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课件_第1页
教案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课件_第2页
教案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课件_第3页
教案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课件_第4页
教案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教程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本章学习重难点: 1教育的含义、起源、阶段和本质。 2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教程 第一章第一节一、什么是教育教育的词源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含义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三、教育的本质四、教育的学科性质第一节一、教育的含义(一)从教育的词源看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教”左边表示被教者,右边表示手持木棒的教育者,表示成人手拿棍棒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含义(一)从教育的词源看甲骨文中的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

2、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甲骨文中的“教”“学”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夸美纽斯: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洛克:教育目的在健全精神和健全身体。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英语、法语、德语中的“教育”一词,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该名词是由动词“educere” 转换来的,其前缀“e”有“出”的意味,词根“ducare”的意思是“引导”,合为“引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

3、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 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 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 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含义(二)从教育的起源看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神话起源说:最早的观点。认为教育如万物,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

4、,使人皈依于神。无疑是错误的。女娲补天上帝造人盘古开天地神话起源说返回生物起源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已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类出现之后,继承了动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形式不断改善,使之更加复杂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像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英国学者沛西能等。生物起源论返回基本观点: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就是教育。代表人物:美国教

5、育家孟禄等。 心理起源论返回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劳动起源论返回一、教育的含义(三)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

6、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第一、没有阶级性,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第三,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第四,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和教 材,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返回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其特征表现在:阶级性的出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

7、。教育方法上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古代社会的教育返回学校教育产生应具备的条件:第一,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 ;第二,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第三,文字记载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的出现,使间接经验得以传递;第四,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古代社会的教育返回最早的学校 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是教育史学界普遍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学

8、校。 “庠 ”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古代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诞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进步。 我国的夏、商时期正式出现学校。到西周时学校教育有了较完整的系统,以12500户为乡,设“庠”;2500户为州(或术),设“序”;500户为党,设“校”;25户为闾,设“塾”。学记也有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升; 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返回三、对教育本质的不同

9、认识教育的本质,代表性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 3、 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四、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二)教育学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 总的来讲, 教育学应该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但它与一般的理论性学科不同,它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它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的社会学科。 衡量和判断一门学科性质的两个维度:一是这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二是这门学科属于理论学科,应用学科,还是两者兼有的学科? 根据以上两个维度,我们认为,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如下:第二节教育的功能一、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二、个

10、体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个性化功能第二节教育的功能一、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体现在:培养各类政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弘扬优良的社会道德;可以促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第二节教育的功能一、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体现在:培养各类政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弘扬优良的社会道德;可以促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第二节教育的功能一、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促

11、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体现在: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中国出口1亿条牛仔裤一架波音飞机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八亿件衬衫才换一架波音飞机(深圳商报) 这些数字说明:制造大国亟须向科技大国、品牌大国转变。第二节教育的功能一、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具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此外,教育还有分层、人口、教化的功能。第二节教育的功能二、个体功能个体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如肌肉、心脏、神经、呼吸等的发育和及其机能的增长,

12、即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智力和意向的发展。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第二节教育的功能二、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体现在:教育促进个体观念、个体智力与能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体现在: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个体特征、个体价值的发展。 总之,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衍生功能,其作用的发挥,要看社会的体制及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而起不同的作用。二者有密切联系。第二节教育的功能 小结: 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衍

13、生功能,其作用的发挥,要看社会的体制及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而起不同的作用。二者有密切联系。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萌芽的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始产生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萌芽的阶段代表著作和人物: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对于在教育实践中所提出的一些重大课题都做出了概括性的论述,对教育经验所作的总结有的已达到规律性的认识。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作出的经验总结有不少是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大学: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专著 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

14、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永、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学,成为宋封建社会后学校法定教材。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

15、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大学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专著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

16、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专著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

17、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格物”

18、、“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专著诚意就是不自欺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说:“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人类不可能避免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还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条目”的

19、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丘( Confucius)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

20、子世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 3、教育目的培养“士”。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 孔子的教育思想5、道德教育四原则: (1)立志有恒。 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实施“挫折教育”。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发人深省。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玩

21、物丧志,“不知好歹”的状况令人忧虑。 (2)克己内省。 当代教育,包括教师在内,很缺乏此种精神,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负,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孔子思想带来的消极一面;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发展个性,有主见又能理解别人。 (3)改过迁善。 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怎样看待教师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4)身体力行。 言行一致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教师言不由衷学生还不会理解,其负面效应特强。 孔子的教育思想6、教与学主张八原理: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 (

22、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 (7)因材施教。学生观“天生其人必有才”。 (8)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独立人格意识。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

23、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的教育思想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 阶段: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朱熹读

24、书六法一、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精神专一,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本中搜集有关材料。 二、循序渐进。所谓“循序”,就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就是不能一味求快,而应按照课程逐字逐句逐章地去领会。 三、熟读精思。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反复细读,直至滚瓜烂熟。所谓“精思”,就是反复寻绎文心,使书中意若出已之心。 四、虚心涵泳。就是用客观公正的态度,站在著书者的立场解释书意,而不应根据主观的意愿去揣测古人的本义。接受著者平时简明的叙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 五、切已体察。就是要求读书时,使书中道

25、理与自已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指导自已的实践。 六、着紧用力。就是要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上,并且坚持到底而不懈怠。 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萌芽的阶段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问题,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育法的书。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亚里士多德:产婆术。简评: 这一时期,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形态,只有一些学者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散见于一些政治,哲学文化等著作和语言记录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具有阶级局限性。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始产生 文艺复兴后,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

26、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教育学独立理论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试图对教育这一对象的各方面属性及其总体做出反映,标志着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 代表性的著作和人物: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主张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论;班级授课制;直观性教育原则;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为独立学科。康德,首开教育学讲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被资产阶级教育家认为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著作。该书被认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

27、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 (一)论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作准备 (二)论教育作用:对人对社会有重要作用(三)论普及教育:必要性、可能性和场所(四)论学校体系 (五)论班级授课制: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六)论教学过程 :由对事物的直观到对事物的理解;再由对事物的理解到关于所理解事物的知识的记忆;最后是用语言或书面表达的练习把所记忆的知识表达出来。 (七)论教学原则:1.自然适应性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八)论道德教育: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九)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赫尔巴特即以这种伦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他的教育学体系。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格方法管理儿童,以建立秩序和纪律,认为这是实现教育过程的心要条件。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把教学看作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要求通过教学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灌输五种道德观念。为此教学的进行必须能唤起儿童已有的观念,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