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摘抄_第1页
教育的智慧摘抄_第2页
教育的智慧摘抄_第3页
教育的智慧摘抄_第4页
教育的智慧摘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的智慧摘抄 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很多年以前,我到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学参观。走进校门,就看到 一尊我国现代某著名文学巨匠的塑像;往里面走十来步,又是一尊塑 像,雕刻的是我国某著名物理学家的形象;再朝前面走,又迎来了一 位华裔著名科学家的塑像。这几位大师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校园里 度过的。陪同我参观的校长非常自豪地对我说:“除了这三位世界级 的大师,我们学校还培养了十多位院士,我们的校友中,还有一位担 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非常理解校长的自豪感,但同时 我也在想,这个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园里所展示的 以及校长所提到的这十多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在这数以万

2、计的毕业生中,能“著名”的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都 悄无声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的劳动为生,同时为国家 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这样的劳动者,同样是母校的教育成果,是 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然而,有的学校是有意无意地把占毕业生总数百分之九十几的普 通劳动者忘记了,而只记住那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零点几的“某某 家”。校庆的时候,“主席台前排就座的”除了前面说的的学界泰斗或 名流,还有就是一些官员和企业家,好像校庆时专门为他们搞的聚会, 而一般的校友们则被冷落了。母校如此势力,在让少数成功人士无比 荣耀的同时,会让更多的校友感到寒心。有一句在很多学校被用来激 励学生:“今天,你因学校而荣;明天,

3、学校因你而荣!”当孩子们在用稚嫩的嗓音喊出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的绝大多数“明天”是不可能让学校因自己而“荣”的,因为“著名的什么什么家”只是凤毛麟角,而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是默默无闻的凡人。我再次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不论是将来的科学家、思 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 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是富有智慧并因劳动而 幸福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所关注的,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多的是未来注定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 的绝大多数孩子。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 和他的天赋、个人努力以及家庭教

4、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 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 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而忽略了培养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 者,这是教育的悲哀!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 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有一次,我在我校教工大会上说: “我们学校才创办七年,我坚信它会存在七十年乃至七百年!现在我 们的校友中还没有一个院士,但我坚信以后会有的。我希望在七十年 后的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园里也会有校友的雕像林,不过我希望在 这雕像林中,不但有科学家的雕像、文学家的雕像,也有中国第一厨 师的雕像、中国第一鞋匠的雕像、中国第一环卫工人的雕像还有 更

5、多不是“中国第一”,但每天都在平凡岗位上给周围的人带去快乐 的劳动者,他们都是我们学校的骄傲!“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前行 一、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最近我应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和乌克兰教育学 院的邀请,于9月下旬赴乌克兰参加了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90周 年活动,拜访了苏霍姆林斯基当年所在的学校巴甫雷什中学。巴甫雷 什中学的楼房都是19世纪50年代修建的,它是一所朴素的学校。至 今我们在校园里还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一起种的核桃树。 巴甫雷什中学就像一所森林中的学校,像一个植物园,校园非常美丽。 金秋时节,走进校园里,踩着一片片落叶,我想,这一片片落叶就是 苏霍姆林斯基的

6、生命,在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我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墓地,他的墓前竖立着一座他的雕像。在蓝 天之下,原野之上,我感觉苏霍姆林斯基的雕像顶天立地。我想到了 四个字:大地之子。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墓前,我想起十七岁的马克 思曾这样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着我 们的骨灰,后世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句话是对苏霍姆林斯基 最好的写照。有人曾经问我:“在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现在有的学校举办考试,考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都是什 么,好像这就是学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建议我都记不清的。当然,通 过考试促使老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这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我想说 的是,不要以为这就

7、是学苏霍姆林斯基了。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我想应该从四个方面去做。第一,要学习他纯净的爱心。我用了“纯净“二字,是说不要把 学生当工具,不要试图通过学生谋利。第二,要学习他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我要特别强调这一点。苏 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当 上级的指示和他的教育实际发生碰撞时,他选择的是孩子的心灵。他 的教育眼光永远对准孩子的心灵,而不是看上面怎么说。第三,学习他“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 首先是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比如是男人或女人,而且 这个男人或女人承担的不只是一个角色,而是无数的角色:在父母面 前他们是孩子,在同学面前他们是

8、伙伴,在邻里面前他们是个小邻居, 在医院里面他们是个小病人教育就是教会孩子承担不同的社会 角色。这体现了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孩子不只 是现在的人,而且是未来的人,比如他是以后的拖拉机手、工程师、 医生,并且是未来的妻子或父亲。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 观中的”人“,含义是多么的丰富!第四,学他搞真教育,真科研。我的话可能比较尖锐:我觉得我 们的教育脂粉太多,油彩太重,口红太多,穿着华丽的旗袍。对此我 们大家心照不宣。很多学校,坦率地讲包括我们的学校,都不同成都 地存在着假教育。几乎每一次迎督导、迎检,学校都会临时弄材料、 补材料,可以说都会或多或少地进行一次“作假总动员

9、“。教育科研 也是如此。我不是否定教育科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科研确实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学校由此踏上了腾飞之路。但我们也痛心地 看到有一些学校挂着牌子,比如什么什么课题组、什么什么国家实验 基地,却不搞课题也不开实验。等牌子挂了两三年之后到了该结题的 时候,学校马上行动,找专家、写文章,出一本集子,然后把出的论 文集放在某个成果室里,送给来参观的人每人一本,说:”这是我们 学校搞教育科研的成果“至于成果有没有实际意义那都是不重要的。 而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教育科研首先不是呕心沥血的脑力劳动, 而是和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的体力付出。他作为一校之长,长期担任班 主任。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实验班中,他从学生六岁开始,跟踪研究他 们长达十一年,写了大量的观察日记。他对学生负责到了怎样的程 度?他曾经跟踪观察学生毕业二十五年内的变化,而这样的学生有一 百六十八名。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教育工作日记本上发现他跟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