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对乒乓球发球的一些心得体会(五篇范例)1一定要优先练好下旋发球,没有高质量的下旋,上旋、不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虽然影响下旋发球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暴发力、腰手的结合、磨擦、拍型、触球点、触球时机、手指发力、胶皮等,但决定下旋发球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摩擦,发下旋球时一定要找到摩擦球的手感,一定要学会能用球拍摩擦到球的底部,这样发出的球才够转。2一般来说发长球时触球点要低一些,发近网短球时触球点要高一些,否则不易控制或影响发球质量。发长球时第一跳要在球台的端线附近,这样才能使力量发足,从而获得更快的速度;发短球时第一跳要在中台附近,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跳不出台。3要注意全身各部位的协调配
2、合,特别是腰臂腕的协调发力。在腰带动手臂,前臂(不是大臂)带动手腕的过程中完成身体重心的交换,发球动作一气呵成. 4. 发球时要把旋转速度落点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每种发球方式中,要掌握好以速度落点为主,结合旋转变化的急长球和轻短球,长球和短球是相反相成的,没有短何谓长,没有长何谓短,要通过长短球的结合来牵制对手;同时也要掌握好以旋转落点变化为主的侧上侧下及转与不转发球。5发球的手法要尽可能相似。能用一种动作发出不同旋转性能的球;发球一定要结合抢攻,发球和抢攻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技术;并要根据对手的技术特点来选用发球。一般至少要精练二到三套主打发球,如正反手的侧上侧下或转与不转(配上正反手的奔球)要求
3、动作相似差别明显兼有落点的变化;并要求对对方可能的回球线路了然于胸,便于发抢。高质量的发球可以增加发抢的成功率,高质量的发抢可以增加发球的威慑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定要精练好主打发球的配套发抢,这是你得分的主要杀手锏,切忌追求多而全而无威胁的发球。6在精练二到三套主打发球的基础上再增加其它几种特色发球。如直拍正手反面发球,下蹲砍式发球和逆旋转发球等,则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当然不可以只追求数量和种类,质量才是关键,否则可能会被对方接发球抢攻而导致直接失分!我的直拍正手反面发球现在发的很好,有侧上侧下两种,特点在于奇转无比,落点刁钻,那些业余顶级高手也总是直接吃发球。直握球拍正面发下蹲
4、砍式发球和横握球拍相比无论速度还是旋转都会差很多,没什么威胁;因为我的直拍正手反面发球一直发的不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尝试用球拍反面发下蹲砍式发球,居然成功了,速度和旋转俱佳,并且落点诡异,对相当水平的对手也有很大的威胁。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一下。这种直拍正手反面发下蹲砍式发球发球应该属于创新发球,不知我是不是首创。大家可以试一试,应该都可以发出的,可能质量高低不一而已。其实业余下蹲砍式发球的高手都已经把动作简化了,动作都很简洁,微蹲直接可以发出了,无需很夸张的大动作下蹲。但我的(直拍)逆旋转的下旋发球目前在质量上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有待进一步的琢磨体验。特色发球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比赛中
5、不要轻易使用,只在关键比分和追赶比分这两种情形下方可使用. 拥有一手漂亮的发球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虽然离不开多练,但多琢磨揣摩更是不可或缺的。博乒网的乒乓视频非常好,希望大家多观察模仿专业选手的发球,再移植到自己身上,反复琢磨体验,相信假以时日你也能发出旋转速度落点俱佳又具迷惑性的发球。第二篇:乒乓球一些技术心得1、握拍方法不合理初学乒乓球的业余爱好者,一般不会注重考虑正确的握拍方法,导致影响了单项技术的发挥和整体技术的提高。下面就推荐一篇gong-cheng 斑竹的文章给急需掌握正确握拍方法的球友参考。握拍方法和打球的特点有一定关联。快攻型打法就不同于弧圈型打法。直拍的握拍,和虎口,拇指食
6、指,其余三个手指都有关系。总体原则:松紧适度!(1)虎口:虎口卡的深,适合大力进攻,卡的浅,适合灵活多变。(2)拇指和食指:在准备打球的时候,均衡用力;处理正手攻球时,食指适当放松;处理反手推挡时,拇指适当放松;总之,拇指和食指的协调,是保证球拍拍型的关键因素。(3)背后三个手指:一般是依次叠加,贴在拍后。快速灵活型打法,三个手指适当蜷起;强力进攻或弧圈型打法,三个手指适当伸直些。你的握拍方法正确吗?想想看。2、引拍动作不正确我见过好多的业余球友,在做引拍动作时,都是用大臂带动小臂向后拉手,导致拉手速度慢,动作不稳定,影响了击球的准确性和发力不足。正确的方法是:做引拍动作时,为了拉开持拍手与来
7、球的距离,是以身体为轴心向后转“腰”来完成引拍动作的。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引拍速度快,便于合理的选择击球位置;二是利用转腰的力量可以加大击球的力量和击球动作的稳定性。提示:看看梅兹的比赛录象中是如何引拍的,对你一定会有所启发。3、基本站位姿势不正确业余选手在站位时容易忽视的问题。一是:身体的重心不是放在前脚掌上,这样不利于接发球时迅速起动,直接影响到接发球的正确性和回球的质量;二是:身体的中心普遍偏高,影响了对来球高度的准确判断。一般来讲,由于每个人的身高不同,所以在身体重心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正确的身体重心高度应该是:上臂贴近身体自然下垂,肘部跟网同高为宜。这个高度容易看清来球的高低,便
8、于选择合适的击球点。你的重心放在了前脚掌上了吗?是的,我就是放在哪了。正确,加100分!4、发球时用力、落点不合理好多的业余球友发出台的长球还可以,但就是发不好不出台的短球,原因何在?我认为他们主要是没有掌握发球的基本规律,具体说:发长球用大力,向前的发力大点;发短球用稍小的力,摩擦的用力大点;发长球第一落点在自己球台的端线附近,而发短球第一落点在球台的中央或靠近球网的地方,不信你试试。5、盯球意识淡漠有球友反映接不好对方的发球,找不准击球点,不能予判对方来球的路线等等。原因很多。我看来,产生如上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养成“盯球”的习惯造成的。要改变如上所说的被动局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对方
9、抛球挥拍开始,自己的眼睛就要一刻不停的跟着球走,紧紧的盯死对方的拍形、触球的部位、用力的方向和大小、球落台后的第一落点、球过网时的位置、来球第二落点的位置、球从台面弹起时的运行方向和弹起的高度等。只有掌握了盯球的方法和运用,才能采取合理的接发球方法,提高接发球的成功率。请问,你有盯球的习惯吗?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盯球吧。6、缺乏迎前意识相信你遇到过拉弧圈球时漏球;击出的球老是出界;拉、打球没有速度以及前冲力不足等情况吧?你也急于想知道产生此类常见错误的原因吧?主要答案的其中之一那就是:迎前意识不够!具体讲,迎前意识的正确运用方法是:当自己的身体斜对球台回接对方来球时,首先从蹬腿、转腰、身体中心
10、的交换(从后脚向前脚转移)做起,然后才是小臂带动大臂(近台攻球时)或大臂带动小臂(中远台拉球时)球拍触球时的一瞬间小臂突然发力,将球击出。在这里,身体重心的交换就是迎前意识的具体体现,用身体主动迎球,而不是等球,这一点尤其重要!现在提倡“打摩”结合,其中的“打”是靠身体的迎前来实现的,而“摩”是用前臂和手腕的发力来实现的。不妨你试试,看能否解决你目前存在的问题。7、发球时容易忽视的小细节发球时,球接触球拍的位置决定了发球质量的好坏。(1)用球拍的前端击球,发出的球的速度就快;用球拍的后端(靠近拍柄的部位)击球,发出的球的速度就慢。(2)用球拍的前端摩擦球,发出的球旋转就强烈;用球拍的后端摩擦球
11、,发出的球旋转就弱。(3)当球拍横向时,用球拍的下部摩擦球,发出的球旋转就强;用球拍的上部摩擦球时,发出的球旋转就弱。(4)当球在球拍上的滚动路线长时,发出的球旋转就强;反之就弱。(5)发球时,用上腰的力量,发出的球速度快、旋转强。总之,发强烈旋转球、速度快的球用拍的前部、下部再加上腰的力量,而发不转球或弱转球用拍子的根部、上部才能实现。以上这些细节你知道吗?8、普遍忽视步法的练习。不管什么技术都是靠灵活的步法来实现的。正所谓:打球其实就是在打步法!业余球员跟专业球员的差距除了打球的意识就是步法了,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只是不愿在练习步法上下苦功罢了。要想提高球技,我还是恳请大家多在步法训练上下
12、点工夫吧,步法训练不用投入资金和器材,无本求利,何乐而不为呢!9、击球力量大、小的运用不合理好多的业余球友在回击对手来球时为了达到“一剑封喉”的效果,往往是不论来球的具体位置、旋转的强弱等,一味的发死力,造成失误多多,适得其反。那么,何时应该发大力,何时应该发小力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来球高、速度慢;*中远台回击前冲弧圈球时;*发球抢攻时,对来球的力量、落点、旋转心里有底时;*近台用反撕的方法回接对方的前冲弧圈球时;挑对方回接到自己台上的近网不转、平网或高于网的短球时;等等,用大力回击!而接对方的半出台半不出台的球时;*回接对方的来球在自己不好发力的位置时;*接发球时;*回接低于球网的短球
13、时;等等,用小力!其次还有中等的发力,在这里就不再表述了,有待球友自己体会吧。10、忽视手腕、手指的用力世界冠军庄则栋在自己的著书中有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小学生用大臂发力;中学生用前臂发力;大学生用腰发力;研究生用手腕、手指发力。可见用手腕、手指发力是合理用力的最高水平了。具体在什么时候用手腕、手指发力最合适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中近台拉冲弧圈球时;直拍反面横拉、横打时;台内侧拧时;发球时;弹击时;近台接对方发来的强下旋球用小弧圈回接时;搓加转下旋球时;等等。请相信吧,一旦你较好的掌握了用手腕、手指发力的时候,你肯定就成为一位乒乓高手了。哈哈。第三篇:乒乓球练球日记-极其有用的心得体会一:
14、先用正手攻球来练蹬转迎前的动作再结合两点打一点的步伐训练, 效率遠高于直接从正手拉球练起,事半功倍 !二: 动作框架正确动作熟练后, 要尽快进行走动中击球的练习,应该早于定点的发力练习.三: 学弧圈球要先转后冲. 先不要管速度、弧线, 先管好吃球摩擦,动作求舒展、顺畅,然后慢慢加力,能拉多转就拉多转。如果动作方法正确, 只要把发力线慢慢改变往前多些控制好弧線, 就能拉出前沖弧圈.四: 击球时的发力顺序是由下到上, 学习发力的顺序却要由上到下. 学习放松的顺序 也要从上到下,循序渐进.五: 击球时持拍那腿的膝盖若没有屈-蹬-伸的过程,就谈不上用重心打球,没有重心交换的过程,就不可能练的好步伐.
15、右膝必须保持弹性, 一但僵硬就不可拥有好的步伐, 只能靠上肢发死力.六: 步伐训练主要是练脚,不是练手。脚没到位,胡乱发力的结果:动作很容易变形走样.七: 练基本功不能只偏重某样的技术练习, 容易营养不良 . 比如定点练太多, 或者 只练斜线不练直线, 或者 只练正手位 不练反手位, 或者 只练相持 不练前三板 , 只会起下旋 不会拉上旋 ,只练攻击不练防守跟控制, .八: 拉攻球要有重心转移 以腰带手, 发球也是如此.九: 什么是迎前? 简单来说 就是在出手挥拍之前, 用腿跟腰的蹬转动作 使得身体先靠近較佳的击球位置, 而不是在原地等球逼近身体,失去了发力的空间.十: 怎样可以放松? 简单来
16、说,就是用手臂的重量去打球,而不是用手的肌肉在打球.十一: 攻球抽打是撞中带磨, 拉球是摩擦带撞. 攻球下网通常是往上摩擦过多往前撞击力量不足, 拉球下网通常是往前撞击过多往上摩擦不足.十二: 如何正确用腕? 击球时,腕要先固定放松,随小臂运动方向而动再顺势摆动, 而不是主动发力. 发球,搓球,挑打, 拨球,拉球 皆是如此. 如在击球前先有个外展(正手)或者后摆(反手) 会更好, 击球瞬间再顺着发力方向顺势摆正(手指突然紧抓有个制动动作) 即可.与其说是用腕力,倒不如说是用指力 . 与其击球时腕才内收,倒不如引拍时先行外展.(更多內容请看- 原创如何正確用腕 )十三: 想提高接发球的能力,要先
17、能学会控制 ,再求抢拉. 每失误一球就要静下心来想,为什么. 是动作错误,还是看错旋转 ?十四: 每次发球前,都要想好对方有可能怎么回球,想好第三板. 如果您适合上旋球相持,就不应该老是发短下旋. 反之亦然.十五: 接发球时,不必要 动不动就侧身,避免意图明显让对方先行控制. 一但决定要侧身, 就不能犹豫. 侧身后发现位置不好, 宁愿拉的转而不要勉强拉冲, 打好落点而不是勉强发力.十六: 直拍反手推挡弹是肘高于拍, 而横拍反手拨弹大都是肘低于拍. 所以直拍推挡弹重心要高,而横拍推弹是重心要低.十七: 拉球引拍时 右肩的下沉, 不能只是靠上半身的下弯, 还要用右膝的屈缩来降低高度 - 尤其是起重
18、下旋. 正手拉球是右肩往右下沉,反手拉是右肩往左下沉.十八: 正手挑球必须右脚先往台内踩住有了支撑才出手. 挑打也要注意要有引拍动作,而不是伸过去就打.十九: 我以前定点攻球练太多-错了.现在基本上只要定点打顺了感觉对了 先不急着练发力, 就会开始练习两点等走动中击球的练习.正手位练完再换反手位, 再练正反手衔接. 但多不发力,纯粹是 练步伐 跟衔接 解决重心到位的问题. 接着再练拉球, 依此类推.二十: 练拉球, 绝不能在练定点时 一打顺就想发力, 应该是先练两点 三点 左推右攻 反手推拨后侧身 等练习.中中老师也这么说过, 走动中击球的问题解决了, 再回头练发力, 事半功倍 ! 这阵子我也
19、感同身受 , 那是种跳跃性的进步呢.二十一:走动中击球的练习刚开始时,动作一定会变形走样, 所以最好有多球训练的辅助, 没有进球率的压力, 先顾步伐到位 再求动作顺畅不变形, 之后再求进球率与落点控制, 最后才是力量. 通过多球练习后再进行单球练习 往往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二十二:多球只是辅助, 不能只练多球而不练单球(一挡一攻) . 多球练过的内容, 也要在单球的练习再实践过才行.二十三:杀高球的技巧在于- 引拍时拍子要比击球点高 ! 迎前要充分,运用身体重量来打而不是发死力.二十四:发不出重下旋的主要原因: 1.没有吃住球,并非摩擦越薄越好. 2.摩擦部位不对 3. 摩擦方向不同于击球
20、方向而产生过多侧旋,力量分散. 4. 摩擦速度过于均匀-跟拉球一样,触球瞬间要加速摩擦. 記住! 是吃住球再加速!二十五:发短球第一落点要近网 击球点稍高, 发长球第一落点要靠近端线 击球点稍低. 接发球的判断也是如此推估.二十六:高明的发球不是你能把球发的有多转, 因为再转的球高手都能够抢拉或者主动控制. 有效的发球在于迷惑性 以及 旋转的变化要够大, 再配合 事先预设好的第三板抢攻套路.二十七:任何技术动作都要还原- 除了攻击技术, 搓摆挑 发球 都是如此. 还原不只是手的还原 还有重心的还原, 要多运用垫步及小碎步 .二十八:盯球的两个重点1. 对手击球触板瞬间 球拍与球的相互作用 (力
21、量大小 撞摩比例 作用方向 )2. 球落台后弹起 到触球瞬间.二十九:对于近台短下旋来球 拉起后, 要立刻还原重心高度 并且稍微后退一步,因为挡回来的一定是较长较高的上旋来球.三十: 横拍反手快拨绝对是反手拉球的重要基础. 练好反手拨与反手拉的关键不在于腕,而在于 肩肘的前领再加上小臂与肘之间的杠杆运动.三十一: 近台相持讲求出手要快 动作要精简 摆速要快, 而中远台相持的关键才是力量跟旋转.三十二: 拉半出台短球容易失误的原因- 手后拉 重心过于后仰 击球时机太晚. 纠正方法就是,引拍时肘关节保持在身前, 身体保持前倾 主动迎前(因为球不大往前跑), 尽量在高点或者高点末期击球.三十三: (
22、延续三十二) 肘在身前,其中身前的定义不是两脚连线之前,而是两肩连线之前. 正确来说,正手拉攻的动作, 引拍时都应该保持肘在身前 ,这样就能确保是用身体引拍,而不是手后拉来引拍.三十四: 被对手调动去扑正手时, 如果移动幅度过大,拉球时最好回击到对手正手大角把角度加大,还可以特意加上侧拐, 这样可以防止对手回球到你的反手大角.三十五: 击球节奏很重要. 正确的拉球节奏- 从引拍结束,出手击球,还原到准备姿势(重心还原手放下) 占三分一时间,剩下时间拿来引拍. 马凯旋老师也在 弧圈球十六个不等式提到了 慢引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业余的都是快引拍,原因是手停在空中做造型 停顿过久,对手都已经触球
23、球过来了 手才放下, 直接引拍 造成引拍过于从容. 所谓的慢引拍不是故意放慢 而是时间匆裕更可以根据来球的情况做出调整.假设挥拍动作是1, 还原是2 , 引拍是3 . 节奏应该是 12, 3- , 12, 3- . 而不是 123, 123, 123 , 最差的是 13,13,13,13 .三十六延续三十五) 所谓的快还原 慢引拍 不是故意放慢, 指的是有充分的引拍时间. 一般业余朋友都快引拍,因为还原太慢, 收拍停顿过久, 无法快速放松, 只好匆促引拍. 引拍的好坏,大大影响击球的质量.三十七:与长胶对战最忌讳心浮气躁, 搞不清楚旋转就 多过渡 等待机会. 因为长胶回球的旋转大都是被动的,难
24、以主动制造旋转, 就像一面镜子会把旋转反射回来. 所以, 应付长胶的基本打法就是先学会让自己不要制造旋转, 不搓也不拉 平送过渡,免的搞乱自己. 等时机好再发力一板过.(只談基本打法)三十八: 接发球时的准备离台不能太近, 要有点距离. 因为长球快 短球慢, 前进容易后退难.三十九: 接发球的预动-在对手出手前 先行把重心稍稍提起, 这会有利于后续的快速移动.四十: 前倾的具体表现 - 重心不在屁股 而是落在前脚掌. 头部往地上的垂直投影在两腿连线之前,眼睛注视的高度降低.四十一: 鞭打效应不是形容球拍与球的作用形式, 指的是身体的发力形式. 所谓的小臂二次加速就是甩鞭(鞭打)发力的表现. 拉
25、球时的小臂加速不是主动发力,而是顺着蹬转的力量,先甩后收. 正确来说, 腿腰手(腕)由下往上的力量传递都是甩鞭发力的表现.四十二: 迎前发力與放松的具体表现是- 肩比臂先行. 右肩的迎前, 并非肩关节扭甩的结果, 而是引拍先有屈膝的准备,击球时有蹬腿-伸膝(挺膝) 带动右髋前挺, 在由右髋骨间接带动右肩前迎的结果.四十三: 吃球(吃住球)的定义: 一般都说,吃球是使球再拍子停留久一点, 简单来说就是停球的感觉. 其实用时间来描述吃球现象不是很正确的, 更精确的说法是, 触球后球跟拍子一起运行的距离拉长 . 差别在哪? 各位可以深入探讨. (拉球的摩擦是靜摩擦)四十四: 为何横拍反手比正手来的好
26、练? (指一般正规学球的经验) 因为反手引拍时,肘只能身前,而正手因为活动空间大太灵活容易发大力不好受控制反而影响了学习. 所以业余朋友们不管是直拍横拍, 正手技术想要打好根基 肘不后拉保持在身前 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这里的身前 指的是 两肩连线之前) 隨時提醒自己吧 会有收穫的.四十五: 大家都知道击球完毕要立刻动作要还原,但是却忘了手臂要立刻放松. 从收拍还原 回到准备动作 从引拍 蹬腿迎前 以腰带臂等过程, 手臂都要保持放松状态.而还原必须是放松的开始. 如果还原忘了放松而持续紧绷,那么下一球的质量就会因手臂的僵硬而受影响.四十六: 拉球引拍时不要急着把手臂打直, 因为那样容易把手臂
27、弄僵. 如果手臂放的够松, 在蹬腿迎前转腰带臂的初期, 在右肩前挺的保证之下, 手臂自然就会拉直. (延续四十二: 肩比臂先行)四十七: 练球像在存钱, 比赛就像在花钱. 宁愿不打, 也不要乱打.要打,就必先坚守练球时的原则,别为了赢球而破坏原则.四十八: 用身体找球不要用手找球. 用身体找球的具体形式就是用右脚找球. 引拍时,要用身体去引拍而不是用手引拍(手后拉) . 椭圆形引拍法不是故意去划圈, 而是手放松还原再用身体引拍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现象. (更多內容请看-椭圆形路径还原引拍击球法(柳承敏王勵勤示範) )四十九: 正手弧圈的发力的各种环节之中, 我认为最重要也是最难练的是正确的蹬腿动作
28、. 因为蹬腿必须配合上肢的发力的需求(向前 向左 向上的多寡),所以在扭腰发力与上肢发力尚未正确掌握之前, 蹬腿的动作也就很难跟着正确. 也因如此,学习发力的顺序也无法由下到上, 所以正手弧圈的发力如果先从蹬腿开始练起, 就会显得别扭而不协调. 而且没有足够的步伐训练也很难把蹬腿的动作养成习惯且做得确实,很容易就疏忽而变形走样. 反过来说, 学不会蹬腿 学不会用重心来打球 , 依旧习惯用上肢来发力, 再好的步伐也没用.五十: 指的發力順序- 在觸球之前,切記手指不可先行紧抓球拍, 因为手指一發力, 腕就無法靈活擺動 影響力量的傳遞, 尤其是引拍時, 切忌紧抓球拍. * 以上要领可以适用在 拉球
29、 发球 攻球 拨球 挑球 等技术范围.五十一: 所谓的 腕要放松固定, 并非要你刻意去使力让腕固定不动, 其用意在于告诫球友们,不要在小臂力量传达到腕之前 主动发动腕力, 放松随臂摆动是正确的. (要注意腕的动作是随着小臂的挥动轨迹而动) . * 以上要领可以适用在 拉球 发球 攻球 拨球 挑球 等技术范围.五十二: 步法练习不能单纯理解为是下肢训练的问题,它与上肢,与腰(髋关节)有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在与腰的关系上更显密切。因为腰在身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连接作用,是身体运动的中枢。因此,解决步法问题,就要解决腰与下肢的问题,而不能单纯的只考虑脚底下的问题。 (內容詳見 戴老師的 文章- 原创
30、谈步法的一些辅助性练习) 以上是戴老師的总结, 經過我自己學球一年多來的親身体驗, 我感同身受 非常認同. 更多內容请看- 谈步伐训练的五个层次与训练方法 )五十三: 拉球出界的可能原因有: 1. 击球时机过晚 2. 引拍太低 3. 摩擦球的部位过低4. 旋转判断错误五十四: 横板握拍食拇指置放位置的要领- 食拇指的施力点应该要对称.五十五: 奉劝拉球一直无法入门的朋友, 先进行 中远台正手对攻 的训练, 再过渡到把球挂起来的阶段. 先挂后磨,先远后近, 先转(吊)后冲, 先上后下(先练习拉上旋來球)* 请參考 戴老師的文章內容- 原创从打到拉的必由之路五十六: 给直转横的朋友-右臂肘尖不要外
31、翘(去除直拍抬肘习惯), 肘尖向下压些, 肘离身近些. * 这是当初 戴老师 给我的重大提示 受益不浅) 我也发现,这样纠正之后, 就大大地去除了直拍影子 打起來較为舒展好看, 更能发挥横拍的优势, 连带 中路追身球 也比较好衔接正手.五十七: 正手拉球:起正手位半出台短球应该上右腿 而不是上左腿. 台内挑,搓也是如此. 击球后迅速还原的方法是-靠右腿前脚掌点回 带动重心还原. 而不是退左脚带动右脚.五十八: 扑正手步伐关键在最后一步, 要领是 单步结合侧跳步. 并不是跳起来才打- 右腿蹬转动作完成之前 右腿仍然触地吃力. 请參考 柳橙敏三點拉一點的視頻.五十九: 拉球不转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
32、大原因是收臂过早 (反手拉则是展臂过早) . 纠正方法是尽量把力量集中在触球瞬间才爆发开来, 摩擦的关键在于击球瞬间的加速度 , 其要领是 先甩后收.*更多内容请看 原创谈拉弧圈球之收臂(附图解)六十: 如何放松? 走路大家都会吧, 也很放松. 注意自己走路时, 两臂的摆荡是不是不需要发力 ? 是不是放的很松? 小臂还有点顺势而收的动作 ? 原因就是走路时两臂 肩膀 都放的很松, 用手臂的重量在摆荡 而不用肌力 . 打球也可以如此, 试试看 .六十一: 要特別注意, 進行走動中击球练習時 光是步伐到位是没用的, 還要把腿跟腰的关系联系起来,腳到位后務必要把重心压在右腿(以正手攻拉为例), 击球
33、前先要有個蹬迎的動作. 不只是手要有一松一紧的變化, 腿也要保持鬆紧的彈性(屈蹬伸).六十二: 什麼是击球前的停頓? 就是步伐到位后,蹬迎到出手間的時間差. 如果步伐沒到位,重心無法事先压在右腳, 被迫只用上肢力量來击球的情況下 就不可能有這種停頓感. (更多內容请看-原创拉弧圈球时一个转腰击球前的停顿)六十三: 前沖與高吊加转弧圈的差別就在於弧線與球速,但這只是表象. 加转弧圈並非为了製造較高的弧線, 高弧線只是向上發力摩擦的因素所致, 其內涵就是製造強烈的旋转, 以旋转來压制對方的進攻強度 以转來達到主動控制之目的.如果加转弧圈掌握的正確, 只要 引拍稍高 击球時機稍微提早改變摩擦之發力方
34、向, 就能拉出像樣的前沖弧圈 . 如果您只能掌握其中一種, 代表您的拉球方式仍有待改善.六十四: 很多人以为拉球拉的不好,是因为板型控制的緣故,其实不然. 我心中從無板型之分. 刻意去控制板型是不對的, 因为板型的決定來自几個因素 1. 引拍高低 2. 击球時機 3. 摩擦方向(往上與往前的多寡分配) 4. 击球部位 . 這些因素必须根据來球的情況而定,想拉沖還是想拉加转, 板型其实是這些因素決定后的结果. 所以就算拍型對了, 但這四個因素的調配錯了 结果可想而知 .六十五: 大家都知道拉球時必须有個二次加速的收臂現象(是顺势收臂 不是主動收臂). 但真正要達到高质量弧圈, 必须要有三段式加速
35、 - 蹬迎阶段,扭腰帶臂阶段, 顺势收臂 等三個阶段. 蹬腿转腰有人看成一体的,這沒錯, 但蹬跟扭腰發力之間 事实上是有個時間差的. 腰的發力必须保留在觸球之前一刻才爆發出來, 不能過早加速 以免觸球時 力量已經潰散而無法集中. (更多內容请看- 原创谈拉弧圈球之收臂(附图解)六十六: 如何练反拉弧圈? 反拉的步伐要求很高, 重心调整要快. 撞击不能过多 不能借力去撞, 要主动去磨, 引拍高些 摩擦球的部位高些, 手腕要看情況调节.最好先练习 快带弧圈, 再练 反带弧圈,再练反拉. 不能急 要循序漸進. 我最近偶爾有反拉(反帶)弧圈之佳作, 甚至出現跟教练對拉的鏡頭(当然終究是我死 教练太強了
36、) , 分析其原因是 我平時当陪练 擋弧圈球擋多了, 再加上近日步伐训练有了很大的成效,才有這樣的成果.說真的 沒有步伐 什麼都白談. 快帶弧圈的步伐要求較低 動作較小 建議大家先從這邊下手.六十七: 打摩一說: 小臂打,手腕摩。我经常接触专业队的学生还有资深教练, 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如果真的要说打磨,身体是打(迎前),小臂 腕 都是磨.可以多看有关 用腕 的文章, 拉球时 腕的摩擦方向 必须同于 小臂的运动方向. 而且腕也是应该顺着小臂传过来的力量 顺势而摆动 并非主动发力. 有些文章也说到了腕的 外展 跟 内收的运用, 从外展到内收的方向就是同于小臂的运行方向. 再者, 我也从一位专业队
37、学生(他经常跟着资深教练当陪练) 听到这样的结语: 越是爆的球, 手腕用的越少,因为腕动作过大 球就慢. (更多內容请看- 原创对讨论弧圈“打摩”问题的思考)六十八: 起重下旋容易掛網? 提示: 不要光用手去拉,多用脚! 引拍手放松打直,沉右肩(不是两腿齐蹲),拍子放低, 击球时一定要先用腿去蹬,带动身体重心往上发力, 再顺着腿的力量转腰收臂. 想像: 您想把球甩往天花板上去吧! (更多內容请看- 原创起重下旋的拉球技巧 )六十九: 打磨爆冲论, 这是有的, 但那已经不是谈拉球的摩擦方式, 而是到了发力的内涵与层次. 当你身体发力 爆发力道到了一个协调完美的境界, 瞬间发力摩擦的结果就是有打的
38、味道.(前提还要步伐到位 有机会球). 但我仍坚决, 爆冲决对不是单纯的改变摩擦的手法(或者撞磨比例) 就能办到的. 建议朋友们掌握好拉球的摩擦方式(吃住球 二次加速), 再去改善发力的协调问题,加强步伐训练, 才有可能有达到爆冲的境界.七十: 我以前一直有个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热身才能够打的得心应手.我曾以为是个人特质,或者是人老了反应变慢,其实不然. 在我专注于走动中击球等步伐训练之后, 这问题竟然就不药而愈. 原因就是以前用身体找球的习惯还没养成,打了五局十局之后,才有办法人球合一. 想想也对,平时练球都用上了脚, 一上场脚的移动意识迟钝, 怎可能打好球呢? 步伐一慢,脚发不出力量,当然得
39、靠上肢的力量了,不别扭才怪. 这也难怪过去我练球时都虎虎生风, 上场就别扭不顺. 步伐重要阿!七十一: 許多朋友還是分不清髖跟腰在发力上的區別跟作用,我在此簡單扼要的說明. 有人問:腰在乒乓球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吗? 我的答案是: 腰是个发力部位, 靠的是腰部肌肉縮放.髋才是 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 髋是骨头关节 本身是不会动的, 送髋(挺髋)的动作来自蹬腿挺膝的发力. 腰是通过髋的力量传递顺势发动,并且再以髋骨为支,扭动上半躯干来发力.扭动双腿(双膝)也可以使髋骨带动上半躯干转动,但这是扭屁股式的假转腰. 基本上蹬腿转腰的过程是持拍同侧脚的发力过程, 如果这时候左腿就一起参与(旋转)
40、那么很可能就是假转腰现象. 改善方法-练习单腿拉球,直到蹬转完毕左脚才落下,还原. (更多內容请看-原创谈假转腰(三楼附上视频解说)拉球时蹬转发力图解-根据中央台教学视频制作 )七十二: 拉球不转的原因? 发球跟拉球原理虽然差异不大, 但发球因为动作小, 也不需讲求球速,所以光靠腕力反而能把力量集中在磨擦方面. 而拉球动作大,力量反而难以集中, 像我们这样的业余球迷 发很大的力气还是拉不出高质量弧圈球 主要还是协调发力 力量集中的问题, 簡單說就是力量没有真的传递到拍子 完全的作用在球上面. 过早收臂也是拉球不转的原因之一, 拉球是讲求触球瞬间的加速力量与吃球加速的距离, 如果触球时您的力量已
41、经用尽拍子反而在减速 或者提早脫板,那就无法拉的很转.七十三: 很多人在拉球引拍的过程,就把大臂与身体的角度撑开, 这样是很难做到充分放松的. 应该是:收拍还原时手臂自然下垂, 用身体引拍, 蹬转迎前发力时把手甩起来 靠着离心力 自然把大臂撑开, 同时也把大小臂的夹角撑开.七十四: 拉球时的蹬腿到底要怎么蹬? 直接往左腿蹬是不正确的. 蹬腿总共有三个阶段. 1. 右边身体迎前(蹬腿挺膝送髋) 2. 以髋为支撑向前向上向左转腰 3. 前面两个结果造成重心转移,出手之后身体转正,重心自然落在左腿,以便还原. 各位可以試試看單腿拉球法 (相關文章- 拉球时蹬转发力图解-根据中央台教学视频制作 )七十
42、五: 步伐到位不等于身体到位 ! 步伐到了, 身体姿态没准备好也是不行的. 怎样才算身体到位? 以正手拉球来简单说明,就是腰跟腿的准备动作要同时完成 - 腰腹跟腿之间的角度 , 重心是否落在右腿. 用身体引拍,不要用手引拍. 很多朋友身体没到位,手就已经伸出 或者 后拉, 引拍一错 这球质一定有限 动作很难协调.七十六: 我帖子总是不断重述. 横板握拍不需要特别 利正手 或者 利反手, 对于业余朋友来说 中庸握法一定够用.不是说 握拍方法不重要, 握拍要正确, 但不必那么讲究偏正手 偏反手.有些朋友正反手有那么大的差异,有可能是自身发力方式出了问题而用握拍来修正掩饰,我认为是舍本逐末呢.七十七
43、: 前沖弧圈的特性- 要注意. 前冲弧圈的冲字 是指二速, 一般业余的冲 都靠撞击, 只是一速有如正手快攻的爆, 但没有强力旋转 落台后不会往前冲 只是弹高.要注意 弧圈球的 弧字 代表 前冲/加转弧圈 的飞行轨迹是保有美妙的弧线的, 这弧线不是靠球的重力(自由落体)而是强烈旋转造成气体力学的上下压差, 迫使往上飞的球反折往下 形成弧线.冲 跟 弧 两个字 都是正手快攻抽打 所没有的特质. 前冲弧圈就是在加转弧圈的基础下, 改以往前摩擦多些, 迎前发力多些, 撞击多是发力方向改变的结果 , 而不是改变摩擦手法 , 更不是改变撞磨比例就能拉出又快又转的前冲弧圈. 而爆冲弧圈亦是弧圈的一种, 是前
44、冲弧圈的基础下, 瞬间全身爆发加力摩擦的结果, 并不是有更先进的技术. 千万不要舍本逐末在磨擦手法来做文章, 协调发力与发力集中 才是爆冲的唯一关键.七十八: 拉球要不要用腕? 腕是全身甩鞭发力的末端关节, 腕的动作是一定要有的,但力量得从脚由下往上逐次传递,最后集中到手腕.如果只是单单加了腕力,而由上而下的力量传递无法集中到腕,这就本末倒置了. 有人说的好, 人吃了三碗饭才饱, 并不是第三碗饭特别, 只吃第三碗而忽略了前两碗饭 这样是不会饱的.七十九: 橫拍有沒有推? 要先從推入門嗎? 依我直转横的经验来说, 横板的推(拨)跟直板的推动作是不同的.横板的推(拨)是先有個領肘動作(不能過大)小
45、臂顺势外展 带肘前推, 直板的推則是完全靠肘顶前臂直直前進 不需要小臂動作. 如果用这个观点来看, 横板其实都是拨, 只是在初学阶段 把肘前送的动作夸大一些会比较稳定, 但决不能完全用肘的前送带动小臂来推球. 熟练后再加上腕的摆动, 肘的前送动作逐渐缩小, 就形成了较正规的反手拨. 我也经历了推的过程(有看过我直转横刚入门的视频 可以得知) , 但技术熟练后, 这推送的动作就逐渐消失了.也许这也是个正常的过程. 但我认为 如果学习者的悟性够 教学方法科学 , 会挡球之后 可以直接由挡进化到拨. 因材施教.八十: 正确的发力练习不是用力挥拍 快挥拍,而是要慢. 只有慢跟放松,你才会感觉到腿的力量
46、,感觉到腰传递过来的力量. 腰要比腿慢, 手要比腰(肩)慢, 慢而有力,力从腿经过丹田传到肩,臂. 小臂放松, 要有先甩后收的感觉.八十一: 有人說, 腿腰手就像是三段式火箭的推升, 也很形象. 腿带腰腰带手 也可以说是 弓弦先推着箭一段距离之后, 箭才射出. 如果箭(臂)先跑了, 弓弦(腰)又怎么能推着箭前进使力呢? 手一定要慢阿! 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来让朋友们能够简单的就能做到真正的以腰带手. 后来想了一个方法 大家试试看- 单脚着地, 手往右后退, 腰肩往左前前进,别太用力, 慢一点, 去感受力量的传导.单脚怎么拉球? 以右脚为轴 但脚不转. 用腿跟腰肩的杠杆原理使
47、肩膀迎前, 手一定要放慢! 力量一出 身体重心自然会顺势往左落下. 也许这样表达还不够清楚, 我会再继续努力说的更清晰些.八十二: 用脚打球只是个简要的概念,力量如何有效传导而不在中途损失,如何练习?如何自我检验而不含糊,才是我想表达的.业余的不是动作做不好,而是力量传导效率有了问题,如果力量传导效率不好,再好的爆发力 动作再大也没用.八十三: 我不敢说 打磨的说法是错的, 但我始终觉得它把问题复杂化了. 我没这样教过人 也没看过这边的教练这样教拉球.拉球就是两段式加速, 就这么简单, 触球后拍子顶着球继续加速进行静摩擦 (把第一段加速細分成腿跟腰 就成了三段式加速)八十四:握拍的松紧?引拍时
48、松, 触球时 全身力量传递到手指的时候 再抓紧那么一下就可以了,其余时间都要松!八十五: 我也时常回头从正手攻的动作中慢慢引渡到正手弧圈,效果出奇的好,动作更为合理精简. 正手拉绝对是正手攻框架的延续! 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什么内外弧的问题. 如果有所违背,一定是有某些环节出了问题. 再者, 正手拉的差别, 就在于动作大小, 重心以及发力方向的改變, 以及二次加速的吃球摩擦!第四篇:乒乓球练球日记-极其有用的心得体会一: 先用正手攻球来练蹬转迎前的动作再结合两点打一点的步伐训练, 效率远高于直接从正手拉球练起,事半功倍 ! 二: 动作框架正确动作熟练后, 要尽快进行走动中击球的练习,应该早于定点的
49、发力练习. 三: 学弧圈球要先转后冲. 先不要管速度、弧线, 先管好吃球摩擦,动作求舒展、顺畅,然后慢慢加力,能拉多转就拉多转。如果动作方法正确, 只要把发力线慢慢改变往前多些控制好弧线, 就能拉出前冲弧圈. 四: 击球时的发力顺序是由下到上, 学习发力的顺序却要由上到下. 学习放松的顺序 也要从上到下,循序渐进. 五: 击球时持拍那腿的膝盖若没有屈-蹬-伸的过程,就谈不上用重心打球,没有重心交换的过程,就不可能练的好步伐. 右膝必须保持弹性, 一但僵硬就不可拥有好的步伐, 只能靠上肢发死力. 六: 步伐训练主要是练脚,不是练手。脚没到位,胡乱发力的结果:动作很容易变形走样. 七: 练基本功不
50、能只偏重某样的技术练习, 容易营养不良 . 比如定点练太多, 或者 只练斜线不练直线, 或者 只练正手位 不练反手位, 或者 只练相持 不练前三板 , 只会起下旋 不会拉上旋 ,只练攻击不练防守跟控制, . 八: 拉攻球要有重心转移 以腰带手, 发球也是如此. 九: 什么是迎前? 简单来说 就是在出手挥拍之前, 用腿跟腰的蹬转动作 使得身体先靠近较佳的击球位置, 而不是在原地等球逼近身体,失去了发力的空间. 十: 怎样可以放松? 简单来说,就是用手臂的重量去打球,而不是用手的肌肉在打球. 十一: 攻球抽打是撞中带磨, 拉球是摩擦带撞. 攻球下网通常是往上摩擦过多往前撞击力量不足, 拉球下网通常
51、是往前撞击过多往上摩擦不足. 十二: 如何正确用腕? 击球时,腕要先固定放松,随小臂运动方向而动再顺势摆动, 而不是主动发力. 发球,搓球,挑打, 拨球,拉球 皆是如此. 如在击球前先有个外展(正手)或者后摆(反手) 会更好, 击球瞬间再顺着发力方向顺势摆正(手指突然紧抓有个制动动作) 即可. 与其说是用腕力,倒不如说是用指力 . 与其击球时腕才内收,倒不如引拍时先行外展.(更多内容请看 原创如何正确用腕 ) 拉球时,腕有两种动法: 1.触球时, 吃球的微调 - 这是不需要发力的 只是调整角度.我想这大家都没意见.1 / 10 2.触球时, 同小臂收缩方向内收. 一般说的手腕相对固定,指的是引
52、拍到触球这段期间,不要主动发力(除非上肢发力不充分 主动用腕补救加力) , 不要晃 甩 勾 , 不要在小臂收缩之前 随意动腕,只要做到松而不垮即可. 一般用腕错误的 大都是没做到这个要求. 我所谓的不必强调用腕,不代表腕都完全不动. 因为腿腰臂的发力如果结合的很好, 腕相对固定放松,松而不垮, 击球前先有个外展, 在击球瞬间自然就会被腿腰臂的力量带动内收, 腕根本不需要用力的.小臂与腕 就像 大臂与小臂 的相对关系是一样的- 小臂在击球前先打开, 迎前阶段也是相对固定 保持放松 , 触球时自然内收就好 , 小臂也是不需要发力的. 而腕跟小臂之间的关系 也是如此,都是靠着前进的惯性内收. 许多朋
53、友一听到拉球时要用腕力,以为可以用上腕力的就是高手,所以拉球时腕特别用力,甚至把腕关节弄伤了,这是绝对的用腕错误. 十三: 想提高接发球的能力,要先能学会控制 ,再求抢拉. 每失误一球就要静下心来想,为什么. 是动作错误,还是看错旋转 ? 十四: 每次发球前,都要想好对方有可能怎么回球,想好第三板. 如果您适合上旋球相持,就不应该老是发短下旋. 反之亦然. 十五: 接发球时,不必要 动不动就侧身,避免意图明显让对方先行控制. 一但决定要侧身, 就不能犹豫. 侧身后发现位置不好, 宁愿拉的转而不要勉强拉冲, 打好落点而不是勉强发力. 十六: 直拍反手推挡弹是肘高于拍, 而横拍反手拨弹大都是肘低于
54、拍. 所以直拍推挡弹重心要高,而横拍推弹是重心要低. 十七: 拉球引拍时 右肩的下沉, 不能只是靠上半身的下弯, 还要用右膝的屈缩来降低高度 - 尤其是起重下旋. 正手拉球是右肩往右下沉,反手拉是右肩往左下沉. 十八: 正手挑球必须右脚先往台内踩住有了支撑才出手. 挑打也要注意要有引拍动作,而不是伸过去就打. 十九: 我以前定点攻球练太多-错了. 现在基本上只要定点打顺了感觉对了 先不急着练发力, 就会开始练习两点等走动中击球的练习. 正手位练完再换反手位, 再练正反手衔接. 但多不发力,纯粹是 练步伐 跟衔接 解决重心到位的问题. 接着再练拉球, 依此类推. 二十: 练拉球, 绝不能在练定点
55、时 一打顺就想发力, 应该是先练两点 三点 左推右攻 反手推拨后侧身 等练习. 中中老师也这么说过, 走动中击球的问题解决了, 再回头练发力, 事半功倍 ! 这阵子我也感同身受 , 那是种跳跃性的进步呢. 二十一:走动中击球的练习刚开始时,动作一定会变形走样, 所以最好有多2 / 10 球训练的辅助, 没有进球率的压力, 先顾步伐到位 再求动作顺畅不变形, 之后再求进球率与落点控制, 最后才是力量. 通过多球练习后再进行单球练习 往往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二十二:多球只是辅助, 不能只练多球而不练单球(一挡一攻) . 多球练过的内容, 也要在单球的练习再实践过才行. 二十三:杀高球的技巧在
56、于- 引拍时拍子要比击球点高 ! 迎前要充分,运用身体重量来打而不是发死力. 二十四:发不出重下旋的主要原因: 1.没有吃住球,并非摩擦越薄越好. 2.摩擦部位不对 3. 摩擦方向不同于击球方向而产生过多侧旋,力量分散. 4. 摩擦速度过于均匀-跟拉球一样,触球瞬间要加速摩擦. 记住! 是吃住球再加速! 二十五:发短球第一落点要近网 击球点稍高, 发长球第一落点要靠近端线 击球点稍低. 接发球的判断也是如此推估. 二十六:高明的发球不是你能把球发的有多转, 因为再转的球高手都能够抢拉或者主动控制. 有效的发球在于迷惑性 以及 旋转的变化要够大, 再配合 事先预设好的第三板抢攻套路. 二十七:任
57、何技术动作都要还原- 除了攻击技术, 搓摆挑 发球 都是如此. 还原不只是手的还原 还有重心的还原, 要多运用垫步及小碎步 . 二十八:盯球的两个重点 1. 对手击球触板瞬间 球拍与球的相互作用 (力量大小 撞摩比例 作用方向 ) 2. 球落台后弹起 到触球瞬间. 二十九:对于近台短下旋来球 拉起后, 要立刻还原重心高度 并且稍微后退一步,因为挡回来的一定是较长较高的上旋来球. 三十: 横拍反手快拨绝对是反手拉球的重要基础. 练好反手拨与反手拉的关键不在于腕,而在于 肩肘的前领再加上小臂与肘之间的杠杆运动. 三十一: 近台相持讲求出手要快 动作要精简 摆速要快, 而中远台相持的关键才是力量跟旋
58、转. 三十二: 拉半出台短球容易失误的原因- 手后拉 重心过于后仰 击球时机太晚. 纠正方法就是,引拍时肘关节保持在身前, 身体保持前倾 主动迎前(因为球不大往前跑), 尽量在高点或者高点末期击球. 三十三: (延续三十二) 肘在身前,其中身前的定义不是两脚连线之前,而是两肩连线之前. 正确来说,正手拉攻的动作, 引拍时都应该保持肘在身前 ,这样就能确保是用身体引拍,而不是手后拉来引拍. 三十四: 被对手调动去扑正手时, 如果移动幅度过大,拉球时最好回击到对手正手大角把角度加大,还可以特意加上侧拐, 这样可以防止对手回球到你的反手大角.3 / 10 三十五: 击球节奏很重要. 正确的拉球节奏-
59、 从引拍结束,出手击球,还原到准备姿势(重心还原手放下) 占三分一时间,剩下时间拿来引拍. 马凯旋老师也在 弧圈球十六个不等式提到了 慢引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业余的都是快引拍,原因是手停在空中做造型 停顿过久,对手都已经触球球过来了 手才放下, 直接引拍 造成引拍过于从容. 所谓的慢引拍不是故意放慢 而是时间匆裕更可以根据来球的情况做出调整.假设挥拍动作是1, 还原是2 , 引拍是3 . 节奏应该是 12, 3- , 12, 3- . 而不是 123, 123, 123 , 最差的是 13,13,13,13 . 三十六延续三十五) 所谓的快还原 慢引拍 不是故意放慢, 指的是有充分的引拍时
60、间. 一般业余朋友都快引拍,因为还原太慢, 收拍停顿过久, 无法快速放松, 只好匆促引拍. 引拍的好坏,大大影响击球的质量. 三十七:与长胶对战最忌讳心浮气躁, 搞不清楚旋转就 多过渡 等待机会. 因为长胶回球的旋转大都是被动的,难以主动制造旋转, 就像一面镜子会把旋转反射回来. 所以, 应付长胶的基本打法就是先学会让自己不要制造旋转, 不搓也不拉 平送过渡,免的搞乱自己. 等时机好再发力一板过. (只谈基本打法) 三十八: 接发球时的准备离台不能太近, 要有点距离. 因为长球快 短球慢, 前进容易后退难. 三十九: 接发球的预动-在对手出手前 先行把重心稍稍提起, 这会有利于后续的快速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水泥电杆定制加工与物流配送合同3篇
- 2025至2031年中国纳米冷触媒空气净化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叉车租赁与租赁期满设备评估及更新合同4篇
- 时间序列异常检测与预测-深度研究
- 2025至2031年中国塑料夹徽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中皮钱包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储煤场租赁合同(含煤炭储备与风险管理)4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赋鱼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浴用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摇摆玻璃柜门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苏教版2022-2023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开学摸底考试卷(五)含答案与解析
- 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
- 英语48个国际音标课件(单词带声、附有声国际音标图)
- GB/T 6892-2023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
- 冷库安全管理制度
- 2023同等学力申硕统考英语考试真题
- 家具安装工培训教案优质资料
-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音乐社团活动有效开展及策略 论文
- envi二次开发素材包-idl培训
- 2022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
-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督查评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