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讨论_第1页
我国学术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讨论_第2页
我国学术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讨论_第3页
我国学术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讨论_第4页
我国学术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讨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学术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讨论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09-11-28 21:49:54阅读:6次【字体:大 中 小】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的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面对学术腐败的现状,我们冷静思考,究竟 是学术淡化,还是人性腐化?我们在古今的学术风潮中又能学到什么呢?在学术界广泛地开展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健 全学术界的监督体制不容忽视,只有痛定思痛,在全学术界开展教育和整治,才能彻底遏制学术腐败的问题。关键词:学术腐败;道德;法制学术是人类在知识领域思想上的精华,它本身就蕴涵着崇高无尚的意味。然而与“腐败”一词并行,着实让人痛 心。人类本身存在着潜在

2、的劣根性,无论是“人性本善”说还是“人性本恶”说,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人类的道德观。 从知识产生的那一天起,教育就担负着培养人“德行”的任务,然而当把对知识的探究和人本身的利益联系起来的时 候,“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就应运而生了。我国古代出现的科举舞弊、官学腐败就是很好的明证。当然这些并 不都属于学术腐败,而是学风败坏的问题。“学术腐败”作为教育领域的代名词,既是新生的事物,也是教育史上“学风败坏”的沿袭、发展和延伸。目前, 在各级各类辞典的搜寻中,都难以找到“学术”或“腐败”一词的解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是教育界派 生出来的名词,而“腐败”更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可

3、以说,“学术腐败”是继“政治腐败”、“经 济腐败”后的又一不良现象在学术界的延伸。名词虽新,然而这种对知识的弄虚作假,不尊重,却是在我国历史上早 以出现过的,只是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罢了。一、学术腐败由来已久纵观我国教育史,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是有源可溯的。我国古代推崇品德教育,无论是西周的“知、仁、圣、义、 忠、和”,还是孟子的“仁、义、礼、智”,都体现了教育对人品德的培养。虽然它的最终目的是“忠君”,维护封 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正是因为德育的“禁锢”,使我国古代教育史在学风上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是“清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机构,相当于我国目前的高等学府,但在稷下

4、学宫的学生守则里 有“志毋虑邪,行必正直”的说法,这虽然是教育学生要求真、求实,但却是从“为人”的教育层面,并未提及做学 问。可见,在当时人们认为“如何做人”是重要的,还很少有人在学术上动一些歪脑筋。也正是因为古代人对学术的 正直,才得以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墨、道、法诸家蓬勃发展的局面。“学风败坏”、“学风散漫”等词出现在教育史记载中,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那时的人才录用和选拔与教育相 挂钩,汉代曾有“课试制入仕”的说法,魏晋时也采用“经学取士”,于是出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基本价值观,但 是由于当时门阀世族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教育充斥了门第高低,士富民贫的阶级色彩,从而造成了“虽有其名而

5、无 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的局面,这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学术腐败。但是查阅史料,就会发现它只是轻描淡写,一 笔带过,所以这种风气并不是当时学术气氛的主流。把“学风败坏”配以浓墨重彩还是从隋唐科举取士以后。科举盛行的1300多年,舞弊案层出不穷,特别是明弘治 12年会试“主考官程敏政泄露试题案”,清康熙38年“顺天乡试舞弊案”,康熙50年“江南科场不公案”等,都有 详细记载。我国目前的学术腐败在教育界也很严重。从湖南嘉禾县高考考场的公开舞弊案,到北大博导王铭铭剽窃事件,都 是花样百出。追根溯源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而是这种歪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罢了。二、学术腐败形式多样我国古代最初

6、出现的不正之风,表现在对做学问的态度不严谨、不求上进。礼记王制曾表述说西周每年在 大学学生肆业时都会惩戒不听教导之人。在三国志魏书中也曾记载,曹魏时期,太学课督不严,学风浮华,一 些人来太学是为了 “趋势游利”,通过太学生的资本来捞取一官半职。自开科取士后,学校渐成为科举制附庸,一些 士子无真才识学,养成了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学风,除朝廷中有官学腐败之人,仅科场舞弊一项,就有“关节、贿 买、钻营、怀挟、请代、割卷、传递和改名冒籍”之说。可以看到,做学问之人为了功名利禄也是抓破了脑袋,费尽 了心思。现在的社会制度不同,历史形式不同,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培养官宦仕人了,而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

7、 班人”。在这样教育培养目的下,整个教育界风气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免有考试作弊,文凭造假,抄袭剽窃的情况 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可以发现,大学生的论文越写越长,越写越像了。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随手可见某页上赫然写着: 此段已用,请勿再抄。现在互联网方便快捷,在搜索框里输入“论文”二字,提供相关资料的网站,从学士论文到博 士论文,从毕业论文到专题论文,不下几百种。面对如此大的诱惑,摒弃“自著”的人也就大有人在了。同时,教育界知名学者人士的“造假”行为也倍受关注。王铭铭剽窃事件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学者争相 拍案而起。这种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社会浊流的影响,或是个人品德的败坏,而应该

8、看到,它的出 现既是人本身“利己”之心劣根性的外显,又是外界环境影响或营造的产物。既有人们道德观日益薄弱的原因,又有 监督保障机智不健全的因素。三、树学术、惩腐败,措施何在学风腐败在各朝各代的惩治力度也由弱到强。礼记王制中记载,西周时,在大学学业将结束的时候,派专 门的官员检查学生中不听教导的人,报告于王,王再命三公、九卿、大夫等人,为他们习礼说教感化之,对屡教不改 者,流放远方,永不使用。可见当时的措施还是以感化为主。南宋时“诸道类试,专委宪臣,奸弊滋生,才否贸乱, 士论嚣然”,于是朝廷派临时监考官赴各省监试,后专门确定为类省试赦差官制。唐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官员严厉制 裁,或罚奉料,或流放、

9、斩决,都是针对考官而言。明清对科举舞弊大案的惩戒,除了取消应试者的报考资格,还要 对相关涉案人员流放、斩首、抄家灭门,可谓是态度极严。就连太平天国这样一个历史短暂的小国,也在钦定士阶 条例中写道“有顾犯一切场规滋事者,由巡查禀明议罪”。可见,我国古代统治阶级也是重知识、重学问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针对学术腐败也各有所言。从批评、警告、处分到除名、撤职,力度不等。虽然学术腐 败不像“政治腐败”、“经济腐败”那样关系到人们的切实利益、生命财产,但是学术以其在社会文化领域的特殊性, 同样不可小视。从目前着眼,能否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靠教育,靠真学问,靠真学术;从长远来 看,一个思

10、想体系的形成,一个科技成果的再转化都是关系到社会发展、人类进程的大事。只有对学术严谨,对知识 尊重,才能形成真正纯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我国法制逐渐健全的时代,惩治政治腐败、经济腐败、造假、售假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同样,针对“学术 腐败”这种日益强盛的歪风,也需要一部健全的立法,不能仅看到这是某个人的品德败坏,还应见到它所造成的后果 也是需要承担责任的。而这种责任,不能仅凭一个学校、一个机构主观制定,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各户有各户的“家 法”,而应该把它上升到一个法律的高度,体现它的公平、严谨性。四、德育为主、法制并行在面对学术腐败的问题上,有不少学者、教育家也在出谋划策,有人提出学术也要打假

11、;有人主张把权力和头衔 分开,要权力就不能要职称;清华大学更是在新出台的清华大学教师科研道德守则里率先推出了教师“十戒”。 对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儒家认为,道德是人的价值所在,而法律仅仅是维护道德的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在儒、法、道同时出现的几百 年里,确实是人们专心学术、心系国家的一段时期。虽然我们不倡效古,但是我们在高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大旗时,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建设,只有让受教育做学问的人真正尊重知识,向往真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腐败 的问题。春秋韩非、战国秦王都主张“以法为教”,结果始终不能长治久安。江泽民总书记在2001年1月的全国宣传部长 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

12、”、“依法治国”,就是看到德与法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我们在教育界、学术中同样可以运 用,只有刚柔相济、内外兼容,才能还学术一个庄严的本色!之所以说是民间活动,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被曝光的学术造假行为都是由被侵害人 或者其他人揭发或向有关人士举报的,而没有官方或者是半官方的机构主动指认某人的造假 行为。有很多的民间举报在一些知名网络论坛和个人博客里出现。由知名打假人士、旅美学 者方舟子主持的网站新语丝每年要揭露10 0起左右,而方舟子称,这个数据也只是学术造 假事件中的一小部分。学术造假“非常普遍、相当惊人”长期以来,“民间打假”行动似乎已经被默认,而民间打假”也可谓是“成果丰硕”。最近

13、的一起民间成功打假案例是:6月2 9日,有博客文章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管教学 的副院长、教授贾士秋在2 0 0 6年正教授职称评定中所提交的学术著作有造假嫌疑。6天 过后的7月6日,郑州大学做出决定,免去贾士秋副院长职务,解除教授聘任。2 0 0 8年,原浙大副教授贺海波在英国本草疗法研究等杂志发表的八篇论文涉嫌 造假,最先发现者是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此后,方舟子主持的网站新语丝也接到相关 举报,其中还涉及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举报内容后被查实,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罚。2 0 0 9年,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与其弟子杨伦在某核心期刊发 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曝涉嫌抄袭云南

14、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然而,辽 宁大学校方随后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而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 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主动承认是自己抄袭。方舟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学术造假在国内是普遍现象,被揭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媒体做了报道的也只是网上揭露出来的事件中的一小部分。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接受本报记者电 话采访时也赞同方舟子的说法。他认为,现在的学术造假已经“非常普遍、相当惊人”。而中国人民大学舆情研究所所长喻国明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告诉本报记者:“相当严重 的学术造假事件仅是

15、个例,有些情况只是属于编辑和引用不当。”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伦理室主任甘绍平接受本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从学历到论著,从 产品到技术,中国的造假者总是层出不穷。即便造假在国内不会引起巨大震动,但在国际上, 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的损害也是深重的、灾难性的和难以挽回的。从媒体公开报道并已得到确认的、比较有影响的学术造假事件来看,多数造假的论文都 存在于自然科学领域。方舟子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文造假实际上要严重得多,只不过这些学科的成果不 像自然科学的成果那么受重视。“一方面,在许多人看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即使 不是造假的,也没有什么价值,所以就觉得没有必要去深究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造

16、 假已成为这些学科的常态,见怪不怪了。”方舟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甘绍平对本报记者说:“受各种条件特别是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还难以取得 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本身很少具备独创性,那么抄袭造成的侵 害也就可以承受和忽略不计了。”而在葛剑雄看来,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造假都是普遍行为,“没多大区 别”。多种原因为学术蒙上造假阴影有学者认为,学术造假至少产生了四大危害:阻碍国家学术事业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科 技、经济的发展;危害社会风气;损害我国的国际学术形象。学术造假对科技和理论创新来 讲,像一颗难以清出的定时炸弹。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当我们的动力源遭受损坏时

17、,最可怕 的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理态度。从现在对学术造假的处理情况来看,并没有严格的 法律制裁。这实际上是在为造假者或者未来的造假者“前腐后继”打气。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学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量化考核”。以学术论文在何种 刊物发表或者发表了多少篇(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而不以学术含金量 作为衡量指标。这当然会导致某些人铤而走险。“学术量化考核”方式其实普遍存在于中国的高等院校,很多高校的自办学术期刊(如学 报)都成为收取版面费的学术垃圾集中地。当然,这样的学术垃圾期刊,在民间多如牛毛, 成为学术造假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这些助长学术造假风气的期刊,必除之方能平民

18、T贲。 规范学术期刊的运作,也是相关监管机构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葛剑雄的观点是,社会的腐败风气严重影响到学术创新。学术造假,也是很多人实现其 权力欲望的一种方式。葛剑雄说,现在很多官员的“学位”随着职位的上升而上升,比如历史 专业出身的某位位高权重者,人在北京却在两年之内就可以拿到成都高校的经济学博士学 位,“这样的情况正常吗? ”学术机构自身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纵容和包庇,成为学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葛剑雄向 本报记者透露,最近,中国一所非常著名的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在针对一起具体的学术造假 行为进行投票表决时,结果居然是5:5。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学术造假 投了“赞成票”。对此

19、,伦理学研究的权威学者甘绍平也感到很无奈,他说:“学者基于本身利益和多一 事不如少一事的考量,一般不愿揭发造假事件,不愿意少一个朋友多一堵墙。发了假稿的刊 物也不愿自我揭丑纠错,怕影响自己的声誉。造假者单位更是以治病救人为出发点和着眼点, 不愿对肇事者严厉惩处。受害人不揭、当事刊物不理、责任单位不管等多种因素的完美组 合,自然就造成造假成本极低的局面。”方舟子认为,学术造假的泛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由行政官员掌握科研资金分配 权力的官本位的科研体制,只看论文数量不具体看科研工作质量的学术评估体系,急功近利 的社会风气,缺乏监督和处罚机制,对学生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等等。针对复旦大学

20、在去年年底通报三起学术造假事件及处理结果一事,教育部发言人最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据我了解,教育部有关部 门现在正着手制定学术规范导读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意见等文 件,我相信这些文件出台以后,各个学校、各个有关科研部门将在处理学术道德事件的时候有章可循。”按照这位发言人的说法,在这些文件出台之前,各个学校、科研部 门对学术造假事件难道就无章可循?复旦大学的做法岂不成了没有政依据?且不说对学术造假的认定和处理可依据学术界惯例,即使是政府 部门的有关文件,也早就发过了。例如早在2006年11月,科技部就发 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2007年1月1日起 施行,并在2007年1月

21、18日宣布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接受对科 研不端行为的举报,组织和协调调查处理工作。但是该办公室在宣布成立之后,就在媒体上消声匿迹了。整整一年 过去了,尽管有不少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不端行为和腐败现象在媒体 和网上被揭露出来,有的还引起了相当的反响,但是至今没有见到该办 公室有任何的动作,更没有有任何人受到科技部的处理。复旦大学这次 公布的造假事件中,一个获得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一个获 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金资助,都在科技部科研 诚信建设办公室的管辖范围之内,为什么就听不到该办公室的声音?就 算此前没有接到举报,现在复旦大学已经做完调查了,该办公室应该也 有

22、相应的处理吧?要遏制学术腐败,光靠民间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官方机构 的参与。由于利益关系,光靠学校、科研部门的自律也是不够的,需要 有国家权力部门的介入。我一直在呼吁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专门 机构来接受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和处理,但是我也担心在现在的 环境下,这样的机构成立之后,是否会真正管事,是否会暗箱作业,只 打苍蝇不打老虎,甚至名义上在打假实际上在护假。我希望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能向公众汇报一下这一年来的工 作情况,让我们知道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严肃地处理一个重大造假事 件,起到的威慑作用要大于发布十个文件。希望科技部、教育部、中 科院在2008年不要只顾着发文件、继续

23、只做表面文章,而能有切实的举措,让大家对中国学术有点信心。如今的学术腐败,已经不仅仅是造假,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学界蔓延扩散。那么,学术 腐败是怎么“炼成”的呢?我想可能与以下几个问题有关。漠视真理的思想观念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创立,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从蔡元培入主北大、胡适等一大批欧美 留学生从海外归来,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和中央研究院的成立,都为这个体制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学术研究的唯一目的是追求真理,因此学术界历来被视为一方净土,学者专家 也被视为社会的良知。如果学者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遭 受损失。那么,从什么时候中国学术界开始漠视真理的追求呢?以追求真

24、理为目的的学术研 究,完全是非功利的一种智力活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任鸿隽就尖锐地 指出:自清末以来,虽有“无数博士硕士翰林进士”,却不过是饰己炫人、挟术问世、“为利而 学”罢了。这就使中国根本没有一个为学而学”的学术界,中国长期衰弱、国人“非愚则谀”的 主要原因就在于此。这里所谓“为利而学”,不仅是当年洋务派固守的理念,也是当今学界最显著的特征。不同 的是,当年的洋务派之“利”,还有富国强兵等内容;而如今的那些学官和伪学者们,却除了 一己私利之外,什么也不顾。正因为如此,学术界造假成灾,剽窃成风。某高校学院一院长, 居然从国外买回芯片,雇上民工打磨掉人家的标志,当作自己的产品

25、,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成 果奖,骗取政府一亿一千万元,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更可怕的是,韩国发生类似事件是 要入狱判负法律责任的,而中国的这种事情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是学术腐败越 来肆无忌惮地大行其道的一个主要原因。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考核制度学者们依附于权力的人格取向,是造成学术腐败的又一深层次的原因。与古代社会依附于 权贵的门客不同,现代社会的学者,应该是有独立思考的,有社会责任感的,那些管事的人 总害怕知识分子拿了钱不干活,于是就制定了把学者们压得喘不过气的考核制度。我听说一位大学教授曾经痛苦地表示,面对繁琐的层层考核,他觉得就好像有人用手枪逼 在自己的后脑勺上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要保

26、持独立的人格和清静的心态去研究学问,谈何 容易!由于考核标准定的太高,而且毫无道理,致使不少大学教师和博士、硕士学会了弄虚 作假,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从表面上看,这是个人的道德操守问题,但实际上是逼良为 娼”的考核制度所致。许多人只好花钱去买学问。据说,“两会”期间有一项调查显示:在180 位受访的博士中,有60%的人承认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学术刊物,也都 公开半公开地卖版面了。记得冯友兰先生在1948年的演讲中反复强调:现代大学是不依附于政府等权力部门的独 立的追求真理的研究单位。在这里,师生们奉行的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然而,当前 的这种考核制度已严重影响了学者的独立人格。官学勾结的寻租体制如果说20多年前,学术界还是穷得丁当响的话,那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 经济的实行,学术界的买卖活动也开始了。记得大约在1992年前后,某省的官场上突然兴起评职称。许多市县一级的干部没有任何 科研成果,又想评个高级经济师或高级政工师,于是他们纷纷向省社科评审系列担任评委的 人求救。据说,有一位研究所的所长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大型课题的负责人,但是这个课题始 终没有进展,于是他就乘此机会以经费紧张为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