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词开发:语文教学中情感与语言的相互邀请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陆红兵摘要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情感总是附着在语言之中,优秀的文本定是情感与语言的交融。然而,教学中却常常顾此失彼。只有实现情感与语言相互邀请的课堂才能抵及语文教学的核心。表达、生活、儿童等不同角度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可以动词开发为突破,使其成为两者之间的纽带,实现两者的相互邀请。教学中,让动词在情境、比较、创作等方面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品味、揣摩、学习语言的同时提升情感。并且,让学生成为动词开发的主体。关键词动词情感语言文字语文教学一、两个案例折射出的普遍现状以及引发的思考,警惕情感与语言文字的脱节与割裂。最近,参
2、加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教师执教苏教版第六册第3课庐山的云雾。大家不约而同地将课文第二自然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一自然段紧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中心句,运用两组比喻展开了具体的描绘,结构清楚,用词讲究。课文如下: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两位青年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哪些不同的姿态”。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几座山峰,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添上云雾。学生用粉笔在山头、半山、
3、山谷等处画上几笔,云雾的不同位置比较清晰地被表示出来。紧接着,老师与同学们将简笔画逐一对照课文词语,理解四个比喻句。最后带领学生齐读课文。另一位老师首先指名学生读课文,引导同学们初步交流庐山云雾给他留下的印象。学生或谈庐山云雾之美妙,或谈庐山云雾之神奇。老师又神秘地问:“大家想亲眼一睹庐山的云雾吗?”学生们兴致盎然。课件播放老师精心剪辑的庐山云雾(主要呈现课文中出现的几种云雾的形态),老师结合课文简要描述。最后,老师提议:“如此之美的庐山云雾,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于是,学生们尝试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学生相互评价。两个教学案例有各自的可圈可点之处,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案例一抓住文中的四个
4、比喻句来理解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展现。通过讨论,学生对描写庐山云雾的词句含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但是,这样的理解缺乏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机械化的分析,任务式的学习。而且,由于学生现场简笔画的能力有限,简笔画所呈现出的庐山云雾缺乏美感,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姿态各异、轻盈缥缈之美自然缺乏真切的感受。案例二通过音像资料的补充以及朗读来体会,学生对庐山云雾因千姿百态而呈现出的美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但是,对第二自然段中的文字含义以及课文是如何表达并没有足够的关注。类似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教学中,或偏重于语言的理解,或偏重于情感的体会。它所折射出的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中不知不觉中将
5、语言与情感人为地割裂开来。而任何一篇优秀作品应该是语言、思想、情感等的完美融合。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一部作品的创作必然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情动”之后不由自主地“辞发”。正如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次数最多的作家格林厄姆所言:“写作是由不得我的事,好比我长了个疖子,只等疖子一熟,就非得把脓挤出来不可。”虽然这样的比喻缺少了一些审美性,我并不是最喜欢,但是它比较生动了道出了写作的真谛:文学作品是作者以语言为工具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文章不是简单的文字叠加,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文字被赋予了情感。因
6、此,我们在阅读时需“披文以入情”,在理解语言之义、欣赏语言之美的同时,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等。这个过程中,语言文字与情感发出相互的邀请,是互动的,是交融的,是“手挽手、肩并肩”的同行。2011年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坚守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语言的品味更多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对情感的感受更多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课堂中语言与情感的脱节,必然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追求难以实现,可以说,只关注语言文字,文字是乏味的,没有生命的;只关注情感,情感是空洞的,没有凭借的。这样的课都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语文课。二、
7、让动词成为语言文字与情感同生共长的重要媒介,关注动词,并以此求得突破。既然追求语言与情感的同生共长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那么,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两者的相互邀请。邀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找到邀请的媒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以为,在教学中可以去进一步关注并开发动词,让动词成为链接两者的纽带,成为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启动器,以求得教学的突破。其一,从表达的角度看,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句子的核心,甚至影响着作品的风格。就动词在表达中的地位和功能说,吕叔湘先生曾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住。”在汉语语法学研究中,动
8、词一直很受关注。因为动词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类。从词汇意义上看,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词语;从句法功能上看,动词是组织句子的结构核心;从词汇表达的效果看,动词在词汇中最具有表现力,能够最直接地将情境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事实上,经典作品始终将动词作为关注的重点。从古至今,曾留下不少品词炼句的佳话。古人“为求一个字,耐得半宵寒”。其实,其中不少都是为了一个“动词”而“捻断数根须”的。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中,“用”这个动词曾为“抱”“占”“在”等,而“用”将蝉附在高枝鸣噪着的意境表现得十分生动。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
9、”字的选用大家都很熟悉,在这句诗中“绿”同样应该算作是一个动词。动词不仅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成败,甚至影响着作品、作家的语言表达的风格。老舍先生曾借用叔本华的话“形容词是名词的仇敌”来说明创作风格的形成,要少用形容词去“敷衍”,“好的文字是由心中炼制出来的”。由此,我想到动词对于风格的形成,对于文字表达的意义是怎样的呢?曾读过一篇赏析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中动词运用的论文,文中列举了多个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传神的动词展现人物性格的例子。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以语言的纯净至极、雅俗共赏而著称,其中不乏因动词的恰当运用而产生的效果。可见,动词对于文章表达的艺术效果乃至风格的形成有时可能是形容词等其他
10、词类所不及的。其二,从生活的角度看,找到动词,生活的句子就能得到最生动的表现。生活中的一切都处在运动之中,当我们能够用文字展现出这些动作的时候,其实也就记下了自己的生活。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既然如此,我们在阅读中当然要善于抓住这些动词。而且,动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或发展等时,往往饱含作者的情感。可以说任何一篇经典的作品,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动词的精妙。至今,学生时代,老师带我赏析的经典作品仍记忆犹新。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对孔乙己取钱的描写:“(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
11、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两次描写,一个是“排”,一个是“摸”,把孔乙己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排”字尽显他的自恃清高,“摸”透露的是他的穷困潦倒。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时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这些情景都是生活的真实而生动的再现。鲁迅、朱自清先生找到了最准确、最恰当、最形象地表现作品人物生活的动词,作品因此成为经典。试想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描写都是“取出九文大钱”“取出四文大钱”,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感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些动词使得整篇文章感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其三,从儿童的角度看,动词最为生动地表现儿童的特性,是儿童最亲近、最喜欢的词汇。记得前几年,我的一位极富
12、才情的同事曾写过一篇散文诗儿童:灵性的动词。题记中这样写道:打开我心灵的辞典,“儿童”正嬉戏在动词那一页。他由衷地感叹:儿童是鲜活的动词、智慧的动词、憧憬的动词、诗意的动词。我很赞同他的这一比喻,走近儿童,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活力、朝气、快乐。儿童是好动的,是灵动的,儿童与动词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而且,根据儿童动词习得的相关研究也进一步表明的这一点。研究者通过对英语、意大利语和汉语儿童与母亲的自然对话分析,发现汉语儿童话语中表现出一种“动词优势”。梁卫兰等人对16-30个月的1056名北京儿童进行MCDI测验,结果发现16、17个月的儿童语言中动词和名词基本相同,但18个
13、月后,动词百分比就要高于名词。儿童对与动词的敏感与喜好由此可见。因此,我们可以更加坚定地认为,动词是儿童最亲近、最喜欢的词汇。三、课堂中,我们寻求多样的方式开发动词,让动词在教学中活跃起来,实现语言与情感的相互邀请。基于以上的思考,动词理应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动词活跃起来呢?首先,我们要增强动词开发的意识,教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发现、利用有价值的动词,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触发学生的联想、思考、感受、表达。第一,让动词在情境中活跃起来,呈现语言的意象,体验作品的情感。如前所述,动词是生活最生动的表现,而且动词的选择饱含的是作者某种情感与态度。教学中,我们可以
14、通过情境的创设,再现语言的意象,促使学生对语言中蕴含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姥姥的剪纸一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儿时捂着姥姥的眼睛剪窗花的情景。文中写到:“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手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学生们不仅从姥姥的话语中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情,“点”这个动作同样引起他们的关注。于是,我让学生加上动作,再现姥姥与“我”的对话,孩子们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乐呵呵的对话表演中,祖孙情萦绕在心中。进而,学生们畅谈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妈妈狠狠地刮一下我的小鼻子”,“爸爸轻轻地拍两下我的小屁股”,“爷爷捏一捏我的耳垂”在情境中,动词“点”所展现出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
15、幅浸润着情意的画面。学生在表演对“点”的认识超越了对这个字的含义的理解。特别是在这一情境中引发的联想,既触发了自身的体验加深了姥姥对孙儿充满爱意的体会,又由此拓展到自己的生活,加深了对亲情的感受。第二,让动词在比较中活跃起来,揣摩语言的意蕴,品悟作品的情感。汉语特别的丰富,同一个含义的词语往往可以找到多个不一样的汉字来表达,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意蕴是完全不一样的。唐朝诗人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留下了一段“推敲”的动人故事,以至后人仍在推敲“推敲”的意蕴。在动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比较的环节,在对比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就以我教学贾岛推敲的故事为例吧!文中描写贾岛在长安街头仍在琢磨前一晚写的
16、诗句时这样写道:“就这样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如何让孩子体会到贾岛如痴如醉、精益求精呢?我选择了以“闯”这个动词的体会作为突破口。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闯”字意的理解,一般是指“猛冲进来”。继而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文中写贾岛骑着毛驴,速度并不快,这个词用得是否准确,为什么不用“走”呢?学生展开了激烈讨论,并逐步找到答案:冲撞仪仗队是很冒失的一种行为,贾岛“闯”入是很不礼貌的,而其主要是因为他思考过于投入所致。我顺势补充此前贾岛因琢磨诗句误闯仪仗队被抓的故事。紧扣“闯”字,学生对贾岛全神贯注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近义的字词或者意思完全相反的字词与文中选用的字词比较
17、,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揣摩语言的意蕴。第三,让动词在创作中活跃起来,品味语言的灵动,升华作品的情感。曾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上过一堂儿童诗的创作教学,留下深刻的印象。课伊始,孙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林武宪的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孙老师敏锐地捕捉诗歌的精彩,抓住诗中描写阳光的几个动词“爬着”“笑着”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阳光的活力,以及拟人手法所带来的神奇。孙老师的高明之处还不止于此,他说:“阳光他有脚啊,会在窗上爬着;阳光他有脸啊,会在花上笑着,写得多生动啊!它们都是拟人句,只有第三句不是。我们来给第三句诗换一个字,把它也变成拟人句。”他没
18、有满足于原诗的表达,仍以动词为突破口,让孩子寻找更生动的描述。孩子们的智慧与灵性被点燃了,他们的答案丰富多彩:“游”、“走”、“跑”、“跳”、“飞”、“飘”、“滚”、“睡”、“跃”、“玩”、“摇”、“唱”而每一个动词的背后,孩子们的脑海里都是一幅幅丰富的画面,孩子们一次次赋予阳光以生命。当有人说到“舞”时,孙老师握着学生的手说:“xx老师!你已经是个小诗人了,向你学习”。多么生动的教学场景,一个动词带来了一段美妙的课堂生活。孙老师动词的开发诱发了孩子的灵性,展现的是语文表达的灵性。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课堂的情感在动词中生发、升华。动词的开发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研究专题。也许以上的一些方式
19、也没有太多的新意,其实,有没有新意主要并不在形式,而在其主体行为者是谁。儿童的天性与动词的本身的联系乃至一致性,让学生对动词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开发的能力。所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动词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词的发现、品读、比较、创作中去。参考文献:老舍,言语与风格M,老舍谈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赵炳文,浅谈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动词的艺术效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20卷第4期李梦妮,儿童动词习得相关理论述评J,文教资料2011年12月号下旬刊【注;该文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年第1期】阅读教学中动词的赏析与运用读写结合一练
20、时间:2012-10-25 15:18来源:教育艺术作者:王素香点击:150 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篇文章能否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或吸引他们读下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章把人(物)写“活”了。如何写“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动词的妙用。白纸黑字缺乏色彩,而文中的人(物)“活”起来,会动了,能动了,无疑就具有了吸引力。而动词是体现人物和事物特征的主要语言成分。捕捉人物和事物具有动感的动作和状态,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无疑是文章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关键。从语法角度讲,动词在句子中常常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是句子的核心部分。从表意的角度看,动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是句眼。因此,动词的赏析与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21、。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动词并在写作教学中学以致用,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谓读写结合,一箭双雕。“动词的赏析与运用”作为一个小专题在读写结合系列训练中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师生共赏经典语段。选取有代表性的文段进行赏析。这里选取了景物描写和写人叙事两个片段。(一)景物描写片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
22、喷出一阵烟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人说朝花夕拾使鲁迅得以完整,而我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懂得如何在平凡生命中发现快乐。两年前,我曾到过鲁迅故居,一个这么普通的园子,何以被鲁迅写得那么具有魅力和情趣呢?除了作者以儿童的眼光,看出了它美好的景色和无穷的趣味外,动词的运用得如此精妙,也是重要原因。以这一段为例,单是罗列的景物就引人入胜: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而动词的运用就更具情趣了:(长)吟、伏、窜、(低)唱、弹(琴)、翻开、按住、喷出等。“百草园”,是自由乐园!花草鸟虫都按自己的天性在生活!如“伏”既写出黄蜂体形的“肥
23、胖”,又写出了它娇憨可爱的形象;“窜”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云雀的“轻捷”等。 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又如“翻开”、“按住”写出了儿童活泼好动又好奇的天性。当读到“喷出”时,每一位学生都会笑出声来。这一组动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皆有,使景物的描写具有了立体感。(二)写人叙事片段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落了)选
24、文中首先写到“爸爸气极了”,那么“极”的表现怎样?请看这一组动词:拖、(左)看(右)看、抄起、倒转、抡、打,等等。这一系列动词传神地写出了爸爸的对“我”的要求极严格,希望“我”从此改掉赖床的毛病。也能表现出是爸爸因为爱之切,所以气之“极”的心理。写“我”的语句仅两句,就用了五个动词(眼泪)流出、哭号、躲避、冒着(大雨)和上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委屈、害怕、不情愿的心理。可见,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有助于将人物与事件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甚至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生动与否,全凭动词的运用,可以说动词是文章语言艺术的灵魂。动词的品析与积
25、累是我们理解文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第二步:教师巧设计,学生多练笔作文课堂教学设计“巧”的体现在“三要”上。一是题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自己喜欢的人或物,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踢毽子、打蓝球、拔河比赛、放风筝、做家务,等等。二是字数要少一些。起步阶段要求低一点,可以写片段作文,学生感觉容易一点,心理轻松一点,字数可在150字左右。三是要写后评,评后改,改后赏。写完作文后,主要采用小组互评与集体点评的方式,点评习作;每位学生根据大家的点评,结合自己的体会,修改习作;将修改后的优秀习作在班内展示,并师生共同欣赏如同欣赏名家的文章,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示例一:外面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中调皮的雪花在翻阅读教学中动词的赏析与运用飞着、笑着、玩着。孩子们在雪地里跑着,时而用手接那雪花,时而仰头让雪花亲吻着他们的脸蛋,时而用手握成的雪球扔在同伴的身上,“啪”的一声雪球碎了,孩子们开心地笑了。 (学生习作片段)这是本次专项练习中一位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厂房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合同4篇
- 2025年度产学研合作开发合同:生物制药领域新技术应用4篇
- 2025年度航空航天材料加工与技术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筋工程质量管理与认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传媒企业股东债权债务清算与内容创作合同
- 2025年度红薯种植基地土地流转合同
- 2025年度简易解聘合同书-交通企业员工离职管理协议
- 2025年度教育培训机构合作解除合同通知书模板
- 2025年度绿色出行项目临时用工聘用标准合同4篇
- 2025年度厂房装修项目节能改造与升级合同4篇
-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高中-【高二】【上期中】【把握现在 蓄力高三】家长会【课件】
- 天津市武清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 2025年中煤电力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
- 高端民用航空复材智能制造交付中心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春节放假期间的安全管理方案
- 胃潴留护理查房
- 污水处理厂运营方案计划
- 眼科慢病管理新思路
- 三菱张力控制器LE-40MTA-E说明书
-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