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_第1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_第2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_第3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_第4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套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级的科学学习,大局部同学对科学充满着兴趣,对探究实验充满了期盼,初步 养成了先思考后实验的习惯,培养了科学记录的能力,但学生的开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且对于科学探究能力和开展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呵护学生对科学的 兴趣和好奇与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开展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能力是本学期的重点, 增强学生对证据的重视、理性思考、大胆质疑,指导学生更好的科学记录也是本学期需加强 的内容,在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外探究方面做更多更大的努力。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声音”、“呼吸与消化”和“

2、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 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怎么 学习声音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 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弱、有的 强?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我们能控制声音吗?“声音”这一单元共8课时,是为4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 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本单元的前半局部,学生 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

3、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 基本规律。第1课“听听声音”,学生将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去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并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并与同学进行描述。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当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 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 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通过一个鼓膜模型可以观察 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 第5课

4、”声音的强与弱”和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 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局部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 拍子,感受乐曲中强弱变化的顺序。设计意图:乐曲靠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来抒发人们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欣赏、 哼唱他们熟悉的乐曲来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全课总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我们将继续探索声音更多的秘密。【板书设计】听听声音【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听听声音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_1口1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 学进行交流。对声音问题

5、的思考记录表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和还想了解的声音知识。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可以让学生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和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也就是 我们常说的关于声音还有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记录在“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中;然 后在小组内交流记录的内容,在后面全班的讨论中,也要根据各自的记录来进行汇报。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O设计制作小车(一)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动力 方式气球口谈计图橡皮肪口材料数量硬纸盒

6、气球橡皮筋从轮子正 面连接林看吸管胶带胶水剪刀从得看小组分工姓名任务从上而假设.明确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实际教学中,可适当丰富提供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选 择,有利于学生设计制作的小车多样化。但需注意保证各组实验材料相同,保证公平性。.三视图的绘制,活动手册中提示学生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三个角度来绘 制设计图,学生绘制的三视图可能不够规范,此处不作严格要求,只要设计图能反响学生的 设计即可。38设计制作小车(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设计制作小车(二)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8课,是“设计制作小车” 主题活动的延续。教科书从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综合知识和技 能,

7、制造出产品。本课提供了第三步和第四步的实践指导,先是按照上节课的设计思路和设 计图制作小车,明确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汇报测试方法;然后再根据评估指标进行评价,包括 设计思路、小车制作、功能实现、合作分工、展示汇报等方面,引导学生对设计制作的小车 进行改进和评价。【学生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把设计的物体制作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想和做是两回事, 学生需要在制作中不断调整设计,使之符合自己的实践水平。调整的过程比设计本身更有意 义,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对制作出产品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应该根据需要不断

8、地改进和完善产品。科学探究目标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科学态度目标开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认识到制作出不成功的产品也是有价值的学习。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测试和评估产品有利于不断改进产品。人们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图制作小车成品,并测试调整。难点:分析调试小车遇到的问题,并客观评价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作品。【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制作动力小车的材料、测试改进小车记录表。为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

9、录表、小车制作评价量表。【教学过程】一、实施方案(一)制作小车.课件回顾第7课的小车设计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来进行制作。 利用教科书中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小车制作的图,在PPT中用对话框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分工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1)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分工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任务的不同局部,大大提高制 作效率。(2)突破制作难点。比方,车轴怎样装可以自由转动,气球作动力怎样固定在小车上 等。(二)汇报、测试.明确制作小车的流程,指导学生按步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作,重点在测试上。(1)确定组装步骤。(2)选择材料和工具,合理分工,加工材料。(3)组装不同局部。(4)对

10、小车进行调试。(5)对调试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将改进方法等如实记录。.小组成员共同承当、协作完成,遇到困难讨论解决,也可以请求教师帮助。二、评估与改进小车测试结束,组织学生按照评估表给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小车进行评估。.提问:怎样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小组制作的小车?引导学生提出评价的规那么标准,即评估改进量表。可以从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功能实 现、团队协作、展示讲解等方面做出评估,最后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得分。.根据评估情况,小组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课后进一步改进小车。.教师总结:真正的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产品视为失败,而是将其看成一次有价值 的学习机会。我们也要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

11、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改进产品。【板书设计】设计制作小车(二)1.测试并改进小车。发现的问题可能的原因解决方案不能走直线车轴不正调正橡皮筋小车动力缺乏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加橡皮筋气球小车吹气时间太短气球出口管子太大换一根小一些的吸管橡皮筋打滑车身太轻增加重量2 各小组得分汇总。组号得分组号得分第一组第六组第二组第七组第三组第八组第四组第九组第五组第十组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的 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 发出声音时的现象,使学生们有机会观察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

12、体 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学生分析】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却往往会用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动作去解释,很少能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因此,本课要有 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描述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此 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物体发声的本质一一振动,这是完全可以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目标能观察、比拟、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科学态度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

13、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随时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难点: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物体发出声音 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几粒豆子和1 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直接通过聚焦问题展开本课的活动: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 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本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14、,用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展开 对问题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 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有认识,并将学生们的观 点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或说明,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而学生对这一概念知之甚 少。学生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大多是从对物体施加力量的方法考虑的。只有充分了解 学生的想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纠正他们原有认识的误区,形成新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二、探索活动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教师出示“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的实验装置,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让 皮筋发出声音?(让学生尽量说出多

15、种方法).学生领取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把拉伸、按压、揉搓时橡皮筋不发出声音的状态和弹 拨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进行比拟。.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可能他们还说不出“振动”这个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观察 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此时,教师不必过早揭示“振动”这一概念。设计意图:弹拨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现象。此活动目的 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能使橡皮筋发声,哪些方法不能使橡皮筋发声,并 比拟橡皮筋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状态,从中发现物体发声的本质。通过比拟来发现事物本质是 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橡皮筋发声比拟,为后面观察其他几种物体发声活动提供了方 法指导。活动二:继续观察

16、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先介绍实验材料,再提问: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比 较它们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教师边讲述实验方法边演示:钢尺放在桌面的一端,要用一本硬壳书对齐桌沿压紧, 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轻轻用鼓槌敲击鼓面,并可以在鼓面上放些轻的物体(教师可以 发给每组几粒豆子);音叉要敲击它的上方位置,然后靠近耳朵。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在 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把物体发声 时的状态和不发声的状态进行比照,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提示和

17、教师的实验提示开始实验操作。把 观察到的现象或触碰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并写出观察后有什么想法。.学生完成上面的活动并进行记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 象和由此产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完成后,提示学生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后放回材料中心。设计意图:用钢尺发声需要有比拟规范的操作才能到达实验效果,否那么更多的是听到钢 尺拍打桌面的声音,所以教师的规范演示非常必要。三、研讨.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供证据,教师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或提出不同的想法 及证据,并可当场演示。学生往往得出的结论

18、和证据比拟简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让 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比方教师可以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你观 察的所有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是这样吗?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用归纳的方法去 认识事物,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建立了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也能让学生 学会更多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当学生确认“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之后,教师拿出一支竖笛吹一首简单的曲子(吹 出声音就行),然后提问: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这里也可以让学生 吹一吹竖笛,亲自感受后再进行猜测。

19、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学生不易观察,也不易理解,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空 气振动发出声音的形式常见的有:空气经过缝隙,比方常见的现象是风从门缝吹进来会发声, 在门缝处放一个纸条就能看到纸条在振动,等等。设计意图:学生弄懂空气振动发声比拟困难,不必深究,这里只要知道空气振动可以发 声就可以了。四、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 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然后带着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收获。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找到了什么证据?【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

20、的;帮助学生收集物体发出声音时看到的现象,记录他们的想法。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用不同的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仔细 观察每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逐个记录下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的课堂到录日期: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发声物体我看到的现象(示点图)我的想法弹拨橡皮筋拨动辆尺轻击鼓面敲击音叉在观察了这么多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后,把有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法,写在“我 的想法” 一栏中。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3课。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时,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

21、,声音会一波一波地 发送出去,就像扔一块石头到池塘里,水面会引起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声波看不 见,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尽管声音能够穿过 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常态下, 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声音传播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 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其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比方雷雨天,经常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

22、等物质是有难度的,通过用不同的物质 做实验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学生分析】学生对听声音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很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问题。他们 虽然已经观察到了物体发声时能产生振动的现象,但很难理解声音的振动能穿过物体(气体、 固体、液体)传到耳朵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科学探究目标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拟。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

23、类开展的巨大的推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振动并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 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难点:通过观察收集证据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1米长的铝箔条、 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 置,每两个人一个“土 。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拿出一面小鼓,敲击小鼓并发出声音。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引导学生回忆鼓面在敲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

24、教师继续提问:你们都听到了刚才老师敲鼓的声音,那有没有想过鼓声是怎样到你们 的耳朵里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对其观点进行解释,最后再把学生的想法简单记录在黑板 上。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此活动先让 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二、探索活动一:证明空气传播声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引出活动。同学们对鼓声是怎样到达耳朵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看演示实验,大家边观察、 边思考: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系吗?.教师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视频资料),并简

25、耍介绍。实验过程:首先让闹钟响起来,盖上玻璃罩,学生们仍然能听到闹钟声音,这时候可以 让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自己耳朵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 画出传播路线图:闹铃一空气一玻璃f空气f耳朵。接下来,教师翻开抽气机,学生仔细倾 听闹钟声音的变化。翻开进气阀,又能重新听到声音。.学生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鼓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这一观 点是认同的,但缺乏感性认识。活动二: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实验方法: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

26、同学轻轻抓挠桌面(或 用指尖轻轻在桌面滑动,注意一定不能用手去敲击和拍打桌面,以免对听声音同学的耳朵造 成损伤,也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的声音,再把耳朵离开桌面听一听,比拟听到的声音有什么 不同。教师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并确认 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 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本课的学生活动手册中。.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活动三: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和固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吗?.实

27、验方法:一名同学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另一名同学用击打后的音叉慢慢浸入水 槽的水中(音叉从水面中心放入,不能触碰到水槽壁),同时观察水面的变化。重复上面的实验,教师提问: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 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 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丰富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三、研讨问题1:当学生完成以上探索活动后,教师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 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

28、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通过问题来展开本课的研讨活动。学生根据实 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地描述。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会通过音叉振动引起水面的波动, 而对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有比拟形象的了解,但对于抓挠桌面引起桌面振动,并让振动传到桌 面的另一侧,以及声音如何引起空气的振动这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必要求 学生将这些都能准确说出,在后面“土 ”活动和下一课模拟“耳膜”实验时,学生会进 一步去观察和感受。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 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通过各

29、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 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设计意图:借助问题1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也会引起它周围物 质的振动,振动后会向周围扩散开,就会让声音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也就是声音的 传播是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来进行。问题2:当学生对声音需要通过物质才能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让学生来解释:宇 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其实是比拟容易的。设计意图:问题2是对前面认识的应用,旨在说明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声音的。四、拓展.教师拿出“土 ”并指导学生玩“土 ”时: 需特别强调,说话人的声音的大 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

30、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在两名同学玩“土 ” 的时候,同组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两个纸杯的连接线,看看有什么发现。为了观察方便,可 以在连接线中间系上些轻小的物体,如下垂的小短线等。.组织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师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玩要有要求、玩要有目的、玩要有收获。通过玩“土电 话”后谈收获、谈发现,结束本课的探究活动。设计意图:玩“土 ”研究声音传播是非常好的活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比对 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振动。【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气体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固体液体【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日

31、期: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个地方的?这些声音在传 播的过程中借助什么物质?请在表格中写出你的看法.再与 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拟,共同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的传播记录表听到的声音传播声音的物质鼓声抓挠亲面的声音土 的声音水中发声物体的声音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哪些物质。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在探索环节学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媒介 去听到声音,同时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记录下来。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4课。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我们 耳朵中

32、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 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在本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橡胶皮包住一个塑料杯口,制 作完成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橡胶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耳是如何工作的。 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思考观察结果,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听力和人耳的理解。【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人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不具体,也不全面。通 过图书资料大多了解到的是结构与功能作用,但对器官是如何工作的,知道的并不多。有的 学生对于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可能根本没有关注过。耳作为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学生对它具有先天的熟悉感;四年级学生已

33、经具有了 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这些都为完本钱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0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耳的结构,探索人耳各局部的功能。难点:能够用建模的方法了解耳郭和耳膜的作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1张“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 皮(气球皮)、1根橡皮筋、1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

34、的器具)、少量的盐或细沙。教师准备:1张大的“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提出问题: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直接 聚焦本课的研究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教师将学生们的观点提炼并记 录在黑板上。二、探索活动一:耳的结构.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模型。要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 要先了解人耳的结构。教师在黑板出示“耳的结构”挂图,并发给每组学生耳朵模型。.学生对照挂图上人耳的结构和名称再结合模型认识人耳的结构。并思考:耳的各部 分都有什么作用?.学生汇报了解到的人耳的结构名称,并猜测耳的各局部具有什么功能

35、。设计意图: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比方耳的结构和各局部的名称;同 时,可以让学生在对人耳结构的了解过程中去发现想要研究的问题。活动二:了解耳郭的作用.两人一组,一名学生用纸卷成喇叭形,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名学生在喇叭旁边 发出微弱的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同样的声音,比拟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然 后两名学生交换实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实验的发现。活动三:模拟比拟鼓膜的振动.制作鼓膜模型。将一块气球皮覆盖在杯口,并用皮筋扎紧,将气球皮的边缘向下拉, 让杯口的气球皮尽量绷紧。杯口的气球皮就是模拟的鼓膜。.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细沙(精盐)或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模拟

36、 “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 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 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局部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学生可以 建立起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 音”,学生将进一步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 关系。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学生在探究了乐器发声的秘密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 简单的小乐器,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人体就像一台复杂而神奇的机器,多个系统分工配合,

37、共同维持生命活动。作为自然 界的一种生命体,人体与外界物质有着紧密的“不可思议”的联系。呼吸是我们的身体 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 保障。吃进肚子里的所有食物,都要通过消化和吸收,为人类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以 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但学生对于“为什么呼吸” “呼吸 是怎样的过程”的认识还是模糊、不完善的。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学生生活中最普通的 事情。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他们对食物的关注常常是 零散的;即使涉及消化问题,他们得到的解释也大多是不尽全面的,有的甚至是片面的。“呼吸与消化”单元共

38、有8节课。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学生通过感受呼吸 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 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引领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实际上是 在进行气体交换。学生通过不同活动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统计与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 身体健康的关系。第3课“测量肺活量”,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 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 识。第4课“一天的食物”,通过让学生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完成一次全班性的调查 活动,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到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而且还可以划分

39、出不同的类 别。这也是在向学生说明,食物的丰富表达着人类饮食的特征一一“杂食”。第5课“食 物中的营养 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的问题引入到“食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上 来。从一天中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生活经验,进一步开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 时,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 前。第6课”营养要均衡”,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平衡膳食宝塔的活动,引出了营养要均衡 的概念。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自己一天的食物与营养均衡标准做比对的时候,就会发现 一些问题。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尝试做出改进。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容易观察

40、的部位一一口腔作为研究重点,使学生认识食物在口腔里 振动状态记录下来。在模拟“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模拟“鼓 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时,可 以用“强” “弱”或“幅度大”“幅度小”等词语描述。.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试着说一说鼓膜的作用。组内一起阅读教科书中提 供的介绍鼓膜资料,进一步了解鼓膜在人耳听声音的过程中的作用,并完整表达出人耳听到 声音的过程。设计意图: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活动二和三就是让学生体会模型在科学 探究中的意义。三、研讨根据学生对耳的结构图或模型的观察以及探索活动二和三的操作展开研讨

41、,进一步理解 耳的结构和功能。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 的认识?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对耳郭和耳膜的作用应该会结合观察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对于 耳蜗、耳神经等的作用,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的”形成比拟全面、清晰的认识。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听诊器,尤其是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理 解这样的结构对于帮助听诊器收集声音时起到的作用,再理解胶管和听筒在声音传播上起到 的作用。设计意图:问题1是引导学生对耳的结构和各局部功能进行完整的认识,特别是我们能 听到大小不同的声音时鼓膜所起的作用;问题2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

42、发现耳郭聚集声音的作 用。【板书设计】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外耳中耳内耳【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在模拟“鼓膜”的上面放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用音叉等 能发声的物体,在“鼓膜”的I:方制选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 声音。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并在记录表中记录你的观 察结果。模拟“鼓膜”振动实验记录表物体发出的声音“鼓媵”是怎样振动的声音距“鼓膜” 的远近不变声音较强时声音较弱时声音的强弱不变声音较远时声音较近时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在模拟“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时,模 拟“鼓膜”的振动状态。学生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细沙(

43、精盐)或纸屑。用音叉等能 发声的物体,在模拟“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 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下来。在模拟“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 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在学生活动 手册中。记录时,可以用“强” “弱”或“幅度大” “幅度小”等词语描述。1. 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5课。在第1课“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 弱的变化。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的活动给学生提 供了观察振动产生

44、声音的机会:用不同的力量拨动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 探索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对声音将会有进一步 的认识。【学生分析】通过前4课的学习,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了声音的传播以及能够听 到声音都与振动有关。认识了声音的本质,这就为进一步认识声音的属性一一音高打下了基 础。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的大小也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 强弱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也就越大;

45、物体 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 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不同物体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状态的 不同。难点: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发出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1把鼓槌、几 粒黄豆、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

46、【教学过程】一、聚焦这个环节通过一个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大小。1 .教师播放一段强弱不同的声音。提醒学生:当听到的声音比拟小的时候,比画出一个 小圆形;当听到的声音比拟大的时候,比画的圆也跟着变大。2,声音的大小不同也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教师接着提 出本课的聚焦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并组织全班展开讨论,适当记录学生的观 点。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互动活动,让学生进入到情境里,顺利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三个探究活动的内容,明确活动一、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实验 方法,并讲解实验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47、思考: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 与什么有关?实验结束后,将你的发现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活动一:拨动钢尺按照教科书中例如图的样子,将一把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一只手将钢尺 的另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先轻轻拨动钢尺,听听钢尺发出的 声音,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看看听到的声音和钢尺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重复实验,仔细观察,再用力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和振幅有什么关系。重 复上面的实验,进行屡次观察和比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内。画一 条直线,围绕一个点(按压点)上下摆动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表示振动的幅度不同。活动二:拨动橡皮筋用不同力量拨动橡皮筋,观

48、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和振动幅度的关系,并把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活动三:敲击鼓面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观察当鼓面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鼓面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 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用鼓槌敲击鼓面时,最初敲击的力量一定要轻,然后 再慢慢加重,敲击的力量也要适度,否那么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鼓面的振动观察起来不太容易, 尤其是轻轻敲击鼓面的时候。因此,可以在鼓面上放几粒黄豆,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时, 通过观察鼓面上黄豆跳动的幅度来感受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在进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时,教师应着重提醒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并及时 提示学生将每个活动的发现记录在本课学生活动手册中。设

49、计意图: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原那么之一。三、研讨问题1: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 的关系吗”,引导学生交流研讨。这一问题在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基础上比拟容易发现和得 出总结,重点是让学生去解释“振动的幅度”这个概念。设计意图:在下一课学生们将要研究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二者的区 别将成为学生理解的关键。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 科书中的资料,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笔记的记录。问题2:举出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的例子时,学生很容易将某物体发出声音的 强弱与它的振动

50、幅度联系起来。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观察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这个问题有利于引 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板书设计】声音的强与弱强一一振动幅度大弱一一振动幅度小【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物体的振 动幅度情况。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分别让不同的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在发出强弱不同 声音时振动幅度的不同,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内。用文字记录时,可以用“幅度大”“幅度小” “剧烈”“不剧烈”等词语描述;用示意图 记录时,可以用横线上下摆动的角度表示。1.

51、6声音的高与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高与低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6课。通过前儿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本课学生将探 索声音的另一个重要属性一一音高。敲击铝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 观察,学生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再利用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 声音,进一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的秘密。【学生分析】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 起来,美注物体的振动及其幅度大小,这些是本课研究声音音高的基础,学生也会逐渐把注 意力转移到振动的快慢上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高确

52、立不同变量、观察实验 现象、记录实验发现、整理分析产生新发现的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 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描述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 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通过分析柱形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 数据的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

53、音越高;物体振 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难点:学会用柱形图的方法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个小组1个铝片琴、1把口琴、1把钢尺(或塑料尺)、1本厚的硬皮书、 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先准备一种乐器(如竖笛),再进行讲解。教师:现在,我试着让这个乐器发出声音。当你觉得听到的声音高的时候,就把身体站 高;当你觉得听到的声音低的时候,就把身体降低。教师讲解后,师生开始互动活动。设计意图:在学习的情境中,通过生动形象的互动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高低。教师继续提问:声音有高有低,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

54、样发出来的呢?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物体如何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有认识。二、探索活动一: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铝片琴,让学生先敲击铝片琴上的铝片,听一听铝片琴发出的高 低不同的声音;然后仔细观察铝片琴上的铝片,看看能不能发现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发出 来的。活动二:吹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口琴,让学生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翻开口琴的 外罩,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两个活动,学生会初步认识到: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物体的 长短、薄厚等方面有关系,这些知识为后面研究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做

55、了一定的铺垫, 特别是能帮助学生预测钢尺发出声音局部的长短与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活动三: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师出示一把钢尺,提问:“我们是如何让它发出声音的? ”再继续提出本课研究的核 心问题:“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 吗? ”.预测。教师先让学生预测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发出的声音高低之间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用 上面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预测的理由。.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过程: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振动 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实验要求: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可选择为56厘米、1011厘米、15 16

56、厘米、2021厘米;再按照钢尺振动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确保能清晰地听 到四种高低不同的声音。为了观察到钢尺振动快慢的变化,每个长度应反复实验3次以上; 再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本课学生活动手册“钢尺振动实验记录表”中,可以选用“高” “较高”“较低” “低”等词汇进行描述。实验考前须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用相同的力量去 拨动钢尺。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把钢尺的一局部伸出桌边,可以用一本厚的硬皮书放在桌子 上的那局部钢尺上,再用力压住书,然后拨动钢尺,使其发出声音。这个细节是本课实验活 动的关键,教师需要进行强调。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研究的对象才可能是问题的本质。

57、学生 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状况,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尤其需要指导学 生如何运用比照的方法,将观察到的音高和振动的频率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整理数据。在实验操作完成后,学生学习绘制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音高变化柱形图”。由每 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到达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 制成柱形图。各小组还要对柱形图进行讨论,找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它发出声音的音高 变化规律。柱形图制作方法可以参考本课的“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设计意图:分析和整理实验数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局部,科学探究不等于做实验,做实 验是为了获取实验数据,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才是科学探

58、究的目的。对实验数据 的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是科学课的主要内容,柱形图是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之一。三、研讨问题1: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从钢尺的长度变化、发出声音的高低 与振动快慢(频率)之间建立联系。要求学生用数据或柱形图来说明。问题2:将三个实验中物体发声高低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普遍联系,找出物体振 动频率与发声高低之间的联系。认识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问题3: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用知识解释现象,实现科学应用。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尝试用知识解释现象, 实现科学应用。【板书设计】声音的高与低振动快一声音高振动慢一声音低【活动手册使用说

59、明】我的if量运动记日Wh不断地改变恻尺伸出柒血的尺度 观察铜尺发出的小件公 怎样改变.振动的快慢榭什么变化6实的集求:尢嘀定斜尺伸蒙面的尺度.即例尺振动局部 的长度 可选作5-6呢米.呢米.1516网米、20-21 闻案进行实舲;加被照例尺改动长度的变化*1字依次进行实舲. 并定俺清晰地哧到四仲高低不同的小科.如此反M实脸3次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高低和振动快慢的情况, 并利用柱形统计图整理收集到的数据。活动手册使用说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需要选择4种,这4种长度可参考表格上面的 长度提示,实际操作时也要根据自己钢尺的长短来确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每次先记录

60、下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用相同的力量重复屡次试验,用表格上面 的提示词语记录声音的高低,仔细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情况,并用适合描述的词语记录下来。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尽量保持用相同的力量重复以上活动。用柱形统计图来统计实验数据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音高变化柱形图”的横轴代表钢尺发出声音局部的长度,纵轴代表钢尺发出声 音的高低。制作“音高变化柱形图”时,根据各小 组的实验记录,先在横轴上找到钢尺长度的位置, 再在纵轴找到对应的发出声音高低的位置;接着在 横轴对应发出声音长度的位置向上画一竖条,高度 与对应的发声高低齐平;最后在每个柱形图上面用 文字标出振动的快慢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