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_第1页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_第2页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_第3页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_第4页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此论文获2007年瑞安市中小学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比小学数学组二等奖)摘要: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操作活动时机的选择,操作活动“度”的把握,以及操作活动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三方面对操作活动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操作把握到图象到符号把握,即先有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为此,操作活动是

2、学生认知的基础。教学实践表明、操作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概念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教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那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动手操作活动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呢?一、要选择动手操作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大多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然后动手的时机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实际知识形成前、知识形成中、知识形成后三个阶段灵活把握。1、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多

3、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为此在学习之初要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如倍的概念形成教学,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之上,于是可先让学生用小棒由摆几何图形。如有的摆 ,有的摆 、等。在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分析,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几个几根?再让学生摆三角形或圆片;在第一行自由摆几个,在第二行根据自己意愿摆上几个几,然后交流说一说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个几。在大量丰富的感知基础上然后引出“倍”的 概念,既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根据除法的意义可用除法计算。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

4、有丰富感知和表象做基础,“倍“的概念形成就水到渠成。再如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等规则发现也都要先动手操作来探索发现,这里就不再详细说了。2、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所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就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困难,这时就需要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如第四册“找规律 ”一课教学时,教师先出示隐含的循环规律的一副图形让学生整体观察,问他们这些 排列有什么规律?生1说:斜着看每种图形都一样的。生2说:每行的图形的排列次序发生了变化。生3说;这里面肯定有规律,就是一下子发现不了。这时老师给予引导;大家先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这里图形从第一行变到第二行,是怎么变的,这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第

5、一行和第二行认真观察,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了 说;老师我发现了,第一行图形的排列是 而第二行排列的顺序就是把第一行的第一个 移到最后,其它的不变。这时其他的同学也跟着叫了起来;对呀!是这样。为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变化规律,老师就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移一移。紧接着老师提出新的排成性问题,要求学生再把第二行变到第三行,第三行变到第四行。学生们兴趣可高了,因为他们已初步的知道这组图形从上到下的变化规律,动手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问;现在你们对这组图形从上到下变化的规律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变化的?由于循环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发现确实较难,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引进了动手操作的环节,顺利的突破

6、了这一难点,学生们在这一动手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3、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学习活动过程需经历两次飞跃,实践到抽象是第一次飞跃,抽象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获得知识后,还需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可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如学了“米”的认识,让学生去测量以下教室的长和宽;学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面积;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去家庭中一周各项开支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等等。二、要把握好动手操作的“度 ” 动手操作果然是学生形成、理解、巩

7、固知识的一种好的学习手段,但是还要把握好运用的“度”, “度”的大小取决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力。1、不需要动手操作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采用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否则就是摆设,学生没兴趣又浪费时间。如学习表内乘法,当学生已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对于口诀的意义,形成的过程基本上已掌握。在学习79的口诀,并说说口诀的意义、来源、在用加法算是去验证一下口诀是否正确即可,不必让学生去摆、去操作。因为这样反而提高教学效率。2、对于不动手操作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则需要引导学生去操作。但不要直接告诉操作的具体方法,指令性不要太强,只要在操作的目标,思维的方向上做引导,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留给学生较大的思

8、维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思维会更活跃,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突现,创造性的培养。如“烙饼问题”,怎样烙时间最省?学生各自尝试,探索,通过交流、比较,终于找到了最优的方案。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提出“怎么烙时间最省?”这一思维方向,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历经挫折,最后获得成功。这与教师直接教给学生如何操作,学生只当一名操作工而获得的教育价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三、操作活动要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动手操作只是学习的手段,只是认知得基础,操作活动需要与思维紧密结合,在操作得基础上加以思维得提升,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数学广角(排列组合)一课,教师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1、2两个数学的卡片摆一摆,

9、能摆成几个两位数后,又要求学生再拿出“3”的卡片。提出拿1、2、3三张卡片可以摆出几个两位数?接着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这时候学生摆时是比较随意的。汇报时有的摆出4个两位数。有的摆出5个,有的摆出6个,且相当无序通过交流,虽然六个两位数都摆齐了,但如果教学到此结束,学生的水平就只能停留在操作的水平上,思维得不到发展,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摆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呢?学生就展开了积极的思考。有的说先12、13再21、23,再31、32。有的说先12、21,再13、31,再23、31。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思维才得到提升,知道该怎样进行有序的思维。又如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1/2的含义后,教师让学生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一折,要求折出1/2。这时有的学生横着对折,如有的竖着对折如 ,有的按对角线对折如 。这时老师追问了一句:不同的折法折出来的1份形状又不一样,为什么都表示1/2呢?这一问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提升,使学生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