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青海油田第二中学 康瑾慧)_第1页
(说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青海油田第二中学 康瑾慧)_第2页
(说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青海油田第二中学 康瑾慧)_第3页
(说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青海油田第二中学 康瑾慧)_第4页
(说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青海油田第二中学 康瑾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青海油田第二中学 康瑾慧PAGE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青海油田第二中学康瑾慧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本着初中历史新课标新理念,本课主要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确立及突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大方面来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第二课,从单元标题可看出本课在这一单元中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

2、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地位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阻力而获得的,周恩来的外交才能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促成亚非各国团结协作共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为赢得发展机遇等创造了条件。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空间概念,采取“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分析回答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地突破重点,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养成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自立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

3、态。二、说学生:本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也提高了,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因而,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并依据资料得出结论。通过对共和国史中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学习,已经能够基本把握本课所述外交史实之国内外环境,有利于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但是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中,外交并未曾作为一个课文独立讲述,因此授课时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做到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理解。鉴于本课的内容较为抽象

4、,所以适当地选取文字材料、图片和影像资料并将其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材料,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其展开讨论,一则可加深印象,二则可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适当延伸迁移,将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课标要求: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知道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

5、平外交政策,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影响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等,锻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感知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掌握比较、归纳的方法;(2)学生在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探究中,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带来了新的局面,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从而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2)感受周恩来外交政策中的智慧,体现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宽容、谦虚、诚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突破

6、:1、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确立依据: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2、教学难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确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重点、难点的突破: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完成,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建国初期我国的国际环境。认识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它的内容。其次,设计了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这一练习。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际学生重新排序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对每一个词的了解,重新认识、理解、内化这一原则的过程。建国初期,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可以通过图片“建

7、国初期中国外交形势”,显示与中国建交和封锁、孤立中国的国家,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中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本质意图,以及建国初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另外,对于历史知识底蕴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如二战后“冷战政策”“两极格局”等相关内容。四、说教法: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讲”的精彩片段,是基于初中学生在智力方面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有助于进行

8、本课内容的学习;另外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3、教学设备:多媒体、音视频材料等。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创设再现历史情景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不仅掌握知识,更能理解知识形成过程,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享受,树立自信心。五、说学法(学法指导):(1)课前指导:提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复习;准备复习提纲。(2)课堂指导: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内容,需要设问引导,步步深入,讲解帮助理解。(3)课后指导:通过做“中考链接”和“作业布置”,及时进

9、行复习巩固和提高。六、说教学设计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和特点,主要以启发引导和谈话的的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不仅需要高涨的热情,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要学会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1、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很难认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所以在教与学中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视频资源摄入探究学习本课内容,了解建国初的外交发展情况。2、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

10、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演讲”的精彩片段,是基于初中学生在智力方面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有助于进行本课内容的学习;另外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4、教师适当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内容。5、教学设备:多媒体、音视频材料等。七、说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是一个连贯性的教学过程,在讲授时不能仅仅以课论课,而是应联系整个历史来看。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一)课前预习:本课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课前要求学生完成本课的预习内容。导入新课: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课件显示材料材料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

11、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材料二: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通过阅读第一段材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的外交状况,得出历史认识: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会导致外交失败,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国家民族独立,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所以中国要独立、要自主。通过分析第二段材料,进而感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内涵,认识到新中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形

12、象面对世界。过渡:已经获得独立的新中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建国第一年首先和多少个国家建交?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走向世界: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先给17个国家分类,再结合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形势分析,建国第一年为什么分别同这些国家建交?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有梯度的设问,使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深入分析问题,理性的思考,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关系,进而提升思想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力,并提升思想认识。过渡: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要广交朋友,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就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和

13、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更为完善、灵活的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赢得世界 主要引导学生理性的区思考问题,虽然问题难度较大,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更清楚历史的真相。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自发的提出疑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有层次的设置了几个问题:(1)周恩来为什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和邻国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中印有着友好合作的基础,也存在矛盾和隔阂,中国愿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问题,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2)邻国对这一原则什么态度?为什么? 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比,使学生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尊重、平等、和平,正因为此,邻国

14、才会接受并倡导这一原则。(3)在国际上产生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适用性和感召力。(4)50多年后的今天,它还有用吗?引导学生从外国领导人的评价中感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最终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赢得了世界。过渡:今天中国已经与世界上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你知道新中国首次以大国姿态参加国际会议是哪一次吗?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日内瓦会议让学生依据课后“自由阅读卡”自主学习。(2)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万隆会议的特点,与会国的“同”和“异”,及会议上中国面临的挑战。亚非会议,这也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请大家

15、试试看,能不能找出这些国家的“同”和“异”?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愿望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没有参加会议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会是什么反应呢?中国又遇到了那些困难和障碍呢?你认为中国代表团应该怎么做?是辩解?还是沉默?”请大家身临其境,在体验中理解历史,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深入分析问题,理解历史。并结合课本小字内容认识到:这种困难和尴尬来自于美国的敌视和邻近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疑虑。(3)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同”和“异”,及其思想内涵,从而认识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及其产生的影响。(4)视频展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精彩演讲(5)引领学生理解“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

16、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的遗产,50多年前,曾经对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产生过巨大的冲击,在新世纪中必将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更大的作用。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七)复习小结: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同邻国建立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外交逐渐成熟,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了世界。从而打开了50年代的外交新局面。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的设立可以使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小结方式对基本知识点进行巩固(具体内容见课件),是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体现。一方面,对知识可以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也提升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17、。(八)中考链接:方法:以教材为依托,精心选择历年试题(具体内容见课件),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设计目的:在本环节中以教材为依托,精心选择历年试题,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完整地掌握本课内容及基本知识,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对于没有完成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后作业中予以补救。在练习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也是本课“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 八、说作业设计 :(必做题)1、背诵本课知识点。2、历史优化设计本课练习(选作题)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完成本节课设计的延伸探究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述你对本课的认识(把历史和语文有机

18、地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设计目的:必做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检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选做题则是针对历史程度教好的学生所布置,这样可以在提高他们历史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使归纳和分析能力有所增强。九、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它能使学生明确本课的要点所在,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思路,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板书设计如下所示: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3、日内瓦会议4、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设计目的: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展示,可以对知识点一目了然,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个归纳,比较直观的了解本课所学知识点。十、说课堂预设的应变:1、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公开课上学生面对很多老师的听课时,表现出紧张情绪,这时不要慌张,用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