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_第1页
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_第2页
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_第3页
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_第4页
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那么摘 要有关于自认的规定,最早见于十二铜表法,该法第三表第一 条规定:“对于自己成认或长官判决的债务,有三十天的法定限期。”时至今日, 自认规那么已成为在世界各国,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普遍存在 的一项制度,各国对其均有详细的规定。不例外的,我国对自认规那么亦做出了相 应的规定。那么自认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规那么呢,它的存在是否合理,对事实的 认定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即从这些相关的方面对自认规那么加以讨论。关键词自认;效力;撤回自认又被称为成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做出的,认为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 是真实的意思表示。”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规定。自认

2、根据不同的标 准可被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其中比拟重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根据自认做出的时间和场所不同可将自认分为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 认。(2)根据自认主体的不同,自认可被分为本人的自认和代理的自认;(3)根据自认是否附加条件分为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4)根据是否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可分为明示自认和默示自认; 件陷入一个不可自拔的泥潭之中。因此,并非所有的身份案件自认都存在损害他人利益或 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有关身份关系的案件只要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违反社会的公 序良俗就可以适用自认规那么。自认的限制在实务审判的运用中可能还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以上几点也许只是冰山 一角,但它们已足以引

3、起我们的关注自认的限制问题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其间的 问题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自认规那么本身的精髓以及其立法的意图,在法律条 文的指导之下,灵活运用自认的限制。参考文献1、万福良.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4, 1): 50 52.2、单 娜.对自认的法律效力的认识J.行政与法,2003, (6) : 89-91.3、张永泉.民事诉讼证据原理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58.4、陈惊天.民事诉讼自认规那么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谢伟.自认规那么假设干问题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

4、03.6、文新,朱江梅.论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口.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 1) : 8385.其中,本文涉及到自认的第一种分类即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的概念, 因此在此做一下简单的介绍:所谓诉讼上的自认即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在法庭 辩论或准备程序中,向法院表示成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为真实的;而诉讼外的自 认那么是在法庭外作出的接受对方所提出的事实的意思表示。关于自认,英美法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都有规定,但二者对于其的认知和态 度又十分不同:英美法国家的自认通常指的是诉讼外的自认,英美法系国家将其 作为传闻证据的一种一般可以加以采纳,但当事人如果在诉讼外做出了自认,就

5、 不能在诉讼过程中主张与该自认相抵触的内容,否那么就可能因为陈述的前后矛盾 而受到攻击,降低陈述的真实性;而大陆法系国家所提及的自认多指诉讼中的 自认,认为自认本质上不是一种证据,但将产生不利于做出自认的当事人的效果。 而我国的许多证据法学者那么认为,当事人的成认是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陈述是证据种类之一种,所以自认也是一种独立的证据 形式。对于自认的性质到现在为止尚无定论,但通说认为,诉讼上的自认是一 种证明规那么而非具体的证据,而诉讼外的自认那么是一种证据而非证明规那么。对于自认的效力,我国法律法规主要只对诉讼上和自认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第75

6、条规定“一方当事人结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 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示成认的,对方当事人无须举主证”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八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 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成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分关 系的案件除外。” “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成认也 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认的,视为 对该项事实的成认。”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诉讼上的自认可以使对方当事人 免除就该事实的举证责任,成为免于证明的事实,从而对自认的当事人及法院也 发生相应的约束力:自认的当事人不能再对自认范围内的事实做

7、出相反的主张, 而法院须以自认的事实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自认的范围内不得再进行调 查取证。而对于诉讼外的自认,一般认为其为证据的一种,不能直接免除对方当 事人的证明责任,而只是法官形成自由心证的资料之一,法官应结合其它证据对 事实加以认定。赋予自认尤其诉讼上的自认这样的效力是因为,民事诉讼主要是为了解决民 事纠纷,而当事人的自认说明当事人对自认范围内的事实不存在争议,因此不需 在此问题上耗费更多的司法资源。再那么,一方当事人成认对方提出的事实为真实, 虽可能产生对自己不利的认定,但也是其自由处分权的表现,根据民事诉讼法处 分原那么亦应加以保护。当然由于当事人的自认可能直接导致某些事实的成

8、立,产 生一些法律.上的效果,而影响到第三方的利益,因此也要加以必要的限制。如上 述法条规定的,对于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就不在自认之列。同时对于有可能损害 到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利益的自认,也应该加以干涉。自认对于事实的认定很有影响,因而为了保证司法的稳定性,自认一旦做出, 产生了法律上的约束力就不能允许当事人再随意更改。我国证据规定第8 条第4款规定“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成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成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做出且与事实不符的, 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由此可以看出,自认一旦做出非经对方当事 人同意,或者不能证明是当事人是在受胁迫或者存在

9、重大误解的情况下做出的意 思表示且与实际事实不符是不能被撤回的,即自认的撤回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 符合了稳定的要求,但又考虑到可能真的存在错误或其他影响自认真实性的情况, 法律乂规定了在满足规定的条件时可以撤回自认,从而留有后路。据上文所引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八条之规定,诉讼上的自认使对方 当事人免除了就该一事实的举证责任,与对方当事人之利益密切相关,因而自认 一旦作出就不应在不考虑对方当事人的情况下随意同意自认的当事人撤回其自 认,除非对方当事人有过错;同时在经对方当事人同意后允许自认当事人撤回其 自认亦尊重了对方当事人的处分权,表达了私法自治和平等的原那么,法律的规

10、定 充分照顾到了对方当事人的权益。当然先自认又撤回的情况对于法官心证不可避 免的将产生一定影响。总之自认作为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被加以重视,去积极的利用它 为我们的审判工作服务,节约司法本钱,提高审判效率。注释:宋朝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45页.书同上246页.宋朝武:民事证据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53页.论民事诉讼中自认的限制王春胜论民事诉讼中自认的限制王春胜摘要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而古老的制度,它孕育于辩论主义原那么的基础之上。自认拥有约束当事人和法院以及免除另一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但并非所有的自认都能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效力,其受到

11、一定的限制。自认的限制虽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有所涉及,但在实践过程或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民事诉讼中自认的限制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关键词自认效力限制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在诉讼程序进行过程中成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为真实,它必须以明示的方式向法院作出或由法律拟制成认,并且其成认的事实主张与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完全一致。但并非所有的此类成认都会产生法律意义上的自认效力,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总是相对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形或法定事由之下,自认受到一定的限制,即表达为自认效力的失效。一、自认限制的原因探究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充分表达了民事诉讼中的意思自治,表达了处

12、分原那么和辩论主义原那么的要求。民事诉讼中的自认促进了诉讼的进行,降低了诉讼本钱, 提高了诉讼效益。因此,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国家都确立了该制度。在我国,最高 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14日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假设干问题的意 见第七十五条第(1)款中原那么性地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 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成认的,当事人无需举证。” 1这是自认制度在我国的雏 形。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规定中第二十一、二十二条 涉及了自认的规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八条 明确了我国的自认制度。既然自认制

13、度在民事诉讼中如此重要,且为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 制度所确认,那又为何要对自认有所限制呢?原因就在于一项制度确实立、运行总会存在 一定的价值冲突,自认制度同样不例外。在价值的权衡之下,自认的限制应运而生。自认在民事诉讼中产生的效力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一种肯定,也充分表达了民事案件 的私权性质。自认的法律效力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1)对当事人的约束。当事人一旦对 另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成认,法律就对该成认的案件事实给予确认。也 就无需用其他证据加以证明,该案件事实具有直接证明力,同时不允许自认当事人随意撤 回自认或主张与自认相反的事实。这是诚信原那么在自认规那么上的表达。(2)对法院的

14、约束, 法院作出裁判时必须受当事人自认的案件事实的约束。法院在适用法律时以自认事实为基 础,不能与此相悖。也就是说排除了法院对自认事实的认定权,使法官的“自由心证”得不 到启动,即法官不能主观否认自认事实2 o此外,自认的效力不仅约束一审法院,对其 上级法院同样构成约束。一审法院基于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作出的判决,如果处于确定状态, 受不利判决的当事人不得上诉。即使提出了申诉,也不得主张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主张。上 诉法院的裁判除因法律适用错误而改判外均应维持一审判决。(3)免除另一方当事人的举 证责任,即免除“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责任。其表达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 的假设干规定第八条的规定中

15、。由此可见,自认一旦成立对当事人和法院都会产生重大影 响。然而,民事案件有时不只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之争,其也会涉及国家利益、社会 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如果在这些情况下对自认的效力不加以任何限制,那就会有违法律公平、公正的价值。此时自认效力的合理限制显得十分必要。因此,自认的限制主要缘于其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意思自治价值与公平、公正 的法律价值之间的权衡比拟。当民事诉讼的案件不仅仅是关系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而 牵涉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方利益时,为了实现和维护公平、公正的法律价值,自认 的效力就需要受到限制。当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应当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维护 私法自治的价

16、值。所以,民事诉讼中自认确实需要限制,但那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形或法定事由之下的合理限制,是利益、价值权衡之下的选择。二、当前我国自认限制的表达自认的合理限制并不会影响自认作用的发挥,相反还能进一步促进程序的安定性和裁 判的公正性。自认的限制即自认效力的失效表现为当事人的自认将不再对法院产生约束力, 法院可以采用与其自认内容相反的案件事实作出裁判,同时对于当事人自认的事实或法律 关系,法院仍需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在我国,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排除自认的事实是涉 及有关身份关系的案件事实。其他一些自认的限制情形那么表达在相关的法律条文之中,如 规定应当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以证明的事实等等。具体而言

17、,自认的限制主要涉及以下几项事实:(一)与司法认知相冲突的事实司法认知是指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些特定的待证事实, 无需当事人举证证明即应认可其真实性,并把它作为认定事实、据以作为裁判的依据3 o 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九条中规定司法认知主要包括 六项:(1)众所周知的事实;(2)自然规律及定理;(3)根据法律规定或者事实和 日常生活经验法那么,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 的事实;(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6)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 事实。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与司法认知相冲突的事实”中的“

18、司法认知”都是当事人没有相 反证据足以推翻的事实。如果当事人自认的具体事实与显著的事实、真实情形或其他为法 院予以司法认知的事实相悖,那么应认定该自认为无效。民事诉讼中确实需要维护当事人私 法自治的权利,保障当事人处分权的有效行使,但那并不意味着赋予民事诉讼当事人歪曲、 虚构事实的权利。人民法院的裁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将明显虚构的事实作为裁判的基础。否那么,这将有损于人民法院的权威及公正的形象。(二)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方合法利益的事实某些民事案件并不单纯是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其中会牵涉国家利益、社会公 共利益或第三方的合法利益。更有甚者,诉讼当事人只是将诉讼作为一个幌子

19、,企图借助 法院的判决,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的目的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 益。为此,法律规定当民事案件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时,当事 人自认的效力大大减退,人民法院应当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以证明案件事实。1.法律规定应当由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实。对于此类事实,法院不受当事人自认的约束,法 院有权调查取证。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十三条就明确规定: “对双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人民法院 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据。”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十五条也指出以下事实 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一)涉及可能

20、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 益的事实;(二)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 的程序事项。”据此,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法院的职权 再度摄入民事诉讼之中。对于这些事项即使当事人已经作出了自认,也不会产生自认的效 力,不会对法院的裁判形成约束力。2.有关身份关系诉讼的事实。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牵扯到社会公众利益,同时由于其自身的 特点也是需要从中单独提出加以阐述的一局部。有关身份关系的案件,如婚姻关系、亲子 关系、收养关系、抚养关系事件等,不同于以财产关系为诉讼标的的案件,其具有较强的 公益性,即身份关系的案件不仅涉及当事人自

21、身的利益,还会涉及第三人、国家及社会的 利益。在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中对以上身份关系诉讼确定为“人事诉讼并建 立了与此相适应的人事诉讼程序。身份关系与作为社会重要元素的婚姻家庭密切相连。一 旦婚姻家庭秩序混乱将导致社会的动乱与不安,可能会发生恶性的治安事件,甚至是刑事 事件。为了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也为了社会的安定,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必须十分谨慎。 因为只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触动破坏社会秩序的弦。为此,应采取特殊的程序法理,在职 权探知主义的指导下,法院会尽量去发现案件的客观真实。这就有别于一般民事案件要求 执行当事人主义,给予民事领域更多的自由空间,实现“私法自治”的理念。在这些案件中

22、 自认规那么得不到适用,自认的效力也不会发生。法院的调查取证职能在此时也凸显了出来。 但应注意,此处不适用自认规那么,并不是说自认事项没有证据能力或证明力,而仅是不产 生举证责任免除的效力,法院职权调查不受自认规那么效力约束,经过对证据的综合审查判 断后,还可采取与自认内容相反的证据,作为裁判基础4。也就是说自认可能存在成 为一般性证据的空间。(三)无诉讼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当事人所自认的事实无诉讼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程序进行过程中对某些具体事实 作出的成认,不构成民事诉讼法上的自认,不产生自认的法律效力。这是为了有效维护无 诉讼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3、只有无诉讼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当 事人的法定代理人的诉讼行为才是合法有效的。(四)共同诉讼中一局部人所自认的事实论民事诉讼中自认的限制王春胜在现实诉讼中,诉讼双方当事人为多人的共同诉讼形式时有出现。共同诉讼又有必要 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之分。一般来讲,普通共同诉讼由于完全出于提高诉讼效率,节 约诉讼本钱的考虑而存在,各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具有可分性,决定了各个共同诉讼 人的自认并不会对其他共同诉讼人权利行使造成影响。而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各共同诉讼 人对争议的法律关系享有共同的权利,承当共同的义务,一方的自认必然会牵涉到其他共 同诉讼人的利益5 o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2款规定:”共同

24、诉讼的一方当 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成认,对其他 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 诉讼人不发生效力。”这就意味着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作出的自认假设要对全体共 同诉讼人都产生约束力,必须经过全体共同诉讼人的同意,否那么不发生自认的效力,而只 能作为一种证据来使用。而在普通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的自认无论是否得到其他主体的承 认都不会对共同诉讼中的其他主体发生效力。由此可知,在我国共同诉讼中一局部人的自 认由于欠缺自认的构成要件而不能成为适格的自认。但由于我国关于必要共同诉讼中自认 的此项规定是以当事人

25、的主观认可作为效力发生的要件,因此只要共同诉讼中一局部人的 自认事先得到特别授权或者事后得到追认,那么应认定其具有自认的效力。(五)和解、调解中让步所涉及的事实民事诉讼中调解、和解是结案的常用方式。在调解或者和解过程中,为了使纠纷得到尽 早解决,息诉止纷,当事人往往作出一些让步以实现和解或者调解。如果和解或者调解最终 生效,那么不需要考虑这些让步对以后的影响。但如果和解或调解失败,那么这些让步是否 在以后的诉讼中产生自认的效力,那么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让步不能视为当 事人的自认,也不发生自认的法律效力。否那么,在以后的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将不敢再轻易 作出让步,这势必会影响民事案件以调

26、解、和解方式解决的概率,不利于民事法律行为的 进行。其实民事诉讼中调解与和解中的让步与当事人的自认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两者的目 的是完全不同的。让步,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都是当事人出于到达平息争端、达成协议 的目的而为的。诉讼中和解和调解,都是通过当事人相互作出让步而对案件事实的认可,既可 以是进行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的证据,也可以是庭审过程中认可的证据,还可以是庭审结束 前对他人证据或事实陈述的认可6 o这种让步并不意味着调解协议、和解协议中的事实 就是真实的。自认那么是无需举证加以证明的事实,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一种尊重。因此, 和解、调解中的让步是不能与自认相互转换使用的。这一点已为我国的法律

27、条文所肯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六十七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 调解协议或者和解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的诉讼中作为对其 不利的证据。”因此,无论当事人在调解中成认的方式如何,也不管其在调解或和解中如何 陈述、让步、主张,其所作的任何表示均不影响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解、调解中 因让步作出的对己不利的成认不产生自认的法律效力。三、自认限制在审判实务中的尴尬及应对之策自认的限制在我国的运用从上面的阐述来看似乎有板有眼、有理有据。但现实的生活 却是复杂的、多变的。实务中的案情并非那样简简单单,法律关系也不会清清楚楚,往往 是错综复杂的。案件

28、需要剥茧抽丝,法律关系需要谨慎梳理。在现实生活的案例中,什么 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我们的法律条文又是如此言简意赅。自认的限制如何在这些活 生生的案例中得到灵活运用并不容易。因此,自认的限制在审判实务中的适用难免会碰壁。与司法认知相左的事实是否在任何情形下均不产生自认的效力?司法认知不一定就是绝对的真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 九条的六项司法认知中除第(2)项“自然规律及定理”外,其余五项都是允许当事人运用充 分的相反证据予以推翻的事实。这说明司法认知存在可证伪性,这些众所周知的事实、经 验事实或者被证据证明的事实是可以被推翻的,只不过要推翻司法认知的事实需要当事人 提供

29、充足的证据。例如,一方当事人(甲方)对一起案件中所谓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提出证 据加以反驳,但他所提出的证据缺乏以推翻这项“众所周知的事实法官对此不予认定。 而另一方当事人(乙方)却同样作出了对该“众所周知的事实”相反事实的自认。此时,法 官又将如何认定,自认的效力是否产生?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之下,甲、乙双方当事人 对与“众所周知的事实”相反的事实都是认可的,不存在争议的。既然这样,法官就没有必 要严格适用自认的限制。当然,这里存在一个潜设的条件双方当事人并非恶意串通, 妄图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法官严格适用自认的限制, 可能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一种情况是,通过调查终

30、于得到了事实真相。要是众所周知的 事实是真实的,法院的判决做到了以事实为依据,但也可能因此阻碍了诉讼效率价值的实 现,甚至出现吃力不讨好的局面。要是调查推翻了众所周知的事实,那就推延了诉讼的进 行,降低了诉讼效率,提高了诉讼本钱。另一种情况是,通过调查还是没能查清真伪,就 以众所周知的事实为基础作出了裁判,如果“众所周知的事实”与真相不符,这就有违当初 设置自认的限制规那么的初衷。通过分析,在此我们必须做一个价值的选择,放宽自认的限 制,以促进民事诉讼快速、公正的终结,同时也维护了私法自治。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 于法官的自由心证,要把握准法律条文的立法意图,灵活运用自认规那么。何为涉及国家利益,是否只要一方为国有企业就是涉及国家利益的诉讼而排除自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十五条第一款指出:涉及可能有损 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也就是说对 于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事实排除自认规那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