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总结笔记x_第1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总结笔记x_第2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总结笔记x_第3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总结笔记x_第4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总结笔记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饶东云复习资料第一章作物的概念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作物的分类按生物学特性分类e按作物感温特性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e按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短日照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日中性作物:养麦、豌豆等。e按光合作用C02同化途径碳3作物:稻、麦、大豆、棉花、油菜、蚕豆等。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四倍体黑麦草等。e按作物感水特性水生作物:莲藕、菱、萍等。喜水作物:水稻、芙瓜等。耐涝作物:高粱、麻等。耐旱作物:粟、棉花等。按播种收获季节分

2、类e按播种季节春播作物:棉花、春玉米、春小麦等。夏播作物:水稻、大豆、花生、夏玉米等。秋播作物:小麦、大麦、油菜、蚕豆等。e按收获季节夏收作物:小麦、油菜、大麦、蚕豆、马铃薯等。秋收作物:水稻、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甘蔗、甘薯等。按学科分类e大田作物。e园林作物。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作物一般指大田作物作物栽培学对大田作物的分类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大田作物一般分3个大类8个小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绿肥作物绿肥作物第2节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作用一、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指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环境变化规律和栽培管理规律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的一门科学。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3、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形态建成与生理生化规律。环境变化规律温、光、湿、气、矿质元素等的季节变化与区域变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栽培管理规律播栽期、密肥水、化学调节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应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二、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目标依据前述三大规律,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以达到作物生产优质、 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目的,使投入发挥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研究对象为群体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是群体,并非个体。解决群体的个体间在争夺光、温、水、肥、 气中所存在的矛盾,发挥作物的最大增产、优质潜能及最大生态效益。综合很强重点研究的是良法,解决良种与良法的配套、

4、区域环境与良法的配套,处理茬口 的衔接和作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应用性强作物栽培学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以及发展性的特征。四、作物栽培学的地位与作用农业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作物学是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物栽培学 是作物学的 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吃饭穿衣的大问题,对社会稳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二、作物生长与发育作物生命周期分生长和发育两种基本现象。生长(growth)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器官数量增多的过程。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包含营养体和生殖体的生长;是一个数量变化过 程,同时伴随植株形态的规律性变化。发育(develo

5、pment)指作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质变过程。如从叶原基分化到长成一张成熟叶的过程是叶的发 育;由茎端分生组织形成花原基,进而转化为花蕾和开花是花的发育。发育的结果是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的形成。作物生活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有时很难区分。生长与发育的关系统一关系:生长是发育的基础,没有生长的物质基础就没有发育。如停止生长的细胞就不能完成发 育。发育分化更多的新器官,又促进了生长,没有发育也就没有进一步的生长。矛盾关系:生长与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对生长有利,不一定对发育有利。如低肥对生长 不利, 而加快了发育。第2节作物的种子及其萌发一、作物种子分类作物生产用的种子是泛指用

6、于繁殖下一代的材料,包括3类器官。植物学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花生的种子。果实:由子房等发育而成。如水稻的颖果。营养器官:如甘薯块根,马铃暮块茎,甘蔗茎节等二、作物种子的结构种子一般包括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种皮:种子外面的保护组织。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幼小植物体,一般可分为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4个部分。胚乳:营养物质贮存的部分。有的种子有,如水稻、小麦、养麦;有的种子则没有,营养 物质贮存在子叶内,如棉花、油菜、大豆、花生。三、作物种子萌发过程种子的萌发(germination )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三个阶段。吸胀:种子内有机亲水胶体吸收水分的物理过程。萌动:种

7、子内一系列代谢活动恢复的生理生化过程。发芽:胚根、胚芽突破种皮的生长发育过程。禾谷类作物将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作为发芽标准。四、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含淀粉较多的禾谷类种子吸收自身重量40%-60%的水,含蛋白质多的豆类种子吸 收自身重 量的120%-180%水,才能萌发。氧气种子内淀粉、蛋白质、脂肪水解需要氧,缺氧进行无氧呼吸,导致乙醇中毒。氧不足,根系生 长受抑制温度种子萌发也有其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不同作物不同,小麦分别为3-5、15-31.30-43C,水稻分别为 10-12. 30-37、40-42C。光照大多数大田作物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照的影响,但有部分作物受光影响。烟草和蔑

8、苣种子需光, 番茄、茄子、瓜类、菟菜种子需暗。红光可破除休眠,而蓝光尤其是远红外光却抑制种子萌发。五、种子的寿命和休眠种子寿命种子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一般贮存条件下,多数种子的寿命为13年, 少数种子达6年。种子休眠种子休眠是指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分初生休眠和次生休眠2种情况。初生休眠:指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大多数作物种子为初生休眠。次生休眠:指种子在正常情况下能萌发遇上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便转入休眠状态。很多野生 植物的种子具备次生休眠特性。种子活力的鉴别方法组织还原力法:用0.1-1%三苯基氯化四哩测定种子,活

9、种子有呼吸,遇三苯基氯 化四哩后其胚呈红色,而死种子不着色。原生质着色力法:用0.1%靛蓝洋红测定种子,活种子胚不着色,而死种子胚着色或全部染上色。细胞萤光法:用紫外线萤光灯照射纵切的种子,有生活力种子能发出蓝色、蓝紫色等萤光,而无生活力种子为黄色、褐色或无色。一、作物根系及其生长发育(-)根系的类型作物的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和不定根演变而成,根据有无主根,分为须根系和直根系2类。须根系单子叶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为须根系,由种子根(或胚根)和近地表之下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也称不定根、节根或冠根)组成。直根系 双子叶作物(棉花、油菜、大豆等)为直根系,由粗大的主根(胚根)和一些细小 的分枝

10、 侧根组成(二)根系的生长单子叶作物单子叶作物种子萌发后首先长出初生根(胚根),随植株长大,依次从近地表之下 茎节上 长出次生根。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到一定程度,其上再长出分枝根。双子叶作物双子叶作物种子萌发后首先长出主根(胚根),随植株长大,从主根上依次长出侧 根。侧根生长到一定程度,其上再长出细根二、作物茎及其生长发育(-)茎的组成作物的茎由节和节间组成,节上着生叶和腋芽(或花芽)单子叶作物的节间单子叶作物(如稻、麦)下部节间一般不伸长,称为分蕖节;上部少数节间伸长,称为伸 长节间。水稻、小麦等作物的伸长节间中间是空心的,玉米等作物的伸长节间中间是实心的。双子叶作物的节间 双子叶作物(如棉花

11、)节间一般都伸长,节间中间是实心的。(二)茎的生长茎秆的高度取决于节间数和节间的长度,茎主要靠节间居间分生组织分裂和体积扩大,使 每个节间伸长而逐渐长高。单子叶作物居间分生组织一般在节间基部,双子叶作物在茎尖顶端。节间生长一般分为组织分化、伸长长粗、物质充实和物质输出4个时期。组织分化:分化形成茎内输导、机械等组织。节间急速伸长、长粗。物质充实:机械组织厚壁细胞中纤维素、木质素充实,薄壁细胞中积累淀粉。物质输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降解,以糖和氨基酸向外转运三)影响茎生长的因素温度:适宜的高温条件下节间伸长较快。光照:日光中的紫外线有抑制节间伸长的作用。在群体较大条件下,光照不足,植 株串高 就是

12、这个道理。营养:氮肥促进节间伸长。激素:赤蓦素GA3促进节间伸长,矮壮素CCC抑制节间伸长。三、作物的分枝(-)分枝的类型作物具有分枝特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等作物较强,玉米、烟 草、芝 麻等作物较弱。分枝都是由节上叶腋内的腋芽发育而来的。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腋芽将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茎秆,称为分藤。棉花等作物的腋芽,有的发育成为枝条(营养枝、果枝),有的直接转化为花芽(花)(二)影响分枝的因素 密度:种植密度越大,分枝越少。营养:氮肥越多,分枝越多。激素:赤霎素GA3抑制水稻分蕖。品种:有的分枝能力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弱,分枝多(一)叶的组成单子叶作物单子叶作物的叶至少由叶片和

13、叶鞘2部分组成,有些作物,如水稻还有叶枕、叶耳和叶 舌。四、作物叶及其生长发育双子叶作物双子叶作物的叶至少由叶片和叶柄2部分组成,有些作物,如棉花、大豆还有托叶(二)叶的生长叶起源于茎尖基部的叶原基。叶原基发生于茎生长点的某些细胞的分化。在茎生长点转化为 生殖生长前,可以不断分化叶原基,前后两个叶原基出现的间隔时间称为分叶间隔(plastochrom), 叶原基长成叶,一般分为顶端生长、边缘生长和居间生长3个阶段。顶端生长分化叶轴(原始叶柄/ 叶鞘和叶片),边缘生长形成叶的雏形,居间生长使叶长大至成熟。禾谷类作物居间生长的结果使叶片和叶鞘迅速伸长,从下位叶的叶鞘内抽出。前后两个叶片 叶尖出现的

14、间隔时间称为出叶间隔(phyllochrom )或出叶周期。出叶间隔对指导禾谷类作物生产意义重大,对双子叶作物而言则没有太大价值。叶片平展后即可进入光合作用,定型不久后达到高峰.叶片光合物大部分外输从开始输出光合物到失去输出能力的间隔时间称为叶的功能期。(三)影响叶生长的因素温度:温度主要影响出叶间隔,温度越高,出叶间隔越短。营养:氮肥主要促进叶柄/叶鞘变长、叶面积增大。(二)花(穗)分化禾谷类作物幼穗分化禾谷类作物幼穗分化开始较早,稻、麦作物一般在主茎拔节前后开始幼穗分化。双子叶作物花芽分化棉花2-3叶期花芽分化,大豆无限结夹品种第1复叶全展开花芽分化,油菜10多叶时花芽分化,花生3片真叶时

15、花芽分化。(三)开花、授粉和受精开花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或两者之一)暴露出来的现象。开花习性同一株上的顺序:主茎先开花,然后为一次分枝(某),二次分枝(桑)同一花序上则有三种顺序:下部花先开,然后向上,如棉花、油菜、花生、豆类等;中部先开,然后向上向下,如小麦、大麦、玉米等;上部先开,然后向下再向上,如水稻、高梁等。开花时间:一般从早晨到下午5时左右开花,但高粱是从半夜到凌晨。花期:禾谷类作物小于10天,豆类作物15-70天,油菜25-50天,棉花50-60天,花生50-120天。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于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授粉。自花授粉作物:具自交亲

16、和性,可以进行自花授粉,完成受精过程。如水稻、小麦、大麦、 大豆、花生等。异花授粉作物:具自交不亲和性,不能进行自花授粉,完成受精过程。如白菜型油菜、向日 葵等。常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可以进行授粉,但异交率通常在5%以上,有的高达40%o 如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影响开花授粉受精的因素气候是主因。天气晴朗,有微风,有利于作物开花传粉和受精。如果遇阴雨天,对传粉不利。 硼能提高花粉发芽,促进花粉管伸长。受精时植物体内氮素水平合适,则受精过程完成迅速。 提高C02的浓度和喷施茉莉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水稻的开花。七、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1 概念作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

17、等各个部分称为器官,其中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花、 果、种子称为生殖器官。营养器官生长称为营养生长,生殖器官生长称为生殖生长。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依存关系:作物没有一定的营养生长期,通常不会开始生殖生长。如小麦春性品种要长到5-6叶才开始穗分化;玉米早熟品种要长到6叶才开始雄穗分化;棉花2-3叶花芽分 化;油菜极早熟品 种3-5叶花芽分化。竞争关系: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推迟和削弱;相反,生殖生长提早和增强。如水稻花后, 营养生长过旺,籽粒灌浆减弱,粒重降低由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存在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者必需保持平衡。常用氮代谢(N元素含量)表示营养生长状况,表示碳代谢(淀粉

18、+糖含量)生殖生长状况, 因此用碳氮比作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是否平衡的指标。碳氮比(C/N ):植株体淀粉和糖总含量与N含置的比值。八、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1 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依存关系:“根深叶茂”、“繁叶根深”。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物质交换。根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地上部,地上部有机营养物质-根系;根合成细胞分裂素、赤零素、脱落酸-地上部,地上部合成维生素、生长素一根。竞争关系:地上部生长过旺,地下部生长削弱;相反,地下部生长增强。由于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之间存在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二者必需保持平衡。常用根的干重表示地下部生长状况,除根以外器官的总干重表示地上部生长状况, 因此用根冠比作为

19、地下部生长与地上部生长是否平衡的指标。根冠比(根/冠):植株根系干重与地上部干重的比值。2、器官之间的同伸关系禾谷类作物叶某同伸关系:水稻和小麦主茎N叶出生时,在N-3叶的叶腋内出现分某(分蕖第1叶抽出禾谷类作物叶片、叶鞘和节间的关系:水稻和小麦:N叶叶片抽出=N叶叶鞘伸长N叶叶片抽出=N+1叶叶片伸长水稻:N叶叶片抽出=(N-1 )至小-2 )节间伸长小麦:N叶叶片抽出=N至(N-1 )节间伸长禾谷类作物叶根的关系:小麦和水稻第N叶叶片与N-3叶节发根为同伸器官禾谷类作物叶 穗的关系:小麦、水稻、玉米等谷类作物幼穗分化与出叶存在一定的关系,可 以用叶片出生数推测穗 分化进程。常用的方法有:叶

20、龄法:作物主茎已出生的叶片数,即为叶龄。小麦常采用此法,春性品种5-6叶期开始穗 分化,以后每出一叶幼穗分化推进一期。叶龄余数法:作物一生主茎总叶数减去已抽出叶数,即为叶龄余数。水稻常采用此法,叶龄 余数3.5叶左右开始穗分化,以后每出0.5叶幼穗分化推进一期。叶龄指数法:作物主茎已抽出叶数占一生总叶数的百分比,即为叶龄指数。玉米常采用此法。第4节作物的群体结构一、个体和群体的概念作物的一棵单株称为个体;单位面积上所有单株的总和称为群体。如果群体是由一种作物组成,称单作群体;由两种及以上作物组成,称为复合群体群体结构指组成群体的单株数量、各个单株大小、分布、长相及动态变化等。合理群体结构是指群

21、体的大小、分布、叶色、长势、长相及其发展的动态变化,适合作物本群体的通风透光良身的特性和当地具体条件,从而保证群体中的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稳健合理发展,好,光能利用充分,产量较高。二、作物群体结构的内容(-)群体大小以禾谷类作物为例,包括基本苗数、茎某数、穗数、干物重和叶面积等。(二)群体水平分布指组成群体的个体在空间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包括株距、行距、带宽等。三)群体垂直层次指组成群体的个体器官在空间垂直方向的分布,包括叶片大小、角度的层次分布和 植株高度等。其分布一般可分为三层:地下层:埋在土里的部分茎和根,如块茎和块根作物。中层:地面上的第一层,主要是茎和部分叶子构成。上层:由叶、花、果实及

22、上部茎枝组成。四)群体长相指群体结构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姿态、叶色、生长整齐度和封行(垄)早晚等。(五)群体动态指群体的大小、分布和长相随植株生长发育的变化。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指标:叶龄、总茎数、干物质和叶面积的变化。三、作物群体结构的性状(-)群体数量性状群体高度:多指群体从地面至最高器官着生的整体高度。如水稻株高指成熟期地面到穗顶的高度,不含芒。群体密度:通常指单位土地面积作物群体的密集程度。如小麦基本苗数。群体叶面积:指单位面积上所有个体的叶面积之和。群体生物:指群体内所有植株的鲜重或干重。第5节作物生长分析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由作物的生长过程来实现的,通过对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

23、和群体生 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干物质能力的分析,可以描述作物生长的数量变化及变化规 律。这就是所谓的作物生长分析。一、作物生长分析指标作物生长率CGR ( Crop growth rate )是指作物群体在单位时间内生物置的积累数,用 来表示作 物群体生长快慢。2、 叶面积指数LAI (Leaf area index)是指作物群体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即单位土地面积上作 物群体叶面积。3、净同化率NAR(Net assimilation rate)是指单位叶面积的作物生长率,用来表示单位面积 的作物 生长量。、比叶面积SLA(Specific leaf area)是指每克干叶

24、的叶面积,用来表示单位干重的叶片所占叶面积的 大小。5、比叶重SLM(Specific leaf mass)是指单位叶面积所具有的干物质重量,用来描述叶片厚薄程 度。6、叶日积LAD(Leafarea Day)是指某一作物群体的叶面积指数与其持续时间的乘积:LAD=LAI x D其中:LAI为叶面积指数,D为持续的时间。 用来比较不同群体结构农田群体叶面积的大小和延续时间的长短。叶日积较客观的反映出不同群体结构农田和作物不同生育期叶面积变化的差异,也可以用来 比较作物 不同生育期叶面积所占比例的大小。在实际应用中,叶日积可以通过下式计算:LAD = (L1 + L2 )/2x(T2-T1)其中

25、,Lt、L2为前后两次测定的群体叶面积指数,T1 , T2为测定日期。二、作物群体生物量积累作物群体生物量的积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在一个生长季,其积累过程一般循S形曲线。S形曲线可以划分为生产早期的“指数阶段”(E),中期的“快速生长 :,-:阶段(G),最后的“衰老阶段”(s L整株40出苗后天数Cd)80120第三章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第一节作物的产量及其形成K作物产量概念作物产量包括两个层次上的概念生物产量经济产量1.1生物产量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一般指不包括根系(以根为收获产品的包括根系)的植株体总干物质的收获量。A光合作用效率和物质吸收效率是作物生物学产

26、量的主要生理基础。1.2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不同的作物所需收获的产品器官是不同的:谷类、油料等作物以风干籽实为产品;水果、瓜类作物以新鲜果实为产品;蔬菜、绿肥作物以新鲜叶或茎、根为产品;棉花以种子纤维和种子为产品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以籽实或果实为产品的作物经济产量所占比重较小,而以营养 器官为产品的作物经济产量所占比重比较大。1.3经济系数经济系数亦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 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转化效率。即: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公式表明在一定的生物产量下,收获指数越高,经济产量越高,植株群体积累有机物的利用价值越高;在相对稳定的收获指数下

27、,适当提高生物产量可提高经济产量。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是决定产量高低的直接参数。产量为单位面积上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乘积。田间测产时,只要测得各构成因素的平均值,便可计 算出理论产量。2.1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群体)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株数X穗数/株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X结实率X粒重薯类作物:单位面积薯块数(株数X薯块数/株X单薯重豆类作物:单位面积有效荚果数(株数X荚果数/株X每荚果实粒数、粒重棉花:单位面积有效铃数(株数X铃数/株单铃重、衣分油菜: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株数X角果数/株X每角果实粒数、粒重茎用作物: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单茎重叶用作物:单位面积有效叶数(株数X有效叶数/株X单叶

28、重根用作物:单位面积有效根数、单根重3.2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作物产量形成的全过程包括光合器官、吸收器官及产品器官的建成,离不开干物质的形成、运 输、分配和积累。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分析,作物产量实质上是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取决于光合产物 的生产、运输、分配与积累。生物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能力X光合时间-消耗经济产量=生物产量X经济系数=(光合面积X光合能力X光合时间-消耗)X经济系数光合面积:包括叶片、茎、叶鞘及结实器官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表面积,其中绿叶面积 是构成光 合面积的主体光合时间: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光合效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同化C02的毫克数或积累干物质的克数在适

29、宜范围内,光合面积愈大,光合时间愈长,光合效率又较高,光合产物非生产性消耗少,运 输畅,分配利用较合理,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动态遵循Logistic曲线(S形曲线)模式,即经历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 或直线增长期和减慢停止期。干物质的生产、运输、分配和积累随作物、作物的品种、生育时期及栽培条件而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1源、库、流在产量形成中的功能概念源(source ):是招产生和输出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并输出光合产物的绿色器官,如叶、茎、果皮等;类是暂时贮存光合产物、继而向产品器官转运有机养分的非产品器官,如茎、果皮、种皮等。库(sink ):

30、是指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一类是最终接纳和贮藏有机养分的产品器官;如籽粒、果实、花一类是接纳有机养分进行代谢活动的器官;如幼芽、幼叶、根系等类是暂时接纳有机养分,继而转运有机养分给产品器官的非产品器官。如圣、果皮、种皮流(flow ):产量形成过程产量内容物(光合产物)由“源”向“库”转运和分配的能力(潜 力)b不能简单地视“流”为某些器官或部位,而应是“代谢势”作物形成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是“源、库、流”三者在一定生态条件下相互协调统 一的结果。产量源要素的调节塑造适宜的光合面积适宜的最适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消长动态。叶面积指数小于最适叶面积指数时,光合产物量随叶面积指数增加而增加;叶

31、面积指数大于最适叶面积指数时,光合效率因叶层遮蔽而降低,因而光合产物量不再增加或下降。绿色的茎、枝、果皮、种壳等也是光合面积。维持充分的光合能力和较少的呼吸消耗光合能力以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表达。作物生产要求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 )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作物进行光合生产过程中呼吸消耗的干物质量约占总生产干物质量的25-50%,其中大多数作物光呼吸消耗量约2027%。C4作物(甘蔗、玉米、高粱等)光呼吸消耗仅2%5%o大田作物增强光合效率调节作物产量源、库、流的综合协调作物产量的高低以源、库、流综合协调发

32、展为基础;源足、库大、流畅是作物高产的基本条件。培育功能叶光合效率高、产品器官个体较大(大穗、大铃、大果、大粒)和光合产物向产品分配效率较高的品种;定向塑造高效率的源、库、流群体结构和个体株型;辅之营养、水分和生长物质等微观调控作物产量潜力和增产途径在充分理想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即作物产量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时所能达到的产量,称为潜在生产力或理论生产力;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称为现实生产力。源库关系与物质生产:“源”和“库口的关系f源”和“库口的大小是植物理论产量大小的基础。正常情况下,光合 速率 受“库端”调节,当“库端”对光合产物需要量较大时,叶的光合速率增大。植物在生长发育过

33、程中, 如果物质运转没有问题,产量必然受产量容量或同化物供应的制约。产量“库”间的相关性:产量构成的因素很多,相互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各因 素之间出现负相关。如水稻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愈多,每穗颖花数就愈少。“库”的贮存期:贮藏期的长短是决定产量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如果贮积期延长,则粒大, 可能是增产的重要因素。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当植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时,常出现营养 器官和生 殖器官竞争营养的矛盾。如果植株营养积累不足,运往生殖器官中的养分不够,就会影响花芽分化, 果实发育不良,甚至造成落花落果。如果开花、结果过多,势必消耗 大量的营养物质,也会削弱营养 生长,影响来年

34、的花芽分化,降低果实收获量,出现大小年。栽培技术对植物产品品质的影响。(1 )栽培高品质的优良品种。同种植物不同品种的产品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在栽培时应首先选择 高品质的品种栽培。(2 )栽培周期。栽培的周期有明显的地区性,人工可创造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 件,可缩短 栽培周期。但应根据植物生育特性、当地的生态条件及收获产品的品质特点等,合理地确定栽培周期。(3 )播种期。播种期和栽植时期在很多情况下,不仅对产量,而且对收获产品的有效成分的含量 有很大的影响。(4 )施肥。根据植物的代谢类型,可将植物成分的代谢大致分为碳水化合物类与蛋白质类两大类 型。栽培上可以人为地选择或创造适合某种代谢类型

35、的条件,来加速植物体化学成分的形成和转化过 程。(5 )水分管理。水分的缺乏或过多对植物产品品质的影响是深刻的。如小麦生长时期,水分缺乏 会提高籽粒的角质率。在水稻中,谷粒在发育中太阳幅射强时,蛋白质含量有降低的趋势。第四章作物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提高而提高,但提高到一定强度后,光合作用不再 提高,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2、光补偿点:作物在进行光合积累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消耗。当光照强度很低时,呼吸消耗大于光 合积累,净积累下降。随光照强度提高,光合积累增加,当光合积累增加与呼吸消耗相当时,这时的 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第2节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一、

36、作物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作物生长发育最快要求的温度最低温度:作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起点温度(低限)最高温度:作物生长发育所能承受的高限温度 三基点温度的特征1、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2、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要求的三基点温度不同种子萌发温度 营养器官生长温度 土壤测试推荐施肥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把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划分成不同等级,再按不同等级提出推荐 施肥量。北美、西欧米用。(2 )养分平衡法:按照农作物产量需要的养分数量,用土壤养分含量和肥料进行平衡。俄罗斯、东欧 米用。(3) 土壤诊断法:根据农作物高产所需地力水平提出高产土壤的养分含量标准,通过施肥达到这个标准。日本采用2、植物营养诊断根据作

37、物长势、长相、叶色进行诊断,再施肥。(1 )缺素诊断:通过植株表现症状判断作物是否缺乏某种元素。叶色诊断:通过叶色深浅判断植株氮素营养状况。生育诊断:根据作物群体的长势、长相和生育进程,决定施肥的时间。组织分析营养诊断:对来自特定部位、特定生育阶段的植株样品,对其体内某一养分元素测定其含量,也可称为植物组织分析。三、施肥量的确定目前主要采用差值法,即肥料需要量=(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利用率。作物总吸收量=生物产量x养分含量。土壤养分供应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x0.15x校正系数。校正系数=空白区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x0.15)o肥料利用率=(施肥区作物吸收养分

38、量-空白区作物吸收养分量)/施入肥料养分量。四、肥料种类和施用技术1 肥料种类按来源:农家肥料和商品肥料按化学组成: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按化学反应:酸性肥料、中性肥料和碱性肥料按肥效快慢:速效性肥料和迟效性肥料 按元素成分:单一肥料和复合肥料 按肥料形态:固体肥料、液 态肥料和气态肥料2、施肥方式施肥的主要方式为土壤施肥和叶面施肥(1基肥:播种或移栽前施用的肥料。基肥施用方式可分为全层施肥和基肥面施。种肥:播种或移栽时施用的肥料。种肥施用要注意肥料的种类和性质,不能过量以防止烧种、烧苗。追肥: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在基肥的基础上,用速效性肥料按作物各生育期的营养需要 分期施入土壤撒施条施穴施-

39、深层施肥(3 又称根外追肥,最初仅限于微量元素如铜、锌、镭及生长素等的施用。以后应用尿 素、过 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等进行叶面喷施施肥。施肥时期作物生长后期进行增加后期叶的养分含量,可明显改善作物产品品质。应在晴天露水初干时进行,喷施在生理活动旺盛的新叶上,较散播在老叶上的效果 好。喷 施时以叶片上下表面湿润均匀,不成水滴下落为宜。五、影响施肥的因素1、温度温度升高能促进肥料的分解、加快作物代谢过程,提高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2、光照光照不足作物蒸腾减弱,养分吸收也随之减少。3、水分溶液状态下的养分才能在土壤中移动和被作物吸收。水分还关系到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 的矿化等。干旱、雨水过多均对作物

40、养分吸收不利,使肥效下降。4、土壤pH值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影响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大多数作物 适宜于中性或弱酸性土壤,过酸过碱的土壤肥料利用率低。5、土壤供肥能力除黑土和暗栗钙土含氮较多外,其它多数土壤都不同程度缺氮;除东北黑土和四川紫色土含 磷较高外,多数土壤缺磷;除黄、红壤显著缺钾外,其它土壤只有局部地区有缺钾 现象。6、土壤保肥性能沙土保肥性差,施肥应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保肥性; 粘土保肥性好,每次施肥量可适量增加,次数可相应减少。7、土壤有害物质如水田硫化氢、有机酸、盐分、重金属等都会毒害根系,影响对养分的吸收,除采取改良措 施外,应

41、补给有机肥料和磷、钾肥,以缓解毒害和增加养分吸收。第5节水分管理技术一、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作物一生中的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和敏感程度有所不同。生育前期,因植株幼 小,需水量小,且以棵间蒸发为主;生育中期,随着植株茎叶的迅速增长,生长旺盛,需水较多,且 以作物蒸腾为主;生育后期随着籽粒的充实饱满,生长停止,需水量又减少。需水规律在不同作物、不同地区间略有变化二、合理灌溉指标 土壤含水量指标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生长较好。耐旱作物可适当低些,湿生作物要适当高些。作物苗期土壤含水量指标可低些,中期需水较多,土壤含水量指标可适当高些。作物形态指标生长速率下降,幼嫩叶的萎蓦程度,茎叶颜色变红。灌

42、溉的生理指标叶水势,细胞汁液浓度或渗透势,气孔状况。三、灌溉定额指作物生育期间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溉水量之和。采用下列公式计算:M = E + W2 - P - W1 - K式中:m全生育期灌溉定额(m3E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m3)W2生育期末土壤湿润层计划储水量(m3)P全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m3)W1种前土壤湿润层原有储水(m3)K 一全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置(m3)四、灌溉技术淹灌:有田埃,灌溉在田间形成水层,如水稻的灌溉。慢灌:无田埃,任水顺坡流的粗放灌溉方式。畦灌:用畦埃在田内划畦,灌溉在畦内形成薄水层。沟灌:田内开沟,灌水至沟内,而水不上田面。喷灌: 滴灌:五、涝渍害防治技术1明沟排水建立一套完整的地面排水系统,把地上、地下和土壤中多余的水排走。2、暗管排水通过埋设地下暗管(沟)系统,排除土壤多余水分,降低地下水位。3、竖井排水在田间按一定的间距打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