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孔子哲学_第1页
第二讲 孔子哲学_第2页
第二讲 孔子哲学_第3页
第二讲 孔子哲学_第4页
第二讲 孔子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 孔子哲学一、孔子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1、宗教与神话转向“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关于鬼神:生为伸神;死为归鬼。对于鬼神的疏远,关注于人的现实存在,是人自身理性觉醒的表现,这是放逐神而开启哲学的契机。1一、孔子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续)2、孔子的成就与地位(1)文化使命的自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起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2)儒家创始人儒的本义:祭祀中懂得传统礼仪的人。后演化为传教礼仪的人,再进而为一般意义上

2、的教育者。在教育上,孔子的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A、 “有教无类”。(卫灵公)教育对象上平等/广泛教育的开始B、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述而) 教化/教育悖论的解决。(朱子的解释)C、教育内容的扩大及其两重性:大小六艺(易诗书礼乐春秋、礼乐射羽书数)典籍的删改。(3)“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文化诠释。2二、孔子的核心思想:仁1、仁说的前提:人的觉醒人道主义原则的确立:人自身在万物之中的尊贵性A、马厩失火。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乡党)人的价值优先性B、孔子被隐者诘问何以栖栖惶惶额奔波。孔子回答:“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微子)人只能

3、与人共在仁在构字上的字面含义就是“二人为仁”:它既指“仁”是共居同处的社会性存在,也指“仁”是必然同处共在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彼此相待的价值原则(伦理道德原则)3(续上)2、 仁的自然情感基础:A、宰我问三年之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取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问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B、绘事后素:子夏曰: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自然情感是仁的人性基础。4二、仁(续)3、仁的内容*孔子的仁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有不同的回答,是一个情景性具体概念。这里讲关于仁比较重要的两点。A、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以普遍原则自律(康德普遍立法原理)。注意:不是也不能外在强加。B、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5、,能使枉者直。”(颜渊)道德与知识、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以道德之情必须合理性方式来实现;以使对象能够自我意识或者自觉的方式来实现道德自身。对于一个对象的合乎理性的道德之爱,以对对象的合理知解为前提;而对于对象的认识,又基于对于对象的道德之爱。(这相应于儒家的“等差之爱”)5二、仁(续)4、为仁之方(实现仁的方法、途径)*对于仁的理解,关键的两点就是其本质含义与实现方法。由于仁的本质含义具有境遇性而没有一个“一贯”的定义,孔子所谓“一以贯之”侧重在实现仁的方法上。忠恕是一贯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忠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雍也)恕: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6(续上)关于忠恕的准确而合理理解,必须以其本质含义为基础。隐,为忠恕仅仅是手段或方法,不能担保自身含义的辩护。比如,忠简单说就是自己力求达成实现的事情就要帮别人达成实现,那么,一个厌弃生命的悲观者是不是可以也去帮别人实现死?而后者,恕是自己不想遭受的也不施加于别人,那么,一个警察自

7、己不想别人帮助自己摆脱困境,是不是他也不需要帮助民众脱困?这样的疑问,要求我们作出区分:忠所说的实践本身已经是属于“可欲之谓善”的范畴、领域;恕则是恶的范畴、领域了。7三、孔子的“正名”论1、缘起:卫灵公逐太子蒯聩,灵公死,由蒯聩之子辄继位。蒯聩借兵回卫,辄以兵拒之。时传辄有用孔子之意,子路因之问孔子此事如何处理。孔子的回答:“必也正名乎!名不正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对此事公羊春秋以为辄以子拒父错;谷梁春秋以为辄尊祖父以拒父对。】由此而见,“正名论”首先具有的是政治意义。我们在一般哲学意义上来讲,它涉及的是名实关系问

8、题(概念与实在的关系问题)。2、如何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这里的对举,前一个是指具体的个体(实),后一个是指一般的概念(名)。其大体意思是“循名责实”,而非“以实正名”:名称或概念是具体事物/事件的标准。3、由于正名论首先是在政治伦理意义上讲的,因此,孔子的正名论也就是“克己复礼”。8四、天命论与存在的展开过程1、孔子所创始的儒学的基本精神取向:人经由自己主动性、自觉性的伦理道德活动修养而实现自身。参见如下引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

9、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子曰:“求仁而得仁。”(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等等,强调的都是从人自身的能动性欲主宰性出发来完成自身、展开自身的存在(仁道作为人存在的法则)。92、天/命的双重意义(1)天/命作为主体行动的担保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子畏于匡。“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起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2)天/命作为主体存在的必然性限制(外在必然性)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颜渊死。子曰:“

10、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也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3)在天/命与人能之间:天行间隙里的人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103、存在展开的过程及天/命哉存在过程中的显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存在历程/过程的开端,它表

11、明,我之为我,不是在自然生理意义上开始的,而是在我作为主体的心自觉而有所归的那一种状态下,作为“人”的存在才真正开始。 (2)心有所觉而不明晰,心求之而欲得之,即学而习之,觉而化之。经过相当过程/时间(从十五到三十),达到实有诸己,此时内容与心灵合一,唯此时我之为我才是觉悟与内容统一,才是我有所建立或者说我才挺立了自我。(3)存在过程的再一次展开(从三十到四十),我之建立/挺立的自我才至于实现/创建自己作为人的本质。正因为我的戮力而行的历程,我才实现/造就了自己的本质,如此我才不惑于“我之为人”。11(续上)(4)于自我为人而无所疑,自我之存在就经久而持续地前行展开。但是,我之为人或者人之为人

12、在勉力而行、自我实现/造就的过程中,行其当行之际,必然遭遇到自身的界限我总有自身无法置力其上、无法行我所想行的事项。人是有限性存在物,这是个体乃至类存在展开过程必然自证的规定性。天命于是在此显现。 (5)触到存在的边界,可以有一个确切的划分:边界以上委诸天,边界以内委诸力行。有了这个边界的自觉,顺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人对于自己之所当行,更为坦然而勇,这时不单单是“不惑”,而且是物来顺应事去顺往(顺当),往来之际都是在“此岸”的份内事。另一方面,顺也有从的意义(顺从),无论是一般的份内之物还是边界“彼岸”的限制,都从其必然。 (6)“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普遍法则的内在化自律”的自由状态,是

13、化必然为当然,进而化当然为自然的实现。12五、人格理想1、疏远物利追求的存在之乐(孔颜乐处)义利取舍:“见利思义”(宪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这从道义论与动机论统一的意义上来讲。】精神快乐的纯粹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漏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存在的造道性质(存在之乐即精神性贯彻到每一言行、瞬间):(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14、颠沛必于是。”(里仁)132、相对完全的人(成人)(1)人自身存在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纹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智仁勇礼乐统一全面发展之人,谓之成人(仁智勇统一: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必有勇“ );不过,全面性的人一方面在衰退,一方面主要需要在道德上体现自身(后段话)。(2)认识与德性的统一是理想人格的基本规定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问知。子曰:“知者,知人。”(颜渊);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子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真正的道德(德行与德性)必须基于理性的认识。(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有相似性)14(3)直与信A、直:故事一:叶公告诉孔子有一个儿子告他父亲偷羊,说这个儿子“直”。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故事二: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人而与之。”(公冶长)【直的含义似乎在于“内在情感真实”】B、信:“人而武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子以四教: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