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教案----血液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教案----血液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教案----血液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教案----血液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教案----血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教案-血液 血液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2缓冲酸碱功能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4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一、血液的组成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浆的功能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2结合蛋白;3 载体功能4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性止血过程5抵御病原微生物6营养功能(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测定方法 抗凝; 比容管; 离心二、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循环血量、补充循环血量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70-80ml/kg。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

2、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血浆比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 (二)血液的粘度 粘度: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形成 血液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半透膜是一种只能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的膜结构。所有的细胞膜以及毛细血管壁都属于生物半透膜。 渗透:水分透过半透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溶液转移的现象。 渗透压:指半透膜一侧的溶质颗粒对半透膜别一侧水分子的吸引力,即“吸水力”。 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数量成正比,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及大小无关。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形成,主要

3、是Na+, 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形成,主要是白蛋白。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等渗高渗低渗 (四)血浆的pH 取决于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造血干细胞 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能力。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各类造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血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 1数量 正常成人:男性 (4.55.5) 1012/L 女性 (3.84.6) 1012/L 2形态结构:双凹圆碟形,无核二、红细胞生理3血红蛋白贫血 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

4、常。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选择通透性、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1)红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CO2、O2、尿素可自由通过 负离子如Cl-、HCO3-较易通过 Na+、K+难通过:低温贮存,K+浓度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临床使用红细胞沉降率评价 2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影响悬浮稳定性的因素 (三)红细胞的生成调节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辅助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5、1)维生素B12 吸收与内因子有关,运输与转钴蛋白结合,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2)叶 酸 维生素B12活化后参加DNA的合成。 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都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 铁 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95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 缺铁,使合成血红蛋白不足,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即缺铁性贫血。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EPO、雄激素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由肾皮质管周细胞产生,对组织中氧分压的降低敏感 促进生成过程各时期红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图3-3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2)雄激素 促进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直接作用于骨髓,促进骨髓红细胞的

6、生成及释放。四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 体积小,无核,双面微凸圆盘状,有伪足而呈不规则形状。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正常值:(100300) 109L 功能: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为血小板的粘附。(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2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3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4收缩 与收缩蛋白有关。 类似肌肉收缩蛋白系统。5吸附 吸附凝血因子, 增加局部凝血因子浓度。(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由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受血小板生成素(TP

7、O)调节。(四)血小板破坏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的现象。生理性止血过程: 血管挛缩 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组织血管收缩 5-HT、TXA2 血小板激活 凝血系统激活(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纤维蛋白形成(初步止血)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 二、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 凝血过程1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1 F是Ca2+,其余均为蛋白质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丝氨酸蛋白酶 包括F、F、F、F、 F、F、前激肽释放酶; 激活

8、后能对特定肽链有限水解。F 凝血酶原激活物 Fa 3 辅助因子 F、 Ca2+、 F、F、高分子激肽原4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 F、F、F、F 含r-羧基谷氨酸,和Ca2+结合暴露磷脂结合部位。5 F须与F结合才能作用;F存在于血管外,脑、肺、胎盘中含量高。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激活物1凝血酶血激活物的生成2凝血酶的生成3纤维蛋白的生成(二)凝血的过程 完全由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参与完成。 启动方式血液与异物表面的接触。 异物表面除正常、完整血管壁以外的任何接触面都是异物表面。 内源性途径(内源性凝血)1凝血酶血激活物的生成 内源性凝血 接触异面 激肽释放酶 a HK 前激肽释放

9、酶 a Ca2+ a a Ca2+ 血小板磷脂表面 内源性凝血 接触异面 激肽释放酶 a HK 前激肽释放酶 a Ca2+ a a Ca2+ 血小板磷脂表面 a a 凝血酶原 Ca2+ 激活物血小板磷脂表面 启动方式血管破损,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 a F与F形成1:1复合物; b F提供磷脂表面,必须有Ca2+参加; c F可提高Fa的催化效率。 1凝血酶血激活物的生成(外源性凝血,血管外F参与)外源性途径外源性凝血细胞损伤 组织因子(TF) Ca2+外源性凝血细胞损伤 组织因子(TF) Ca2+ 凝血酶原 激活物a a Ca2+组织因子磷脂表面 内源性凝血 接触异面 激肽释放酶 a HK 前激

10、肽释放酶 a Ca2+ a a Ca2+ 血小板磷脂表面 外源性凝血细胞损伤 组织因子(TF) Ca2+ a a 凝血酶原 Ca2+ 激活物血小板磷脂表面a a Ca2+组织因子磷脂表面 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 凝血酶的作用: 水解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 可激活F、F、F、F、F及F; 活化血小板以提供磷脂表面; 激活蛋白C系统,从而灭活Fa、Fa。小结 1血液凝固过程是一个瀑布式的连锁反应,凝血因子相继激活,最终生成纤维蛋白 2 血液凝固过程中,只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时,有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两种形式。此后,两条途径归于统一,以相同的方式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 3内源性凝血与外

11、源性凝血都必须有凝血因子进行催化的场所 磷脂表面,同时都必须要有Ca2参与。 4调节蛋白F、F使反应过程加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a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Ca2+ a a 凝血酶原 Ca2+ 激活物血小板磷脂表面外源性凝血细胞损伤 组织因子(TF) Ca2+ 内源性凝血 接触异面 激肽释放酶 a HK 前激肽释放酶 a Ca2+ a a Ca2+ 血小板磷脂表面 a a Ca2+组织因子磷脂表面(三)血液凝固的控制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1)屏障作用PGI2、NO、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2)分泌多种活性物质抗凝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

12、TM)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2. 纤维蛋白、血流及单核细胞的作用(1)纤维蛋白的吸附(2)血流的稀释(3)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抗凝血酶:肝脏、血管内皮生成。 作用:灭活Fa、Fa、Fa、Fa、Fa 机理:分子中的精氨酸残基与凝血因子活性部位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肝素可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 (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3.生理性抗凝物质(2)蛋白质C系统 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蛋白质C的抑制物。 蛋白质C由肝脏合成需VitK,蛋白质S是辅助因子。 作用: 灭活Fa、Fa; 抑制F、凝血酶原的激活; 促进纤溶。 由小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抑制外源性凝血过程及Fa-TF对F的激活。(3)组织因

13、子途径抑制物(TFPI) TFPI Fa(-)Ca2+Fa FaFa- Fa- TFPI- Fa变构 (4) 肝素 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肺、心、肝、肌肉含量丰富。 作用: 间接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 增强蛋白C的活性;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三、止血栓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分解液化的过程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一)纤溶酶原的激活(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一)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主要由肝脏生成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3.激肽释放酶、 Fa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14、激活物甲状腺、肺、子宫、肾上腺含量高 纤溶酶的作用 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水解凝血因子 F、F、F、F (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可溶,抗凝(三)纤溶抑制物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2.2- 抗纤溶酶内皮细胞生成灭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尿激酶肝脏生成;灭活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纤溶酶抑制剂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纤溶酶 内皮细胞 激肽释放酶 Cl抑制物 tPA uPA 尿激酶原 PAI-1纤溶酶原 纤溶酶 2抗纤溶酶 2巨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第四节

15、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 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原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蛋白质或糖脂,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凝集素 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种血型: A型、B型、AB型、O型1. ABO血型的分型最重要的亚型:A1亚型、A2亚型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血型红细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 A型:A1 A+A1 抗B A2 A 抗B+抗A1 B型 B 抗A AB型:A1B A+A1+B 无 A2B A+B 抗A1 O型 无A,无B 抗A+抗B

16、ABO血型系统中各种血型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所含的糖链2.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ABO血型的鉴定(二) Rh血型系统1. 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2.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Rh抗原 种类多,D、E、C、c、e种 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Rh阳性血型 红细胞膜表面含有D抗原Rh阴性血型 红细胞膜表面无D抗原 意义 Rh阴性血型者的输血; Rh阴性妇女的妊娠与分娩。 3 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特点 人血清中不存在天然的抗Rh抗体 Rh系统的抗体是不完全抗体IgG 分子小,可透过胎盘。 输血原则:配血相合,同型输血 供血者 受血者 RBC RBC 主侧 次侧 血清 血清

17、配血相合 主、次侧均无凝集。 基本相合 主侧无凝集,次侧有凝集。 配血不合 主侧发生凝集本 章 重 点 1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及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及血沉 3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4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5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 6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思 考 题 1从生理角度试述慢性肝病后期(如肝硬化)的病人为何易于出血? 献血对人体有害吗? 型女性与其他型(如型)男性结婚,以及h阴性女子与h阳性男子结婚是否可能产生新生儿(或胎儿)溶血,为什么?第一聚集时相:可逆,能迅速解聚。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后不再解聚。 致聚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1)ADP: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物质,尤其是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 聚集时相与ADP的剂量有关。 耗能,须C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