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新潮》读书笔记_第1页
《西潮·新潮》读书笔记_第2页
《西潮·新潮》读书笔记_第3页
《西潮·新潮》读书笔记_第4页
《西潮·新潮》读书笔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潮新潮读书笔记蔡文超2012172138今日读完蒋梦麟先生所著的西潮新潮一书,该书所记述的包括1842年香港割让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重大事件。正如作者所说,“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这与作者的生平、背景有关。所以这本书涉及多方面,有些细碎,而我读完这本书后,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记述中透露出的中国人民的思想转变以及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按照王德昭先生的解读,“本书之所以题名西潮,就因为近百年来,由华东沿海输入的西方文化,如潮涌至,泛滥了富庶的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并且很快弥漫到黄河流域。中国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和试验,在西潮的冲激下逐渐(自觉的)调整航线,以期适应西方文化的主流

2、。”我也认同,所以我着眼于西潮影响下,人们思想的转变。在第一部里,作者写了他少时的经历。从其记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潮尚未袭来之前的人们的思想,在他的村庄里大家都不关心国际战争,对于太平军也多是饭后笑谈,近现代的文明并未进入乡村,使乡村始终保持着原始、宁静。这样的村庄在中国有千千万万,分布非常的松散,而将这些村庄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个人看来,是共同的文化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是文化给了我们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文化中又为之重要的便是道德,正如作者所言:“以道德规范约束人民生活是中国社会得以稳定的理由之一。”而后面作者也提到中国人多半乐天知命,“乐天知命”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中国人大多很能

3、忍,除非你真把他逼急了,完全活不下去了,他才会愤而反抗。所以在这种思想下,中国人喜好宁静缓和,能认命能吃苦,只要稍微能过活,他们便会安然地生活。所以中国能在极长的时间里,农村一直保持着宁静、不为外界所动,即使在城市,他们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日子能过下去,其他也便不甚计较了。这种思想让中国社会维持了长时间的安定,但这一思想又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缺乏进取心,缺乏斗争反抗的意识,但我也承认这一思想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中国人有韧性、平和的人格。即使到现在,我们仍然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尤其在农村地区,我本身是农村人,在阅读作者少时乡村生活时特别有共鸣,我的父母曾多次教导我做人要安安分分,找一份安稳的工

4、作平安过完这一生便好。我们许多人都存在着这种求安稳的心理。当然这种存在不是不好,它让我们有更少的纷争,但我们应该在保持这种乐天、易知足思想的同时不忘进取。并且,我们仍能从书中看到中国人大多不重法律、重人情的一面。作者的村庄并不理会官府的存在,争执多在祠堂解决,而在这种解决过程中,读书人和绅士的权威很大,即使是在后来西方文化影响和革命后,有了法庭、国会的存在,但许多人仍然是偏向私下解决问题。当然,放眼在现在,在西方文化的持续影响和我国法制宣传影响下,大家的法律意识不断得到提高,越来越倾向用法律来维护权益、解决问题。所以这种思想的转变在外来和内在 的多种影响下,是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而在宗教方面,

5、作者认为“中国人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脱离不了人本位的色彩”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中国人受传统道德的影响,重应用、重伦理、重人事,并且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生活方式不同,这都决定了中国人不会有一神崇拜的存在。而又为何敬鬼神,拜祭多位鬼神呢?在作者看来,鬼神与活人有关系、有接触,而通过巫婆、扶乩、解梦等方式可以让活人与鬼神交流,获取对活人有用的信息。这就体现了人本位的思想。所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极为困难,基督教为一神论,不允许多神崇拜,倘若耶稣愿意与道、佛像共处于一庙供人祭拜,也许它的传播便会容易许多,但这便也不是基督教了。而在近代对中国宗教、道德冲击最大的,自然便是西潮影响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

6、民主”两大旗帜,摒弃迷信,高喊“打倒孔家店”,可以看出在当时民主思潮的盛行。在书中我们也看到许多学生崇尚科学,不再用鬼神来解释世道变化。书中亦提到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首次让科学能与文学分庭抗衡,这与传统思想大相径庭,可看出科学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种转变有西潮、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多重影响。以上是我在书中所看到的中国传统思想及体悟,这种传统思想很牢固,即使后面遭到西潮冲击,其仍有残余。当然这种残余有好有坏,自然我们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说回西潮,讲完传统思想,自然也要讲一下西潮冲击下各群体的思想变化。第一便是作者,他出身小地主家庭。家里很早便接触了西方文明,父母的思想也较为开放,这便决定了作者在当

7、时的与众不同,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观察、思考。到后来他到美国求学,受到中国与美国不同治学态度、不同生活方式的冲击,在学习过来,培育了他崇尚民主、自由、科学的精神,同时他也并未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他仍保留了其中优秀的成分,这也让他在回国之后,看到被压迫的黄包车夫、看到租界公园门口的“犬与华人不得入内”种种而愤怒时,却受到了中美两种思想的冲突,美国尺度笑他“懦夫”,中国尺度劝慰他“忍耐”。但是在之后,随着思想越来越坚定,作者更是投身于革命,为复兴中国而奋斗,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出力,后来教育事业奉献,最后是去了台湾主持农复会。第二是普通民众。西潮和革命影响下,我看书中不乏描写了女性剪短发、穿旗

8、袍、穿高跟鞋,健美而自信,男子剪辫,关心时事,满腔热情投向革命。民报迭出,思潮迭起,传统的宁静被活跃的思潮所打破,有更多的民众已然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但是在老年人群体里这种改变较为少而缓慢,如作者的大伯母对青年们的改变感到不解,青年们说“拜菩萨是迷信,又说向祖宗烧纸钱是愚蠢的事,”“说男女应该平等,”“女孩子说她们有权自行选择丈夫”等等,这些先进而颠覆传统的思想对老年人来说太过难以接受了,但是从总体来说,有更多的人思想开始启蒙。第三是学生。学生本就应最为活跃,并且他们更是能直接接触中西方文化教育且更易接受,反抗意识强。所以他们很容易从旧的思想中跳出来,不再只是埋头苦读经书,而是开始关注国家大事

9、,甚至放眼世界,崇尚科学民主,在书中可见闹学潮成了风尚,遇到不合理的便反抗。但也是在书中,我第一次了解了蔡元培先生对闹学潮的态度,他反对闹学潮,怕学生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后,陶醉于权力。后来也确实如此,北大学生们一对学校、校规有丁点不满就罢学,不愿交讲义费便罢课。罢课成了他们的如意法宝。在以前我对闹学潮的弊处并无多加思考,现在想来,频繁闹学潮容易让学生失去理性,无论什么事,只要有一丁点不满便罢学,甚至可能会被人煽动利用以满足某些人的私欲,毕竟在学生里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分子,有好有坏。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他们为加速社会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那又为什么是学生作为加速力呢?首先,学生作为知识分

10、子,是变革的主力军,其次,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有着饱满的反叛革命情绪。当然并不是说工人、农民没有,但工人农民大多社会地位较低,需要顾及家庭、工作等,而不像学生背后仍有父母、部分教员、政党的支持。第四是国家政治方面。一般来说,学生是国家政治团队的后备军,所以就像受到西方文化熏陶的学生一样,官员也不免受到西潮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改革、建设和法治的精神,设国会、废陋规制度与厘金制度,尽管这种改革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的,比如贪污屡禁不止,国会议员贿选现象不鲜等。但仍不能否认国家政治在一步步迈向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受西潮影响的方面仍有许多,那我又想为何西潮影响如此之大,在近代甚至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全盘

11、西化的局面?首先我认为在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较易让人产生对国家失望的情绪,产生中国政治文化等是否已经不能救中国、使中国屹立于世的疑问,并且对清政府的不满容易转移到对本国政治文化的不满,这样便容易使人排斥传统文化。而西方在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也输出文化,到后来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整体等都效法西方,让人民看到中华复兴的新希望,同时政府又传播西方启蒙思想,易加深人民对西学的信服度,更易接受、推崇它。然后在那个革命的年代,大家对改革、革命都饱含热情,自然思想方面也想革新,便批判传统文化,吸收新文化,最后我想,在战争频仍的年代,人们需要有信仰的支撑,当中国传统信仰已经无法支撑人们之时,便需寻求心的强大思想信仰作支撑。人们转向信仰民主科学,盼望它能带来美好新生活。当然西潮传播之广也有一定原因是各类报刊的发型,各知识分子的传播等。以上是我的初步想法,也较不成熟。阅读完的感受仍有许多却又较为琐碎,例如全书始终存在的爱国精神,特别是里面作者在国外求学时,做苦工的华侨们寄钱回家支持革命,都能体现出中华同胞们的爱国精神。当然对于自传类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