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复习资料课件_第1页
油藏工程复习资料课件_第2页
油藏工程复习资料课件_第3页
油藏工程复习资料课件_第4页
油藏工程复习资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 习1、油藏工程设计基础主要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例如:开发程序、试油、试采、生产试验区、基础井网、含油(气、水)边缘、油水过渡带、含油(气)面积、含油(气)高度、油水过渡带、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凝析油含量、折气系数、驱动方式、开发层系、注水方式、面积注水、边缘注水开发程序:是一个如何认识油田及如何开发油田的工作程序。即从油田勘探到投入开发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把油藏描述工作、油藏工程研究以及其它的技术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钻井、开发次序和对油藏的研究工作,尽可能用较少的井、较快的速度来取得对油田(藏)的全面认识,以及有关基础资料的获取,编制油田开发方案,指导油田逐步投入开

2、发。试油:在油井完井后,把油、气、水从地层中诱到地面上来并经过专门测试取得各种资料(压力、温度、产量、流体物性)的工作。试采:-选择能够代表某一地区、某一层系特征的油井进行试采。通常,试采分单元按不同含油层系进行。它油田开发前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它主要是了解油层及其流体性质;确定油田的工业价值;为确定各个不同含油层面积、计算地质储量和确定油井合理工作制度提供必要的资料。生产试验区-对于准备开发的大油田:在详探程度较高和地面建设条件比较有利的地区,首先划出一块对全油田具有代表性的面积,用正规井网正式开发作为生产试验区,开展一系列生产试验:如各种天然能量试验、井网试验、提高采收率研究、各种增产措施及

3、方法试验等。对于中、小油田:开辟试验井组。对裂缝性碳酸盐岩油田或断块油田:进行单井生产试验。基础井网: -以某一主要含油层为目标而首先设计的基本生产井和注水井,是开发区的第一套正式开发井网。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 具有产油能力的储层中石油的总量, 以地面条件的重量单位表示。 地质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从储油层中所能采出的那一部分油量。 可采储量是指可采储量与累积采出量之差。 剩余可采储量折气系数-凝析气井产出的总流体中,天然气所占的摩尔分数。凝析油含量-凝析气井产出的单位体积总流体中,含有的凝析油质量或:-指凝析气藏中每单位体积的凝析气中含有的当其被开采到地面标准状态下时可凝析出

4、来的凝析油的质量。 驱动方式 是全部油层工作条件的综合。它也是油藏中排油的主要动力来源,即指油层在开采过程中,主要依靠哪一种主要能量来驱油。 指特征相近的一套油层组合, 对它用单独一套开发生产井网进行开发, 并以此为基础进 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开发层系注水方式 -注水井在油藏中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 -把注水井按一定的形式布署在油水过渡带附近进行注水的方式,即注水井位于构造上油水边缘附近的等高线上,基本上与含油边缘平行。边缘注水-将注水井和油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进行注水和采油的系统。面积注水-一口注水井和几 口生产井构成的单元。即对于面

5、积注水系统,按照注水井为中心,划分成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单元。注采井组(注采单元) 直线排状系统五点系统注水井生产井反九点系统九点系统注水井生产井反七点(正四点)系统七点系统注水井生产井-不同的面积注水系统,具有不同的生产井与注水井的比数,根据注采井数比的大小,将不同的面积注水系统划分成的更小单元。注采比单元(比单元) 直线排状系统五点系统注水井生产井九点系统注水井生产井七点系统注水井生产井四点系统井网密度(1)-平均单井控制的开发面积(km2/井,或hm2/井)计算方法:对于一套固定的开发层系,当按照一定的井网形式和井距钻井投产时,开发总面积除以总井数;(2)-平均每平方千米(或公顷)开

6、发面积所占有的井数(井/km2,或井/hm2)计算方法:开发总井数除以总面积;-当总的产出等于总的投入时,也就是总的利润等于零时所对应的井网密度合理井网密度-当油田总利润最大时所对应的井网密度极限井网密度2、地层热力学条件分析要求掌握:压力系数、压力梯度、温度梯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地温梯度:地下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地层温度增高的度数。测温点的温度恒温带或当地大气的年平均温度的温度测温点的深度恒温带的深度地温级度:地温每增加 1 ,所需埋藏深度的增加值,它是地温梯度的倒数。压力系数-油气藏实测的地层压力与同一深度的静水柱压力之比。油藏:气藏:压力梯度:压力系数、WOC必须掌握:3、 储层岩石

7、物性参数估算及实测数据处理掌握:概念-均质、非均质、各向异性、各向同性等;了解:储层敏感性、相渗曲线的归一化-压力每下降1MPa,从单位孔隙体积的岩石中,依靠弹性能量所能排出的流体体积。总压缩系数4、非混相驱替及注水开发指标计算掌握:(1)概念-混相、非混相 (2)底水锥进临界产量(Dupuit临界产量)的计算了解:一维非混相不稳定驱替过程(分流量fw、饱和度分布);水驱动态预测(前缘推进方程、出口端含水饱和度、平均饱和度、分流量曲线的绘制);面积注水开发指标的计算(见水前后)。理解: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使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混合后达到单一、均相的平衡状态称混相。一旦混相形成,各种流体

8、间不存在界面,毛管压力也不存在。 混相wateroilbhvhot=0rz底水锥进临界产量(Dupuit临界产量)的计算5、油藏物质平衡方法了解:物质平衡的建立思路掌握:物质平衡方程对不同驱动方式下的简化处理; 物质平衡方程的计算。驱动指数:当有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驱动能量同时作用于油藏开发时,衡量每种驱动能量的作用程度的参数。一个油藏的全部驱动指数之和等于1某一驱动指数值越大,说明该驱动能量所起的作用越大。当油藏中没有哪一项驱动作用,或不考虑哪一项驱动影响时,则这一项的驱动指数就等于零。封闭弹性驱动的未饱和油藏:(生产指示曲线)应用举例 封闭弹性驱动的未饱和油藏 油藏基本参数:Pi=33.

9、564MPa;Pb=29.455MPa;Boi=1.4802;Bob=1.4920(饱和压力下的原油体积系数); Co=19.5610-4 Mpa-1;Cw=4.2610-4 Mpa-1;Cf=4.9410-4 Mpa-1;Swi=0.25;实际生产数据见下表,试确定该油藏的地质储量和弹性产率。t (d)Np(104m3)P (Mpa)Bo0033.5641.4802364.81.128133.3131.4808638.42.288333.0541.4815820.83.306532.8161.48221003.24.380832.5981.48281185.65.357632.3811.48

10、35解: 总弹性压缩系数:通过绘制Npp压降曲线,两者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推测该油藏确实是一个封闭性弹性驱动的未饱和油藏。00.20.40.60.811.21.40123456Np (104m3)p (MPa)y =0.22002 x经线性回归,可得油藏的弹性产率:即单位压降的累积产油量:(2)地质储量计算对生产数据进行处理如下表:t (d)Np(104m3)P (Mpa)BoBoiCtP(10-5)Np Bo(104m3)y= Np Bo/ (BoiCtP)=N(104m3)0033.5641.4802000364.81.128133.3131.4808102.431.67051630

11、638.42.288333.0541.4815208.133.39011628820.83.306532.8161.4822305.254.900916051003.24.380832.5981.4828394.226.495816471185.65.357632.3811.4835482.787.94801646 从地质储量计算表明,不同开发时间利用物质平衡方程式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即N=1646104m3,这也说明该油藏是封闭性的未饱和油藏。Nxy因:5、气藏物质平衡掌握:定容气藏的MBE、水驱气藏MBE曲线(生产指示曲线)形态、异常高压气藏生产指示曲线。了解:天然水侵的判断方法(水侵指示

12、图、诺模图)定容气藏:P/ZGp0G定容气藏P/ZGp0G水驱气藏0P/ZGreal岩石和流体压缩性同时作用 只有流体压缩 GpseudoGp0G6、产量递减分析掌握:递减率的概念、递减指数 Arps三大递减规律,重点:指数递减及其应用。了解:递减类型的判断方法; 气藏的产量递减;理解:三大递减规律的特性(对比)。递减率单位时间的产量相对减少量,或单位时间内的单位产量变化率。或:或:(1)递减阶段的生产时间递减期某一给定产量当 Q=Qa (油田废弃产量)时,则可预测油田产量从递减开始到废弃的生产时间:QiNpQ(2)预测递减阶段的累积产油量(3)预测可采储量或最大累积产油量递减期生产时间7、水

13、驱特征曲线分析法掌握:甲型水驱曲线及其应用(作业) 例如:储量的计算、含水率、采出程度、含水上升率等;理解:水驱曲线的意义及甲乙型水驱曲线的分析对比甲型水驱曲线:微分()(WORRo之间的关系)fwRo关系式:Np=N.Ro含水上升率:对 fwRo 关系式求导:8、油藏动态监测(试井)掌握:稳定试井与不稳定试井资料的处理(半对数分析:Horner法、MDH法、压力降落法) 概念-续流效应、卸载效应 、表皮因子、无限(有限)导流能力裂缝、裂缝导流能力了解:Y函数探边测试、地层平均地层压力的确定方法、压裂井流动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流动特征由于一般油井关井是在井口进行而不是在沙面(裸眼井壁)上进行,所以关井后继续有流体流入井筒,造成井筒中流体受到压缩而井壁压力有额外变化,这种由于关井以后有流体从地层继续流入井筒而影响井底压力值的效应称为续流效应。续流效应:卸载效应由于打开地面阀门开井后,最初产出的油是原来储集在井筒中的油,而地层流向井筒的初始流量为零,随着时间的延长,地层流入井筒中的流体比例逐渐增大,这种由于井筒储集的流体使开井初期井底压力偏离理论值的效应称为卸载效应(或:井筒储集效应)。油井稳定试井:或:油井最大潜能 Qmax:气井稳定试井:二项式方程:指数式方程:不稳定试井分析:压降试井分析(径向流动期):地层参数,如 kh、kh/u、k/u、S等封闭油藏(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