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140-2022 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服务规范_第1页
DB34∕T 4140-2022 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服务规范_第2页
DB34∕T 4140-2022 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服务规范_第3页
DB34∕T 4140-2022 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服务规范_第4页
DB34∕T 4140-2022 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服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CS 43.120CCS T 4734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DB34/T 41402022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服务规范Specification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erviceof in-use power batteries of newenergy vehicles2022-03-29发布2022-04-29实施 DB34/T 4140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I DB34/T 41402022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服务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

2、的新能源汽车为纯电动汽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本文件规定了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及参数变化的测评服务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动力电池系统在整车不拆解、不改变BMS控制策略条件下的检测,其它类型电池系统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487.1-2015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19596-2017GB/T 27930-2015电动汽车术语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

3、的通信协议GB/T 31467.1-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GB/T 34658-2017GB/T 38031-2020GB/T 38661-2020QC/T 897-2011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讯协议一致性测试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GB/T 18487.1-2015、GB/T 19596-2017、GB/T27930-2015、GB/T 31467.1-2015、GB/T 34658-2017、GB/T 38031-2020、GB/T 386

4、61-2020和 QC/T 897-20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新能源汽车在用车 new energy vehicles in use从办理完注册登记手续到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之前的新能源汽车。3.2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ower battery in vehicle对新能源汽车在用车的电池进行技术状况检测、参数变化检测、鉴定,确定某一时点价值的过程。3.3蓄电池管理系统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监视蓄电池的状态(温度、电压、荷电状态等),可以为蓄电池提供通信、安全、电芯均衡及管理

5、控制,并提供与应用设备通信接口的系统。4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鉴定评估程序1 DB34/T 414020224.1评估流程新能源汽车在用车鉴定评估机构开展新能源汽车在用车鉴定评估经营活动按照附录 A流程作业,按照附录B中表B.1填写新能源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委托书及信息登记表。新能源汽车在用车经销、拍卖等企业开展业务涉及新能源汽车在用车鉴定评估活动的,参照附录A有关内容和顺序作业,即受理鉴定评估查验可交易车辆签订委托书及登记基本信息判别缺陷鉴定电池状况评估动力电池性能状态撰写并出具评估报告,并按照附录C中表C.1填写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检测记录表。4.2受理鉴定评估了解委托方及其车

6、辆的基本情况,明确委托方要求,主要包括委托方要求的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期望完成评估的时间等;了解委托方及其车辆的基本情况,明确委托方要求,主要包括委托方要求的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期望完成评估的时间等。4.3查验新能源汽车在用车查验机动车登记证书、行驶证、有效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车船使用税缴付凭证、车辆保险单等法定证明、凭证是否齐全。如发现上述法定证明、凭证不全的新能源车辆,应告知委托方,不需继续进行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技术鉴定和价值评估(司法机关委托等特殊要求的除外)。4.4填写签订新能源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委托书及信息登记表按照附录B中表B.1的要求,填写签订新能源在用

7、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委托书及信息登记表。填写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检测记录表4.5按照附录C中表C.1的要求,填写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检测记录表。5鉴定评估的技术方法检测要求5.15.1.1气味及外观要求动力电池系统气味及外观应符合以下要求:a)b)c)d)e)无刺激性气味及液体残留痕迹;铭牌、安全警示标识清晰可见,无破损;未见明显变形及锈蚀,螺栓无缺失、无松动、无螺纹露出;高/低压线束金属部分无裸露,无明显破损;连接器无明显破损、松脱。5.1.2绝缘要求按 5.4.5的方法进行测试,动力电池系统与车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500/V。2 DB34/T 414020225.1.3电

8、池管理系统要求5.1.3.1基本要求:BMS应符合 QC/T 897中规定的技术要求,通信协议应符合 GB/T 27930-2015、GB/T 34658-2017的要求。5.1.3.2 BMS宜开放 GB/T 27930-2015中电池技术参数的可选项。5.2检测环境要求检测环境条件应满足以下要求:a)b)c)环境温度为 2510;相对湿度为 4595;大气压力范围为 86kPa106kPa。5.3检测设备5.3.1功能要求检测设备应符合 GB/T 18487.1-2015、GB/T 27930-2015的要求。检测设备应至少具备直流充电功能、直流放电功能。5.3.2精度要求检测设备精度应满

9、足以下要求:a)b)c)d)输出电流测量误差不超过1FS(满量程);输出电压测量误差不超过1FS(满量程);时间测量误差不超过0.01s;绝缘测试设备精度要求:5。5.4检测方法5.4.1气味及外观检查靠近动力电池系统箱体外壳及连接器部位,目测检查箱体外观,通过嗅觉辨别是否有刺激性气味。5.4.2充电可用容量检测常规测试法5.4.2.1在检测环境条件下,使用检测设备按以下步骤检测动力电池系统充电可用容量 Ct:a)动力电池系统 1C放电或根据电池生产商规定的放电约束条件放电或通过整车(含车载用电设备)放电至放电截止条件;b)c)d)e)f)打开车辆电源,挂N档驻车,静置 30 min;动力电池

10、系统充电至厂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记录充电过程中总电压U,电流I及充电时间t;计算动力电池系统充电可用容量 Ct;获取实际初始充电可用容量 C0,根据式(1)计算当前实际充电可用容量保持率:= 100% (1)03 DB34/T 41402022g)计算充电容量 C,峰值功率Pmax及充电时间t,获取标称峰值功率P0和标称充电时间t0,根据式(2)计算峰值功率达成率 ,式(3)计算充电时间达成率 := 100%(2)0 = 100% (3)05.4.2.2快速测试法在检测环境条件下,使用检测设备按以下步骤检测动力电池系统充电可用容量:a)b)c)d)通过检测设备或整车(含车载用电设备)放电的方

11、式,将车辆SOC调整至小于30;关闭车辆电源,静置30 min;使用检测设备对动力电池系统充电;获取车辆 SOC在X1 ,X2(40X1X260,X2-X15)区间时,动力电池系统充电容量C1;e)动力电池系统充电至厂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注:e)项为可选项,视情况进行。f)根据式(4)计算动力电池系统充电可用容量 ;(4)=121g)获取实际初始充电可用容量 C0,根据式(5)计算当前实际充电可用容量保持率: = 100%(5)05.4.3放电可用容量检测在检测环境条件下,使用检测设备按以下步骤检测动力电池系统放电可用容量CF:a)b)c)d)e)f)动力电池系统充电至厂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

12、;关闭车辆电源,静置 30 min;动力电池系统进行 1C放电(或按厂商规定的放电方式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记录放电过程中总电压U,电流I及放电时间t;计算动力电池系统放电可用容量CF;获取实际初始放电可用容量CF,根据式(6)计算当前实际放电可用容量保持率:= 100% (6)5.4.4直流内阻增长率检测常规法直流内阻测试5.4.4.1在检测环境条件下,使用检测设备按以下步骤检测动力电池系统直流内阻DCR;ta)b)c)d)通过整车(含车载用电设备)充放电的方式,将动力电动系统SOC调整至50;关闭车辆电源,静置30 min;根据GB/T 31467.1-2015中第7.2.2条

13、进行测试;根据GB/T 31467.1-2015中7.2.3条提供的公式,计算动力电池系统直流内阻DCRt;4 DB34/T 41402022e)获取常规法测得的初始直流内阻DCR0,根据式(7)计算当前直流内阻增长率DCR:= 1 100% (7)05.4.4.2综合法直流内阻测试在检测环境条件下,使用检测设备按以下步骤检测动力电池系统直流内阻DCRr:a)通过整车(含车载用电设备)充放电的方式,将动力电动系统 SOC调整至 50(或合适的检测稳定环境条件);b)c)d)关闭车辆电源,静置30 min(或合适的检测稳定环境条件);恒流输出0.1I(A),持续10s,记录动力电池系统第10s的

14、总电压值U1和电流值I1;恒流输出I(A),持续10s,记录动力电池系统第10s的总电压值U2和电流值I2;注:I为此时车辆向检测设备请求的充电电流需求值,单位为安培(A)。e)根据式(8)计算当前直流内阻 DCRr;12 1000 (8)1 2=f)获取新车下线首次测得的初始直流内阻 DCR0,根据式(9)计算当前直流内阻增长率 DCRr:= 1 100%(9)0g)此综合法有助于未来积累了大数据分析后的内阻测试系统误差消除。5.4.4.3工况法直流内阻测试在检测环境条件下,通过整车全踏板加速来检测动力电池系统直流内阻DCRr;a)通过整车(含车载用电设备)充放电的方式,将动力电动系统 SO

15、C调整至 50(或合适的检测稳定环境条件);b)c)关闭车辆电源,静置30 min(或合适的检测稳定环境条件);全踏板加速至 100km/h,记录电池系统加速前总压,加速完成时刻电压,结束时刻输出功率P2,d)e)f)根据式(10)计算当前直流内阻:2( 1)(10)2=2获取新车下线相同方法首次测得的初始直流内阻,根据式(11)计算当前直流内阻增长率:= 1 100%(11)0此工况法直观评价内阻增加后对整车系统性能的影响具体应用场景而定,可合理选用本文件上述列举的检测方法或之一,控制在合理的误差范围之内。5.4.5绝缘检测在检测环境条件下,按以下步骤检测绝缘电阻值:a)b)c)检测设备与电

16、动汽车建立通信;暂时中止车辆BMS绝缘监测模块功能;通过检测设备进行绝缘测试,绝缘电阻值应大于 500/V;5 DB34/T 41402022d)绝缘检测结束后,恢复车辆BMS绝缘监测模块功能。5.4.6电流电压检测电流测量误差5.4.6.1按以下步骤进行电流测量误差检测:a)b)记录BMS电流读数I1及检测设备电流读数 I2;根据式(12)计量电流测量误差:= (1 2) 100%(12)25.4.6.2总电压测量误差可在测试过程中按以下步骤进行总电压测量误差检测:a)b)记录 BMS电压读数 U1及检测设备总电压读数 U2;根据式(13)计量电压测量误差:= (12) 100%(13)25

17、.5检测记录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检测结果记录可参考按附录C。6 DB34/T 41402022AA附录 A(规范性)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评估作业流程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池评估作业流程见图A.1。明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和其受理鉴定评估受理鉴定评估受理鉴定评估受理鉴定评估他业务基本事项明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和其他业务基本事项明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和其他业务基本事项明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和其他业务基本事项指出缺陷部位与缺陷状态,用明码表示判别缺陷检查车身及重要部件、描述缺陷、评定技术等级鉴定电池情况评估动力电池性能状态撰写并出具评估报告向委托方出具评估报告图A.1新能源汽车在用车动力电

18、池评估作业流程图7 DB34/T 41402022BB附录 B(规范性)新能源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委托书及信息登记表新能源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委托书及信息登记表见表B.1。表B.1新能源在用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评委托书及信息登记表委托书编号:委托方名称或姓名:鉴定评估机构名称:委托方地址:法人代码证/身份证号:法人代码证:鉴定评估机构地址:电话:因交易典当拍卖置换抵押担保咨询司法裁决需要,委托人与受委托人达成委托关系,号牌联系人:号码为前完成。,车辆类型为,车架号(VIN码)为_的车辆进行技术状况鉴定并出具评估报告书,年月日委托评估车辆基本信息品牌名称厂牌型号VIN车身颜色牌照号码电动机号电池类型电池额定电量车主姓名/名称原始价格仪表推定行驶里程总质量/座位法人代码/身份证号码使用性质购置日期车辆基本信息及状况初次登记日期营运车辆出租车公务用车私家车其它其它法定凭证/证书年检证明机动车号牌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登记证书第三者强制保险单其它购置税证书交强险已使用年限车船税证明维修情况大修次数(备注是否电池系统)事故情况系统额定容量电池系统品牌剩余可用容量()电机功率重要配置 ABS有无ESP有无气囊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倒车影像电动天窗损伤位置及状况其他重要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