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腧穴的起源及其理论形成1一、血、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二、对气血运行的认识三、对疾病症候和穴位主治的认识四、针灸理论的形成目 录 关于经络和腧穴的起源,在医学界迄今为止没有定论。究竟先有腧穴还是先形成经络,众说纷纭。不过从文献记载的先后关系来看,腧穴的治疗作用尽管早已被认识,但腧穴的理论形成却晚于经络。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经络文献,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后人根据其内容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1984年在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简书脉书中,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循行、病候和治疗,从内容来看,经脉的名称,经脉的循行和病候等,比较腧穴内容似更为系统、全面。导 语 这一现象表明,至少在汉代以前,腧穴的理论体系却并未形成,而对经脉的认识已颇成系统。因此有人提出,经络理论的形成早于腧穴理论,但经络学说在形成、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腧穴理论以及针刺腧穴引发的感传现象肯定对其起着校正和充实的作用。导 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