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课件_第1页
第五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课件_第2页
第五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课件_第3页
第五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课件_第4页
第五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政法学院计志宏 第五讲导言 一、背景链接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被誉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取得的奠基性的成果,它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确定了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和逻辑进程。 1902年在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第一次在柏林由新时代杂志用德文发表。1922年彼得格勒出版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第一次用俄文刊载这一著作。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后又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全书的部分编入马克思恩格斯

2、全集第46卷上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二)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 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 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马克思

3、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页)。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03年3月,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 导言是马克思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革命实践需要,长期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到18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屋开辟道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经济学观点,在科学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他们从孤立的个人出发,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永恒的东西。 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适应不了在阶级斗争日益激化形势下资产阶级的要求,于

4、是形成了各种完全抛弃科学而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如巴师夏弗雷德里克、凯里亨利查理等人,制造种种庸俗经济理论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决矛盾,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说成是自古就有的,把资本主义国家说成是超历史的。此处,还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蒲鲁东皮埃尔约瑟夫,他们也揭露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但是主要地是企图使历史回到小商品生产时代。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深入发展,迫切需要批判各种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建立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这一伟大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 马克思早在1842-1843年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就开始研究经济问题。1944年开始,马克思去巴黎研究

5、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先后发表了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1848年起,由于新莱茵报的出版和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马克思中断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1850年马克思到伦敦后才开始继续这一研究工作。 马克思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英国为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详尽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仔细钻研了社会经济文献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材料,写了大量笔记和手稿。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工人运动又开始全面活跃起来,促使马克思加快研究政治经济学。1857年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我现在发狂似的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

6、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二、内容精析 (一)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价值 (1)导言论述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肯定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物质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阶段性,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单个的孤立个人作为出发点以及抽象地谈论“一般生产”的观点;精辟地分析了生产、分 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在肯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前 提下,充分估计了其他三个环节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生产的反作用。 (2)导言还集中论述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指出思维的具体性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因而 是结果而不是起点

7、;同时指出这种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而不是具休本身的产生过程,并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 (3)导言还论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关系问题,强调经济范畴排列的次序要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来决定,不能按照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 (4)导言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不仅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如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人体解剖对于猴 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等等。 2.现实意义 导言的写作离现在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但是它仍具有重大的

8、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导言虽然是论述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但在它论述的每一个论题中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济规律的典范,也是在论述经济规律中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可以说导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概论,这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导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意义。 (2)导言论述的物质

9、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理顺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分配与交换、分配与消费、交换与消费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拓宽流通渠道,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实践意义。 (二)中心思想 序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单个的孤立个人作为出发点以及抽象地谈论“一般生产”的观点。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强调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10、的方法,指出思维的具体性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它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起点。还论证了物质生产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三)逻辑结构 导言一共四节内容。 在第一节里,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社会地、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的思想。 在第二节里,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关系的肤浅看法,阐明了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了生产对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 在第三节里,马克思阐述了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第四节,只是一个写作提纲,从手稿片段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仍然想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进行

11、讨论。 三、原文导读 导言全文约20000多字,详细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着重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和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导言的基本内容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导言的第一节生产。在这一节中,马克思分析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阶段性,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 1物质生产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进行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导言一开头就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

12、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106)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出发点,首先是物质生产。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进行生产的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之中,同其他个人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才能进行生产。个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无法生产,从而也就无法作为人而生存下去。所谓“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也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可见,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性质,即必须研究一定的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是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对象

13、,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是,他们无视或抹杀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把生产理解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把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当作出发点。马克思对此作了深刻的批判。 。 首先,“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是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必须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获得独立、自由的客观要求的错误反映。 马克思说:“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106)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他们的经济学著作中把原始时代猎人手中的棍棒、渔夫手中的鱼叉也说成是资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自古有之。 马克思指出,这同笛福写的小说鲁滨逊的故事和卢梭提出

14、的社会契约论一样。鲁滨逊的故事决不是像文化史家想象的那样,仅仅表示对过度文明的反动和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而是资本家反对封建制度的束缚,要求独立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的反映。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而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制造舆论的。斯密、李嘉图、笛福、卢梭等人,本来是反应资本家的客观要求的,却以孤立的单个人在社会之外或处于自然状态而表现出来,所以“这是假象”,“是错觉”。 其次,所谓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实际上是指摆脱了封建制度的资本家,“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107)。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15、却从他们的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性论观念出发,认为18世纪的资本家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自然造成的。(107)这就是说,资本家的唯利是图、要求独立自由地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合乎自然的”,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是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阶级局限性。 其三,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原始社会,进行生产的个人,最初是在氏族中结成社会关系而存在的,后来是在家庭中,在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中结成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根本不可能独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单个的人“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107.1),即是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的

16、附属物,也没有孤立的个人可言。 到了18世纪,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比如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关系,都采取了商品、货币、资本的形式,才成为资本家达到发财致富的私人目的的手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的形式,成为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必然性(107.2)。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的时代(107)。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高,它不仅使众多个人集中在一个个工厂进行协作劳动,使劳动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使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紧密。特别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世界范围的联系也越来越扩大。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

17、不仅与国内其他企业的兴衰存亡密切相关,而且也依赖于国际经济发展的状况。 可见,资本家也是不可能作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早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说过:“人是最名符其实的政治动物。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孤立的个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107.2)。如果说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等人有“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处进行生产这种荒诞无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巴师夏、凯里和蒲鲁东等人又把这种看法郑重其事地引进“最新的经济学中来,就完全是想入非非的陈词滥调,十分枯燥乏味!(107) 2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社

18、会个人进行的生产。脱离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特殊生产去研究生产一般,是错误的。 马克思说:“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历史时代”(107.3)。马克思在这里深刻地阐明物质生产的历史阶段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物质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 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马克思阐明了生产一般和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特殊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只要用“生产一般

19、”真正把共同的提出来,定下来,免得重复,“生产一般”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比如,一切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都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才能进行,这些就是生产的一切时代的共同标志、共同规定,也就是“生产一般”。这个“生产一般可以指导我们在研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时着力于研究该阶段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这就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抽象。 其次,生产一般“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如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有机结合。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如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如生产资料公有制。 其三

20、,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之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这正如语言一样,最发达的语言和最不发达的语言具有一些规律和规定,而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个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研究生产一般就是为了把这些共同点、“统一”抽象出来更有利于分析、比较和研究各个历史阶段上生产的本质差别。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切时代的生产所共有的,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但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各不相同的,有着本质的差别。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鼓吹“生产一般”,恰恰忘记了这种差别,他们的目的是为了

21、证明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庸俗经济学家凯里抛开了使“生产工具、“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即抛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认为资本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因此,他认为,生产关系的全部历史,“是历代政府的恶意篡改 其四,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是研究一定的社会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个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不是王艺学,它不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总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部分不是总体。政治经济学就是要通进研究存在于一定社会生产总体中的特殊生产关系,从而揭示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来。(108.3) 3政治经济学的

22、本题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108.1)马克思在1867年为资本论第1卷第1版写的序言中也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的这两段话是讲的一个意思,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本题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然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本题。其实,古典经济学家、庸俗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都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本题的。只不过,他们是在所谓研究“生产、“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的幌子下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辩护罢了。而马克思则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3、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运动规律,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作了深刻的分析批判。 马克思指出:“现在时髦的做法”,是在经济学的开头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是什么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般都讲了两点:(1)进行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2)或多或少促进生产的条件。 对于第一个条件,穆勒说:“劳动的必要条件有二:劳动与适宜的自然物品。”马克思指出:“这实际只不过是摆出一切生产的基本要素,“不过是几个十分简单的规定。”说劳动必要条件是劳动,这是“浅薄的同义反复。” 对于第二个条件,斯密说,物质财富的生产是影响生产的

24、条件,物质财富生产不断发展的社会,是前进的社会,否则就是停滞的社会。对此,马克思认为斯密的这个观点作为提示是“具有价值的东西”,但不具有“科学意义”。要把它提到科学意义上来,“就得研究在各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生产率程度”。 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般说法,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是这个民族的主要任务还不是维护利润,而是谋求利润的时候达到的。例如,英国从1820年到1850年处于维护既得利益的时期,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就下跌了11而美国在同期处于争取利益的时期,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则上升了5。 资

25、产阶级经济学家还有一种说法:某些种族素质、气候、自然环境如离海的远近、土地的肥沃程度等等,比另外一些更有利于生产。也就是说生产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具备,财富也就越容易创造。这又是同义反复。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这并不是他们所真正要说的。相反,他们真正所要说的是:生产不同于分配等等。他们认为,在分配上,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而生产是与历史无关的永恒的自然规律之内的事情。 马克思说,他们玩弄这一整套手法,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作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偷偷地塞进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粗暴地割裂生产和分配的辩证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和

26、分配的现实关系。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方式如何不同,总是可以像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从一切历史的差别中找到一些共同规律来。 例如,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上的被剥削阶级(奴隶、农奴、雇佣工人)仅能得到维持生存的一定量食物;而剥削阶级(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可以无偿地占有大部分社会产品,积累财富。可见,决定剥削阶级这部分产品的“规律”是他们都占有生产资料;决定被剥削阶级这部分产品的“规律是他们都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这说明,分配关系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 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在所谓“生产不同于分配”这个项目下提出了两个要点:(1)财产,(2)司法、警察等对财产的保

27、护。对这两点,马克思也作了分析批判。 关于第一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说,财产占有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马克思指出,其一,这种说法“是同义反复”。其二,财产占有的社会形式即所有制形式虽然是一切生产都有的,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有制形式却是不同的,所有制和私有制是不能等同的。可笑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所有制一下跳到私有制,把二者等同起来。 历史表明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所有制的原始形式。私有制是在原始公有制解体过程中才产生出来的。可是,如果说在任何财产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也就没有任何社会,这也是同义反复。“什么也不占有的占有,是自相矛盾。” 关于第二点,实际上讲的是生产关系与上层

28、建筑的关系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了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保护问题。但是,他们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成是“偶然发生关系的、纯粹反复联系中的东西”。他们还认为“在现代警察制度下,比在例如强权下能更好地进行生产”。 马克思指出:“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特有的法的关系、统治形式等等”,(110)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这是“有机地联系着的东西”。马克思还指出:“强权也是一种法,而且现代资本主义警察制度就是强者(资产阶级)的权利以与奴隶制、封建制的强权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资本主义自我标榜的“法治国家”中。所以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粗率无知”。 此外,马克

29、思还指出,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还应看到,历史上,“当与生产的一点阶段相应的社会状态刚产生或者已经衰亡的时候,自然会出现生产上的紊乱,虽然程度和影响有所不同。” 马克思在这里实际讲的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当新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的一段时期内,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但还不很完善,而且旧的生产关系还未完全消灭,所以会出现生产上的暂时的紊乱。另一种是走向衰亡的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生产的停滞或紊乱。 在这一节最后,马克思得出了一个结论:“总之: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

30、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可以研究作为合理的科学抽象的“生产一般但这不是主要的。政治经济学要把研究“现实的生产阶段”的生产关系作为根本任务,所以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的本题。 (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也就必须研究这四个环节的关系。 对于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的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认为:生产是一般,它决定于一般的自然规律,开发和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起点。分配和交换是特殊的,分配决定社会的

31、偶然情况,把产品按一定比例分配给个人,并能够或多或少地对生产起促进作用; 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特殊产品,也就是依靠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消费是个别,产品脱离社会运动,直接变为个人占有、享受的对象,满足个人的需要,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最后目的和终点。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描述的这个“正规的三段论法,“当然也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是“肤浅的表象”,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本质的联系和辩证关系。就是像这样肤浅的认识,也遭到了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处于同一水平或者还低于他们的人们的反对。最庸俗不过的责备就是说他们没有把分配

32、和生产看作同样重要。 马克思说,这种责备的立足点恰恰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三段论法一样,“把分配当作与生产并列的独立自主的领域。”还有的反对者责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把分配和生产放在统一中来考察。其实,这些反对者只是“对概念作辩证的平衡”,而不是解释现实关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现实的辩证关系。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现实的辩证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1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马克思把生产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体的

33、生产,即劳动者的能力(体力、脑力、技能等)的发展。另一种是客体的生产,即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把消费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体的消费,即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另一种是客体的消费。即物质生产资料的消费和人们吃穿住用对生活资料的消费。所谓生产直接是消费,从主体的生产看,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发育需要消费生活资料,劳动技能的发展需要学习和进行劳动实践,就是消费学习资料、消费体力、脑力和生产资料等。 从客体的生产看,一方面是消费原材料和消磨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同时也是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所以两种生产的过程直接就是消费的过程。所谓消费直接就是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既是物质产

34、品的生产过程,又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发现自己的能力的过程;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劳动者恢复和增长体力和脑力的过程。所以两种消费过程都直接就是生产的过程。 第二,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一方面,生产是消费的中介,它创造出消费的条件和材料,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另一方面,消费也是生产的中介,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需要和内在对象;消费为产品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所以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生产和消费的这种互为中介、互为手段的关系,是一个运动过程,在运动中表现为互不可缺,而又各处于对方之外。 第三,生产和消费相互生产、创造对方,“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

35、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创造着生产。一方面,消费创造出生产的需要、目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动力,创造出在主观上的生产对象;消费使得生产主体在最初生产行为中发展起来的素质通过反复的需要上升为熟练技巧。 另一方面,消费完成生产行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 其为现实的产品,才实现生产的目的,才使物质生产活动过程“终结”。生产从三方面生产、创造消费。一是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二是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方式,三是生产把消费的动力和能力当作需要创造出来。 马克思在分析了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后,又分析了生产与消费的差别和对立。马克思说:“生产同消费合一和消费同生产合一的这种直接统一,并

36、不排斥它们直接是两个东西。”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但这是错误的。 生产和消费的差别、对立,马克思主要强调三点:其一,“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其二,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活动是实际的起点,“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也就是说,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支配消费。 其三,“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的关系。产品是否回到主体,主体是否直接获得产品,以及获得产品的多寡和方式,都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即取决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2生产和分配的辩证关系。 关于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37、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三位一体的公式”和分配先于生产,分配决定生产的错误观点,深刻地论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1)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的形式决定于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什么都被提出两次”:在生产上讲土地、劳动、资本,在分配上讲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他们实际的观点是说,土地带来地租,劳动带来工资,资本带来利息和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这种观点叫做“三位一体的公式”,并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批判。在导言中,马克思对资本与利息和利润,劳动与工资、土地和地租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考察。 首先,关于

38、资本与利息和利润,马克思指出:“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形式,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它们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分配方式。它们又是资本的再生产方式。”马克思的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利息和利润是借贷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分配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是以资本家占有资本(包括作为生产要素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和劳动力-可变资本)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前提的。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变资本,在生产中只实现原有价值的转化,不会给资本家带来任何利息和利润。作为生产要素的可变资本才会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息和利润。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说资本是利息和利润的源泉,决定一切的分配形式,而不区

39、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第二,资本家为了不断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把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作追加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所以,利息和利润“又是资本的再生产方式”。从这方面看,仅仅说资本带来利息和利润,也是片面的。 其二,关于劳动与工资,马克思指出:“工资是在另一个项目中被考察的雇佣劳动:在雇佣劳动的场合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规定性,在工资的场合表现为分配的规定。如果劳动不是规定为雇佣劳动,那么劳动参与产品分配的方式,也就不表现为工资”。 这就是说,劳动与工资并不具有必然联系。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劳动与工资不具有必然联系。在奴隶制和封建制度下,劳动不

40、是雇佣劳动,也就没有工资。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规定性是雇佣劳动,即雇佣工人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 雇佣工人只有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劳动力价值以工资的形式参与产品的分配,而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分配的规定性。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说“劳动带来工资”,一方面把任何劳动都说成会带来工资,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另一方面,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说成是劳动的报酬,掩盖了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剥削实质。 其三,关于土地与地租,马克思指出:地租是“地产参与产品分配的最发达的分配形式”,地租的前提“是作为生产要素

41、的大地产(其实是大农业),而不是土地一般,就像工资的前提不是劳动一般一样。” 这就是说,通常的土地作为劳动对象是生产要素之一,但土地参与产品分配并不一定以地租的形式,例如奴隶社会,就没有地租。封建社会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是地租。,但自耕农就不出租土地,也不受地租剥削,所以这时的地租还不是发达的形式。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大土地占有制,有了大农业,地租才成为地产参与产品分配的最普遍最发达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租的本质是农业工人或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同利息和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而不是土地带来的。说“土地带来地租”也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马克思说,认为 “

42、土地带来地租”,“这完全是幻觉”。根据以上分析,马克思得出了生产决定分配的结论,他说: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2)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生产要素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生产的结构并决定产品的分配,但生产要素的分配本身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决定于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经常责备李嘉图等古典经济

43、学家“只看到生产”,他们认为分配与生产同样是经济学的对象,并认为“分配先于生产”,“分配决定生产。” 马克思在批判庸俗经济学家的错误时,首先具体分析了确实存在的“分配先于生产”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单个的个人面前,分配自然表现为一种社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他在生产中的地位,他在这个地位上生产,因而分配先于生产。” 这就是说,单个的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在从事生产前,他就自然地由一定的社会规律决定了他在生产中的地位。他是生产的主人,还是生产的工具;是剥削者、压迫者,还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这在从事生产前就被社会把他分配了。一个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出生就被社会分配指定从事雇佣劳动,这是由这个人一开

44、始就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资本,没有地产决定了的。 因为资本、地产等生产资料为资本家占有,对于雇佣工人来说是分离的,是独立于雇佣工人之外的。另一种情况是,“就整个社会来看,分配似乎还从一方面先于生产,并且决定生产;似乎是先于经济的事实。”马克思讲了三种历史上有过的情况:一是一个征服民族在征服者之间分配土地,使被征服民族成为奴隶,奴隶劳动成了生产的基础。二是一个民族经过革命把大块土地分割成小块土地,使生产有了新的性质。三是立法者使地产永久地属于一个家庭,使剥削者和劳动者都世袭下来。这三种情况:似乎都是“分配安排和决定生产。 对于这三种情况,马克思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于征服,马克思指出有三种可能,

45、但是“在所有的情况下,生产方式,不论是征服民族的、被征服民族的,还是两者混合形成的,总是决定新出现的分配。”虽然征服这种分配对于新的生产时期表现为前提,但它本身又是先前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与征服的分配相似的是掠夺。 有一种看法认为某些时期人们只靠掠夺生活。马克思指出:“要能够掠夺,就要有可以掠夺的东西,因此就要生产。而掠夺的方式本身又决定于生产的方式。至于封建地主阶级通过革命把奴隶制下的大地产分割成小块土地给农民租种,地主收取地租,马克思未作分析,但这也是由于生产的发展使奴隶制生产方式落后了才引起革命而建立新的生产方式,所以这种分配也是决定于生产方式的。而立法使地产永久属于一家的家庭,这是法律

46、巩固分配关系而对生产发生作用的问题,即上层建筑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而影响生产的问题,而不是法律决定生产。恰恰相反,法律只有适合于社会生产的时候,才有经济意义。 马克思分析的两种所谓“分配先于生产”的情况,实际上都是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分配。马克思说:“照最浅薄的理解,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因此它离开产品很远,似乎对生产是独立的。但是,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全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这就是说,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生产条件)

47、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只讲产品的分配是最浅薄的理解。生产的前提和条件,一方面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是能够参与生产的社会成员,即社会的人和物两方面。没有人无法生产,没有生产资料也无法生产。“这些条件和前提构成生产的要素。” 社会成员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的起始阶段首先就要按照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分配,即什么样素质的社会成员安置到什么样的生产部门干什么,什么样的生产资料为社会成员中的哪些人所占有并被用于什么生产部门派什么用场。这种生产条件和前提的分配就形成了生产要素的结合形式,因而它“决定生产的结构”。 人们只有在这种生产结构中才能生产,并通过生产才有生产的成果(产品),才有产品的分配。而

48、且,生产的结构怎样,也就确定了产品怎样分配。同时,从以上分析很明显地可以看到,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分配决不是“先于生产的分配”,而是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是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如果在生产中把生产要素的分配撇开,“生产显然是个空洞的抽象”。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生产条件的分配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生产要素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它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并且对于这一时期表现为生产的自然前提,对于前一个时期就是生产的历史结果。生产要素的分配在生产本身内部被不断地改变,也不断地改变着产品的分配。这也说明了是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 3生产和交换的辩证

49、关系。 在生产和交换的关系上,马克思阐明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原理: (1)交换的内容和形式。 从交换的总体上看,交换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马克思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劳动者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生产资料的交换,即“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的产品相交换。生产经营管理者之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即“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生活资料的交换,即“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 交换的形式包括两种:一是直接交换。二是间接交换,即通过货币的交换。通过货币的交换就是流通,它是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是交换的一种形式,所以马克思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而不是交

50、换的唯一形式。随着交换的不断发展,流通也就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交换形式,主要的、基本的交换形式。在政治经济学中讲的交换形式,主要是指流通。所以,马克思说,流通“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 (2)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马克思所分析的前三方面内容的交换,都是“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马克思说,劳动者之间的能力与活动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生产资料的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不仅从它的组织方面看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活动。”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生活资料的交换,指出,只有这种交换才是在生产

51、和分配同生活资料的消费之间的“中介要素,“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旁,与生产漠不相干。但是,这种交换实际上仍然“是由生产决定的。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资料可供交换。这是不言而喻的。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生产决定交换:(1)交换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了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没有分工也就没有交换。(2)“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就是说交换的性质是由生产的性质决定的。(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4结论 马克思在分别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生产和交换的关系后,得出了以个总的结论。马克思:“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

52、是说,它们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的内部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 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这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四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总的过程来说,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生产、分配和交换又相互依存、

53、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生产就单方面形式(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生产的规模、生产的部门、类别及其分工,生产发展的速度等等)也决定了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情况。 (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在导言中,马克思十分详细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1.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史出现过的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扬弃。 第一种方法,是政治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使用的方法,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从生动的整体开始,从分析中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简言之,就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为抽象的规定”的方法。 马克思指出,这种方法“似乎是正确的

54、。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因为如果不是科学的抽象,把本质的属性,把本质的规定撇开了,抽象就变成了空洞的抽象,“就什么也不是”。同时,马克思也指出,经济学家用这种方法,“总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关系”。 第二种方法,是斯密和李嘉图使用的方法,就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思维中实现的具体的再现,具体不再是“混沌的表象”,而是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因此,马克思说:这种“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对第一种方法的抛弃,恰恰相反,它是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第一种方法的继续。因为,

55、这种方法中“抽象的规定,只能是运用第一种方法研究的结果。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在总结政治经济学史的基础上,肯定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并作了充分的论述。 (1)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也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马克思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重现出来的方式。”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中,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但具体又分为两种,一是感性具体,二是思维具体(又称为思想具体,精神的具体)。感性的具体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起点,“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

56、,是被思维抽象的对象,也是被思维具体再现出来的对象。思维具体是“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 马克思说,“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凌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 马克思的这段话,既说明了思维具体是对独立于头脑之外的事物的反映,又说明了思维具体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分析、抽象、综合、加工而产生的飞跃,还说明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与艺术、宗教等方式的区别,同时也说明了同黑格尔的方法的区别。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中的抽象应当是科学的抽象,就是要使用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直观和表象中的具体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达到本质的规定。 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