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望舌苔课件(PPT 83页)_第1页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课件(PPT 83页)_第2页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课件(PPT 83页)_第3页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课件(PPT 83页)_第4页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课件(PPT 8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诊断学舌诊望舌苔第1页,共83页。舌苔的定义与形成舌苔定义: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舌苔地苔舌苔的形成:现代医学认为是食物残渣以及舌的脱落白细胞堆积载舌乳头间的间隙而成胃气舌面胃津薄白而润胃气舌面胃津颜色质地形态异常邪气第2页,共83页。察舌苔的意义:了解脾胃气之是否正常;了解病邪的深浅以及性质、病位的深浅、疾病的预后;根据舌苔的动态变化,分析邪正的消长。第3页,共83页。一、苔质:指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观察: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偏全第4页,共83页。(1)薄、厚苔:反应邪正的胜衰情况和邪气的深浅【舌象的特征】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与“不见底”为衡量标准。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厚苔

2、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又称不见底苔第5页,共83页。厚 苔薄 苔第6页,共83页。【临床意义】薄苔可见于以下3种情况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外感疾病初起在表(如风寒咳嗽证、邪热袭肺证)内伤病病情较轻(气虚发热、阴虚火旺的心悸等)厚苔:是由胃气夹湿邪、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主病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痰湿、食积、里热第7页,共83页。【舌苔厚、薄动态转化】一般的: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病进厚变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病退特殊的:薄苔突然增厚,这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则提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第8页,共83页。【总结

3、】 舌苔的形成与胃气的强弱、邪气盛衰有关。一般来讲:邪气雍盛,胃气不虚则见厚苔,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厚苔可以认为是诊断实证的一个客观指标,尤其对于辨证脾胃病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有时胃气匮乏,邪气雍盛时,也可以见到厚苔,如我们在后面将要学到的腐苔,这种厚苔则属于无根苔的范畴,则提示胃气匮乏,临床应注意辨别。第9页,共83页。(2)润、燥苔: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舌象的特征】根据舌苔湿润或干燥的程度可以分为:润苔滑苔燥苔糙苔第10页,共83页。润苔: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第11页,共83页。【临床意义】润苔见于以下几种情况: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乘,布露舌面的表现

4、;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提示体内津液未伤;热如营血,蒸动营阴之津上潮于舌液可以见到舌面润滑。第12页,共83页。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滑湿机理寒湿内侵阳虚聚主病:痰饮主湿第13页,共83页。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第14页,共83页。【形成机理】高热、大汗、呕吐后;过服温燥药物;燥邪犯肺等耗伤津液,津液不能上乘濡润舌苔(属于津液障碍,津液相对不足,表现为口不渴,口干不饮或漱口而吐之。)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乘濡润舌苔(属于津液障碍,津液相对不足,表现为口不渴,口干不饮或漱口而吐之)第15页,共83页。糙苔第16页,共83页。见于以下两类

5、: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苔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糙苔形成机理:由燥苔发展而来,第17页,共83页。【舌苔润、燥动态转化】润转燥:热重津伤津液输布不畅燥转润:热退津复,饮邪始化(体内病理水饮开始转化为正常津液)第18页,共83页。(3)腻、腐苔: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周边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第19页,共83页。腐苔: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都厚,揩之易去。第20页,共83页。【腻苔形成机理及主病】湿浊内遏阳气,湿浊痰饮停聚舌面,主:湿浊、痰饮、食积等【腐苔形成机理】多因阳热有余蒸腾

6、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见于湿邪上泛(食积、痰浊等实证)久病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已生之苔不能与胃气相通,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而成(属于无根苔)多见于胃气衰败(主虚证)第21页,共83页。了解:1.脓腐苔:舌上黏厚一层,有如脓疮。是邪盛病重的表现,临床上见于肺痈、肠痈、胃痈、下疳结毒等。 2.霉腐苔:舌苔表现为舌上生如饭粒样的糜烂的小点或满舌糜烂发白,甚至蔓延至舌下或口腔其他部位,揩之不去,揩去之处的舌面多光剥无苔,称为霉苔见于口腔真菌感染的病人,及湿热口糜或口疮 第22页,共83页。(四)剥落苔【特征】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落无苔。依部位、范围、大小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前剥苔、中剥

7、苔、花剥苔、地图舌、光剥苔(镜面舌)。与先天性剥苔区别第23页,共83页。 【临床意义】观苔之剥落可测知胃气强弱、胃阴存亡。临床结合部位、大小可知何脏腑虚衰、程度。气血两虚;胃阴枯竭;胃气衰败,为全身虚弱征象【动态变化】 全剥:正气渐衰,旧苔脱落。反之,正气渐复,续生新苔。第24页,共83页。(5)真、假苔:察舌苔的真假,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真苔或有根苔:【特征】 舌苔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质,舌苔象从舌面上长出来的一样【临床意义】脾胃生气,熏蒸食浊等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有胃气,实、热)见于病之初期、中期(见真苔且厚),提示病较深重见于久病,说明胃气尚存,

8、或胃气来复的顺证。见于久病,说明胃气尚存,或胃气来复的顺证第25页,共83页。真苔第26页,共83页。假苔或无根苔:【特征】舌苔不紧贴舌面,不象舌所自生而象涂于舌面,容易刮脱,刮后没有苔垢,舌质光洁【临床意义】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虚、寒);见于新病为邪浊渐聚,提示病情较轻见于久病为胃气匮乏,不能上潮;提示病情危重,逆证第27页,共83页。假苔第28页,共83页。(6)偏全苔:偏苔与剥苔相鉴别:【舌象特征】偏全舌是根据舌苔在舌面上分布情况来命名的,若舌苔遍布舌面全苔舌苔仅布于前、后、左、右之某一局部偏苔【临床意义】病中出现全苔提示邪气散漫多为痰湿阻滞之征舌苔偏于某处提示舌所分候的脏腑有邪气停

9、聚, 第29页,共83页。偏于舌根部 舌苔偏于左第30页,共83页。白苔黄灰黑苔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相兼出现。二、苔色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第31页,共83页。(1)白苔【舌象特征】舌面上所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 薄白苔 厚白苔【临床意义】可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第32页,共83页。薄白苔第33页,共83页。厚白苔第34页,共83页。【机理分析】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苔薄臼而干,多由外感风热所致。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

10、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痛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热伤津,阴液亏损。第35页,共83页。(二)黄苔【舌象特征】舌苔呈现黄色。淡黄:称微黄苔,苔呈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深黄: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深厚;焦黄:又称老黄苔,是正黄色中夹有灰黑色苔。黄苔还有厚薄、润燥、腻等苔质变化,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布满全舌。黄苔多与红络舌同时出现。【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证。第36页,共83页。淡黄苔第37页,共83页。深黄苔第38页,共83页。焦黄苔第39页,共83页。【机理分析】:邪热熏灼于舌,故苔呈黄色。苔色愈黄,说明热邪愈甚:薄黄苔提示热势轻浅黄滑苔:多为阳虚

11、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为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所致。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根据黄苔出现部位辨别病位动态转化:舌苔由自转黄,或呈黄白相兼,为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第40页,共83页。黄滑苔第41页,共83页。黄瓣苔第42页,共83页。焦黄苔第43页,共83页。黄腻苔第44页,共83页。(3)灰黑苔【舌象特征】苔色浅黑,称为灰苔;苔色深灰,称为黑苔。灰黑苔的分布,在人字界沟附近苔黑较深,越近舌尖,灰黑色渐浅。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多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

12、炽盛等。第45页,共83页。灰黑苔第46页,共83页。【机理分析】灰黑苔可见于热性病中,亦可见于寒湿病中,但无论寒热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寒湿病灰黑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成,灰黑湿润多津;热性病中出现的多由黄苔转变而成,灰黑干燥无津液。灰黑苔+白腻苔:多为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灰黑苔+白腻苔: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霉酱苔:多由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也见于湿热夹痰的病证。第47页,共83页。 脏腑兼病辨证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的病证并见者,称为脏腑兼病。 人体各脏腑之间,即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是一个有

13、机联系的整体。它们在生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发生病变时,它们之间则相互影响,或由脏及脏,或由脏及腑,或由腑及腑等。第48页,共83页。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 肝胃不和证肝胆湿热证虚证实证脏腑兼病辨证第49页,共83页。心肾不交证 常见病因 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心肾阴虚阳亢火旺证。忧思劳神太过,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第50页,共83页。 心火亢盛,扰乱心神 心烦

14、心悸、失眠多梦 心 肾 火 水心肾 不 不 能 能 下 上 交 济 于 于不交 肾 心 腰膝酸软疼痛,眩晕耳鸣 肾阴亏虚 失眠健忘,遗精早泄,月经不调 体失濡养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腰酸遗精与虚热证共见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51页,共83页。心肾阳虚证 常见病因 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心肾虚寒证,水肿明显者,可称水气凌心证。心阳虚衰,病久及肾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第52页,共83页。 心动失常 心悸怔忡 心阳虚 心肾 血行瘀滞 唇甲青紫 阳虚 畏寒肢冷,神疲乏力 证 阳虚生寒 舌淡紫苔白滑,脉弱 肾阳虚

15、气化失权,寒水内停 肢体浮肿少尿辩证要点:心悸,水肿与虚寒症状共见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53页,共83页。 心肺气虚证 常见病因 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老年体虚,劳倦太过等,使心肺之气虚损所致 第54页,共83页。 心动失常 心悸胸闷 心气虚 心肺 血行瘀滞 唇舌淡紫,脉结代 气虚 宣降失职 咳喘气短 证 肺气虚 输津不利 痰液清稀 气虚不运 面色淡白,自汗乏力 卫外不固 动则加重,舌淡脉弱 辩证要点: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症状共见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55页,共83页。 心脾气血虚证 常见病因 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

16、、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简称心脾两虚证。久病失调,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生化不足慢性失血,血亏气耗心脾气血两虚 第56页,共83页。 心动异常 心悸怔忡 心血虚 心脾 脑神失养 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运化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气血 脾气虚 统血失职虚证 肌衄,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 气血亏虚 舌淡嫩,脉细弱 辩证要点: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伴气血亏虚表现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57页,共83页。 心肝血虚证 常见病因 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经少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思虑过度失血过多脾虚化源不足久病亏损第58页

17、,共83页。 心动异常 心悸怔忡心 心血虚肝 脑神失养 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血 视物模糊或夜盲 虚 肝血虚 官窍失养 肢麻拘挛震颤 证 爪甲不荣 经少经闭 血虚不荣 面唇舌色淡白,脉细弱 辩证要点:神、目、筋、爪甲失养伴血虚之象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59页,共83页。 脾肺气虚证 常见病因 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咯痰、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肺两虚证。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影响脾气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土不生金,累及于肺第60页,共83页。 纳呆腹胀 脾气虚 运化失职 食少便溏 肺 面浮肢肿 脾 宣降失职 咳喘气短 气 肺气虚 虚 输津不利 痰液清稀证 面白无

18、华,自汗乏力 气虚不运 舌淡苔白,脉弱 辩证要点:食少便溏,咳喘气短与气虚症状共见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61页,共83页。 常见病因肺肾气虚证 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肾不纳气证。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病久及肾劳伤太过,先天不足,老年体弱,肾气亏虚,纳气无权第62页,共83页。 咳喘气短 肺气虚 宣降失职 咯痰清稀 肺 语声低怯 肾 肾气不固 呼多吸少 气 摄纳失职 尿随咳出 虚 气不归元 腰膝酸软耳鸣证 气虚不运 面舌淡白,头晕气短 卫外不固 自汗乏力,脉细弱 辩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与兼气虚症状共见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63

19、页,共83页。 肺肾阴虚证 常见病因 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燥热、痨虫耗伤肺阴久病咳喘,损伤肺阴房劳太过,肾阴耗伤,不能上润肺及肾肾及肺第64页,共83页。 咳嗽痰少 肺阴虚 肺失清肃肺 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肾 体失濡润 腰膝酸软,头晕目鸣 阴 肾阴虚 虚 热扰精室 遗精,经少 证 形体消瘦,两颧潮红 阴虚火旺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骨蒸劳热,口燥咽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要点:咳嗽痰少,腰酸遗精与虚热症状共见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65页,共83页。肝火犯肺证 常见病因 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为主要

20、表现的实热证候。郁怒伤肝,气郁化火邪热内蕴,肝火炽盛,上逆犯肺邪热蕴肺,咳甚牵引胸胁,影响肝气升发,郁而化火犯肺第66页,共83页。 肺失清肃,气机上逆 咳嗽阵作 气火上逆犯肺 津为火灼,炼液成痰 痰黄稠 肝 火灼肺络,络损血溢 咳血 火 胸胁灼痛,头晕胀痛 犯 肝火内炽 面红目赤,口苦 肺 耳鸣耳聋,急躁易怒 证 烦热口渴 实火内炽 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要点: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易怒与实热症状共见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67页,共83页。肝胆湿热证 常见病因 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胁肋胀痛等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以阴痒、带下黄臭等为主要表现者,称肝经湿热(下注)证。外

21、感湿热之邪,侵犯肝胆或肝经嗜食肥甘,酿生湿热脾胃纳运失常,湿浊内生,郁结化热,湿热壅滞肝胆 第68页,共83页。 气机不畅 胁肋灼热胀痛 胆气上溢 口苦湿 疏泻失职热 胆汁不循常道外溢 身目发黄 肝经湿蕴 邪居少阳,枢机不利 寒热往来 热见症结 脾胃升降纳运功能失司 厌食腹胀,泛呕,大便不调肝 女子带下黄秽,阴痒 胆 湿热循经下注 男子阴囊湿疹,睾丸肿痛 小便短赤 一般湿 湿热内蕴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热见症辨证要点 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及湿热内蕴表现。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69页,共83页。肝胃不和证 常见病因 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

22、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第70页,共83页。 胸胁胀满窜痛 肝 肝失疏泄 情绪抑郁或易怒 胃 善太息,苔薄黄,脉弦数 不 食纳减少,胃脘胀满疼痛 和 胃失和降 证 吞酸嘈杂,呃逆嗳气 辩证要点: 脘胁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情志抑郁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71页,共83页。肝郁脾虚证常见病因 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肝脾不调证。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土反侮木,肝失疏泄第72页,共83页。 肝失疏泄 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

23、肝 土 横郁 壅 逆 情绪抑郁或易怒 脾 木 犯 苔白脉缓弱 或弦虚 郁 脾 证 气机郁滞 纳呆腹胀 脾失健运 气滞湿阻 便溏,肠鸣矢气 气滞于腹 腹痛 便后气机得畅 泻后痛减辩证要点:胁腹胀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73页,共83页。肝肾阴虚证 常见病因 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肾虚火证。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房事不节,耗伤肾阴温热病久,津液被劫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第74页,共83页。 头晕眼花,两目干涩 肝阴虚 官窍失养 视力减退,或手足蠕动 肝 胁肋隐痛灼热 肾 体失濡润 腰膝酸软,耳鸣,失眠

24、健忘 阴 肾阴虚 虚 热扰精室 遗精早泄,月经不调 证 阴虚 形体消瘦,两颧潮红 火旺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骨蒸劳热,口燥咽干 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辩证要点 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与阴虚内热症状共见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75页,共83页。脾肾阳虚证常见病因 指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以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久泄久痢,脾阳损伤,不能充养肾阳水邪久踞,肾阳受损,不能温暖脾阳脾肾阳气同时损伤,虚寒内生,温化无权,水谷不化,水液潴留第76页,共83页。 气化失权,寒水内停 水肿,尿少 肾阳虚 脾 温化失职 腰膝冷痛,五更泄泻肾 下腹冷痛,久泄久痢阳 脾失健运虚 脾阳虚 完谷

25、不化,下痢清谷 证 水液内停 面浮肢肿,腹胀如鼓 面色晄白,畏寒肢冷 阳虚生寒 舌淡胖嫩苔白滑,脉弱或沉迟无力 辩证要点:久泻水肿,腰腹冷痛伴虚寒症状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第77页,共83页。 类证鉴别简表 类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表 证 心脾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鉴别表 鉴 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与肺 别 肾气虚证鉴别表 简 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与心 表 肾阴虚证(心表肾不交证)鉴别 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与肝 火犯肺证鉴别表第78页,共83页。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表 证 型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病 机 临 床表 现 病 机 临床表现心肾阳虚证 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 面色晄白,畏寒肢冷,浮肿尿少,腰膝冷痛,神疲乏力,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无力 心阳虚衰血行不畅 心悸怔忡,唇甲青紫,舌淡青紫而暗,脉沉细微 脾肾阳虚证脾阳虚弱温运失职 纳呆腹胀、下腹冷痛,五更泄泻,或久泄久痢 第79页,共83页。 心脾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鉴别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