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学习目标1.掌握: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及其测定的生理意义、正常值;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2.熟悉:机体体温的正常变动和测定方法。3.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新陈代谢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合成和分解代谢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糖(70%) 脂(30%) H2O + CO2 + 能量 ( E ) 50%为热能50%储存于ATP维持体温肌肉收缩 神经冲动、腺体分泌等 外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一)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食物中的化学能=热能+外功 测定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通常是
2、测定机体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如果排除机体所做的外功,则只需要测定单位时间机体产生的热量,即可得到机体的能量代谢。(二)有关概念 2.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 的能量。反映耗O2量与热量间的关系 。1.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单位为J。 生物热价(体内氧化) 物理热价(体外燃烧) 3.呼吸商(RQ):营养物质在细胞内氧化供能的过程中,CO2产生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 意义:根据呼吸商的数值来推测机体利用能量的主要来源。呼吸商接近于1,则在该段时间内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氧化。如果呼吸商接近于0.7,表明机体主要依靠脂肪代谢供能。 4、非蛋
3、白呼吸商(NPRQ): 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食物时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整体产生CO2总量分解蛋白产生CO2量 NPRQ 整体耗O2总量分解蛋白耗O2量(三)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量法:测定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环境发 散的总热量。 2.间接测热法 (1)定比定律: 反应物的量与产物之间是一定的比例关系 C6H12O6+6O2 6CO2+6H2O+H (2)计算步骤测定CO2产生量、耗O2量和尿氮量; 1g尿氮(NP)需氧化蛋白6.25g 尿氮量蛋白质的量蛋白质耗O2量、 CO2产生量和产热量NPRQ查表得氧 热价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 能量代谢计算: 非蛋白食物的产热
4、量+蛋白食物的产热量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 最显著的影响因素。 能量代谢率作为评估肌肉活动强度的指标。 (二)环境温度 2030:稳定,肌肉松弛。 20:代谢率增加。 30:代谢率增加。(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定义:由于摄入食物引起人体产生“额外”的能 量消耗作用。 2、机制:可能与营养物质在肝脏的代谢反应有关。(四)精神活动 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如激动、愤怒、恐惧、焦虑等,能量代谢可以显著增高。 四、基础代谢(一)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2025,体温正常.
5、(二)基础代谢率(BMR) 1.定义: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以单位体表面积来衡量BMR。 2.BMR正常值:1015 20可能是病理状态。第二节 体温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 1.表层体温:皮肤温度。 2.深部体温:相对稳定。 3.体温: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二)体温的生理性变动 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而且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 3.年龄差异:儿童的体温比成年人高;老年人的体温偏低;新生儿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4.肌肉活动和精神活动:肌肉活动和精神活动增强时,
6、体温上升。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一)产热过程1.主要产热器官 :肝脏、骨骼。2.产热形式 寒战产热: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战栗前肌紧张。 非寒战产热:又称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BFR)的产热量最大。3.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生长激素。 (2)神经调节: 寒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NE、E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产热量 (二)散热过程1.散热部位:皮肤 2.散热方式: (1)辐射散热:以发射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 界的散热形式。 散热量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有效辐射 面积
7、。 传导散热: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机体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通过气体进行热量交换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通过体表水分蒸发而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不感蒸发:低温环境中皮肤、呼吸道的水分渗出而蒸发。 发汗,又称可感蒸发,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3.散热活动的调节: 皮肤循环的调节: 交感N 皮肤血管的口径 其血流量 发汗的调节: 交感胆碱能N f(主要) 汗腺 肾上腺素N f 中枢:下丘脑三、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分布于全身皮肤和内脏黏膜上。 又可分为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 2.中枢温度感受器 分类:热敏神经元、冷敏神经元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分布 冷敏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 热敏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二)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PO/AH在体温调节整合中枢中有重要地位。(三)调定点学说 1.调定点:指恒温动物体温的规定阈值,存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调定点 体温调节 中枢产热(肝脏、骨骼肌)散热(皮肤血管汗腺)深部温度POAH外周中枢感受器2.体温调节过程四、体温异常发热:调定点上移,体温才升高到发热水平,产热。中暑:体温升高是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人工低温:用人工冷却的方法或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质乐器制作工艺传承考核试卷
- 票务代理行程规划与咨询考核试卷
- 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市场趋势分析考核试卷
- 木材的天然防腐和抗菌性能考核试卷
- 植物油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利用策略考核试卷
- 电视接收设备的智能广告投放系统考核试卷
- 泵的耐高温材料与涂层技术考核试卷
- 有机化学原料的可持续采购策略考核试卷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医学成像原理与图像处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文化产业项目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形势与政策(贵州财经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主提升机司机培训课件
- 变压器容量计算表
- 连续油管作业技术(共122页).ppt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训
- 3号钢筋加工场桁吊安装方案
-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共4页)
-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工作规定国网(安监)406-2014
- 《管子·弟子职》全文翻
- 人教版巴市杭锦后旗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课件: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17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