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 (2)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 (2)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 (2)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 (2)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走进细胞必备基础知识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对于植物无系统这一结构层次)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观察细胞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

2、材料为止。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取一洁净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上一滴清水;用镊子夹取材料放入水滴中并展开;盖上盖玻片即成。)实验结果和结论结果:不同细胞形态、大小千差万别不同的细胞有共同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结论: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区别: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有拟核。这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联系: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都有DNA分子,这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建立:19世纪30年代由施来登和施旺建立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

3、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意义: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要点突破一、病毒: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生物,且都有严整的结构。2病毒的生活方式为寄生生活,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不再有任何生命活动。所以病毒的培养必须利用活细胞,不能利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培养。3病毒对寄主细胞的危害,主要靠其增殖活动破坏细胞的结构,细胞功能丧失。如乙肝病毒破坏肝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破坏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导致小儿麻痹;HIV病毒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丧失免疫功能。4、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它在宿主细胞内能够增殖,由于它不能独立地完成一定的生

4、命活动,所以它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二、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1细胞多样性的表现(1)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对多细胞生物来说,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细胞核拟核,无核膜和核仁有核膜和核仁DNA存在形式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增殖方式二分裂无丝分

5、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方式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特别提醒:并非所有的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无细胞壁2细胞统一性的表现(1)化学组成:组成细胞的元素基本一致,化合物种类也非常相似(水、无机盐、氨基酸、核苷酸等)。(2)结构: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3)增殖方式: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细胞的增殖。(4)遗传物质: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遗传密码通用。(5)能源物质: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3、拓展深化细胞形态、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等众多的细胞器,不进行细胞分裂。三、显微镜的使用及相关问题分析1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1)低倍镜

6、:取镜安放对光安放玻片调焦观察(2)高倍镜:在低倍镜下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视野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2)总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3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物像大小看到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视野范围高倍镜大少暗近小低倍镜小多亮远大(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如H1;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小,距装片距离越远,如H2。(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大。4高倍镜与低倍镜的

7、比较、归纳总结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呈负相关。欲确定被观察对象的真实形态,可将物像顺时针旋转180度。若要将显微镜下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物像位于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 实验探究探究课题:显微镜类实验的解题方法1显微观察类实验总结用显微镜观察的方式分为两种:(1)原色观察:即观察材料不用染色,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即可。相关实验有: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2)染色观察:即观察材料要经染色剂染色后才可用显微镜观察。相关实验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

8、粒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等。2显微观察类实验题目的分析方法(1)了解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方法实验材料特点实验名称压片法比较疏松的材料,如根尖、花药等。实验中要压碎,以使细胞分散,便于观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法微小生物(如草履虫、衣藻)或大型生物的部分细胞(如人口腔上皮细胞、叶表皮细胞),直接观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切片法相对较大、较硬的材料,如花生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2)掌握实验操作的一般程序取材(染色)制片显微观察(3)明确题目中器材和药品的用途熟悉常用器材和药品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就可能从中发现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9、,甚至得到具体的实验步骤。现将常用药品的作用总结如下:试剂作用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用于染色体染色,可观察染色体健那绿染液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吡罗红甲基绿染液对细胞中DNA(甲基绿)、RNA(吡罗红)进行染色,可观察、检测DNA和RNANaCl配制生理盐水,可用于维持动物细胞的正常形态或提取DNAHCl解离细胞或改变溶液的pH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或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 组成细胞的元素1、元素的分类:按含量分: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B、Zn、Mo、Cu;按作用分

10、:最基本的元素是:C;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是:C、H、O、N、P、S2、元素的来源和存在形式来源:是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获得的存在形式: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3、作用组成化合物进而构成细胞,如蛋白质、核酸等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化合物元素组成糖类和脂肪C、H、O蛋白质C、H、O、N等核酸和ATPC、H、O、N、P4、研究意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二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种类: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含量: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知道一下: (1)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是含

11、量,而不是生理作用。(2)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是生物所必需的元素。(3)主要元素占人体鲜重比例的顺序依次是O、C、H、N、P、S。细胞鲜重条件下:O(65%)C(18%)H(10%)N(3%)P(1.4%)S(0.3%)细胞干重条件下:C(55.99%)O(14.62%)N(9.33%)H(7.46%)Ca(4.67%)P(3.11%)在鲜重下O元素最多的原因是H2O在细胞中含量最多。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1、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10%,占细胞干重50%以上;组成元素:C、H、O、N,有的含有P、S两种元素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种类:约20种,根据能否在体内合成分为必需

12、氨基酸(8种,儿童9种)和非必须氨基酸(12种);通式: 结构特点:至少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R基不同导致氨基酸种类不同;多肽:构成:多个氨基酸分子经脱水缩合形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结构:肽链;合成场所:核糖体;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结构多样性: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功能多样性(生命活动的体现者):结构功能:如胶原蛋白;调节功能:如激素;催化功能:如酶;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信息传递作用: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免疫功能:如抗体;(多肽呈链状结构,往往无生物活性而蛋白质具有一定

13、的空间结构,有生物活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在内质网中形成的。)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结构不同。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分析及相关计算1多肽形成过程的分析(1)形成过程中的产物H2O中的H来自于COOH和NH2,而O只来自于COOH。(2)一条肽链上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分别位于肽链的两端。多余的氨基和羧基位于R基上。只有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氨基和羧基才参与形成肽链,R基上的氨基或羧基不参与肽键的形成。由n个氨基酸形成环状肽,则形成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2相关计算(1)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总数肽键数。(2)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

14、基酸中羧基总数肽键数。(3)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的总数。(4)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的总数脱去水分子数。(5)H原子数各氨基酸中H的总数2脱去水分子数(6)假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由n个氨基酸分别形成1条肽链或m条肽链:形成肽链数形成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数目羧基数目多肽相对分子质量1n1n1至少1个至少1个na18(n1)mnmnm至少m个至少m个na18(nm)3.氨基酸与相应DNA及RNA片段中碱基数目之间的关系由于mRNA中有终止密码子等原因,上述关系应理解为每合成1个氨基酸至少需要mRNA上的3个碱基和DNA(基因)上

15、的6个碱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组成元素:C、H、O、N、P2、核苷酸(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磷酸+脱氧核糖+碱基(A、G、C、T) 核糖核苷酸(4种):磷酸+核糖+碱基(A、G、C、U)3、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种类DNA:分布: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少量DNA;原核细胞的DNA位于拟核和质粒中; 【色剂甲基绿使其绿色可显示其分布】结构: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功能: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RNA:分布: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色剂吡罗红使其呈红色】结构:一条核糖核苷酸单链;功能:是某些病毒(如HIV、SARS病毒)的

16、遗传物质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分析1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2)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试剂作用质量分数为09% NaCl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开蒸馏水配制染色剂冲洗载玻片特别提醒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要现用现配。该实验不宜选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有颜色)和其他有颜色的细

17、胞(如鸡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因其能干扰颜色观察。四、核酸与蛋白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核酸蛋白质DNARNA元素C、H、O、N、PC、H、O、N等分子结构一般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单链结构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核苷酸的数量及排列顺序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空间结构不同形成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复制产生主要在细胞核转录生成核糖体检测试剂甲基绿(绿色)吡罗红(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2.联系(1)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2)DNA多样性与蛋白质多样性的关系拓展深化DNA和蛋白质均存在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不同物种的依据。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核DNA相同,mRNA和蛋白质不同

18、。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一、细胞中糖类的种类及功能种类分布功能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1)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可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2)核糖、脱氧核糖、蔗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属于非还原性糖。单糖五碳糖核糖动植物细胞RNA的成分脱氧核糖DNA的成分六碳糖葡萄糖光合作用的产物,能源物质果糖植物细胞能源物质二糖麦芽糖植物细胞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而供能蔗糖植物细胞水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而供能乳糖动物乳汁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而功能多糖淀粉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植物细胞结构性多糖,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原肝糖原动物细胞贮存能量,调节血糖肌糖原动物肌肉氧化

19、分解,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不能补充血糖主要作用:组成生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中脂质的种类及功能细胞中脂质含量:约占细胞鲜重的1%2%;组成元素:C、H、O,有些含有N、P等种类功能分布脂肪主要的储能物质(对于高等动物和人);保温、减少器官之间的摩擦,缓冲外界压力以保护内脏器官大量存在于某些植物的种子、果实及动物体的脂肪组织中磷脂构成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动物脑、卵及大豆的种子中含量较多固醇类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动物的性腺分泌,进入血液、组织液维生素

20、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在动物的卵黄中含量较多;在人的表皮细胞中有胆固醇,在日光照射下,能转变成维生素D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碳链单体多聚体(大分子)归纳总结糖和脂的比较:单位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其所含元素氧化时的耗氧量的特点是前者含C、H多,氧化时耗氧多,产生的化学能多,生成的ATP多。并非所有的糖类、脂质都是细胞的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和纤维素、磷脂等。*脂肪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多于糖类,因此,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时,脂肪所消耗的氧气较多,同时释放的能量也多 细胞中的无机物一 水1、含量:最多,约占细胞鲜重的85%90%2、存在形式:结合水:与细胞

21、内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自由水: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二者可以相互转化)3、功能:结合水: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自由水: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生化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水的含量与代谢的关系含水量与代谢强度、生物抗逆性的关系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大小决定了细胞或生物体的代谢强度,比值越大表明细胞(或生物体)中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强;反之,代谢越弱。但生物体的抗逆性与此相反,即二者比值越小抗逆性越强。细胞中产生水的结构与代谢过程结构代谢过程叶绿体基质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核糖体缩合反应

22、生成多肽高尔基体植物细胞纤维素的合成细胞核DNA复制、转录二 无机盐存在形式: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Mg2+叶绿素;Fe3+血红蛋白;PO43-ATP、磷脂)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如血浆中H2CO3/NaHCO3)【实验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设计的实验必须具有科学性,即无理论上和操作上的错误,符合自然规律。项目科学性依据例析实验原理符合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事实如利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某种材料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是因为双缩脲试剂能与蛋白质反应呈紫色实验材料符合实验原理的要求便于实验操

23、作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应选择植物细胞分裂旺盛的部位做切片,而不用成熟的植物叶片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变量设置、控制正确、操作顺序、方法正确等,总之,依据此方法能得到正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如鉴定细胞呼吸的产物时,应先除去装置中已存在的CO2实验结果观察、统计、分析等方法正确,符合实验原理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若观察时间太长,则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一 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的原理鉴定物质试剂 颜色变化材料还原糖菲林试剂砖红色沉淀含糖高,白色或近白色淀粉碘液蓝色脂肪苏丹染液橘黄色花生种子匀浆苏丹染液红色花生子叶薄片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蛋清稀释液或豆浆滤液二、流程展示(1)还原糖的

24、检测2)脂肪的检测方法一:花生种子匀浆3滴苏丹染液橘黄色菲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而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后加B液。处理方式不同:斐林试剂加入组织样液后需水浴加热方可反应,而双缩脲试剂加入组织样液后不需加热即可反应。鉴定还原糖是新制Cu(OH)2与还原糖反应;Cu(OH)2被还原为Cu2O;而检测蛋白质需要在碱性环境下反应,先滴加A液的目的是制造碱性环境。问题探究1在检测还原糖时,在选材方面有什么要求?为什么?提示:应选用白色或近于白色且还原糖含量高的材料,如梨、苹果等。因为有颜色的材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变化。2斐林试

25、剂和双缩脲试剂都含有CuSO4和NaOH,CuSO4的用量都很少,请分析原因。提示:Cu2呈蓝色,为避免因过量使用而遮盖实验结果的颜色。知道一下:还原糖的检测需要加热,脂肪的检测可用显微镜。在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若用鸡蛋清作实验材料,必须稀释,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不易洗刷。1实验材料的选取遵循的主要原则(1)科学性:即符合实验要求在颜色反应类实验中,所选材料应为无色。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实验宜选用苹果、梨等作材料;“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不宜选用绿色植物。选取的实验材料要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

26、细胞的优越性在于其分裂旺盛、染色体数目较少,易于观察。(2)简便性即取材较容易且易于操作。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择白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这样不必染色,而又可排除叶绿体的干扰,便于观察。2实验材料的处理时的主要注意事项(1)观察细胞及细胞结构的实验:通常要给材料染色,以便把要观察的结构与背景区分开来。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2)借助于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材料一定要制成薄的装片,透光好便于观察。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

27、脂肪”实验中做花生子叶切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等都有相应的制片过程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成分:脂质:约占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约占2%10%;2、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外表面: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基本骨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具有流动性蛋白质:不同程度的嵌入、贯穿或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功能: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抗体、激素等分泌物的排出;细胞废物的排出进行细胞间的

28、信息交流分泌化学物质:如激素、递质;细胞膜直接接触:如免疫细胞间的识别;细胞间形成通道:如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3、细胞膜的制备方法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理: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细胞胀破,使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从而得到细胞膜过程:选材制片观察滴水观察结果4、细胞壁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想一想:磷脂分子有一个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这种结构决定它在含水的介质中只有形成双层结构才稳定。图示如下想一想:磷脂双分子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摆动,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向两侧滑动,但由于许多细胞膜中夹杂着有“刚性”的胆固醇,使得其既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9、又比较坚实。想一想: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作用,如动物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又称受体蛋白)。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分析1选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涨破。(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3)红细胞数量大,材料易得。2实验原理:细胞内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浓度。把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由于吸水而涨破,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3实验步骤选材: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

30、红细胞稀释液制作装片:用滴管取一滴红细胞稀释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由低倍高倍)滴清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引流法)观察: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结果:凹陷消失,体积增大,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获得细胞膜4实验注意事项(1)取得红细胞后应先用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目的是:使红细胞分散开,不易凝集成块。使红细胞暂时维持原有的形态。(2)操作时载物台应保持水平,否则易使蒸馏水流走。(3)滴蒸馏水时应缓慢,边滴加边用吸水纸吸引,同时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4)如果该实验过程不是在载物台上的载玻片上操作,而是在试管中进行,那要想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红

31、细胞破裂后,还必须经过离心、过滤才能成功。特别提醒1细胞膜成分的实验探究(1)用溶脂剂处理细胞膜,膜被破坏,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脂质成分。(2)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膜被破坏,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2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的实验探究可将大量的同种生物和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混合在一起,发现只有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能结合。二、细胞膜的成分成分所占比例在细胞膜构成中作用脂质约50%其中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另外还有少量胆固醇蛋白质约40%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来行使,功能越复杂的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糖类约2%10%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成糖蛋

32、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的信息交流有关特别提醒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膜,其蛋白质含量和种类越多。糖蛋白(也叫糖被)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密切关系。正常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物质,以此可以作为细胞是否癌变的指标之一。三、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障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1)对于原始生命,膜的出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分隔开,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2)对于原生生物,如草履虫,它属于单细胞生物,它与外界环境的分界面也是细胞膜,由于细胞膜的作用,将细胞与

33、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包括细胞膜控制作用的普遍性和控制作用的相对性两个方面,如图: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eq o(,sup7(分泌)激素eq o(,sup7(进入)体液eq o(,sup7(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eq o(,sup7(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2)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只有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被,其它膜没有)(3)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

34、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质基质功能:进行许多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2、细胞器: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细胞器之间的分工液泡:内有细胞液,可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所含有的细胞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分解有机物,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主要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分泌核糖体:合

35、成蛋白质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二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1、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如:消化酶、抗体、部分激素等;2、合成加工运输过程:三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功能: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运输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分隔细胞器,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教材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一、原理解读1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网细胞,

36、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2观察叶绿体3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无色、呈短棒状、圆球状、线形或哑铃形等。3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通过染色,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三、问题探究1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与叶绿体颜色相近,难以辨认和观察,因此观察线粒体不宜选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2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因此必须保证观察材料的活性。保持有水状态,就是为了避免细胞活性受影响。3线粒体在需能多的部位分布多,叶绿体在叶的向光面分布多。它们都不是静

37、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一、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归类分析2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项目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不同点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有中心体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高等植物中无中心体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中共有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3、线粒体与叶绿体的比较项目线粒体叶绿体形态短棒状、哑铃形等椭球形、球形结构如左图如左图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由囊状结构重叠而成基粒所含的酶种类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于内膜和基质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类囊体薄膜和基质中相同点:均具有双层膜结构;均含有少量DNA,与细胞质遗传有关;均能产生水;

38、共同参与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关注:并非所有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和大液泡,如根细胞不含叶绿体,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大液泡。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如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多,具分泌功能的细胞中高尔基体较多。规律总结:(1)细胞内ATP的来源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线粒体有氧呼吸第2、3阶段。叶绿体类囊体膜光合作用的光反应。(2)细胞的三个组分之间是分工合作、共同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若细胞结构不完整,细胞寿命就会缩短,如动物的精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二、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2各种生物膜在化学组成上的联系(1)相似性:各种生物膜在化学组成上大致相同,都

39、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2)差异性: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同,组成成分的含量有差异,如代谢旺盛的生物膜(如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含量高;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细胞膜糖类含量高。3在结构上的联系(1)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大致相同,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分布其中,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4在功能上的联系(以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为例)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1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

40、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2核仁参与核糖体RNA的合成以及形成核糖体的场所。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如下:染色质染色体同种物质成分相同主要是DNA和蛋白质特性相同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功能相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不同时期分裂间期分裂期两种形态细长的丝光镜下能看到呈圆柱状或杆状结构4、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了解:能将染色质(染色体)染成深色的染

41、料有苏木精、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细胞核内的液体叫核液(或核基质)。mRNA和蛋白质通过核空出入细胞核,没有穿过膜结构二、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细胞的整体性具体体现在:1从结构上看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各种细胞器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内质网广泛分布在细胞质中,连接着各种不同的细胞器,同时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连为一体。2从功能上看细胞的不同结构虽具不同生理

42、功能,但却是协调合作的,如蛋白质类分泌物的合成和分泌是由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等结构协调完成的。3从调控上看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细胞核内的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调控细胞内的生命活动。4从与外界的关系上看细胞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每一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信息交流,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信息交流。因此,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的整体性是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特别提醒细胞核和细胞质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细胞质为细胞核提供物质和能量,而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即生物的性状主要是由细胞核控

43、制的。探究课题:探究细胞核功能实验的分析1黑白美西螈核移植实验(1)实验过程(2)实验结论:美西螈皮肤颜色遗传受细胞核控制。(3)实验分析:该实验无对照组,可将白色美西螈胚胎细胞核移植到黑色美西螈去核卵细胞形成重组细胞进行培养作为对照。2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1)实验过程(2)实验结论:蝾螈的细胞分裂、分化受细胞核控制。(3)实验分析:该实验既有相互对照,又有自身前后对照。3变形虫切割实验(2)实验结论:变形虫的分裂、生长、再生、对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受细胞核控制。(3)实验分析:该实验既有相互对照,又有自身前后对照。4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1)伞藻嫁接实验过程(2)伞藻核移植实验过程(3)实验

44、结论:伞藻“帽”的形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4)实验分析:伞藻核移植实验可排除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从而证明是细胞核控制伞藻“帽”的形状。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2、动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人红细胞在小于4%的NaCl溶液中胀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水分进出平衡,形态不变3、植物细胞结构:细胞壁全透性;原生质层(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具有高度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条件:成熟植物细胞中央具有大液泡,是一个渗透

45、系统实验验证: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它实例1、其它实例植物: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能力不同,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能力不同;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吸收水分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对无机盐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的特点:逆浓度梯度微生物吸收矿物质特点:不同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微生物对矿物质的吸收有选择性;不同微生物对各种矿物质的需要量不同2、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一样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它具有的特点: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需要的离

46、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一、渗透系统的组成分析及应用1渗透系统的组成条件如图所示,作为一个渗透系统,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具有半透膜eq blcrc (avs4alco1(种类: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 也可是物理性的过滤膜,特性:允许水分子及小分子通过,不, 允许蔗糖等大分子通过)(2)半透膜两侧为溶液体系(S1,S2),且两侧溶液具浓度差。2渗透作用的发生(1)若S1浓度S2浓度,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2)若S1浓度N若漏斗内液面不变,则MN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细胞液浓度,内因blcrc (

47、avs4alco1(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eq o(sup17(细胞渗),sdo5(透失水)2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流程(在本实验中,质壁分离后的复原是人工复原,而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尿素、甘油、乙二醇等溶液中会发生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三、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1实例eq blc rc(avs4alco1(同一植物吸收不同离子,不同植物吸收同种离子)有差异植物细胞膜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2结构基础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3、实验验证含不同无机盐离子的溶液+不同植物测定实验前培养液中各离子的初始浓度测定实验结束后个离子的浓度比较同一植物吸收不

48、同离子及不同植物吸收同一离子的情况得出结论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生物膜的探索历程及流动镶嵌模型1、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间实例(实验)结论(假说)19世纪末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欧文顿认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将膜分离提纯,并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实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膜是由蛋白

49、质和脂质组成的;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其中间,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的外表面: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保护、润滑、识别作用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生物膜的特点:结构上:流动性;功能上:选择透过性(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二、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间的关系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细胞膜中的脂质除磷脂外,还有一些糖脂和胆固醇。(2)糖脂和糖蛋白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3)脂质和蛋白质分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呈不对称性分布。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结构基础:构成膜的

50、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2)实验验证人鼠细胞融合实验(3)实例证明:质壁分离与复原、变形虫运动、胞吞和胞吐、白细胞吞噬细菌等。(4)膜的流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加快。3生物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1)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2)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膜只有具有流动性,才能实现选择透过性。(决定糖蛋白识别作用的是糖类的不同。蛋白质具有物质运输(载体蛋白)、信息传递(受体)、识别等作用。)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1)离子、小分子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运输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5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高浓度运输特点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图例动力浓度差浓度差能量(由ATP直接提供)实例水、气体(O2,CO2)、脂溶性物质(甘油,乙醇)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小肠吸收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2)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运输方式过程运输方向运输特点实例胞吞大分子或颗粒附着在细胞膜上,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然后小囊泡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细胞外细胞内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吞噬食物颗粒胞吐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内细胞外胰腺

52、细胞分泌胰岛素2.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1)物质浓度(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氧气浓度(3)温度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因而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本质、作用及其实验验证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需要所需要的能量。1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真核生物)来源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作用场所细胞内、外或生物体外均可生理功能生物催化作

53、用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酶化学本质的实验验证3酶的催化作用的实验验证(2)实验设计:对照组:H2O2溶液在常温下几乎不分解上述实验中的和对比,还能说明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二、酶的特性及相关实验分析1高效性(1)原因: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2)实验设计思路:2专一性(1)原因:酶只能催化与其结构互补的底物(2)实验设计思路示例(3)实验操作程序序号项目试管121注入可溶性淀粉2 mL2注入蔗糖溶液2 mL3注入新鲜淀粉酶溶液2 mL2 mL460 保温5 min5 min5滴加斐林试剂1 mL,振荡1 mL,振荡650 65 水浴保温2 min2 min7观察实验结果

54、有砖红色沉淀无砖红色沉淀结论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本实验不能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3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其他条件均适宜)(1)实验设计思路(2)实验设计程序淀粉淀粉酶各自在所控制的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淀粉与相应温度的淀粉酶混合在各自所控制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本实验不宜选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因为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也会加快。)4pH对酶活性的影响(其他条件均适宜)三、影响酶促反应的曲线分析1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

55、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3)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2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温度和pH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从丙图可以看出: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甲图: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乙图: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

56、酶浓度成正比。(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而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并不影响酶的活性。)探究课题: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分析理论归纳1变量的种类变量是实验设计中可以变化的因素或条件,依据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以下两类:(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该因素的改变将引起实验结果的相应改变,是实验要研究的因素。因变量是因自变量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实验结果。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自变量外也能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其他因素。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实验结果就是额外

57、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因果关系。2自变量的确定和控制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进而确定控制的措施。例如:“探索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1)变量的确定:自变量是相同的酶处在不同温度下即温度梯度,即要“探究什么”,则“什么”就是自变量。(2)自变量的控制:在确定了自变量是温度梯度后,应将淀粉酶置于温度梯度下,如:25 、26 、27 控制变量的方法,常用的有“施加”“改变”“去除”等。3无关变量的确定与控制例如:请指出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是什么。应如何控制?分析: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pH的大小”。无关变量有温度、唾液淀粉酶的量、淀粉溶液的量、反应时间、加入碘液的量及时

58、间等,在做实验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以上因素都要相同且适宜。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ATP的结构、功能和利用1ATP的结构(1)ATP的结构式:(2)与RNA的关系: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余的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2ATP的功能: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1ATP的利用:ATP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生物发电和发光、肌肉收缩、大脑思考及各种吸能反应。ATP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形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磷酸(Pi)结合

59、,重新形成ATPATP形成的能量来源: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1、ATP的形成途径2.ATP合成与水解的比较ATP的合成ATP的分解反应式ADPPi能量酶ATPATP酶ADPPi能量所需酶ATP合成酶ATP水解酶能量来源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吸)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能量去路储存于形成的高能磷酸键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生物体的需能部位由上表可看出,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反应类型、反应所需酶以及能量的来源、去路和

60、反应场所都不相同,因此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但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关注:ATP是生物界共用的主要直接能源物质,但不是惟一直接能源物质,如蛋白质合成中还可利用UTP。ATP片剂可口服,常用于辅助治疗肌肉萎缩、心肌炎等疾病。ATP中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和再生成,断裂时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是一般化学键放出能量的2倍以上。例如:每摩尔的高能磷酸键放出的能量约是30.54 kJ,而一般的PO键只放出能量8.3720.92kJ。直接供能物质除了ATP还有三磷酸胞苷(CTP)、三磷酸鸟苷(GTP)、三磷酸尿苷(UTP)。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1.概念:有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