅读:《破阵子·春景》《踏莎行》《蝶恋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比较阅读: 破阵子春景踏莎行 蝶恋花 1学习目标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 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 2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3合作探究: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手法不同: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

2、时令,也渲染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4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5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6自由朗读,了解词意。补充注释: 春社:春天的社日,在清明前后,社日又分春社和秋社。春社这天,人们喝酒聚餐,非常热闹,就连平时不

3、让出门的女孩子也可以出来郊游踏青。 斗草:古代孩子们玩的一种游戏,就是各采一把柔韧的草的茎,两人各拿一根草,把草的茎勾搭起来各自向回拉扯,先扯断的为输,扯不断的为赢。7(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 春景 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思考:1. 上片写景,上片写了哪些景物?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明确:上片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等具有典型春天特征的意象82.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看似实写,实

4、为虚写。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3.“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94.笑何以从“双脸”生? “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105.诗歌语言贵在凝练,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

5、,“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文笔简洁,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手法巧妙。116.上下两阕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上下两阕都扣题展开。 上阕写春日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 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6、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127.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13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4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个人简历:四岁丧父,家中贫困,母亲郑氏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他从小读书勤奋,仁宗天圣

7、八年(1030)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卒赠太子太傅,死谥文忠。诗歌风格:平易疏畅,表现出了议论化、散文化的艺术倾向,开一代宋诗风气。欧诗今存860余首。散文风格:明畅简洁,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词作风格:风流蕴藉。有六一词存世。15文学主张:倡导古文写作,进行诗文革新,提倡平实文风。文学成就:一、推行古文写作。二、奖掖后进,培养人才。宋代诗人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门下。三、在学术文化方面有许多开风气之功。经学方面

8、,开破传、疑经、重实事之风。史学方面,五代史记是唐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又主编新唐书,恢复表谱,改进史志。金石学方面,集古录跋尾是我国第一部以金石证史之作。文体学方面,首创诗话(六一诗话)、正式标举题跋这两种文学样式。四、他是宋代第一个集诗、词、文兼长的大家,在转变文学时风、促进宋代文学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思想: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利民,有“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晚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成为保守派。16 阅读鉴赏欧阳修踏莎行 思考:1.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

9、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抒发行人思念家人的情感。 172.“草熏风暖”有什么表达作用?“摇征辔”的“摇”好在何处?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183.“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 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4.“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化虚

10、为实,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情感,形象贴切地写出了离愁的绵延深长。196.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 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外是春山,春山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象了。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起强调作用,“寸寸”“盈盈”强调全部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5.叠词的效果 20合作探究: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关键在下阕的“楼高

11、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 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闺中女子思念的情景。从全词上下阕整体把握,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21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凭着丰富的想象给我们设计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自己在客栈孤灯独坐,想念家人。此时他的思绪早己飞回了家中,想象着家里人也会同样坐到夜深,喝着酒,聊着天,并且还在谈论着远行之人我吧。彼情

12、彼景如在眼前,使人动容。前人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2 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23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处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突出庭院的幽深 。暗

13、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 前三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思考: 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 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242.“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3.下阕“无计留春住。”的“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面上指自然界的春天, 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254、女主人公如此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含一“恨”字,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

14、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 而“雨横风狂三月暮”的暮春之景,色彩灰暗凄惨,又渲染、加深了女子的孤独伤感之情。265、“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赏析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

15、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结句,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可见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275.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

16、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女子的闺怨。 28小结:就时代论文 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

17、”,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29合作探究: 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301、内容: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早期词人作词

18、,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312、艺术形式: 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