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 诫子书 第一课时 一代名相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导入学习目标1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朗读节奏。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结合作者生平,抓住关键词,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三难点品格素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懂得修身养德。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 今山东沂南南) 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其代

2、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诫子书一般认为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也是后世学子修身养性的行为准则。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勤学励志、修身养德、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预习资料速查知识链接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 梁启超家书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书信书信一般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日期构成。 称呼。顶格

3、写,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问候语。如写“你好” “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预习资料速查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写。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有两个书写位置:一是紧接在正文之后书写,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 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写,其后加上一个感叹号可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两行的右侧。夫( )君子之行 淡泊( )yn( )慢 l( )精险zo( ) 穷庐( )f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b淫励躁l文言知识积累形近字躁( )烦躁燥( )燥热操(

4、)做操 zozoco1. 诫:告诫、劝勉。2. 修身:提高修养,陶冶性情。3. 养德:培养品德。4.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5.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6.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7. 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文言知识积累重点词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意与日去夸父逐日1.日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2.学岁月太阳学习学业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3.成完成,实现变成,成为1. 非宁静无以致远 2. 险躁则不能治性 3. 淫慢则不能励精 4. 险躁则不能治性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定不动(跟“动”相对);没有声响。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

5、复杂,不易通过;险要。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古义:修养;今义:治理。非宁静无以致远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4.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言知识积累名句积累这篇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的?“宁静”与“明志” “成才”的关系是怎样的?结构内容方法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主题预习思考问题文章在论述修身和治学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导思1导思

6、3导思4关键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重在节奏的划分,一般以语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可以借助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文章思路,掌握节奏停顿的技巧。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如“年/ 与时驰,意/ 与日去”中的 “年”和“意”在句子中作主语,“与时驰”和“与日 去”在句子中作谓语,主谓之间应有停顿。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本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慈父心态:谆谆教诲,殷切期望。板书设计中心论点诫子书论证 静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

7、 15. 诫子书 第二课时课文细读品味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课文细读品味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课文细读品味3.

8、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此题可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课文细读品味4.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1.重难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的核心是一个

9、“静”字。那么“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二者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因为节俭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志向,实现目标。课文全篇探究2.发散思维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当如何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 远?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

10、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恬淡的心境,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在这个时代,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也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做到宁静、淡泊,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可以过得充实、轻松。课文全篇探究3.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淡泊明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静心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珍惜时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课文全篇探究1.句式骈散结合,语气徐疾有致。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形式上散中有整、整中有散,语气上有轻

11、有重、徐疾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出对称美、变化美、 音乐美。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肯定句与否定句相结合。先肯定,后否定,否定后再从正面强调。这种将肯定句和否定句结合起来的写法,不仅使问题论述得更全面,而且增强了表达效果。归纳总结(1)原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人,田园诗人。淡泊自守。(2)原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译文: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就像一天中很难有第二个早晨。我们应当趁年富力强及时勉励自己,岁月是不会等人的。

12、课文拓展积累珍惜时间。言传身教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影响着子女,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向儿子讲述尚廉节俭的道理。他提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治国治家的警句名言。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家训教材习题讲解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他们)以宁静专一来修身养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

13、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于是就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教材习题讲解2.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宁静专一来修身养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静”是修身养心的基础。就如我们在学习中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用心学习,而不浮躁;在生活中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淡泊名利。而只有做到节俭才能让自己为富而不淫慢,为贫而懂积累。教材习题讲解(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静”

14、是立志、广才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生活中,只有静(宁静),才能排除干扰,才能使志向坚定(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的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致远了。教材习题讲解3.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不能专一。教材习题讲解4.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

15、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夫/ 君子之行, 静/ 以修身, 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教材习题讲解(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慢/ 则不能/ 励精,险躁/ 则不能/ 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 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 何及!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蜀 相 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

16、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记“夫、淫、躁”等字的读音,熟记“淫慢、节俭”等词语的字形,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重点)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素养)作者介绍知识备查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

17、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背景资料知识备查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读一读预习检查夫淫淡泊躁庐遂穷慢险fyndn bzolsu【宁静致远】预

18、习检查词语解释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整体感知方法指导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断句读方法归纳整体感知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诫 子 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19、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整体感知诫子书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品德高尚的人。操守、品德。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整体感知译: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已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整体感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增长才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20、振奋精神。励,振奋。修养性情。治,修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岁月。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疾行,指迅速逝去。整体感知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整体感知结合前面的字词分析,试着解释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诫 子 书劝诫、劝勉之义。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劝诫、劝勉的信。精读细研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

21、明的?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精读细研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

22、基础上的美德。精读细研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说一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精读细研 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文章内容及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观点,那么诸葛亮自身又是如何实践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

23、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合作探究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

24、的途径。2.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合作探究古今异义合作探究夫君子之行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为,行动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非宁静无

25、以致远夫君子之行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古今异义合作探究非学无以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今异义合作探究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古义:懈怠;今义: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年与时驰淫慢则不能励精一词多义合作探究意与日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歌以咏志 可以为师矣静以修身消失离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介词,用介词,凭借去以学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学习名词,学业词类活用合作探究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文言句式合作探究倒装句

26、: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学后感悟课堂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视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它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但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 写作特色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

27、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写作特色板书设计诫子书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课堂检测劝min( )遂( ) 淫慢( )淡泊()夫君子之行() 险zo( )勉suynbf躁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1)静以修身 (2)非

28、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达到远大目标增长才干放纵懈怠课堂检测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课堂检测 本文的作者是,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俗语有 。本文题目中,“诫”的意思是,“书”的意思是 。诸葛亮孔明三国三顾茅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告诫、劝勉书信3.文学常识填空。课堂检测A.夫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

29、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项中,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夫/君子之行”。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课堂检测【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30、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课堂检测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 又相天子(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因为辅佐在见闻广博(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课堂检测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又怎么来得及(重新修正

31、,进而奋发)呢!(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乙文的中心内容是:课堂检测周公告诫儿子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要立德、修身其中,甲文的中心内容是:(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诸葛亮长眠五丈原草船借箭 借东风火烧赤壁诸葛亮巧收姜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 三气周瑜增灶退兵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的事迹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对联:拓展探究拓展探究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

32、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拓展探究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

33、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拓展探究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中外名句: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拓展探究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

34、不坠青云之志。(王勃)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课下作业 1.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本课之后有什么启发。 2. 将本文改写为一篇白话书信。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思考探究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

35、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译文示例】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判断句式命题点 (1)概念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它的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句末用“者也”;“者”“也”都不用。(2)判断句式的类型主语+者,谓语+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主语,谓语+也。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主语+者,谓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主

36、语,谓语+者也。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翻译句子。判断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句式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 )。(3)考查形式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戴名世慧庆寺玉兰记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真题演练【答案解析】 题干中的句式为被动句。文言句式“者”“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