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报告中文化悖论_第1页
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报告中文化悖论_第2页
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报告中文化悖论_第3页
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报告中文化悖论_第4页
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报告中文化悖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20212021 学年第一学期跨文化沟通课程论文题目: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国贸6班 学 号: 1106106039 姓 名: 周少嘉 任课教师 : 洁 萌 2021年10月跨文化沟通 课程论文成绩表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06106039 :周少嘉论文题目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论文成绩教师评语本文构造(符合/较为/较不/不)规;表述(准确/较为准确/较不准确/不准确);逻辑性(强/较强/较差/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较强/一定/较低/没有根本)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交的论文对研究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有一

2、定的个人见解/有较少的个人见解/没有个人见解),(有较高的/有一定的/有较少的/没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教 师签名: 洁萌 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摘要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变迁和融合,对学界现有文化观进展反思已成为必要。以文化等同于国家和文化对个体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主要特征的固定特质观在当今跨文化交际学领域根深蒂固,可谓是一个文化悖论。为了使跨文化交际研究更加契合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本文对固定特质观进展系统的批判和分析,提醒其历史渊源、本质特征、在缺陷和功能围,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融入动态过程观的主,试图实现对文化悖论的超越。 固定特质观 动态过程观一、引言 20世纪80年

3、代,跨文化交际学经历了科学转向,广泛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来提醒交际行为的跨文化差异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这种将文化视为变量的研究取向,对学科以后的开展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学界很大一局部实证研究仍然坚持这一取向,通常按以下思路进展:通过问卷、访谈或观察,对两三组来自不同国家的群体进展*项与交际有关的考察或测试,比拟各组的结果,然后将结果的差异归因于文化差异。这类研究背后有两大假设:首先,文化等同于国家或民族,往往具有清晰的地理边界。基于这两个假设的文化观,我们通常称为固定特质观简称特质观。特质观看文化是静态的,也是宏观的,并且强调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它不强调文化之间

4、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文化部的复杂性、文化的动态特征以及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文化的能动作用,这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变迁、文化融合和文化边界模糊的现实明显有些脱节。然而,特质观在今天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依然根深蒂固,可谓是一个文化悖论Leeds-Hurwitz,2021。认识这一悖论,有助于我们重新建构文化概念,重新审视文化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使跨文化交际研究更契合当今的全球化趋势许力生,2021。为此,本文将对特质观的本质特征、历史渊源、在缺陷和功能围进展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融入动态过程观主,试图实现对文化悖论的超越。 二、特质观的性质、历史与现状 2.1 什么是特质观 特质观以

5、社会学意义上的构造主义为理论依据,视文化为具有固定在构造的实体高一虹,2021:73。在该文化观下,文化呈现三大根本特征:第一,文化是一个连贯的意义系统,具有一个可描述的核心主题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所有的文化意义均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Chiu & Hong,2006:268。第二,文化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意义系统,具有明显的地理边界,常常等同于民族或国家。尽管文化群体中不乏多种亚文化体系的存在,但这些体系带来的影响往往不在考虑之列。第三,文化对个体行为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这些特质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不断被化,成为个人行动的指南。因此,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塑造是直接

6、的,甚至是决定性的。特质观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有关文化和人格以及民族性格的人类学研究。这类研究的根本假设是,文化是同质的,在文化背景一样的群体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典型的人格特征或民族性格是区分文化的重要手段Benedict1934/1946;Mead,1953。相反,如果大多数人认为相互依靠对自己至关重要,并展示互依自我识解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则,这个文化就是集体主义文化。基于这一假设,学者们将国家层面的文化浓缩成几个宏观的、静态的、普遍性的维度,除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外,还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等等

7、Hofstede,1980。国家层面的文化差异就是在这些维度上平均分的差异。不可否认,文化维度为宏观地比拟文化提供了便捷。然而,个体行为的差异必须借助于个人层面的文化差异来解释,否则就会产生生态谬误ecological fallacy,Hofstede,1980。但令人费解的是,持特质观的学者往往直接用国家层面的文化差异来描述、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的差异。 2.2 跨文化交际学中特质观的历史与现状 跨文化交际学创立之初,Edward T. Hall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复杂性,因而偏好用描述性、质性的方法进展研究。每个国家被视为单一的整体,因为早期跨文化交际学者无意深究构成一个国家的各种群体,或者跨国

8、群体,更不用说去研究在文化和国家间经常来往的城市居民了Moon,2021:35。尽管Hall的文化观在学界影响深远,到了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交际领域出现了文化的多种定义。然而,在文化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特质观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Baldwin的研究团队2006通过跨学科教材分析,发现许多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经典教材仍然采用特质观。在跨文化交际国际顶级学刊中,情况也颇类似。例如,Moon2021对1997至2007十年间发表在美国全国传播协会和国际传播协会官方学刊上的论文进展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文章基于变量分析的学术传统,文化要么用国家来定义,要么用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

9、集体主义理论框架来定义。而且,大约三分之一的文章采用比拟手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进展比拟。 三、特质观的在缺陷和功能围 3.1 在缺陷 3.1.1 概念方面 特质观在现今世界面临着诸多挑战,表达在概念和实证两个方面Hong & Chiu2001。概念上的挑战主要来自文化的界限、二元文化现象和文化的部差异。经济全球化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东西方的符号系统,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均在同一全球化空间并存。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普及和人口的跨国流动,使人们有更多时机接触到其他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各种概念、规和行为。其结果是,文化往往超越了地域、国别和语言设定的围。将国家作为分析单位,非但不利于提醒文化

10、的本质,反而掩盖了文化的本质。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给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要刻画和描绘这些文化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答。比方,在当今经济腾飞、社会转型的中国,国民的价值观构造呈现怎样的特征.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是如何并存的.多元文化身份认同是否已在一些国民身上得到表达.总之,文化之间日益严密的联系使文化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且富有流动性,文化的变迁日益加速,文化即国家的定义显然与现实是格格不入的。二元文化现象biculturalism也向特质观提出了概念上的挑战。二元文化现象不单是指对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体验,而是指对两种文化系统中的规、思维方式和态度充分理解,运用

11、自如Friedman & Liu,2021:343。则,二元文化人bicultural beings是如何管理他们的双重文化身份的呢.他们为什么在两个文化中感到自由自在.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少数民族成员在涵化过程中运用融合、混合以及变通等技巧,来管理他们的身份。然而,近期研究发现,二元文化人通过文化框架切换,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展自觉的调整,以适应不同文化语境的需要Hong et al.,2000。因此,二元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被跨文化交际研究所忽略。特质观以宏观的特征定义文化,往往忽略文化部的差异。然而,在大多数跨文化研究中,文化部差异要大于文化间的差异Fischer & Schwartz,

12、2021。因此,用文化维度测量文化,将文化定格在一个连续体上,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同时,特质观显然也忽略了行为随情景而变化的事实。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譬如,人们在*一情景中用集体主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但当情景发生变化时,他们可能借助于个人主义。而且,当行为的语境发生变化时,文化对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加强,也可能会削弱,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此,文化或许更应该被看成是具体语境中的行为模式,文化的影响无法用一组超越语境因素的维度来描绘。 3.1.2 实证方面 特质观在实证方面的挑战主要表达在国家层面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的部一致性以及文化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首先,按照特

13、质观的说法,泛文化维度可以用来解释东西方在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宏观差异。然而,近期的研究说明,在提醒国家层的文化差异时,文化维度作为工具并不可靠。例如,Oyserman等2002针对国家之间以及国家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总结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美国白人不比美国黑人或拉美人更倾向个人主义,而日本人或国人也不比美国白人更倾向集体主义。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个文化在*一维度的分值,往往是相对于另一个文化而存在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多半是相对于另一文化而成立的,因此得到的数据不是绝对的。但实证研究始终无法为这样的结论提供可靠的依据。事实上,研究者常常以测量自我识解、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等概念时存在

14、误差为由,避谈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用文化维度解释个体行为是比拟牵强的。因此,有的学者建议将文化维度当作阐述性interpretative框架而非解释性e*planatory工具来处理文化间的差异如Kashima,2021。综上所述,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实证上,特质观都存在缺陷。要深入了解文化中的个体行为,我们需要弄清个人如何运用自己的文化经历来指导具体情景中的判断和行为。要对社会行为的跨文化差异做更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我们应该注重具体领域或具体语境中的文化观念,而不是建立在泛文化特征根底上的维度。 3.2 功能围 要剖析文化这样一个复杂的概念,并进展文化比拟,从文化的*些宏观特征着手是符

15、合情理的。特质观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文化的路线图,而且在提醒宏观文化差异方面有启发意义。特质观之所以被诟病,原因之一是它的功能围被过度放大。特质观着眼于文化的构造;文化构造呈现假设干特征可以用文化维度来描述,每一特征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的是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差异。也就是说,这些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的多元性是毋庸置疑的。则,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的行为是如何受本文化和其他文化影响的.他们是否也像这些美籍华裔学生一样,进展文化框架切换.倘假设不是,则多元文化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交际行为的呢.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否认这样一个根本领实,就是没有交际活动是在文化真空里进展的,我们的行动起坐无不带有母体文化

16、的烙印。但是,在文化情境际,并不意味着交际过程只能按着*一文化所设定的模式进展。交际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交际者往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运用相应的文化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总之,特质观着眼于文化的静态构造,专注抽象的泛文化特征,突出文化对交际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但没有涉及文化的动态过程特征和交际者对文化的能动作用。四、动态过程观至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也就是特质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逐渐变得明朗起来。这些问题往往与文化的动态过程和交际者对文化的能动作用有关。比方,如何同时对国家、地区、语境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差异进展解释.如何超越地理和民族的界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考察文化

17、的混生性与流动性.文化作为动态过程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文化如何影响交际者的行为选择.交际者对文化的能动作用是如何表达的.如此定义文化,使得我们在比拟文化时,不需要将文化的部差异当作数据的噪音来处理,相反,我们可以同时为国家、地区、语境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差异提供合理的解释。既然文化缺乏部一致性,也没有被文化成员相对均匀地化,则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就不可能像特质观认为的那样具有决定性。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文化与行为之间必然占有一席之地,文化对个体行为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则,这个动态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呢.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呢.比方,我们可以随机将一群中国大学生分配到三个启动条件中:中国文化图像、美

18、国文化图像和中立条件与文化无关,如气象信息图。三个小组看完各自的图像后,进展*项与交际有关的测试前提是这项测试与前面的步骤没有明显的关联。如果测试结果在中美文化启动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则,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这种差异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也就是说,文化与行为之间建立起了*种因果关系。五、结语 显然,Hong的动态过程观有助于我们摆脱特质观的束缚,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化以及文化与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更契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事实上,从特质观过渡到过程观,是科学开展的一个必然过程。Bickhard2003,转引自Hong,2021:3指出:每门科学都会经过这样一个阶段

19、:将其根本的研究对象视为*种物质或构造。火被认为是燃素,热被认为是热量,生命被认为是体液。而每门科学终将超越这一阶段,将其根本的研究对象视为*种过程。火是一种燃烧过程,热是一种随机热运动过程,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热动态平衡过程。当然,要实现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学者们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文化作为动态过程来研究跨文化交际,构建跨文化交际理论。如此,对文化悖论的超越就有可能实现。参考文献1 Baldwin, J. R., Faulkner, S. L., Hecht, M. L. &Lindsley, S. L. (eds). Redefining Cult

20、ure:Perspectives across the Discipline C.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2006.2 Benedict, R. Patterns of Culture M. NewYork: Mentor, 1934/1946.3 Blommaert, J. How much culture is there inintercultural munication A. In J. Blommaert& J. Verschueren (eds). The Pragmatics ofInter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21、 munic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1:13-31.4 Chi u , C. & Hon g, Y. SocialPsychologyofCultureM.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06.5 Chiu, C. & Hong, Y. Cultural processes:Basic principles A. In E. T. Higgins & A. E.Kruglanski (eds). SocialPsychology:Handbookof Basic Principles C. New York: Guilford,2007: 785-809.6 Fischer, R. & Schwartz, S. H. Whence differencesin value priorities Individual, cultural, orartifactual sources J. 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