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2014(绪论)_第1页
土地资源学2014(绪论)_第2页
土地资源学2014(绪论)_第3页
土地资源学2014(绪论)_第4页
土地资源学2014(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朱永明土地资源学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2主要内容第01章 绪论第02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第03章 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构成要素第04章 土地类型的形成、结构与地域分异(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第05章 土地资源调查第06章 土地资源评价第07章 土地资源利用第08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第09章 农用地利用与保护 第10章 建设用地利用与保护第11章 后备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12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第13章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 第14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3第一章 绪论【内容提要】本章节首先介绍了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相关概念,并分析了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然后介绍了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在

2、其基础上介绍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重点内容】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源学相关概念;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难点内容】土地资源的研究方法;土地资源的发展趋势。【教学要求】掌握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源学相关概念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4第一章 绪论从科学发展史看,新学科的产生一般由两种方式:一是从老学科母体中分化派生而出,这是科学大分化阶段的主要方式;二是间接从许多新老相关学科中综合而成,这是学科大综合时代的主要方式。 5第一章 绪论现在科学发展已进入大综合为主的时代,由数门相关学科甚至跨越自然、人文、

3、技术科学而广泛交叉形成的众多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新兴学科不同于传统老学科的最大特点是,都以某一核心理论或学科为基础和主体而外引内联自成体系,通常具有现代综合性大学科的结构体系与科学功能。6第一章 绪论土地资源学正是这样一个新兴学科。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巨大动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的共同挑战。各国开始普遍重视土地问题,这种社会需求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地理学、土壤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的众多学者开始用综合的观念来研究土地资源,便逐步形成了当今土地资源学的知识体系。在现代科学大观园里,土地资源学还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而尚未成熟的

4、新兴学科,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7第一章 绪论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学习土地资源学可以了解何为土地,何为资源,及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更好的解决日益严峻的土地资源问题服务。8第一章 绪论人类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产生了日渐严重的土地次生盐渍化、水土流失、沙化、贫瘠化、污染、速度过快的耕地非农化等一系列土地资源问题,而人口过快增长对土地的巨大压力有使得土地负荷累累。9第一章 绪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这一问题将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已成定局。与世界状况相比,我国面临的局势更加严峻。 10

5、第一章 绪论因此,学习土地资源学增强国土资源忧患意识,实现土地资源即公平又有效的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是每一个公民,更是每一位土地管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11第一章 绪论我们所用教材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王秋兵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2第一章 绪论本章是对土地资源学的全面简要概述,是学习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研究和认识土地特性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土地资源特性也决定着土地资源学的性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一、土地的概念及其辨识土目前对于土地的科学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

6、度对土地有多种不同的表述。14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一)土地的概念1. 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土地的科学定义是什么?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土地有多种不同的表述。151. 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1)古代最简单、狭义的土地概念:早在公元121年,说文解字(许慎著)中就将土地解释为:“土者,吐也,吐生万物。”把“土”字分解为植物地上部分(茎、叶)、表土层、植物地下部分(根)和底土层四个层次。在管子校正(管仲著)卷中将土地定义为:“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可见,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土地称作地面,这是最简单、狭义的土地概念。 161. 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2)农业生产观点:从农业生

7、产的角度看,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是生产基地、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土地以自身理化性质参与农作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产品。171.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3)工程建设观点:从工程建设角度看,土地可以理解为建筑工程的场所、承重受压的基础、堤坝等工程的材料或物料,工程技术人员认识和区别土地的主要依据是它的组成性质,特别是它的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181.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4)地学观点:早期的地学观点,将地球陆地部分、有泥土和砂石组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地面;水面(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池沼等)、地上空气以及附属于地球表面的各种物质和能力,均不列入土地范畴之列;近代地学

8、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土地的认识。191.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4)地学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数地学研究者认为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如皮克曼(Brinkman)和奥尔森(Olson)于1973年将土地的概念表述为: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活动的结果,它的性质对土地当前及未来的利用有着重大影响。201.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5)生态学观点:从生态系统观点看,土地是一个有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土地是整个地球更大系统的自然环境要素,

9、土地是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输入与输出、及物质交换转移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储存库和供应站。211.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6)经济学观点: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18421924)认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经济学家伊利(RTEly,18541943)认为,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马克思认为,经济学上的土地是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221.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7)法学观点:按照土地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工作内容,土地是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某种综合体。它包括土地占有、使用、受益、处分等经济关系,也包括

10、一系列在土地调查、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建设等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当土地体现某种关系时,土地是一种不动产,可作为长期信用的担保品或抵押品;谁占用土地,即谁具有对它的权利,就等于具有物质财富,所有者就可以凭借其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得利益。 231.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8)系统论观点:土地概念的主要论点认为土地是一个由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水域、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旅游和特种用地等子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这些土地子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包括光照、土壤、空气、温度等)共同组成的,借助于能量与物质流动转换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41.土地的概念的各种观点(9)景观学观点:土地即

11、景观(1andscape)。牛津英语词典(1933年)对景观的几种解释,包括一幅表示内陆自然景色(如草原、林地、山地等)的画面;某一地区的地形组合;在视角线内yi片土地或广阔的自然景色。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是是地面上生态系统的镶嵌,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中是一个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因此,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又被称之为地生态学(Geoecology),其研究重点就是某一地区不同空间单元的土地生物关系。 252.土地概念的典型概念(1)瓦格宁根会议定义:1972年在荷兰的瓦格宁根(Wageningen)召开的农村土地评价的专门会议上,与会学者达到共识,提出:“土地包含

12、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或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262.土地概念的典型概念(2)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关于土地的概念: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6年提出的土地评价纲要中也接受了上述概念的基本论点,指出: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所有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以及人类过去、现在的活动结果。“土地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所有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以及人类过去、现在的活动成果。”目前,这一论点已为西方学者所广泛接受

13、。272.土地概念的典型概念(3)中国地学界:石玉林曾在“关于编制中国l: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的说明”一文中认为:“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282.土地概念的典型概念(3)中国地学界: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它可分为三层:表层、内层、底层(或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它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如泛滥地)、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垂直范围取决于土地利用的空间范围。293.土地概念的典型概念(4)土地(朱德举,2001)地球上一定范围内

14、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304.结论总之,地学、生态学和系统论观点的土地概念均认为,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一个立体的自然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某些构成要素的制约,并对土地的演变产生影响。314.结论因此,研究土地不能孤立地把它看成是地球陆地上的空间表面,而且应从发展的角度、系统的观点将土地看做包括人类影响在内的一定生态系统长期演变的结果。324.结论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

15、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涵义:33(1)土地是综合体土地在其长期形成、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地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在土地这个综合体中,土地各组成要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4.结论34(2)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但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改变土地组成要素(如土壤、植物、水文等)的性质,从而影响土地的功能和用途。因此说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活动成果及其经济社会关系

16、,这是土地不同于其它自然体的重要方面。 4.结论35(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地球表面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二者有明显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陆地是突出于海平面以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和劳动习惯。 4.结论36(4)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 由于土地组成要素是在地球表面一定地域范围的立体空间中分布的,因此,土地意味着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按这一剖面的密度差异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层:4.结论37(4)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 以地球风化壳和地下水为主的地下层;以生物圈和地貌为主的地表层;以近地面气候为主的地上层。那些与土地属性

17、无直接联系的地上层(如高空气候)和地下层(如深层岩石),并不包括在土地这一立体垂直剖面的范围内,只是土地这一综合体的环境条件。 4.结论38(5)土地的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此外应该指出的是,土地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具有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动力学特征,是一个随单位时间变化的时空复合体,某一时段的土地性质只是土地在随时间变化过程中的瞬间特定情况。表示为:YF(A,B,V,X,T)Y:土地的总体性质; A:自然因素;B:社会经济因素; V:空间因素; X:平面因素; T:时间4.结论39可将土地简述为: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

18、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4.结论40(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地的范畴比土壤广泛得多,从发生学观点看,除成土母质外,其他各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环境因素,而土地则把上述因素包括土壤在内,都看成其本身的组成部分。41(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1.土地与土壤(1)土壤与土地的区分: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

19、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42(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1.土地与土壤(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43(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1.土地与土壤(2)对于农业用地,土地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所谓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指的就是土壤所处的环境,包括光热条件、降水情况、地形及其相关联的排水和供水条件、有无毒质或污染物质的侵入等等,也包括人为耕作、栽培等土壤管理措施。例如:高寒

20、的环境常常“半天云雾半天睛,半天太阳半天阴”,属“山高一丈,土凉三寸”之地。处在以上这种环境条件下,即使土壤本身内在有关肥力的各因素很优越,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其生产力也必然不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壤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44(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1.土地与土壤(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

21、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45(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2土地与国土 、国土资源所谓国土是一个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的综合概念。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46(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 2土地与国土 、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可以认为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包括地面和地上)、领海、领空以及人和人的创造物。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

22、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人创造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47(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一词的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地表形态和风景画面,它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象等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48(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3.土地与景观在德语中,景观(landschaft)本身的含义是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但通常被用来描述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英语中的景观(landscape)源于德语,也被理解为形象而又富于艺术性的风

23、景概念。 49(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一个特定的科学术语,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自然地理学中,景观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是指由相互作用的拼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一个空间异质性区域,是具有分类含义的自然综合体。景观一般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从自然景观可透视地球自身所发生的一些事实,从人文景观可以透视人类活动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50(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3.土地与景观尽管土地与景观都有“地域综合体”或“自然综合体”的含义,但二者存在根本的区别。首先,景观与土地有着外

24、延上的从属关系。景观是土地的具体一部分。具体地说,景观是土地的地表部分,是能被人们直接观察到的客体,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其次,二者的内涵也不同。土地概念除强调自然属性外,更侧重于其经济社会属性,主要关注的是土地的肥力、土地的产权关系、土地的经济价值等;而景观概念则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含义,它更强调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51(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3.土地与景观另外,现代景观的异质性原理认为,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而成,具有异质性,这既是对传统景观概念的突破,也是其与以均质性地块单元为基础的

25、土地概念相区别的本质所在。二、土地资源的概念1. 资源的概念:辞海的定义:资财的来源。能带来资财的东西是针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人为的和天然的,前者包括一切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以及信息等,后者则包括土地、水等自然物。因此,可将资源定义为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5253二、土地资源的概念1. 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是针对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而言;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解释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

26、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这一解释赋予了资源概念的质的规定,即“能够产生经济价值”。54二、土地资源的概念马克思: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恩格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一切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1. 资源的概念:55二、 土地资源的概念2. 土地资源的概念:在明确了资源的概念之后, 以上述土地的概念为基础,可将土地资源的概念表述为:(1)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2)土地资源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按现实及可能的用途,可以把土地资源分为农用土地,如耕地、园地、林地

27、、草地等;建设用地,如城乡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公墓用地、自然风景区和保护区用地;未开发利用土地,如滩涂、荒漠、原始森林等。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56二、 土地资源的概念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分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更广,而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两者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57二、 土地资源的概念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分土地土地资源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58二、 土地资源的概念当然,“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些土地就当前而言其用途极少,甚至毫无用处,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在将

28、来完全有可能变为有用的、甚至是宝贵的资源;同样,目前人类可以利用的一些土地,由于利用不当(如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在将来也完全有可能变成毫无用处的不毛之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将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使用。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分59二、 土地资源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对人类绝对无用的土地,即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提出“土地资源”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方面的基本属性,如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宜农土地资源等等。3、土地

29、与土地资源的区分60二、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除了包含本身所固有的一切自然特性外,同时又包含了具有可供人类发展生产的社会经济特性。这两种属性称为土地资源的“二重性”。在课件中,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通常也是混用的,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或习惯用法上稍有差别。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分三、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和土地资本的关系土地不但是一种资源,同时它也具有资产的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而言;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而言。在现实中也存在土地资本的概念,三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具体关系如下:61三、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和土地资本的关系(1)土地作为资源,是土地

30、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所决定的,因而是永恒的,第一位的,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因而也是土地资本的基础。62三、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和土地资本的关系(2)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特性功能。土地具有资源功能或者说土地是一种资源,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环境要素而言的。土地的资产功能是指土地可以作为财产使用、所有人将其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或作为其财产的权利,所有人可以将其拥有的土地或土地产权视作财产变卖获取收益。而他人取得土地这种财产则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或成本,土地的使用可为土地使用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经济社会里,当土地资源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就属于了资产范畴。但不是所有的土

31、地资源都可以成为土地资产。63三、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和土地资本的关系(3)土地资产是土地资本的物的表现。土地资本是指为改良土地而投入土地并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本,属于固定资本的范畴。投入土地的资本,有的是短期的,如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良、施肥等;有的是长期的,如平整土地,修建排灌设施,设置建筑物等。不论是短期投入,还是长期投入,都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土地收益为目的,并且最终以土地资产的形态加以体现。根据上述三者的关系可知,世界上的大多数土地既是资源也是资产,同时也凝结了一定的土地资本。6465第二节 土地的属性和功能一、土地的属性土地的自然属性:生产性、整体性、面积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

32、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不可代替性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土地的社会、性土地的资产性、土地的权籍性66(一)土地的自然属性1.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即可以生产出人类某种需要的植物产品的动物产品,这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土地生产力(1andproductivity)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671.生产性自然生产力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土地,亦即光、热、水、气、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组合等不同的土地,适应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

33、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即能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或者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提供多少,也主要取决于上述两方面的性质。(一)土地的自然属性681.生产性土地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二是土地的潜在生产力,指在可预见的将来,对土地施加改造措施或更加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简称土地潜力。(一)土地的自然属性692.整体性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人类不可能改变一种资源或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成分,而同时

34、能使周围的环境保持完全不变。 (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02.整体性例如我们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会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必然要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对野生动物,甚至对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生态系统绝不是孤立的,一个系统的变化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别的系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状态,而且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12.整体性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当生态系统一旦成为人类利用的对象,人类就已进入资源系统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措施开发利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又影响环境。因此在人

35、资源环境之间构成互相关联的网络关系。(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23.面积有限性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地球表面虽然局部地区因灾变过程(如火山、地震等引起的岛屿生成或消失等)可以出现极小量的陆地面积变化,但海陆变化都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其周期要以百万年计,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变化几乎等于是一个恒定的概念。(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33.面积有限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同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目前世界人口正在急剧增加,各种土地利用对有限的土地面积竞争异常激烈,对土地资源产生极大压力。土地面积的有限性,要求

36、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地力,另一方面要尽一切可能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只能对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不能任意扩大土地的总面积。但这不意味着现有土地资源已无潜力可挖。 (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44. 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分布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1)每一块土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的固定性,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间。(2)每一块土地的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当然交通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相对固定性,但交通条件改变后,土地又表现初新的相对固定性。(3)每一块土地所处的条件及物质组成的固定性:一般来讲,每一块土地所处的条件及物质组成在一

37、定时空范围内也是固定的。例如处于不同水热条件下的农用地,欲完全改变其环境状况和物质组成,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54.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自然要素组成与综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它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改良要因地制宜,土地只能就地利用或开发,而不能被移至较有利的市场去加以利用。每块土地受制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条件或空间经济关系,便形成了土地的区位,土地开发利用要重视发挥优位效应(最佳区位效益)。(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65.时间变化性(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

38、化的特点。例如土地随时间而产生的季节性变化,即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和死亡;土壤的冻结与融化,河水的季节性泛滥等。这些都影响着土地的固有性质和生产特征。(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75.时间变化性(动态性)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质的变化状况是不相同的。因此,应把土地的区域性(空间变异性)与动态性看作土地统一体的二个方面。(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8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可更新性)资源一般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再生性资源主要指生物及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正确维护和管理下可以不断更新和持续利用。非再生性资源如各种矿物和化石燃料,随着人类的

39、不断使用会逐渐耗竭。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生长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它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即“治之得宜,地力常新”。(一)土地的自然属性79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可更新性)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正是由于土地具有再生性,才使得人类不断繁衍。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农业历史,宝贵的土地资源曾为我们的祖祖辈辈提供了无数财富,现在又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着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产品,将来还要为我们子子孙孙创造出

40、更多的物质。(一)土地的自然属性80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可更新性)但应当注意,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可塑性很小,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在人类历史上,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例子很多。这些问题在我国一些地区也很突出,其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一)土地的自然属性81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可更新性)由此可见,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

41、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土地资源即被破坏。因而,要使我们富饶的土地能传之万代,而不毁于一旦,我们必须珍视它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资料而具有再生性的特点,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把土地看作是社会的财富,它不仅属于国家,属于我们当代人,而且也属于子孙万代。任何人只有合理利用、保护土地的义务,而没有任意破坏和污染它的权利。(一)土地的自然属性827.多用途性(多功能性)土地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人类活动空间;既可作为农用,又可作为城建、交通、国防、旅游等非农业利用。土地的多用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用途,形形色色的土地具有多种多样的用途;二是同一土地具有多种用途,即通

42、常所说的土地多宜性。正是土地具有多用途性,才为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奠定基础,正是人们具有多方面的需求,才需要人们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对土地利用做出合理的规划。因此研究土地适宜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一)土地的自然属性838.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土地具有养育功能,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提供者和协调者,养育了植物、动物和人类。 土地具有仓储功能,为矿产资源提供了仓储场所,同时通过保持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土地具有承载功能,人类的居住、休息、娱乐和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以土地为载体,土地是生物生存、人类生产和活动的基地。

43、土地具有景观功能,某些土地的自然类型和人文景观为人类提供了风景资源。 (一)土地的自然属性848.不可替代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般的生产资料及其功能可以被更先进、更完备的生产资料所代替,而土地的上述功能却不能被其他任何生产资料所完全代替,土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一)土地的自然属性85(二)经济社会属性1.土地的社会性 :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土地社会关系的客体。在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土地就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物质要素。社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都离不开土地,使土地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土地利用过程中,

44、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地社会关系(包括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土地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生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土地社会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的诸方面,如政治、经济等等。正是由于土地的广泛社会性,任何国家都会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部土地的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86(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土地与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不一样,土地可以被个人垄断,因而可以变为资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土地作为资产的属性也表现得日益明显。作为资产,土地具有如下属性:87(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1)供给的稀缺性

45、所谓土地供给的稀缺性,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土地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其原因在于,位置较优或土质较好的土地,利用方便、效益较高,从而拉大需求量,而可供使用的这些土地的面积又有限,因而表现出土地供给的稀缺性。88(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1)供给的稀缺性 例如大城市中心区的商业用地产,具有特殊景观的旅游地产,都存在着供应的稀缺问题。另一方面,地产供应的稀缺性也与土地总量有限密切联系。由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土地总量是恒定的,而需求量却随着人口和经济发展不断增加,从而加剧地产供求矛盾,以致造成地产垄断。89(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2)位置

46、的固定性和个体的异质性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决定了地产是不动产,它不能随着土地产权的流动而改变其实体的空间位置。这也是与机器、设备等企业财产所不同的特征之一。由于形成地产的区位、地理、土壤、地质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地产的个体异质性,即不同地产的质量、用途、经济价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每块地产都具有独特性。因而,从理论上说,单位面积地产的价格处处都可以是不同的。90(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3)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特性一般商品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不断地折旧直至报废。而土地这个特殊商品则不然,由于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资、土地周围设施的改善、土地用途的改变和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土地不仅不

47、会折旧,反而还可以反复使用和永续利用,并随着人类劳动的连续投入而不断发挥它的性能。甚至,它还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其自然增值。91(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3)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特性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土地作为资产,由于人们在其上的创造性劳动而增值,它包括对该增值地块的劳动,如山坡修建梯田,种植果树,而使该山坡的地价增值;也可能仅仅是由于利用方式的改变(农用改用于工业、城建),或四周的环境、区位改变(如交通的修建)等,而产生土地增值。地产的这种属性使其在现代金融活动中成为最可靠的融资手段。92(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4)土地价格

48、和价值的二重性 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下述特殊性:93(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4)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 一般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的,而土地这个特殊商品,它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如果从它的根本属性来看,或就其整体而言,是属于天然赐予的自然物,并非人的劳动所能创造的;但从对它加工的角度来看,现今土地大多经过人类长期直接或间接的开发,凝结着大量的人类劳动,具有劳动产品的一面。一般商品是属于价值物,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另一方面是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从现实的

49、经济生活来看,这两个部分的土地价格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人类投入土地的劳动与土地本身是不可分的。因而土地估价也与一般水平不同,存在这特殊的理论和方法。94(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5)流通的特殊性土地资产可以像其它商品一样进行流通,但在市场上流通的不是地产商品的实体本身,而是地产产权的代表物证书。土地资产的最重要内容不是它的实体,而是占有和利用它的权利或是产权关系。土地资产的交易实际上是土地资产产权的交易。所以,它需要由国家制订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地产转移或交易的合法性,使地产的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否则,地产经营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也不能在其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

50、值。95(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5)流通的特殊性土地资产流通的另一特殊性表现为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一般商品无论在出售前还是出售后,它在法律上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总是统一的。虽然一些可供租用的商品,如飞机、汽车、机床设备等在出租期间它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但这些商品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被租用,租赁市场不是这些商品的主要市场。土地资产则不然,在实行土地资产国有、使用权可以让渡的国家与地区,租赁是土地资产市场流通的主要形式,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在那些土地资产可以自由买卖的国家与地区,很多土地资产也是采用租用的形式,从而导致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96(二)经济社会属性2土地的资产性(6)不动产

51、特性土地不动产特性主要源自于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两个万面的特点。地产是不动产,它具有位置的固定性,不能随着土地产权的流动而改变其实体的空间位置。另一方面,地产不同于社会的其他资产(或财产),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不会因使用而损耗或消灭。相反,它可以反复使用和永续利用。并随着人类劳动的连续投入而不断发挥它的性能。甚至,它还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其自然增值。地产的这种永久使用特性使其在现代金融活动中,成为最可靠的融资手段。当然,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注意保护,如果违背自然经济规律,则也可导致地产的使用价值贬低。97(二)经济社会属性3.土地的权籍性在土地、光能、热量、降水

52、、地表水、地下水等自然资源中,惟有土地的权籍属性最为明显且十分复杂。土地的数量、质量、权籍构成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地权和地籍。98(二)经济社会属性3.土地的权籍性(1)地权即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和,是一个权利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及与其相联系的和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如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土地使用权指的是按法律规定,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界定、规范和保护人们的经济关系,形成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秩序,调节经济

53、社会运行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99(二)经济社会属性3.土地的权籍性(1)地权土地产权也像其他财产权一样。唯有在法律的认可下才能产生。如某人利用欺骗或暴力等手段占有土地,并不表示他拥有某项土地产权。正如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一样,土地归谁所有决定着社会的土地制度性质。土地制度对于土地利用的种种约束,实质上表现为对土地产权的约束,土地产权性质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形式和土地关系。因此,土地的产权特性是土地社会经济属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土地与土壤、景观等概念的最大区别之一也在于土地具有明显的产权内涵。100(二)经济社

54、会属性3.土地的权籍性(1)地籍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地籍最初就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簿册或田赋清册。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籍概念和内容也有了很大发展。现代地籍已不仅是课税对象的清册,而且还包括了土地产权登记、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土地等级、地价等内容的登记簿册。101(二)经济社会属性3.土地的权籍性(1)地籍完整的地籍图册和统计表簿册,是国家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制定各项规划的基本依据,是组织工农业生产和进行各项建设的基础。地籍是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地籍提供具有法律依据的、精确的、连续的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基本资料,是

55、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地籍的核心是权属,它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是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资料。102二、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 支撑功能 资源功能 资产功能环境净化功能 土地景观功能 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土地调控功能 1031.养育功能土地是万物(生物)生存、生活、繁育的基础,一切生物将依附于土地,就像子女要靠慈母的养育一样。土地的本质属性是有生产能力,它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植物和动物产品。在生态学中,人们把生物生产分为植物性生产和动物性生产。植物性生产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植物性产品的过程,又称作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动物把采食

56、的植物同化为自身的生活物质,使动物体不断增长和繁殖,亦称作第二性生产或次级生产。从食物链的关系来看,次级生产中又可再分为几级,如二级、三级等。每高一级的生产都以其前一级生产的有机质作为其食料,整个生物界就是通过食物链繁育衍生而来的。1042.支撑功能人类活动的一切场所,包括房屋、道路、桥梁等建筑物都附着于土地,城乡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旅游以及其它各项工程建设,都必须以土地为基础;植物固定在土地中才能保持直立,即使水培作物或温室蔬菜,通常也必须用铁丝等固定于土地中加以支撑。如果土地的支撑力不够,房屋可能倒塌,树木则经不起风吹雨打。地基承载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作为建筑地段的适宜性及限制性。同时,

57、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投资费用。1053.资源功能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与大气、水、生物、矿产等单项资源相比,土地对人类生存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广泛、最重要的。澳大利亚的克里斯钦等人把土地称作“真正的资源”。资源是土地的最主要性质和过程,即能用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和改善自身的环境条件。1064.资产功能土地具有储蓄银行的作用,是土地资产增值的“蓄水池”,甚至有人认为“对土地的投资是风险性最小的投资”。土地的资产功能,使其成为最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同时也使其成为人类社会财富或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075.环境净化功能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可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

58、性;或经沉淀、胶体吸附等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变为难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态存在于土地中,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通过生物和化学降解,使污染物变为毒性较小或无毒性甚至有营养的物质;或通过土地掩埋来减少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当然,土地的净化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在其容许的范围内进行。1086.土地景观功能景观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是土地的具体一部分。形态各异的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土地自然要素组合构成多种独特的景观,娱悦世人,供人欣赏;即使受人为强烈影响的农田等人工土地利用系统,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融入有地域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样具有较大的

59、观赏价值。1097.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社会保障制度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1107.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广泛,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和农民,只存在着以土地保障为核心的非正式的社会保障机制,农村土地除了具有为人类提供食物的经济职能以外,还兼有就业岗位、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因此对农民而言,土地具有生产资料和

60、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即将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生活陷入困境,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因此,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条件下,土地仍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要进一步强化。1117.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另外也需要认识到,土地虽然具有一定社会保障的功能,但不能成为农民社会保障的全部。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对多数地区的农民来说,仅靠少量土地的产出来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是完全不够的。在现有生产情况下,农村土地根本无力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它只能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是农民的“活命田”和“保命田”。如果过分强调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就会使农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