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神经重症低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08-1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6)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低温治疗安全有效,其脑保护和改善神经功能作用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一致。然而,还有更多的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或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开展低温治疗临床研究,并加强低温治疗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对成人低温治疗的相关文献(20002013年Medline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与复习,采用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
2、(Oxford Center for Evidence Based Medicine,CEBM)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确认和推荐意见确认1,对证据暂不充分,但专家讨论达到高度共识的意见提高推荐级别(A级推荐)。低温治疗适应证低温治疗具有降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和神经保护作用,并经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一项心肺复苏(包含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搏骤停)后昏迷患者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5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481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温治疗组出院时生存率更高(RR1.35,95%CI 1.101.65),
3、神经功能预后更好(RR1.55,95%CI 1.221.96;1级证据)2。另一项心肺复苏(不可电击复律心律)后昏迷患者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1 382例)显示:低温治疗有降低病后6个月病死率(2项RCT,RR0.85,95% CI 0.651.11)、院内病死率(10项队列研究,RR0.84,95%CI 0.780.92)和出院时神经功能不良预后(脑功能分级35分,RR0.95,95%CI 0.901.01)的趋势(1级证据)3。目前,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低温治疗已成为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治疗手段4。一项大脑半球大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2/3)脑梗死(massive cerebr
4、al hemispheric infarction,MCHI)患者的RCT研究显示: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联合低温治疗6个月后神经功能预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好于单纯手术组,其并未增加治疗风险,且出现了改善生存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趋势(P25 ml)脑出血(supratentorial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的历史对照研究显示:低温组与对照组90 d存活率分别为100%和72%;低温组14 d内脑水肿体积保持不变1 d:(5343) ml;14 d:(5745) ml,而对照组显著增加1 d:(4028) ml;14 d:(
5、8847) ml,提示低温治疗可避免脑血肿周边水肿加重,从而改善预后(4级证据)8。队列研究显示:发病48 h内低温治疗患者mRS评分优于常温组(6个月:低温组3.00分,常温组3.87分;12个月:低温组2.25分,常温组3.40分;P25 ml)患者、重症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颅内压2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重症脊髓外伤(ASIA评分A级)患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因病情严重可以考虑低温治疗(C级推荐),而低温治疗的确切效果还需多个优质临床研究证实。低温治疗操作规范一、低温技术选择1、全身体表低温技术:全身体表低温为无创性低温技术,包括传统体表低温
6、技术和新型体表低温技术。传统体表低温技术有水循环降温毯、空气循环降温毯、水垫、冰袋、冰水或酒精擦浴等。临床试验证实:传统体表低温技术简便易行,目标温度可维持在3233 16,17,但对皮肤温度感受器刺激较大,容易导致严重寒战,故需大剂量抗寒战药物对抗18。此外,传统体表低温技术对温度调控的精准度有限,存在过度降温或低温不达标等问题19。新型体表降温技术具有温度反馈调控系统,2004年和2011年2项体表控温研究显示:与降温毯相比,新型体表降温装置(Arctic Sun Temperature Management System)对温度控制效果更好20,平均降温速度1.1 /h,维持低温目标时间
7、可达96.7%,设备相关轻度皮肤损伤6%21。2、血管内低温技术:血管内低温技术为有创低温技术(invasive techniques of cooling)。20012006年4项临床研究(100例)表明:血管内低温技术安全可行、耐受性好、控温精准22,23,24,25,且允许体表加温,从而使寒战程度减轻,抗寒战药物剂量减少,但存在有创操作风险,如出血、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与传统体表低温技术相比,血管内低温技术达标时间明显缩短(190 min比370 min,P0.023)26,很少不达标或过度降温,维持温度波动更小、复温控制更好27,28;与新型体表降温技术(Arctic Sun Te
8、mperature Management System)比较,达标(34 )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 min比273 min)29。3、生理盐水静脉输注低温技术:已有6项临床研究(300例)显示:缺氧性脑病、脑梗死和颅脑外伤患者在诱导低温时,用4 生理盐水(约2 L,1530 ml/kg)经外周静脉快速(3060 min)输注,可在60 min内将核心体温降至目标温度(3334 ),且耐受性良好,不增加并发症30,31,32,33,34,35。2014年,一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1 359例)RCT研究显示:尽管院前输注4 生理盐水(2 L)可降低到达急诊时患者的核心体温,并缩短低温(34
9、 )达标时间,但并不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且转运途中再次心跳骤停和24 h肺水肿的风险增高36。4、头/颈表面低温技术:2009年一项严重颅脑外伤患者(25例)头表面低温的RCT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颅骨完整的头表面低温并不能降低脑实质温度,也不能提高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37。2009年一项颅内压增高常规治疗失败后接受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患者(23例)的观察性研究显示:手术侧头表面低温(放置冰袋)可显著降低脑实质温度(从37.1 降至35.2 ),并降低颅内压(从28 mmHg降至13 mmHg)38。2006年一项严重颅脑外伤患者(90例)头部联合颈部表面低温与常温治疗的研究显示:低
10、温组患者24、48和72 h的颅内压显著低于常温组(19.14、19.72、17.29 mmHg比23.41、20.97、20.13 mmHg,P0.01),6个月良好预后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45分)优于对照组(68.9%比46.7%,P0.05)39。2013年一项脑卒中患者(11例,51例次)头部联合颈部表面低温的观察性研究显示:头部联合颈部表面低温虽然可降低脑实质温度,但也可导致短暂的血压和颅内压增高40。推荐意见:(1)优先选择具有温度反馈调控装置的新型全身体表低温技术或血管内低温技术开展低温治疗。如不具备条件,也可选择传统全身体表降温(包括冰毯、冰帽、冰袋)完成低温治疗。(2)可选择
11、4 生理盐水静脉输注的低温技术辅助诱导低温,但存在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风险的患者慎用。(3)可选择头表面低温技术对部分颅骨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手术侧低温治疗。选择头部联合颈部低温技术降低脑实质温度,但须对血压和颅内压进行监测。二、低温目标选择多数低温研究的目标温度设定在3235 。2012年一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36例)的RCT研究显示:更低的目标温度(32 )使可电击复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6个月生存率:32 组61.5%,34 组15.4%,logrank P0.029)41。2013年一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950例)的多中心RCT研究显示:极早期(平均1 min开始初级生命支
12、持,平均10 min开始高级生命支持,平均25 min恢复自主循环)心肺复苏后低温治疗(20 mmHg)10,11,44推荐意见: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应在6 h内开始低温治疗,其他患者也应尽早(672 h)开始低温治疗,或根据颅内压(20 mmHg)确定低温治疗开始时间。四、低温时长选择多数研究强调诱导低温时长越短越好,通常24 h;目标低温维持时长至少24 h,如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24 h2,3,脑梗死患者2472 h7,45,脑出血患者810 d 8,9,43,颅脑外伤患者2472 h10,11,44,脊髓损伤患者3648 h12,46,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35 d14,15。复温速度采取
13、主动控制,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0.250.50 /h2,3,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患者0.5 /1224 h或0.050.10 /h7,8,9,43,47,48,49,颅脑外伤患者0.25 /h10,11,44,脊髓损伤患者0.1 /h12,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0.5 /4 h14,或根据颅内压调整复温速度。推荐意见:诱导低温时长尽可能缩短,最好24 h达到目标温度。目标低温维持时长至少24 h,或根据颅内压(38 或36 时差异增大51。2013年一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21例)低温治疗研究显示:诱导低温阶段,最接近肺动脉温度的依次是膀胱、直肠和鼓膜温度分别差异(0.241.30)、(0.
14、521.40)和(1.111.53) ;维持低温阶段,最接近肺动脉温度的顺序仍然是膀胱、直肠和鼓膜温度分别差异(0.060.79)、(0.301.16)和(1.121.29) ;复温阶段,最接近肺动脉温度的是直肠、膀胱和鼓膜温度分别差异(0.031.71)、(0.080.86)和(0.891.62) 52。推荐意见:首选膀胱或直肠温度监测技术,以发挥其无创、易操作和最接近脑温的优势。六、低温寒战控制选择1、寒战程度评估:寒战评估量表(bedside shivering assessment scale, BSAS)分为4级:0级,无寒战;1级,轻度寒战,仅局限于颈部和(或)胸部抖动;2级,中度
15、寒战,上肢、颈部和胸部明显抖动;3级,重度寒战,躯干和四肢明显抖动53。经临床研究(22例患者和5名研究者,100次评估)证实:BSAS简单、可靠、可重复性强54。2、抗寒战药物应用:常用的抗寒战药物包括:(1)镇痛剂:盐酸哌替啶可使寒战阈值下降1.36.1 ,当与丁螺环酮或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时抗寒战作用增强55,56;(2)镇静催眠剂:咪达唑仑或丙泊酚可使寒战阈值下降0.7 57,右美托咪定可使寒战阈值下降2.0 58;(3)神经肌肉阻滞剂:如维库溴铵。目前,最常用的抗寒战方案是盐酸哌替啶联合丁螺环酮和(或)镇静催眠剂,当寒战控制仍不理想时,加用神经肌肉阻滞剂59。3、体表保温措施(surf
16、ace counter warming):寒战阈值与皮肤温度呈负相关,提高皮肤温度可降低寒战阈值,减轻或去除寒战。提高皮肤温度包括体表被动保温(佩戴手套和袜套、加盖棉被等)和主动保温(提高室温、加盖升温毯、辐射热等)两种方式。血管内低温治疗时,体表保温可发挥最大作用;而体表低温治疗时,这一方法受限。有研究显示:体表保温联合抗寒战药物(盐酸哌替啶)可使寒战阈值明显下降(从35.5 下降至33.8 ),同时因药物减量而使镇静深度变浅和呼吸抑制减轻60。体表主动保温可更好地提高体表温度,降低寒战阈值,减少皮肤冷刺激61。推荐意见:(1)应常规评估寒战程度,评估量表可选择BSAS,以指导抗寒战策略实施
17、。(2)可选择丁螺环酮(负荷量30 mg,维持量15 mg,每8小时1次)、盐酸哌替啶(负荷量1 mg/kg,维持量2545 mg/h)、咪达唑仑(负荷量0.1 mg/kg,维持量26 mg/h)等联合抗寒战方案。当寒战控制不理想或需要快速降温时,加用维库溴铵(负荷量0.030.05 mg/kg,维持量0.020.03 mgkg1h1)或罗库溴铵(负荷量0.6 mg/kg,维持量0.30.6 mgkg1h1)等。药物剂量调整须考虑个体差异。(3)选择体表主动保温方式,并与抗寒战药物联合低温并发症监测与处理一、低温并发症监测低温治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心房
18、纤颤、心室颤动)、低血压、肺炎、胰腺炎、胃肠动力不足、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应激性高血糖、低蛋白血症、电解质异常(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镁血症、低磷血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等17,62,63,64。因此,需加强监测,如实时监测生理学指标(心率、心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核心体温、寒战、颅内压等),间断监测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脂肪酶、淀粉酶、凝血功能等)、辅助检查指标(心电图、胸片、下肢深静脉超声等)和低温操作技术相关事件(操作意外、仪器设备运转意外等)65。推荐意见:根据低温治疗期间常见并发症制定监测方案,根据所选择的低温技术制定操作和意外事件监测方案。二、低温并发症处理2013年中国一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前瞻性研究显示:部分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高,但并不严重,也无需特殊处理,如心率和血小板轻度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轻度延长、胰淀粉酶和脂肪酶轻度增高等,这些指标随着复温可自行恢复;部分低温并发症则须积极处理,如低血钾、肺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购买协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足浴中心按摩师团队协作与激励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体检中心商铺租赁合同书(体检套餐服务)
- 2025年度新能源储能项目企业基本建设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短视频背景音乐作曲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型广告字研发、生产及市场应用合同
- 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及生命教育的启示
-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报告及反思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极串接石墨化生产技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科技发展对疫病防治法律的影响及案例
- 专题13《竹里馆》课件(共28张ppt)
- 团意操作流程详解课件
- SH/T 0356-1996燃料油
- GB/T 9846.4-2004胶合板第4部分:普通胶合板外观分等技术条件
- GB/T 17836-1999通用航空机场设备设施
- GB/T 13012-2008软磁材料直流磁性能的测量方法
- 2023年全国高中生物联赛竞赛试题和答案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28张PPT)
- 小学语文中高学段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 《木兰诗》第二课时(公开课)课件
- 核电项目人桥吊车抗震计算书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